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人物]48 弯地轴

江北川

<h1><b>[故里人物]48 弯地轴<br></b><b><br></b><b> (小说)江北川<br></b> <br> 1948年冬天,樊汊就易帜了,比建国还早一年。镜人三太爷的独孙藏在省泰中没有继续升学,回到了家里的“徐荣盛”镜记米厂做事。<br> 1950年党派来了工人运动的行家王剑锋任樊汊镇工会主席。王主席派人召集镇上所有的产业工人开会,并登记造册,包括脚班上(搬运工)所有的人也都加入了工会。荣盛的十多名工友也参加了工会,其中数朱鸣凤最积极,他很快就当上了荣盛米厂工会小组的组长。有时在镇上开会回来已半夜,他们喜欢吃一盅,便将荤菜一热,酒是现成的。最后,香葱油炒饭。那才叫油炒饭,炒饭盛光了,锅里还汪着一层油。</h1> <h1>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王主席带着一名军官到荣盛米厂见镜人三太爷。三太爷起身相迎,肃客至账房间,沏茶、递烟。王主席说:“三太爷,这位是军分区的姚处长,来谈加工军粮的。”<br> 三太爷问道:“加工军粮,刻不容缓!抗战时期,我给新四军黄逸峰黄司令打过军粮,呵呵!姚处长、王主席有多少万斤军粮?什么时候缴呢?”<br> 姚处长笑道:“三十万斤,一个月不会有问题吧?”<br> “时间紧了点,我们难在之前,易在之后。四十天全部打好。” <br> 姚处长与王主席交流了眼神,同意了。姚处长道:“明天稻子船就到你家码头。我们告辞了,不送,不送!”<br> “新年啊!二位赏个光,就这儿吃饭。王主席啊,姚处长是头回来小厂,现成的菜,就这儿吃饭。”<br> 姚处长见三太爷诚恳,笑道:“三太爷我们还有事,改日一定叨扰,改日一定叨扰!”<br> 次日上午,军粮稻子船就到了。荣盛米厂头三天就打出了四万多斤军粮,荣盛上下十分开心。<br> 第四天,工会通知资方、工会会员开会。镜人三太爷叫小老板三爷去开会。三爷一到会场,喊三爷的干老子的脚班上的樊小五子即上前小声道:“干老子,今朝要斗人啦!先打干老子个招呼,你干老子不要吓着啊!”<br> “要斗人啦?斗哪个啊?” <br> “我要去那边啦。”<br> 果然,王主席上台讲了没几句,即宣布:“把‘立成’的资方代理人押上来!”<br> 年近花甲的叔翁身材颀长,自出了书房门,从学生意开始,兢兢业业一步步做到“立成”油米厂的管事先生。他为人谨慎,克尽职守,自然就有偷懒的、手脚不干净的人恨他。由于立成真正的老板在镇江,已多年不来樊汊。抗战胜利后,几乎就不要这个厂了。立成的上至帐房下至烧火打杂的一致推叔翁带领大家把厂舞下去,大家才好混口饭吃,赖以谋生养家。邓叔翁不负众望,将“立成”油米厂改成“立成” 同仁油米厂,一直撑到解放,深得立成同仁油米厂上下的人心。王主席竟拿管事先生邓叔翁当资方代理人,想得真太绝了!叔翁未曾料到王主席如此不可理喻,气得浑身发抖。突然,台前樊小五子站起来振臂高呼:“打倒资方代理人邓叔翁!”<br> 工会会员也跟着一齐振臂高呼:“打倒资方代理人邓叔翁!”<br> “跪下来!”王主席一声断喝:<br> 两个押着叔翁的人趁势将叔翁按跪于台上。<br> 散会后,三爷将会场情况告诉了老父亲,三太爷大惊道:“叔翁为人勤谨,人不错啊!怎么会这样啊?怎么会这样啊?”</h1> <h1> 父子俩正谈着会场情况,大头机突然停了!老柜荣保脸色都变了,声音也走了调:“老太爷,不好了,不好了,弯地轴断了!”<br> “弯地轴断了?”<br> “断了!才断的!”<br> “唉!”<br> 三十万斤军粮怎么办?三十万斤军粮怎么办?<br> 荣盛上上下下笼罩起浓浓的乌云。三太爷立即叫藏去上海“虞义昌”铁工厂购买弯地轴。次日,藏与荣保乘帮船到仙女庙,由仙女庙乘汽车到六圩,再经六圩过江到镇江,在镇江乘火车到上海。<br> 在上海虞义昌厂部,公方厂长一听来意,即问道:“你们江北还没有公私合营?这种弯地轴已经不生产了。你们走吧。江北还没有公私合营呢?真落后!落后!”<br> 藏在走廊上见到一身西装的中年人,便问道:“请问这个厂原来的老板、私方厂长在哪儿办公?”<br> “哦,我就是,有啥事体?进屋坐下来讲,呵呵!”<br> 进屋坐下,藏说:“我是江北徐荣盛米厂的,我家祖父说,当年机器、弯地轴都是在你家买的,你家还有这种轴吗?哪怕旧的也行。”<br> “哦,江北徐荣盛米厂。我想想,噢!你家买了两根弯地轴的,你阿公大高个子。我们去仓库看看,看看旧的有吧?旧的一样的用!”<br> 准备开票了,荣保终于说出了心中的秘密。荣保小声道:“小开,不是我跟你家做对,我跟你来之前,王主席、朱鸣凤喊我去谈了话,马上要公私合营了,要你家拿钱买新的弯地轴。”<br> 原来如此!<br> 南沟头河西“天成”米厂的张二太爷知道荣盛遇到难关,与二老太一商量,张二太爷亲自登门拜访三太爷。张二太爷小声道:“三太爷,到我那边去。我只留一个鲍老柜管机器,你带帐房、工人去,用你家票。等你弯地轴弄好了,你再家来开机!”<br> “干卿兄,先谢了!用你家账房及票如何?”<br> “三太爷,依我的吧,家边邻居的谁没有个难事啊?我家机上那根轴不还是你让给我的吗?呵呵!”<br> 原来在抗战期间,正是秋熟场,天成的弯地轴断了,即使去上海买,快则拾天,慢则半月,要误了多少生意啊?三太爷二话未说,你拿去用。当天天成的机器就响了!<br> 人心换人心啊!荣盛加工三十万斤军粮的任务在天成打完了,比预期的还提前了几天。</h1> <h1> 张二太爷仗义援手,藏也稍稍安心些了。但是,此时的荣盛米厂的资金实力已实在无法购买得起新弯地轴了。藏、老柜荣保又火速从上海赶回,藏又一人去了泰州当时最大的苏北铁工厂,仍然没有找到。他又跑了许多小铁工厂,在一家小厂他遇到了周老板。周老板名志发,是姜堰人。<br> 在周老板的厂里藏还遇到了一个头大如斗,慈眉善目,乐呵呵活脱脱像一尊弥勒佛的人,身高1.78米的特大胖子,还和藏闲聊了几句。周老板喊他孔厂长,留饭,孔厂长说到别处看看,先走了。<br> 周老板问得弯地轴问得很详细,显然是个行家。“小开啊,你家弯地轴上的销子是怎么上上去的啊?”<br> “大锤夯上去。”<br> “大锤?”<br> “两个工人轮流用18磅的大锤夯上去。”<br> “噢!太紧了呢,个梦事啊!轴受伤的。销子槽与销子只要小锤侧侧而的上上去就行呐。我弯地轴做不起来,也没得旧的。但我可以将你家断掉的弯地轴接起来,用个几年没得事的。呵呵!”<br> “是吗?能用几年?周老板。”<br> “呵呵,包你用到公私合营没事的,合营了它再断关你什呢事呢?”<br> “真的行啊?周老板。”<br> “真行!你家去把弯地轴拆下来装得来,我替你打个套,包你用。小开,呵呵!”<br> “怕我家老柜不肯哟,周老板。”<br> “小开啊,不要烦,我去试机给他看。”<br> “这说太好啦!周老板肯赏光吗?晚上请你吃杯水酒。呵呵!”<br> “好的!不过不要你请啊!我是主,你是客,而好倒来啊?走,就隔壁‘如意轩’小酒馆。小开,赏个光,呵呵!”</h1> <h1> 藏只好客随主便。刚进如意轩,酒馆老板便迎了上来,周老板说了句:老规矩。酒馆老板连声:好的,好的!不一会,四个小冷碟已上来:回卤兰花干、烫安豆、油爆虾子、肴肉,两小瓶洋河大曲。三杯下肚,周老板打开了话匣子,他边劝藏吃菜边吐出了心中的不快:“我周志发15岁到铁工厂跟老板学徒,老板就是我的师傅,做了半辈子手艺,凭手艺吃饭。现在到好,成了资方代理人!个梦事啊?!”<br> “哦,你师傅呢?”<br> “唉!我家师傅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师兄,年前被抓去坐牢了。打那以后,我师傅一病不起,临终托我撑起这个他省吃俭用一辈子苦得来的厂子。我于心不忍,只好答应师傅,所以我就成了资方代理人。这些狗狗日的啊!还要斗我,难不成我做了亏心事?我家田无一分,屋无一间,不怕他们!呵呵,小开,你吃菜,你搛菜吃。”<br> 最后一只菜是砂锅老母鸡汤,周志发笑道:“如意轩的砂锅老母鸡汤在整个泰州小有名气呐!你多喝点,多喝点!我就最喜欢喝这个汤呐!呵呵!”<br> 数日后,周志发将断了的弯地轴上了套,亲自赴樊汊徐荣盛镜记米厂试机。<br> 镜人三太爷、三爷、藏及全家人十分高兴,办了酒,还特意关照厨房做了周志发最喜欢的砂锅老母鸡汤。也请来了老柜荣保的老兄荣根①,荣根是继宁波沈老柜之后,樊汊一带赫赫有名的老柜。周志发上好弯地轴,手脚十分麻利。荣根兄弟一言不发,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周志发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轴安装好,最后上皮带轮的销子时,只见周志发一手装上销子,一手用小锤轻轻地敲了几下,销子就服服贴贴地到了位。周志发好象自言自语地轻声说了句:“一分紧十分牢,十分紧全不牢。”<br> 荣根看了一眼弟弟荣保。<br> 周志发又点火烧起了大头机的“和尚头”,不一会功夫,荣盛米厂停了近两个月的大头机又发出了均匀有力的轰鸣声。<br> 席间,三太爷高兴地敬了周志发的酒,周志发忙起身连称:“三太爷,不敢当!”饮了满杯才肯坐下。<br> 荣根、荣保兄弟轮番敬周老板的酒,周志发很有酒量,也回敬席上所有的人。荣根、荣保兄弟俩也十分敬重周志发,敬了不少酒,敬的是周志发样样在行、件件精通的技艺。<br> 三太爷、三爷、藏三代人不单佩服周志发炉火纯青的技艺,更敬重周志发的人品。<br> 公私合营后,直至六十年代初,荣盛的那台大头机及上了套的弯地轴仍在大桥区的嘶马镇正常运转。<br>三年灾害期间,朱鸣凤因顶撞支书、厂长在全国城市下放风潮中被下放到农村,回到了老家汉留乡下。后来,托人才进了汉留米厂做工人。 <br> 1972年汉留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藏因事去汉留,顺便理了个发, 刚理好起身才付过钱。只见那个早已剃过头的人并未走,他来到藏的面前小声笑道:“徐会计,走,跟我到汉留米厂吃中饭,今朝是百页结烧肉。”笑容可掬,态度诚恳。 <br> 藏一看,哦!是朱鸣凤。忙回道:“我已约好了,这次就免了。谢谢!谢谢!”<br> 年近八旬的藏回忆起这件事,总要说:“那时人人生活艰难,不是今天的人想象得出来的,一日三餐,米粥米饭都吃不饱!朱鸣凤等我,请我吃饭是很不容易的,很不容易的!”<br> 2007.2.22<br></h1><h3>①陆荣根樊川一带的名老柜。六十年代,在樊川米厂工作期间曾发明皮带挂轮机。<br><b>(网络图片)</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