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17年,江苏省常州高中建校110周年,因特定的年代和相似的经历,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同学群体“老三届”,巧合今年毕业50周年。在老三届校庆筹备组与学校的精心组织安排下,两庆合一,单独召开《庆祝母校建校110周年暨省常中老三届毕业50周年大会》。10月28日,时逢农历重阳节,在这个约定的日子,象战士接到了集结令,800余位银发老人,一早就从天南地北、四面八方聚集到了母校,整个校园随之沸腾,欢声笑语充耳不绝,一派祥瑞喜庆。</h1> <h1> 在上午的纪念大会上,有学校、当年任课老师、校友等代表发言,其间还有老三届校友向学校、应邀退休老师赠送礼品、文艺演出等。</h1> <h3>方阿玲(上)王柔南(右)李小清(下)</h3> <h3><font color="#010101">沈燕南(左)段国强(右)</font></h3> <h3>严玉华(右)夏锦娟(上)盛焕忠(下)</h3> <h1>于我而言,上午是观众,下午的班级活动才是正剧开始。管理老师十分热情,专门打开了图书馆阅览室,仅我们67届6班同学围在一起,畅谈交流,没有一点干扰,特殊待遇。<br><br></h1><div><br></div> <h3>陆金华</h3> <h3>赵正大(左)</h3> <h3>林玲(上左)许小玉(中左)须元元(中右)姜慧汝(下左)</h3> <h1>尽管百年老校,十年新舍,已经没有熟悉的一砖一瓦,也不见了当年的一草一木,好在还有水中的半截残塔“屠元博先生之纪念塔”,好在还有校史馆,让我们可以寄托最后的“乡愁”。 </h1><div><br></div> <h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br>忘不了,那法桐绿荫道上,印刻着我们无数求知的脚印,或单或群,来去匆匆,日复一日;忘不了合欢婆娑,那一张张条石櫈上,留着我们多少探索的身影,或独或众,年又一年。更有那翠叶中的合欢花,粉白相染,朦胧优雅,常常勾起我们对人生的憧憬。<br><br></h1><div><br></div> <h3>钱英英(右)</h3> <h3>高腊梅(左)</h3> <h3>屠晓雯</h3> <h1>我们曾经桃李芬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我们曾经朝夕同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何等豪气冲天,我们盼着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象一群黑洞,在课堂、在图书馆、在实验窒,贪婪地鲸吞着一切可以涉猎的知识,甚至每天放学回家,同道的几位同学总有讨论不完的知识点;在操场、在球场、在体育器械上,挥汗如雨,强健体魄,尤其牛的是,我们师生携手协力,用自己的双手,在学校的东北角,挖了一个25×30m ²的游泳池,可谓空前绝后的牛气!<br><br></h1><div><br></div> <h3>程利琴</h3> <h3>王奇华(左2)</h3> <h1>班主任杨浩清老师无锡口音,教立体几何,进教室把教科书往讲台一放,侃侃而谈,偶尔回身在黑板上划几条线,连成一个图形,继续,授课毕,“把书翻到××页,今天的作业...”,铃响下课,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物理课上,随着节拍器摆动,张有光老师的声音:3210、一,二,三... 清脆爽朗,特别有磁性,余音绕梁至今;化学老师郭长贵用“泡饭定律”(同学戏称)比喻液体浓度虽然有特色,却每每引得我饥肠辘辘,那可是天天饿肚子的年代。<br><br></h1><div><br></div> <h3>卢敖金(中)陈小峰(右)</h3> <h3>张卜方(前右1,照片来源:季振超)</h3> <h3>张福林(中右)赵祖培(中左)吳谱华(下右2)</h3> <h1>记得第一堂生物课,陈大猷老师开口就是一句什么叫生物?满座皆惊,搜肠刮肚,没有人敢回答,最后的“谜底”却让全班同学大跌眼睛:有生命的物体就叫生物!如此深入浅出的教学一下就提起了我们学习的兴趣,上课之余,多次去他的实验基地看看,一个养鸡的小园子,知道了鸡原来与鸟一样可在树枝上睡觉,知道了九斤黄、落刀红(音)、澳洲黑、白络克...等等鸡的品种。<br><br></h1><div><br></div> <h3>张曾镒(左)唐国钧(右上)薛祖植(右下)</h3> <h3>张锡祺(上)杨建栋(中左)巢金成(中右)周桂炎(下右)</h3> <h3>余信(后,照片来源:段国强)</h3> <h1>高中时代,正是“少不更事”的年纪”,有时又精力过剩,难免会有“荒唐”之举。一次在参考书上发现一个句式翻译与老师讲的不一样,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就带了书,呈满脸恭敬状向蒋瑞炎老师请教,不知就里的蒋老师重复了一下答案,我没有犹豫,拿出参考书:这书上好像不是这么说的,...那可是“书上讲的就是真理”的年代啊!老师愕然,我暗得意。然而接下来上课时,蒋老师无奈—句:“有同学点我的吃量!”石破天惊,让心中的窃喜来不及享受就被自责代替,尽管“伤害”可能无意,对我的警示却是永远,年轻,并不是可以任性的理由。<br><br></h1><div><br></div> <h3>周志仁(左1,照片来源:段国强)</h3> <h3>姚亚白(左)</h3> <h3>巢金成(挥手者)</h3> <h1>语文老师张开译,身材娇小,可在大男生面前一样威严十足,印证了知识就是力量;平面三角老师张雪君,很男派却特别有亲和力;化学老师徐芳,“…上课时,中手指上串着钥匙圈,恐怕丢失,她这年龄,是一生中最忙乱的阶段。”(据余信回忆)是其标准形象;政治老师龚九龄,讲究仪表,永远一尘不染,严肃中透着几分神秘,与其身份很契合;吴庆萱老师,口语特棒,据说是标准的伦敦发音,每次上课,标配是手里端杯咖啡,一位似乎从来没有笑脸的老头;刘清义老师,精神干练,略瘦,在他的课上,我第一次知道了东北民间称苏联红军为老毛子,且多有负面评价,与当时宣传大相径庭,故能至今不忘;体育课因男女生分开上,老师多,程赦铭、顾文芳、钱寿培、朱润增、而印像最深朱勤达老师,皮肤黝黑,肌肉夸张,丝毫不逊于健美运动员,曾带我们去郊区劳动,睡稻草地铺,每晚讲抓小偷的故事成了规定内容。<br><br></h1><h3><br></h3> <h3>章锡仁(中)胡君达(右)</h3> <h3>蔡仁发(左)孙顺生(中)</h3> <h3>张有光老师(右)梅润兴(左)</h3> <h1>我们曾经为取得成绩而共享喜悦,也为受到挫折而烦恼低沉,欣慰的是,从来没有停止努力前行的脚步。说实话短短几年,在母校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终身为之受益的是在学校的潜移默化中,我们知道了如何做个“存诚、能贱”之人,学会了在人生路上获取所需知识的方法,特别是掌握了遇到问题如何独立分析并寻找解决之道。<br><br><br></h1><div><br></div> <h1>每次校庆都是一次同学大团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幅幅喜悦的表情,让你欢乐让你回味。说不尽的“城南旧事”,道不完的那时如何,风霜雨雪彩虹朝阳,一件件—桩桩,从记忆的闸门中缓缓流出,慢慢地连成一片片青春芳华,鲜活亮丽,我们如此真情地追寻着过去的“你、我、他”,其实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在坚持着“人之初”真、善、美。<br><br></h1><div><br></div> <h3>见到如此高大上的运动场地,当年的女子4x100米冠军组合再也按捺不住,一定要留下永恒的纪念。接棒顺序:钱英英、屠晓雯、王柔南、姜慧汝。</h3> <h3>“长大了我就成了你”,两代物理老师:张有光(右2)严玉华(右3)</h3> <h1>俱往矣,五十春秋弹指一挥,白驹过隙之际,年已古稀,早知天命,几经曲折坎坷,几度春华秋实,我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路同行,结下了一份浓浓的同学友谊,醇和温馨醉人。当年我们为自己是省中的学生而骄傲,相信今天母校也一定会因我们玉汝于成而自豪。<br><br></h1><div><br></div> <h3>张开泽老师</h3> <h1>几个小时瞬间即逝,晚上假座真儒酒店会餐,张开泽张有光老师的光临,让整个气氛达到了新的高潮。尽管我们两鬓已经染霜,尽管脸上已经刻满生活的曲折,何以动心,唯有真情。去掉最后的矜持,还我当年的率真,老夫聊发少年狂,重现青春之奔放。举杯,为学校的精心培养!举杯,为老师无私的“传道、授业、解惑”!举杯,为远离功利唯存初心的同学情谊!不忘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敬畏上苍,赐缘我们同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纵然光阴渐逝,此生心心相印!<br> 2018.03.21.<br><br></h1><div><br></div> <h3>历次校庆花絮</h3> <h3>90周年校庆,班主任杨浩清老师(前排左4),张有光老师(左5)与同学合影</h3> <h3>百年校庆与史绍熙校长合影。</h3> <h3>百年校庆同学合影</h3> <h3>(照片来源:余信)</h3> <h3><font color="#010101">钱雅娟(上左)、贡浩达(上右,照片来源:余信)、高国屏(下左,照片来源:段国强、费克俭(下右)</font></h3> <h3>吴全清(上左)程行夫(上中)丁宏新(上右,照片来源:段国強)张俊(下,照片来源:季振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