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听说位于北非的摩洛哥免签了,遂跟随辽宁光大国际旅行社组织的精品团,于4月6日开启了对摩洛哥的梦幻之旅。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北非之路,印象中的北非,必定是黑人居多,贫穷落后,黄沙滚滚,荒芜之地。所见所闻,完全颠覆了我过去肤浅的认知。</div><div><br></div> <h3><b>第一站:红都马拉喀什 </b>经16个小时、1万多公里的飞行,于4月7号中午,我们抵达卡萨布兰卡国际机场。入境后,直接乘大巴沿高速一路南下,行驶4个多小时后,来到号称“红城”的马拉喀什。坐落在阿斯特拉山脚下的马拉喀什,是摩洛哥南部地区的中心,全国第三大城市,又叫“南方明珠”。</h3> <h3>德吉玛•艾尔•法纳广场,中国人叫它不眠广场,广场周围被阿拉伯传统集市和手工艺作坊包围着。夜幕降临,整个广场就会变成一个大集市,人山人海,十分热闹。这是唯一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且还在使用中的广场,也是当地人生活的缩影。<br></h3> <h3>走进不眠广场,你会发现它有如此鲜活的场景,叫卖的商贩、摆放整齐的水果摊位,还有杂耍的艺人、流动的游客,让这个闻名于世的广场演绎出无限的生命力。</h3> <h3>夜幕降临,登上广场周边一侧民楼的顶部,露天市场还有棚屋里的巴扎,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此时此刻,不眠广场进入了不眠之夜,或许卖家和店主们正在极力兜揽着自己的生意。</h3> <h3>马拉喀什最吸引游客的首推库图比亚清真寺。建于十一世纪的这个清真寺,宣礼塔高大巍峨,是地标性建筑,也是历史文脉、宗教信仰传承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宣礼塔高67米,外表富丽堂皇,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同其它清真寺相比较,库图比亚清真寺的独到之处在于,当年修建尖塔时,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近万袋名贵香料,使清真寺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迄今依然香味扑鼻,因而又有“香塔”之称。</h3> <h3>马拉喀什的巴西亚皇宫,深藏于老城的一个小街道里,外表看平淡无奇,然而里面却是出奇的漂亮。据介绍,巴西亚皇宫的宫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古代历任摩洛哥国王在巴西亚皇宫住的时候却很少。</h3> <h3>皇宫华丽的房间、中庭、喷泉、花园,虽然小巧但却也不失精致,被称为微缩版的阿罕布拉宫。法国殖民摩洛哥后,曾把这里占为已有并进行了一些改造,如加装了壁炉,但总体结构还是阿拉伯式的。</h3> <h3>巴西亚皇宫与摩洛哥传统建筑一样,装修风格也是大同小异,不过石膏的雕花更繁杂,那花纹繁琐的图案,那雕刻细腻的纹饰,呈现出典型的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在建筑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和融合。</h3> <h3>古老的土红色城墙,护卫着王室们的领地。斗转星移,城池不断地扩建,但也只有与统治者有关的建筑,包括宫殿、教堂圣地屹立于世,展示与诉说着它们的历史与沧桑。</h3> <h3><font color="#010101">走出皇宫,来看一看私人领地,著名的伊夫圣洛朗私人花园。这是著名服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生前与搭档皮埃尔•布尔热购买的花园,色彩以蓝、红、白为基调,蕴含了马拉喀什独有的风格,那营建的绿色空间,那蓝色的花房庭院,尤如华贵的宫殿。</font></h3> <h3>我们居住的酒店(Hotel Kasbah Le Mirage&Spa)不论形式还是布局,都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文化特色,伊斯兰与北非语汇符号的有机组合,让你记住了这就是红都马拉喀什。</h3> <h3>远眺红都马拉喀什,是清一色低矮的房子,唯一高大、醒目的建筑便是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宣礼塔。</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第二站:滨海白都拉巴特</b> 结束了马拉喀什之行,坐大巴沿着滨海高速公路行驶4个多小时后,到达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亦称“白城”。拉巴特,濒临大西洋,与非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来,一直是摩洛哥的首都,人口约200万。拉巴特始建于公元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现存老城为18世纪所建,新城于1912年摩成为法国保护国后兴建。</font></h3> <h3>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入口处的皇家骑兵,身穿鲜艳夺目的军服,是遊客们争相观看与拍照的目标。</h3> <h3>墓正面是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长183米、宽139米,据说毁于1775年一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从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象其昔日的雄伟。哈桑塔保存较好,占地单边长16米,高44米,四周雕刻图案各异,具有摩传统艺术特色。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优美的建筑工艺和摩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h3> <h3>穆罕默德五世为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逝世于1961年。其墓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室内两侧分列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墓,并建有陈列馆,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画像和五世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资料与文献。</h3> <h3>墓室建筑室内,四个边角各由一名皇家军人守卫,室外每道门也都有皇家军人值守。军服艳丽,姿势规范,表情严肃。</h3> <div>拉巴特王宫,位于拉巴特市中心。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一直开进王宫的广场,停在了清真寺的旁边。听导游说,哈桑六世国王现正在法国疗养,允许异国游客步行至王宫门前,摄影留念与驻足观看皆可,令遊客们感知到了对外开放的举动与意识。王宫的卫队,由多兵种、多警种组成,服饰装备各异,不为养眼,而是汲取经验与教训,防止单一卫队谋反政变,危及国王的安全和政权。</div> <h3>王宫始建于1785年,占地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宫殿样式各异,其中里雅德宫最为宏伟壮丽。</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宫院内的麦克苏尔清真寺,具有鲜明的北非建筑风格与特色,想必是专供王室成员御用的场所。</font></h3> <h3>看过电影《碟中谍5》,拉巴特在我印象里是乌达雅堡,即一座遗迹古城。可事实上,除了是一座古城外,还是一座濒临大西洋的海滨城市。古堡始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登上岸边顶部的平台可俯视大西洋,乌达雅堡内保留着柏柏尔民居和街道,别具风格。</h3> <h3>走进古城内一百姓家,虽说语言有障碍,但依旧在主人陪同下,在其院子里驻足拍摄,并将主人摄入了镜头里。要知道摩洛哥人最忌讳的事便是拍照,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叫你拍摄,特别是年龄稍大一点的人,更是如此。</h3> <h3><b><br></b></h3><h3><b>第三站:蓝色梦幻舍夫沙万</b> 离开白城拉巴特,乘坐大巴车沿着国道,向东北方向的山区行进,目的地便是有蓝城之称的舍夫沙万。大巴翻山越岭行进在路上,沿途满目田园景色,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绿油油的麦田,成行或排列有序的橄榄树,山坡上不时还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牧场,蜿蜒的山路似乎行驶在最为美丽的瑞士乡村。</h3> <h3>经过5个小时的行程,傍晚前舍夫沙万进入我们的视线,司机选择一个高地把车停了下来,我们下车站在山坡上,遥望山谷中错落有致的蓝色小镇,迫不及待地端起相机拍了起来。</h3> <h3>蓝色小城舍夫沙万是个移民城市,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人联合帕帕尔人占领西班牙,实行强权统治七个世纪。直到1471年,被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联合费尔南多国王击垮。回到北非沿海地带的摩尔人,逐步形成聚落,有了城市雏形。这些部族带来了欧洲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和创造技术,至今不论在建筑风格还是涂饰色彩上,都能看出具有独特的地中海风情。</h3> <h3><font color="#010101">舍夫沙万位于里夫山宽阔的山谷之中,临近地中海,海拔564米。这儿远离都市的繁华,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最灿烂的蓝色,显得格外自然、静谧与梦幻,人们如同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慢慢看去,每家的蓝色又有所不同,各种蓝色皆而有之,也许正是这种多彩的蓝色,才使小镇更具有神秘感与独特的风情。</font></h3> <h3>位于老城区麦地那的小古堡至今仍然存在,且保存完好,花上10个迪拉姆,便可登临高塔,全城风貌尽收眼底。</h3> <h3><b><br></b></h3><h3><b>第四站:毛驴之都非斯</b> 结束了舍夫沙万之行,午餐后启程探访非斯古城,非斯曾被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旅行者)评为全球最浪漫的十大城市之一。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非斯古城阿拉伯人居住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摩洛哥共有四大古城,建于公元9世纪的非斯,是仅次于卡萨布兰卡、拉巴特的第三大千年古城。地理位置于摩洛哥中阿特拉斯山麓的一条狭长的山谷中,占地300公顷。经过伊德里斯王朝的不断建设,如今已成为伊斯兰教圣城之一。穿过条条小巷,不时与拉着货物的毛驴擦肩而过,仿佛穿越到了中世纪。</h3> <h3>非斯麦地那城门,是个历史悠久的老城门,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城门。据说,建设城门涂抹颜料色彩时极为困难,最后由执政者叫它为“非斯蓝”。由此,“非斯蓝”流传开来。</h3> <h3>非斯麦地那老城多为阿拉伯式建筑,城市如同迷宫有9000多条巷子,有建于9世纪的卡鲁因大学,有北非最古老的大清真寺、古塔、古宫殿、古城墙,有保存至今的手工皮革染坊。老城的手工作坊、商店鳞次栉比,传统市场极为繁荣。</h3> <h3>非斯的皮革业闻名遐迩,皮革染色的原料为纯天然,五颜六色的染缸如同多彩的画板,极为壮观。我们顺着又陡又窄的楼梯拾级而上,来到作坊房顶后面的阳台向下俯瞰,无数口大缸里面都是正在进行加工泡制的皮革。虽说气味难闻,但让你记住了这个传统工艺制作难以忘却的景象。</h3> <h3>结束了非斯老城观光后,有人提议能否到一个高处类似观景台的地方俯瞰一下非斯古城全貌。于是,大巴车在前往下榻的酒店途中,顺着公路来到一个制高点,在这儿从一个侧面俯瞰到非斯古城错落参差的景象。</h3> <h3><b><br></b></h3><h3><b>第五站:“多门之城”梅克内斯</b>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梅克内斯最出名的就是那条连绵25公里的古城墙了。它坐落在城市广场的对面,据说当年穆莱·伊斯梅尔建造时,是作为给自己的丰功伟绩树碑立传的纪念碑来修建的。而城墙上最为壮观的,就是以胜利、凯旋之意而得名的曼索尔城门。高大、雄伟,圆形的拱门两侧还立着两座类似阁楼一样的护堡,造型十分别致。<br></h3> <h3>梅克内斯城建于11世纪,是摩洛哥王国皇城之一,在中阿特拉斯山脉的北坡,东北距非斯53公里,有人口40万。十七到十八世纪曾为都城,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h3> <div>传说,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拉伊•伊斯梅尔爱马,在王宫里养了500匹骏马,他每天去马厩里巡视,并精心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的马厩,还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粮仓,马厩和粮仓至今保存完好。</div> <h3><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第六站:“白色房子”卡萨布兰卡</b> 傍晚,沿着迈阿密滨海大道行走,各种白房子的咖啡馆遍布海岸线。夜灯渐次亮起,炊烟从海边的白房顶上飘出来,消散在温煦的海风中。时光流转之际,卡萨布兰卡似乎黯淡下来,连同那些鲜亮的白色房子,行人身上艳丽的衣服也都失去了色泽。寂静的夜幕,令人难以想像这就是卡萨布兰卡。</font></h3> <h3>卡萨布兰卡少有夜生活,整个300万人口的城市,夜幕降临后寂静的令人难以置信。路上的行人少之又少,KTV、酒吧等消费场所更是难以寻到。倒是电视转播足球赛的场所,能够聚集到众多的观众,他们边看边喝咖啡边论球,热闹非凡。怪不得摩洛哥足球能够打入本次世界杯决赛圈,原来这儿的足球氛围真的很好。</h3> <h3>卡萨布兰卡的景点首推的是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著名的清真大寺,可同时容纳10 万人作祷告。这个清真寺是卡萨布兰卡的地标性建筑,与整个城市一样全部是白色,有一些淡绿色琉璃和漂亮的铜饰品镶嵌在其中,更显得华丽与典雅,像极了一朵巨大的百合,低着头绽放,静静吐着芳香。虽说天气有点阴,但在缺少阳光的情况下,哈桑二世清真寺依旧光芒耀眼,像一座闪闪发光的城堡。</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有三分之一部分建在海上,内部装饰同样精美绝伦,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阳光映衬下,整个10万人的祷告大礼堂染上一层神圣的光晕。</h3> <h3>卡萨布兰卡是我们摩洛哥之旅的最后一站,尽管现今城市名字已经改为“达尔贝达”,但卡萨布兰卡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符号,想忘也是忘不掉的。计划明天离开这儿,飞往地中海南岸的突尼斯。再见,被誉为“摩洛哥之肺”、“大西洋新娘”的卡萨布兰卡;再见,五彩斑斓的国度,北非的后花园~摩洛哥。(2018.4.11)</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