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伴随着和煦的春风,我来到了温州这个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
在一位温州朋友的推荐下,我走进了温州瑞安南山村:一个以做素面而闻名的村子。 当我踏进村口,立马就被眼前的场景所吸引,挪不动步子了。
几乎家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高高的木架上,全都凉晒着似白纱线般纵横交错的素面。
南山素面,也称纱面,又称索面。瑞安南山村的古法手工纱面,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南山素面的制作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手工制作,费时又费力,其工序要经过:精心选料;根据气候选择面、水、盐的比例;和面醒面;搓条、挂面;抻面凉晒;风干收面这样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这位妇女正在往架子上插事先做好的“挂面”
做“挂面”是素面工序中比较关键的。将揉透醒好的面胚先搓揉成比小姆指稍细点的长长的面绳,置于木盆中放置一二个小时后,将其缠绕在二根长约50公分的竹棒上,圈与圈不能重叠,形成一条条面筋条,这样一架挂面就做好了。
做好的挂面要悬挂在宽50多公分长2米左右的面柜里,使之自然垂拉到一定长度后才能起柜上高木架子进行抻拉晾晒风干。(可惜这些工序我没有看到) 凉晒素面的高木架子高约1.8米,挂面上面竹棒插在上端横木梁的园孔内,下面悬空。进行抻拉时,用手将下竹棒不断轻轻拉伸,一直拉到面丝细得不能再细时,一般可拉至3米长左右,然后再将下端竹棒插入木架的下梁园孔内。至此,抻拉面工序完成。 抻拉面过程中最关键是要防止一架挂面上的面丝不能互相缠绕。 近看,根根素面细如发丝,远观,一架架似飞瀑直下......素面制作人穿梭其中,身影若隐若现,好梦幻的场景! 我们往村子里继续深入溜达,来到了这家林姓夫妻俩晒面的劳作场地。 路边的好几个高木架上已挂满了正在凉晒的素面,女主人正在紧张忙活着。 初春温暖的阳光照射在一排排素面上。 最后一批挂面上架。
上架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均必须在头一天晚上和太阳出来前完成。 勤劳的男主人话不多,从我们见到他开始到离开,他几乎没有休息片刻,一直在忙碌着。 在我们离开时,男主人递了张名片给我,上面写着“林法柱,南山古法手工索面传人。
回来后上网查了查,这林法柱还真是南山村里的素面名人,16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制作素面,已经整整做了四十年。在南山村,林法柱是“老实”的代名词,老老实实用传统手工技艺做面,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林法柱的素面技艺在村里数一数二。 老林做素面做出了名气,但也付出了我们常人难以承受的辛苦和体力。他告诉我,这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他们几乎所有时间都围绕着素面而度过,早上要起得很早很早...... 南山村过去有三百多家做素面,如今只剩几十家的农家在做,林法柱不但能一直坚持下来,而且始终秉承纯手工纯天然的制作理念。 南山村青山如黛,随风飘曳的面丝更为山村增添了魅力无限。 老林素面做的再好,有个环节他也是无法控制的,那就是他仍要看天的脸色,一年之中,也就有100多天适宜做素面,天气过热湿度过大风过大下雨等都是不能做的。所以,素面制作高手同时也是精通天气预报的,据说像老林这样的高手一个月也可能预报失败一次。 为了防止面丝缠绕,要用一双细而长的分面筷不断把面丝分开。 这素面凉晒得差不多了。什么时候收面也很讲究的,一定不能等面都干透了,那样收的时候容易折断。在还差一点点干透之前就要全部收完。 远山、蓝天、微风、面丝以及劳作的身影...... 素面如丝如缕,散发着诱人而淡淡的清香,这不是普通的面条,这是蕴含南山人辛勤、智慧、纯朴、纯天然、纯手工打造的传统美食。 收面啦!满怀喜悦,收获幸福! 风柔日暖,今天的天气太好了 ! 接近中午,老林两口开始收面。他们把晒好的素面依次码放在大萝筐里。 收面的动作又快又准,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大萝䒰里的素面堆得高高的。 作为到访的外人,南山村素面制作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为素面手工古法技艺的传承人,他们的人生却充满艰辛,而经他们双手打造出来的真正的“手工、天然、传统”正是素面的魅力所在! 在今天还能坚守于手工古法素面的劳动者,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今天晾晒的所有的素面都收进屋了,两口子依然停不了手紧忙活,要把挂面削去竹棒上的面头,将素面绕好,包扎密封以防返潮。 至此,素面真正的做好了。
我们从老林家买一些素面并带回了家。 最近,我家早歺桌上,每天都会有一碗温州南山素面。
这是一碗既普通又不普通的面条,它细如棉纱,绵软爽口,每当此时,南山村那一架架雪白的飞泻而下的面丝、那穿梭在面丝中辛勤劳作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