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乡土方言

张精明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语言的精髓。古老的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从古人口头祖祖辈辈传承而来,却少有人记录,使其落在纸上成为文字。<br></h3><div> 最美的语言在民间,最深的智慧在乡间。甘谷方言 ,属中原官话秦陇片,实非甘谷一方之言,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北部,包括天水市甘谷县全境,武山县、秦安县部分地区,定西市通渭县的部分地区。甘谷方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探究甘谷方言,实际上就是探究甘谷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传统。从而用家乡方言讲述家乡故事(比如姜维和浆水由来的典故),展现“华夏第一县”的文化自信。</div><div> 五年前的腊月,我脖子上挂个相机,到村里排练秧歌的摊子上随拍。村戏的秧歌词儿,几乎都是手抄本。有一小姑娘,在排练中遇到一颗生字,遂掌着秧歌本子,到头人(为庙会负责村戏的人)跟前问询。头人对着我,扬了扬下巴:“那有个戴眼镜的大学生,你去问他。”于是,小姑娘把秧歌本子举到我眼前,我瞄了一眼“歘”字后,频频研着额头,口里胡打呜䏀,最终丢下一句:“我也认不得!”引得村民哄堂失笑。</div><div> 再后来,我为撰写《饥饿记忆|我的母亲口述》一文,用手机录下了母亲讲述饥饿史的古言语音。当回到涿州,在案桌摊开稿纸,准备把语音转换成文字时,才猛然发觉,要把方言土语转换成文字,太不容易。</div><div> 鉴于以上种种,我开始关注土语。关注久了,遂萌生一小念,就是根据自己乡土文学的阅读积累,整理收集50条好玩的方言土语,自娱,也娱他人。不料想一时兴起,没刹住笔,一口气写下200余条。最终,筛选留下了120条,以飨读者。</div><div> 笔者在选词时,也单是以人们口头常说而不常写的土语字词为主,旨在把口语文字化。收集整理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典籍文献,尽可能做到词有所出,语能达意。对于部分一词多写的字词,进行了精筛细选,力求使文字相对准确。比如“溏土”一词,作品书籍中就有塘土、塘土、和趟土等多种写法。但收录“溏土”写法,笔者认为贴切生动,意蕴更浓。又如“泶(xue)顺”,也有词典文献中写为“邪顺”。尽管《广韵》中如是注释:“邪,不正也。”然而,无论从写法上,还是发音上,似乎都有点牵强,不及“泶顺”的意境幽长,故在收集中进行了必要的取舍。另外,对于文献中解释欠说服力的字词,也未加收藏。比如书籍中有:“挝(kuo),用细的竹木条打人;摅(lv),用绳子、皮条等打人。”如是等等,不一而语。由于笔者是枚理科男,才学疏浅,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老乡游子们批评指正。</div><div>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山村,终究会沦为废墟;故乡,也终将会成为一个符号。方言土语,也注定被后人淡忘。整理方言土语,仅为家乡父老乡亲和身处异乡的游子们,提供一点饭后茶余的话题,而已而已。</div><div>(2018年5月1日草于天津武清)</div> <h3>1、耩子(gang zi)——西部农村一种耕地的工具。</h3><div>2、碌碡(lu chu)——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div><div>3、馇面——是指豌豆面或扁豆面,如馇面饊饭;另外,给猪喂食也叫“馇食”,马克《夫妻识字》:“刘二,我问你,你把咱猪食馇上了没有?”</div><div>4、打醮(jiao)——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红楼梦》第29回:“一时凤姐儿来了,因说起初一在清虚观打醮的事来,遂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看戏去。”</div><div>5、嘈(cao)人——指胃部难受,不舒服。《西游记》第27回:“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div><div>6、发引——俗称出殡,即将灵棺从家里抬到坟地里去埋葬。《红楼梦》第12回:“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铁槛寺后。”</div><div>7、匾子(pia zi)——《关中方言大辞典》:“一种熬茶的器具,形状圆筒形,上小下大,底子约碗口粗。” 《广雅》:“匾榼谓之椑。”《汉语大词典》:“椑,古代一种扁圆形的盛酒器。”</div><div>8、溏土——是指地面上的虚土。雪漠《一个人的西部》:“沿路有很多土房子,有很多扬着溏土的小路。”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磨掉多少代生灵路上才能起一层薄薄的溏土,人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div><div>9、仰尘——指天棚,天花板。《醒世姻缘传》:“他催着晁夫人把那里间重糊了仰尘。”</div><div>10、墼(ji)子——把湿土放在模子里制成的长方形土块,用于盖房子盘炕等。</div><div>11、孤拐——常指脚踝骨,脚腕两旁凸起的地方。严歌苓《灯光里的三个女人》:“棒子够不着,先从孤拐打起,打到膝盖骨。”</div><div>12、瘊子——疣的一种,皮肤病。</div><div>13、黡(yan)子——是指黑色的痣。例:明瘊子暗黡子,脖项里还有个黑痦子。</div><div>14、觳觫(ku chu)——恐惧颤抖貌,指心上惶恐不安。例:一个人走夜路,老是头皮发麻,心上觳儿觫儿的。</div><div>15、囊膪(chuai)——猪乳部又肥又松的肉。例:娃娃噙住奶头膪膪儿不松口。又如:黑娃耳朵背后长了个肉膪膪。</div><div>16、轇轕(jiao ge)——也作“轇葛”,杂乱,交错,纠葛。例:许多烂事情轇轕在一起,难说清谁对谁错。《集韵》:“轇轕,杂乱。”</div><div>17、受愔(yin)——快活、舒服。愔,形容安静和悦。例:太阳底下眯住眼睛掏耳朵受愔得很呀!</div><div>18、憷迷——萎靡,倒霉。</div><div>19、膀肩——“肩”和“膀”很接近,故“膀肩”代表差不多,表示程度适当、适合。例:这两个娃娃个子一样高,年龄也膀肩。</div><div>20、褦襶(nai dai)——行动迟缓又拖泥带水;穿着不整齐。</div><div>21、蛐蟮——蚯蚓。</div><div>22、洑水——在水里游,也作“浮水”。郭小川《一个和八千》:“而我这两年在河上学会了洑水,只要有两只手,我什么都不怕。”</div><div>23、摽(biao)劲——双方暗中使劲,相互竞争。</div><div>24、淘神——劳神,让人费心。例:让你打一瓶酱油咋这么淘神!</div><div>25、牚(cheng)子——桌椅等腿间的横木。</div><div>26、囟(xin)门——婴儿头顶骨尚未合缝的地方。</div><div>27、倭(wo)耶——也作“倭也”。《广韵》:“倭,顺貌。” 即是平顺的样子;《说文》:“倭,顺儿。”例:娃娃念书的事情都顺当,办的倭耶很。</div><div>28、崾岘——山梁有豁口的险要地段。</div><div>29、窠(kuo)子——私娼的俗称。例:你这个嫁汉窠子,黑娃给你一把炒大豌豆,你就巴望不得跟着人去。《金瓶梅词话》第2回:“南街子又占着窠子,卓二姐,名卓丢儿,包了些时,又娶来家居住。”</div><div>30、添箱——女方的亲戚送给新娘的嫁妆。</div> <h3>31、柔穰——柔软的穰草。例:碎球娃性子柔穰的,没一点脾气。</h3><div>32、揭(gai)地——使犁耕地,也叫翻地。揭,汉语拼音jie,好比解,汉语拼音jie,但甘谷方言中念gai,如解(gai)绳儿。</div><div>33、戗(qiang)风——顶风,与风向相对。例:下班的路上戗风,车子蹬不快。</div><div>34、潲(sao)雨——《广韵》:“潲,雨溅。”例:窗子没檐,向屋子里潲雨。</div><div>35、馓(san)饭——也做“糁饭”</div><div>36、蒂根——“归根结蒂”的缩语。本来、根本、从来。例:没人说过看电影的事情,她蒂根儿不知道。</div><div>37、暮儾——迟、衰弱;软弱。也作“暮囊”,也说“暮暮囊囊”。例:这个人干活柔筋筋地暮儾很,让人干着急。《汉语大辞典》:“暮,迟,衰弱。”又“儾,软弱。” </div><div>38、呜䏀(wu la)——说话含糊其辞,听不真。例:贼娃子嘴里呜里呜䏀不知说的是啥。又如:妇人家不想说真话,嘴里胡呜䏀,胡搪塞。《集韵》:“䏀,听不相当也。”</div><div>39、纣棍——缚在驴、马尾下的横木,两端有绳连在鞍上,其作用为防止鞍向前滑动。在甘谷方言中,也作“臭棍”。例:驴儿不行怨纣棍。《说文》:“纣,马緧也。”</div><div>40、熁(xie)火——烤火。《集韵》:“熁,火迫也。”例:天冷,到火炉子跟前来熁火。</div><div>41、诧(ca)铺——换一个睡觉的地方就感觉不适应,睡不着。</div><div>42、瞎瞎(ha ha)——鼢鼠。</div><div>43、鹁(pu)鸽——鸽子,也作“扑鸽”。</div><div>44、脬(pao)牛——公牛。</div><div>45、豭(jia)猪——公猪。甘谷人还把猪儿叫“佬佬”。</div><div>46、醭(pu)气——粮食、衣物霉变后的气味。醭,酒液等表面的霉变层。亦泛指东西受潮所生的霉斑。</div><div>47、踅(xue)摸——寻找。也有思考、考虑的意思。例句:娃娃的奶粉钱都没了,我正踅摸看能做点啥买卖。</div><div>48、垢痂——人体表面的死皮、汗液、污垢形成的,附着于人身的混合物。</div><div>49、恶水——污浊的水。一般指洗锅水或洗完衣服的水。</div><div>50、舒繟(chan)——舒缓,坦然。例:雨天睡懒觉,心情很舒繟。《广韵》:“繟,宽缓。”</div><div>51、打濯(zhe)——打扫;洗涤。例:吃过晚饭,把锅灶上的碗筷打濯一下;将阳台上的卫生打濯干净。《汉语大辞典》:“濯,洗涤,清洗;祛除邪恶。”</div><div>52、扦(qian)门——插门。例:小时候,家里一烙油饼,我总是先跑到院墙边去扦门。</div><div>53、㞎屎——排泄大便。</div><div>54、瘿瓜瓜——颈瘤,俗称大脖子病。例:他脖子上长了个瘿瓜瓜。《说文》:“瘿,颈瘤也。”</div><div>55、姚婆子——即后娘。相传舜姓姚,续后母,因受其后母轻侮虐待,后世人侮称为姚婆子。例:秦腔的剧情无非是奸贼害忠良,相公招姑娘,姚婆子害先房。</div><div>56、捉百晬(zui)——婴儿满周岁时,从盘中抓物,以测其将来志向,又叫“抓周”。</div><div>57、髦(mao)角子——辫子。</div><div>58、尿褯(jie)子——婴儿尿布。</div><div>59、人梢子——指在一个地方拔尖的人。例句:黑娃攀的婆娘心疼的很,是一沟岔少有的人梢子。</div><div>60、单膀子——无亲属可依靠的人。</div> <h3>61、转倌子——没有主见的人。</h3><div>62、绺娃子——贼娃子。</div><div>63、懒干手——乞丐;懒惰的人。</div><div>64、皮脸脑——脸面(也指脸皮)。</div><div>65、佯迈眼——假装不看;不理睬</div><div>66、不佫人——不团结人。</div><div>67、猹(cha)疙瘩——大人对调皮孩童的昵称。猹是一种野兽,像獾,喜欢吃瓜。猹在鲁迅的《故乡》中闰土对它的描述为伶俐、皮毛是油一般的滑。</div><div>68、磨镰水——县城及周边村镇对外孙的俗称。</div><div>69、鸡暮眼——夜盲眼。</div><div>70、裌裌儿——棉背心。</div><div>71、滚身儿——薄棉袄。</div><div>72、狙狸猫——松鼠。</div><div>73、洋芋焪焪——洋芋、苜蓿与面和在一起蒸成的饭食。也作“洋芋琼琼”。</div><div>74、仄棱子睡——侧身睡,又叫“侧棱子睡”。</div><div>75、蚂蚂蚍蜉儿——蚂蚁。</div><div>76、癯(que)——瘦。癯而实腴,就是说偷肥儿,即看来清瘦而实际上丰腴。例:娃娃摘奶后不爱吃五谷,浑身儿癯的很。</div><div>77、炕——干渴。《中国民间故事选·牛郎配织女》:“老牛呵!你水有咧,草有咧,不饿不炕了。”</div><div>78、菢——孵化小鸡。</div><div>79、胤(yin)——繁衍后代,例:他的后代胤繁了半个村子。又如:一棵树胤了一沟岔树。</div><div>80、糠——萝卜等因失掉水分而中心成蜂窝状。</div><div>81、趼(jian)——通“茧”。手、脚上因劳动、走路等摩擦而生成的硬皮。例:好多野外测量员的脚底都有老趼。</div><div>82、饧(xing)——是指将和好的面,在进一步加工或烹饪前静置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就叫做饧面。《辞海》:“糖块,面挤子变软。”</div><div>83、滗(bi)——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例:壶里的茶水滗干了。</div><div>84、熥(teng)——烘烤,使热量穿透物体。例:你的衣服淋湿了,脱下来在炉子上熥熥。又如:早上熥两个馒头吃。</div><div>85、焯(chao)——把蔬菜放在开水里稍烫一下就捞出来。</div><div>86、洇(yin)——液体在纸、布及土壤中上向外散开或渗透。</div><div>84、垐(ci)——用土铺路。例:吃完午饭后,大家掮上铁锨到碱滩去垐路。另外,垐还有不遵守纪律、不听话之意。例:黑娃五伦不入,垐得一会儿都不消停。</div><div>88、墁(man)——涂饰;涂抹。例:用白灰粉墁墙。</div><div>89、笡(qie)——歪斜。例:把字写成个笡笡子了。</div><div>90、钢(念“港”)——把刀在布、皮、石或缸沿上用力摩擦几下,使其锋利些。例:把菜刀钢一钢。</div> <h3>91、悗(men)——无心儿。例:这娃不爱学习,心悗,学不进去。《集韵》:“悗,废忘也。”</h3><div>92、枵(xiao)——不坚固。例:这根木棍枵得不能做铁锨把。</div><div>93、懔(lin)——畏惧,戒惧。例:杀猪佬佬懔人得很,娃吓着不敢去看。</div><div>94、皵(que)——树皮粗糙坼裂;皮肤皲裂。例:风吹得脸上干皵皵的。</div><div>95、蔓(wan)——绕道走远路叫蔓。例:蔓来蔓去的多走了三里路。</div><div>96、俙(xi)——当面对质之意。例:既然你俙住我问,我就实话实说了吧。</div><div>97、伧(cang),“人”与“仓”联合起来表示好吃懒做的人、光吃饭不干活的人。例:黑娃活得裸怜很,走村串户地伧凉浆水。</div><div>98、泶(xue)——与顺对称,不顺就是泶。《广雅·释水》:“水自渭出为泶。”古代把渭水的分流称泶,主流顺势东下,而分流侧离旁出,背离不顺从主流,独自改变方向,所以称它为泶水。例:这娃泶的很,到老人跟前一点儿不孝顺。</div><div>99、扽(den)——用手拉。例:戏场人多,你把娃的手扽紧,别让走丢了。</div><div>100、歘(chua)——表快速;象声词,急促的声响。例:兔子歘的一下子就消失了。又如:师公的羊皮鼓摇得欻啦啦响。</div><div>101、缑(gou)——用绳索、锯、刀等反复拉割。</div><div>102、瀽(jian)——《汉语大辞典》:“瀽,倾倒,泼(水)”。关汉卿《窦娥冤》:“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与我吃。”</div><div>103、趄(qie)——斜靠,身斜。例:你坐吃力了,就靠趄在被儿上歇息一下。又如:这女人骚,趄势倒在了他的怀里。《篇海类编》:“趄,身斜也。”</div><div>104、篅(shuan)——一种盛粮食的圆囤。农谚: “冬干湿年,憋破麦篅。”</div><div>105、苫(shan)——用席、布等遮盖。例:要下白雨了,你把麦垛子用塑料布苫一下。</div><div>106、挏(dong)——《汉语大辞典》:“挏,来回摇动、拌动”。例:娃娃们把涝坝里的水挏成黄汤了。</div><div>107、挈(qie)——扛。例:麻老汉䦆头挈上锄洋芋去了。</div><div>108、嫑(bao)——不要。县城及周边口头语, “嫑嘦(bao jiao)”意为不要让。例:嫑嘦草驴把园子里晒的包谷啃了。</div><div>109、覅(hou)——不要。山里人常用,张大发在《金桥路漫》中用过该词。</div><div>110、喙(hui)——指猪用鼻嘴毁坏东西。《陇东方言词话》:“一朵鲜白菜叫猪喙啦(比喻不相称的婚姻)。”</div><div>111、砟(za)——基本意思是岩石、煤等的碎片。例:瓦砟儿,煤砟子。</div><div>112、跔(qu)——手足关节不能屈伸。例:布鞋有点小,脚跔人得很。</div><div>113、佴(er)——扔,丢掉。《百度百科》:“快把这个垃圾佴了,大夏天的容易招惹苍蝇。”</div><div>114、搊(cou)——扶。例:把老汉从炕上搊起喝药。</div><div>115、殁(mo)——老人去世。例:昨晚半夜响了三声炮仗,或许是放羊的麻胡子老汉殁了。</div><div>116、䴬(yi)——麦粒或稻谷脱落的外壳。例:你给咱到草房里揽上一背篼䴬添炕。</div><div>117、挼(rua)——揉搓。挼人意为侮辱人。</div><div>118、㵍(men)——泡;浸渍。例:剃头前,先要用热水把头㵍湿。</div><div>119、靸(sa)——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例:娃娃靸着鞋端饭去了。</div><div>120、缏(pian)——同“辫”,用麻、麦秸等编成的像辫子的物品 。如:掐缏子、草帽缏。</div><div>====================================</div> <h3>作者简介:</h3><div>张精明,70后,甘谷县谢家湾乡张家沟人。喜爱文学,现定居河北。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供职于中国石油某企业,从事卫星导航定位工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