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小环线游记

王得敏

<h3>包车游是近些年悄然兴起的一种介于旅游与旅行的出游方式,其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跟团游的一切烦恼且费用较低(约为跟团游价格的2/3)。公元2018年4月,“闽浙小环线包车游”按计划如期进行,历时9天,总里程约3500公里,这是我们群体的第n次的出游了。</h3> <h3>行程安排内容丰富,融人文、自然、历史、地理景观于一体;摄影与旅游相结合,兼顾不同人等的兴趣爱好;没有高强度体力活动,半天拉车,半天游览,基本上每天18点之前入住宾馆。现将游历过程以图文形式记之,以作纪念。</h3> <h3>D1:无锡至浙江丽水,游古堰画乡。</h3> <h3>古堰画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郊风光秀丽的瓯江两岸,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世人。</h3> <h3>瓯江发源于龙泉市与庆元县交界的百山祖西北麓锅帽尖,自西向东流,贯穿整个浙南山区,干流全长388公里,从温州市流入东海温州湾。</h3> <h3>瓯江流域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旅游景点遍布,缙云仙都、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等闻名全国,被誉为太平洋西岸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h3> <h3>“古堰”所指就是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通济堰。通济堰是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京杭大运河等齐名的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h3> <h3>通济堰始建于公元505年,自宋元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h3> <h3>大坝呈弧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能,还在为碧湖平原的百姓造福,被称为活着的通济堰。</h3> <h3>通济古堰渠首至三洞桥主干渠两岸分布着华东地区最为壮观的古樟树群,树龄在1000到1500年间。</h3> <h3>千年岁月沧桑,默默捍卫堰渠,堰头村古樟树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村落的风水树。</h3> <h3>D2:丽水赴福建屏南,游白水洋。</h3> <h3>白水洋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国家5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之一,因其奇特的地质地貌现象而被誉为"天下绝景,宇宙之谜"。 </h3> <h3>白水洋最为人称绝的是由三块铺于水底的平坦巨石而形成的“十里水街”,最大的一块达4万平方米。人行其上,水恰淹脚背,波光潋滟,一片白炽,“白水洋”因之得名。</h3> <h3>流淌在水蚀“波痕”上的清澈溪水泛着粼粼清波,犹如一条祥龙摇波戏浪,欢迎远方的客人。</h3> <h3>摄影爱好者的天堂</h3> <h3>D3:屏南赴平潭岛。</h3> <h3>平潭县由126个岛屿,702座岩礁组成,素有"千礁岛县"之称,其中海坛岛(又称海檀岛、东岚、海山、岚岛)面积为267.13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h3> <h3>平潭岛最为著名自然景观当数“双帆石”,圆盘状的大礁石上托着一高一低的两块碑形海蚀柱。整个礁石象一艘大船,两块巨石象两面鼓起的双帆,似乎正在乘风破浪前进。</h3> <h3>据地质学家考证,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柱。双帆石奇特壮观,对游人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建设部与中国科学院的专家称之为:“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h3> <h3>海蚀地貌</h3> <h3><font color="#010101">D4:平潭至石狮,沿途游览崇武海岸、泉州洛阳桥。</font></h3> <h3>崇武海岸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石雕艺术于一体,有“南方北戴河”之美誉,在“中国最美八大海岸”排行榜(《中国国家地理》)中名列第七。</h3> <h3>崇武是遐迩闻名的“惠安女”的故乡。(王建明摄)</h3> <h3>惠安女指是福建泉州惠东半岛海边的一群特殊的民间风情女人,以奇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王建明摄)</h3> <h3>崇武也是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h3> <h3><font color="#010101">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font></h3> <h3>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保存比较完好全部由白色花岗石砌成的明代石头城,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隆庆元年(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所书。清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驻此抗清,传有"马蹄石"遗迹。</h3> <h3>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东郊洛阳江上,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和广东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有"南洛北赵"之称,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其为"中国古桥状元"。</h3> <h3>洛阳桥长834米,宽7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h3> <h3>洛阳桥桥基设计为船型,既可减少水的冲力,又有比较好的审美效果,这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设计最为特别的地方是"种蛎固基法",即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巧妙的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h3> <h3>整座桥一共有44座船形桥墩、104只石狮、7座石塔,附近有月光菩萨塔、中庭碑林、镇风塔、蔡襄石像等景点,桥头有为纪念蔡襄而建的蔡襄祠。</h3> <h3>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时任泉州郡守,倡导修建了洛阳桥。祠内有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碑文精炼(用153个字记载了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和参与的人物等)、书法优美、刻工精致,被誉为书法、铭文、雕刻"三绝"。</h3> <h3>D5:石狮至龙岩,游览南靖土楼。</h3> <h3>福建土楼主要有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著名的为衍香楼和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和河坑土楼群(著名的为和贵楼及怀远楼)以及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h3> <h3>福建土楼因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h3> <h3><font color="#010101">客家土楼是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平面以圆形为主(少数为矩形),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font></h3> <h3>福建土楼以客家人引以为傲建筑形式并揉合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2008年7月在第32届世遗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拍摄这种大场景的画面,全幅相机配14mm超广角镜头就显示其威力了。</h3> <h3>若没有这些器材,那么用手机全景模式拍摄也是不错的选择。</h3> <h3>漳州市南靖县境内的长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和怀远楼、省内最大的千年古榕树群、一条百年老街及一条千年古道。幽长古道、千年古榕、神奇土楼及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h3> <h3>溪岸边,由13棵百年、千年老榕组成的榕树群蔚为壮观,其中一棵老榕树树冠覆盖面积1933平方米,树丫长达30多米,树干底端要10多个大人才能合抱,是一棵目前福建省已发现的最大的榕树。榕树下一条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据考证是长汀府(今龙岩市)通往漳州府的必经之路。</h3> <h3>2005年底,由台湾作家张克辉以自己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云水谣》在长教拍摄取景。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为借《云水谣》之名树立品牌,当地政府将长教命名为“云水谣”古镇,村中那条长10余公里的古道被命名为“云水谣古道”。</h3> <h3>《云水谣》这部优秀作品的人文意蕴和道德情感充分展现在这条闽西南古道上,游客在观赏奇楼美景,领略古道悠悠、碧水青青的同时,感受闽台交流的深远渊源。</h3> <h3>云水谣古道</h3> <h3>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这些老商铺大多还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h3> <h3>耕读漁樵,世外桃源。</h3> <h3>D6:龙岩赴泰宁,游览泰宁古城及大金湖,顺路瞻仰“古田会议”旧址。</h3> <h3>龙井,毛泽东当年散步的地方。</h3> <h3>泰宁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始建于南唐只兴元年(958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史称"汉唐古镇、两宋名城",有许多可供观赏的古建筑以及历史文化遗产。</h3> <h3>汉初,有闽越王无诸的猎场、行宫及墓穴;宋时,杨时、李纲、朱熹等人曾在此讲学、读书。有残存的古城墙、古城门,有保存完好的尚书第(五福堂)、世德堂、状元街、风情演艺馆等。</h3> <h3>近代的革命历史遗迹红军街。</h3> <h3>东方军司令部及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故居。</h3> <h3>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h3> <h3>D7:游览“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排行榜(《中国国家地理》)中名列第三的“水上丹霞奇观”大金湖,下午赴浙江南尖岩。</h3> <h3>在我国有很多丹霞地貌,但水上丹霞却独此一家,这就是它被入选“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主要原因。</h3> <h3>大金湖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千岩万壑形态万千的丹霞地貌与钟灵毓秀烟波浩淼的金湖碧水交相辉映,造就了湖中有山、山中有湖,山环水、水绕山的格局,把分散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奇峰异石通过湖水联结在一起,被誉为"天下第一湖山"。</h3> <h3>泛舟湖面,但见山从水出,水托山浮,似岛非岛,一派世外仙境的清新悠然。</h3> <h3>弃舟登山,那幽静的青山、潺潺的溪水、蜿蜒的小径及似有还无的烟霭,无不隐隐显露着一种神秘感。</h3> <h3>峰回路转,前边豁然开朗,丹崖绝壁间露出一个天然石洞,洞顶巨岩横空而出,一群气势巍然肃穆的绛红色的古建筑物深掩其间,那就是著名的大金湖“水上佛寺”――甘露寺。</h3> <h3>观音岩寺始建于宋绍兴16年(公元1146年),距今有850多年的历史,由于寺顶岩穴上方有块钟乳石,形状像龙头,一年四季间隔滴泉,水质清甜甘冽似甘露,故又名“甘露寺”。站在寺下的石拱桥上仰望甘露寺,左右各有一座形态酷似“钟”与“鼓”的丹色奇石,人们用“右鼓左钟,庙(妙)在其中”来形容其地理位置之美。</h3> <h3>整个古刹由四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楼阁组成,由于建在洞穴之中,巧妙地躲避过了百千年来风风雨雨的侵袭。</h3> <h3>甘露寺所在的巨大洞穴上宽下窄,高约80米,最宽和最深处各为30米,但下部宽只有几米。当年建造这个寺庙的古人巧妙利用甘露岩的自身条件,依凭岩壁顺势架造。采用一柱插地的设计方案,整个建筑群全赖“T”字架下一根大柱支撑着,建筑工艺之奇特,为我国古建筑所罕见,被誉为“南方悬空寺”。</h3> <h3>D8:游南尖岩后赴缙云仙都。</h3> <h3>国家4A级景区南尖岩位于浙江省遂昌县西南部,主峰海拔1626米。2004年,景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国际摄影创作基地”荣誉称号。</h3> <h3>景区独特的地型地貌,经历代勤劳的人民耕耘,造就了近2000亩高山梯田景观。景区所在地石笋头村民居土木建筑独特,民风纯朴,乡土气息浓郁,当年粟裕将军率领红军还曾在这里开展过游击战争,是遂昌县的红色根据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h3> <h3>景区主要由三大景观组成:由奇峰异石构成的地貌景观;瑶池、瀑布构成的水体景观;竹海古松为主的植物及动物构成的生物景观。</h3> <h3>在飞瀑银流映衬下的野生红杜鹃显得分外妖娆。</h3> <h3>D9:游览仙都景区。</h3> <h3>仙都景区坐落于缙云县城东7公里处,自隋代起闻名于世。据记载,唐天宝七年刺史苗奉倩以彩云仙乐出现于缙云山上报于朝。唐玄宗惊叹道:“是仙人荟萃之都也!”遂亲书“仙都”二字,其名一直沿用至今。</h3><div><br></div> <h3>仙都风景区分布于东西约10公里的练溪两岸,有鼎湖峰、芙蓉峡、朱潭山和小赤壁等四个游览区组成,计有72奇峰,18处名胜古迹。</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鼎湖峰景点是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鼎湖峰,又称“天柱峰”,状如春笋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约160余米,人们尝谓“天下第一峰”。峰顶有小湖,湖周苍松翠柏掩映。相传轩辕黄帝曾置炉于峰顶炼丹,丹成黄帝跨赤龙升天时,丹鼎坠落而积水成湖,故名“鼎湖”。</font></h3> <h3>鼎湖至今无路可攀登,仅有药农架绳索飞渡峰顶采药。白居易有诗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h3> <h3>鼎湖峰旁依偎着一小石峰,俗称“小石笋”,酷似慈母抚娇儿,又名“童子峰”,意境绝妙。紧靠鼎湖峰的步虚山,山上多奇石,山腰多石洞,人们沿山谷中婉蜒的盘道,可上山巅,上有一亭凭栏可近观鼎湖峰,远眺仙都山光水色。</h3> <h3>朱潭山是观赏鼎湖峰的最佳地点,从这里看,岸上的鼎湖峰伟岸挺立,水中的鼎湖峰婀娜多姿随波摆动。晨雾中,岸上与溪中的鼎湖峰都更加美丽动人,宛如天上的琼楼玉宇,堪称人间仙境。</h3> <h3>这如诗如画的风光是仙都的精华,自古以来天下名人于此驻足。建国以后,成为中央、省、地方领导和游人留影的必到之处。这里也曾是《阿诗玛》、《绝代双骄》、《天龙八部》、《汉武大帝》等数十部影视剧的拍摄基地。</h3> <h3>“朱潭山的牛”是全国十大摄影摆拍地(沙漠驼队、漓江渔火、坝上奔马、下漄晨雾渔夫撒网、……)之一,每天清晨总有大量“色友”云集于此。</h3> <h3>没有晨雾的日子还可人造烟雾,虽假却足以乱真,也可弥补一下没雾气的缺憾。</h3> <h3>结束行程回到温馨的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