河内,红河大堤之内 (2018.3.31)

QH

<h3>  越南之行,北至河内,才突然会意过来:整个国家就是一殖民城的味道,这点甚至可与中南美洲相媲美。在西贡看见那些恢宏大气的欧式建筑,不足以代表法国留下的印记,而在河内,走在老城,真的有点恍惚了,街头巷尾都渗透着旧日的味道:欧式的房子、满街的咖啡屋、悠闲的本地人仿佛也承继了法国人的悠闲和慵懒:在街边在店堂呷着咖啡或果汁饮料,看着不徐不疾的路人和轰轰的摩托车驶过,时间如咖啡一样缓缓地滴滴流淌。殖民的遗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加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h3><h3> 回味走过的海岛:牙买加、古巴和东南亚诸国,他们均有非常相似之处,那就是悠哉悠哉的任凭你世界时光飞逝人事变迁,慢生活是不变的曲风。</h3><h3> 在河内更要配合当地人的慢生活,街头巷尾的细细逛,回味无穷。</h3> <h3>  等同天安门广场、红场的巴亭广场,都是这种明黄的色调,过去皇家的颜色,现在摇身变为上层建筑的颜色,富贵和权利的象征。</h3> <h3>  河内大剧院,典型的法式建筑,一些建材都是当年专门从法国运来的。</h3> <h3>  这些法式建筑在这里这么自然和融洽,仿佛它们生来就是河内的产物。</h3> <h3>还剑湖边的老房子</h3> <h3>  如此大规模的欧式老城,很难想像当年有多少法国人漂洋过海来到这异域他乡,于他们,这简直象另一个星球一样陌生的地方:异域的树木、异域的花草、异域的风景、异域的脸庞……</h3> <h3>巷陌</h3> <h3>  充满沧桑感的河内大教堂,因为曾经的火灾,外墙被熏得黑乎乎的。</h3> <h3>  我在大教堂旁边的这家陶瓷店淘了一堆迷你碗碗碟碟背回来。</h3> <h3>  好多街景照片都是在街边喝Coconut时无聊拍的。</h3> <h3>  老城区开始有些玻璃幕墙的建筑参杂其中了。</h3> <h3>窄轨铁路</h3> <h3>还剑湖边靓丽的少男少女们</h3> <h3>还剑湖边高大上的室外咖啡座</h3> <h3>随处可见的中文</h3> <h3>随处可见的街边品呷</h3> <h3>喝咖啡都喜欢坐在门口</h3> <h3>宵夜,真象我们二十年前的情景</h3> <h3>  街边的小店门口常常看见这样的虚位以待,有些更简陋,两张塑料的小方凳,一张坐另一张放杯子或饮料,就这样闲坐半日。</h3><h3> 走累了,我们也常常小店门口一坐,每人来一个coconut,对着街景、路人甚至旁边座位的客人海吹一番。</h3> <h3>  外出久了,惊喜地寻得一个中国菜的午餐,看见中间的烧肉吗,有故事的。</h3> <h3>  瞅见这三个越南美女饭桌上有烧肉,我们跟服务生也指定要吃,但服务生说那是美女们自带的,酒店不供应,我们只好吞下馋涎。不料片刻后,美女们端了一碟同样的烧肉给我们,请我们分享她们的美食,意外、惊喜、感动,都有!</h3><h3> 不禁也想想自己,在自己的国土遇到外国人,会不会、能不能也这样热情、主动的展示我的爱心和热情,我可能做不到。</h3><h3> 而网上几乎一边倒的抨击越南人对中国人的仇视或仇恨,大概是越南人对中国人的感情如同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感情一样吧,主要是历史的原因。但我们十多天一路走来,这方面的感受不深,反而觉得萍水相逢也是蛮友好:酒店的职员比较职业化、路人遇见仍然亲切有加。</h3> <h3>  所有这种在路上挑担子或骑单车卖东西的大妈,都是非常抵触拍照甚至一见到镜头(不管是否对着她自己)就大呼制止的,而且非常凶,别惹。</h3> <h3>  在河内不能不去的是已有上千年历史的36街。这里的街道、民宿、寺庙、集市都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几乎涵盖了生活所需的所有行业,一条街卖一类商品,街的名字就以改商品的名字命名。如下图的竹器街。</h3><h3> 故有人说36街是河内的魂,它是河内最特殊的存在。</h3> <h3>艺术街</h3> <h3>皮革街</h3> <h3>  越南之行,无处不在的殖民地痕迹总让我的脑海不断闪出《缅甸岁月》里的殖民与被殖民的画面:欧洲人高高在上的霸道豪夺耀武炫威、东方人的愚昧势利奴性。历史已远去,但历史的印记无处不在:语言文字、习俗、建筑,它们承载着沉甸甸的记忆。</h3><h3> 中国人在越南,一定会不自觉的拿两国作比较。自从进入越南境内的第一眼,我们也不禁会意的笑了。跟中国太相似,把中国人扔进人群,不说话,基本没什么两样。再一路看一路感受,更像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墙上的标语、宣传画;路上的凶猛而灵活的摩托车、不让人的汽车;城市的卫生、市容;夜里的大排档、夜市,还有国家的经济发展…… 太象当年的我们了。仿如中国现在的二胎:一个小弟,与哥哥的年份稍远而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