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4月全县小学语文参赛共30个课例,赛课选手中年龄逾45周岁者9人,占总参赛人数30%。透过课堂看教学、看教育,也透过课堂反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至少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课堂是谁的?“小组合作”的实效在哪里?阅读课上“教什么”?怎样当好“老教师”?一孔之见,意抛砖引玉,与大家共享。</h3> <h1>课堂是谁的?</h1> <h3> 课堂是学生的,这不容置疑。但是认识与说辞还落实不到实际行动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体现,本质上还是教师中心、教案中心、教材中心。有例为证:</h3> <h3> 《桥》片段:</h3><div>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你能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来吗?</div><div> 生圈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div><div> 课件展示:</div><div>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div><div>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div><div>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div><div>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div><div> 师:谁来读读这些句子?</div><div> 生读。</div><div>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div><div> 师读。</div><div>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div><div> ……</div> <h3> 〔评〕课堂上虽然有对话、也有读书声,但并不是主动阅读和思考,教师对课堂的牵制过多,学生个性阅读的空间过少。</h3><div><br></div> <h3>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学为中心源起于三千年前,话很容易说,道理也比较好懂,但由于深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导致认识与实践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把课堂还给学生,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还需要不断锤炼,做“学高身正”之师,践“立德树人”之行。</h3><div><br></div> <h1>“小组合作”的实效在哪里?</h1> <h3> 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示课中均设置了小组学习,但是仅有这样的形式只能算“山中竹笋”、“墙上芦苇”,因为课程标准还进行了这样的补充:“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只有统筹设计,“小组合作”的实效才能体现出来。</h3> <h3>《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组学习设计:</h3><div>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div><div> 看到幻象 生活现实 小女孩渴望<br></div><div>第一次擦燃火柴<br></div><div>第二次擦燃火柴</div><div>第三次擦燃火柴</div><div>第四次擦燃火柴<br></div><div>第五次擦燃火柴</div><div><br></div> <h3> 〔评〕小组成员怎样分工,用什么方式阅读,提取这些信息的意图是什么,等等,都不够具体,实施起来,必然耗时费力,无法体现出合作互利的优势。</h3> <h3> 《七颗钻石》小组合作学习设计:</h3><div> 故事中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br></div><div>哪个同学来回答讨论的结果?</div> <h3> 〔评〕小组讨论的问题更合适学生静心阅读,在故事发展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小组汇报的形式又回归于指问,只关注结果,不问合作的过程,等于评价跟进不利,使得小组合作学习中途夭折。</h3><div><br></div> <h3>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组合作学习更要在当安排时再安排,切不可过分关注形式而忽视阅读文本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作用。“自主、合作、探究”是检验“小组”学习实效的三个因素,缺一不可。</h3> <h1><font color="#39b54a">阅读课上“教什么”?</font></h1> <h3> 本届赛课都是阅读课,确定的课题也都是各段经典课题。老师们的课精彩纷呈、各具千秋,但对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总感到应该做些提醒:</h3> <h3> 《亡羊补牢》片段一:</h3><h3>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思考:这个人丢了几次羊?每次丢羊以后,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h3><div> 生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div><div> 师:第一次丢了羊,他为什么不修羊圈?如果你是这个人的邻居,会怎么劝他?第二次丢了羊,他想到了什么?这个人有没有优点?</div><div>……</div> <h3> 《亡羊补牢》片段二:</h3><div> 师:同学们,《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等都叫寓言故事,是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来讲明一个深刻道理。《亡羊补牢》也是一个寓言故事。请大家认真读,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道理。</div><div> 生读课文,谈收获。</div><div> 师:“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大家谈得很好。我们对比读下面的句子:</div><div>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div><div>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div><div> 生:这个人第一次丢了羊,他想得是已经丢失了羊,是没有用的;第二次丢了羊,他想得是剩下的更多的羊。</div><div> 师:真好!想问题的出发点变了,认识就不一样了。同学们已经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请你们轻声再读,读准重点词语和标点符号,看还有什么收获……</div> <h3> 〔评〕第一个案例中每一个问题都离不开“故事内容”,语言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很少。学生自主阅读、个性感悟的空间很少。第二个案例从“文体”切入,借助文本进行语言实践和运用,阅读的主动性增强了,思维含量也提升了。</h3> <h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课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课型。我们还得以课程标准为凭借: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解了这些,“阅读课”则不至脱轨跑偏。</h3> <h1>怎样当好“老教师”?</h1> <h3> 一般情况下,“老教师”从年龄上说毕竟是“壮士暮年”、“人老色衰”,是不大受学生待见的。在看课的过程中,这种感受很强烈,再加上自己也渐渐归入了“老教师”行列,更加感同身受。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老龄化已是普遍问题,思考如何当好“老教师”,也就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br></h3> <h3> 第一,老而不滞,日日求新。越是年龄不占优势,越要注意学习和创新。这次赛课中,有的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取胜,有的老教师在个性实施中取胜,都是很好的例子。老教师绝不能借口倚老,甘愿落在年轻人后面,那样对学生不负责任,对自己也不负责任。把年龄变废为宝的唯一做法就是扬长避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到老学到老。</h3> <h3> 第二,以德养德,躬身履职。老教师是年轻教师的示范和榜样,更要注意厚德修身、博学笃行。我身边有两类老教师:一类是倚老卖老,工作上拈轻怕重,能少上一节课就少上一节课;一类是任劳任怨,唯恐跟不上时代发展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对不起学校。做哪一种老教师,不辩自明,大家心里都存一面镜子。“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越是临近退休,越要时时检点,端正“三观”,落实在语文教学中,自然厚重大气。</h3><div><br></div> <h3> 第三,童心不泯,爱满课堂。具体到课堂上,老教师要放下年龄的架子,当然,这没有让老教师做“老顽童”的意思,而是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只有童心不泯,才能在课堂上平等、和谐交流,成为小学生们心中的“奶奶老师”“爷爷老师”或者成为他们的“老朋友”。</h3> <h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于此发课堂“四问”之说,意为警醒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不断实现教学共生共长,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