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的芳华

珍.淡墨竹香

<h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一部贺岁的《芳华》片,彷佛一下触碰到了人们心中的痛点,不仅让50后、60后开始集体怀旧,就连70后、80后也在感叹着刹那芳华,追忆着不经意间悄悄流走的岁月。</h3><h3> 芳华亦作“芳花”,原意是指芳香的花朵。这里也引申为美好的年华。青春总是人们一生中最美好和难忘的时光,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芳华,每一个人都可以让芳华永存心间。</h3><h3> 当我们走出青春的日暮,流年吹散了过往,触不到昔日的暖阳时,最想做的就是掀动和沉醉在属于自己的那一页页芳华。</h3> <h3>  我们这代人所处的时代,是个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个色彩单一的时代。记得刚上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我们一下都成了红小兵,伴随着跳忠字舞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音乐成长。</h3><h3> 在穿戴上满大街你也找不到一件花衣裳,哪怕她还是个小姑娘,纯色的灰白蓝绿绝对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能拥有一套国防绿的军装、军帽和军挎能羡慕死周围很多人。</h3><h3> 下面这张照片拍照于小学六年级</h3><h3><br></h3> <h3>  不爱红装爱武装,当年我们的生活照就是这样。跟姜昆的《如此照相》里面的情景差不多,照相馆里的道具不是刀就是枪,我们也为能拍到如此酷的照片感到自豪(尽管拿这枪还有点吃力)。</h3> <h3>  虽然那时没有电话、电视、电脑和手机,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娱乐活动,但我们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欢乐,打兵乓球、羽毛球,跳皮筋儿,找个篮球框也要上几个三步跨栏儿,一片庄稼地也要留个影(那时拍张照片是很奢侈的)周末有来放电影的,早早吃完晚饭搬着小凳跑到空场上去占地儿,去晚了只能到银幕的反面看了。赶上过年过节,成帮结队的跑到菜市场去站队,生活充满乐趣至今难忘。</h3> <h3>  下面这张合影是我们迈进中学校门时的照片,我们由红小兵升格成了红卫兵,班级是711连2班,还是部队编制呢,很有时代感。大家朴素的着装和一脸的质朴,距今好像已很久远、久远.....</h3> <h3>高中时班里的团支部</h3> <h3>班委会成员和老师合影</h3> <h3>那时学校和校团总支也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学工、学农,武装思想,我们也都在努力的把自己改造成又红又专的接班人。</h3> <h3>  1976年我们告别了度过五年时光的中学和高中时代,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来到远郊山区,密云的穆家峪公社,这是我们人生的转折,从此和“知青”这个富有时代感的名称紧紧相连。</h3> <h3>  我身后的那片红砖墙,就是当年我们知青大院的围墙。</h3><h3> 那时我们正值豆蔻年华,有理想、有抱负,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不论是开山平地面,还是在闷热的青纱帐中耪地,到处都有我们知青的身影,虽然经常累的是直不起腰,手起老茧,但我们还都是咬牙坚持,<br></h3><h3>正像《绒花》这首歌唱到的“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我们的汗水洒在了这片黄土地,我们的青春在这里吐出了最美的芳华,正是这段经历,也积累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h3> <h3>  白天我要跟社员们下地干农活儿,晚上还要参加大队宣传队的排练。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们西穆峪大队参加密云县文艺调演获奖后的合影。</h3> <h3>  每日的风吹日晒,和体力透支后与日俱增的饭量,再加上一天两顿的棒子面儿,整个人是黑里透红,身体格外的强壮。</h3><h3><br></h3><h3>这张照片是发小们在农村相遇时的合影。(我们被分在了密云穆家峪公社不同的大队插队,平时很难一见。)</h3> <h3>这是发小兼同学、好友当兵探家时的合影。</h3> <h3>  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报考了财务专业,分别就读于北京市物资管理学校和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的计统系财务物价专业,四年系统的财务专业学习,彻底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轨迹,从此让我和财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将近40年。</h3> <h3>  重返校园后赶到非常开心,又寻觅到了昔日校园中的学习氛围和学生时代的欢乐时光。</h3><h3><br></h3><h3> 下面这张照片是和同宿舍的室友合影。</h3> <h3>  财务班注定女生多,每逢周末晚饭后就经常跑到学校礼堂去跳舞,还经常演出一些文艺节目,课间打羽毛球、围着圈儿的托排球,叽叽喳喳的,绝对是学校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很怀念那段美好时光和同学间的纯真友谊。</h3> <h3>这张照片是就读于人民大学一分校时的合影</h3> <h3>  走出校门开始参加工作,心中还有些眷恋和不舍。是叹时光飞逝吗?一时很难说清,只觉一转身,又站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总觉得是陪着光阴在赶路。</h3> <h3><br></h3> <h3>下边这张合影是公司组织团的活动所摄</h3> <h3>  这是我们公司排练的女生小合唱在参加局里的演出,高低音的混声和分部,演唱水准真是不低呢。</h3> <h3>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告别了黑白照片的时代,大家的穿戴也都有了色彩,虽然岁月匆匆,最美的年华已经随风飘过,但我们仍不愿放过青春的尾巴,既然走过,就让这花的芬芳弥漫的更久些,让曾经年轻过的身影定格在记忆中,珍藏在记录着自己一路风景的相册里。</h3> <h3>下边几张照片是我们公司财务部部分同事的合影</h3> <h3>  下面的这把算盘,也许好多年轻人都没见过,因为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再需要它,计算器和电脑的出现让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它却陪伴我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春秋,现在就像个文物在家保存着。因为它曾是我们手中的武器,过去在学校,珠算都是要考试通级的,一个好的财务人员不仅财务知识过硬,算盘也要过硬。在公司上班时,每到月末结账,财务室就传来噼里啪啦的清脆悦耳的响声,这醉人的声音经常会响在我的耳旁。</h3> <h3>  青春刹那,岁月如歌,如今我们都已不再年轻,但芳华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因为它不专属哪个年龄段,只要心中给阳光打开一扇窗,便可处处芳华,岁岁芳华。</h3><h3> 还记得开始那张刚入中学时的淳朴青涩的全班合影吗?这张照片可能很难再辨别出当年的身影,但老同学们仍然很阳光,谈笑风生,追忆着当年的很多趣事。</h3> <h3>  下面几张是原公司财务部的部分同事,现在虽都已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从年轻时大家就一起共事,一处几十年,看着大家一起慢慢变老,这种感情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h3> <h3><br></h3> <h3>这是我的搭档,唯一的一个男士,万花丛中一点绿,我们称他为党代表。</h3> <h3>大家相聚是那样的开心,场面如此热烈,各个都成了摄影记者。</h3> <h3>  人老爱怀旧,也更珍惜当年的相遇和一起走过。2015年,当年物校财会班的同学们在毕业35年后首次相逢,怕时光模糊了记忆,怕岁月摧残了容颜,有的同学还带着当年的照片来相认。</h3><h3> 在大家的欢歌笑语声中,在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声中,我们仍能感到老同学们身上散发的青春活力,芳华还在,美丽还在。</h3> <h3>  当年我们19岁,在那个承载了我们的青春、汗水和有个响亮的名字“知青”地方,一别也有40余载。</h3><h3> 2016年,我们来到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已找不到当年进村时两排杨树中贯穿的小路,也看不到村头我们知青院的红瓦房的旧址。50岁以下的人各个不认识,好奇的打量着我们。此次返乡感慨颇多,回来后特填词一首,记录下当时的感受。</h3><h3><br></h3><h3> 钗头凤</h3><h3> 《插队四十年返乡感怀》</h3><h3></h3><h3> 天将晓,人行早,笑飘车外惊飞鸟。</h3><h3> 山河碧,追昔迹。四十年逝,旧怀难弃。</h3><h3> 忆!忆!忆!</h3><h3></h3><h3> 炊烟袅,羊肠道,院墙红瓦人声闹。</h3><h3> 村中觅,难寻壁。汗留禾土,众乡犹记。</h3><h3> 泣!泣!泣!</h3><h3> 写于2016.5.8 </h3> <h3>正赶上大队进行选举投票,村委会和民兵连也已不是记忆中地点。</h3> <h3>这是当年负责主管我们知青工作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h3> <h3>从中间往右分别是我们二小队的队长、拖拉机手和妇女队长</h3> <h3>  知青院儿已经没了踪影,只能在大概的地方留个影。当年照张像是件很难的事,很多珍贵的镜头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h3> <h3>在捧捧这片热土吧</h3> <h3>老乡家中</h3> <h3>  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注定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站台,而滋润我们的却是一路的风景。静凝思,花开花落都美好,只要心中装着明媚,那岁月之花,就会淡淡的盛开,淡淡的素雅,一路芳华,一路馨香。</h3><h3> 下面几张照片是我和当年的同事们的合影,也愿我们这代年已花甲的同龄人,同事、同学、朋友,一路优雅,岁岁芳华。</h3> <h3> 珍.淡墨竹香</h3><h3></h3><h3> 2018.4.2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