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出彩源于潜心研究——元宝山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活动纪实

张鸿鹰

<h3>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h3><div>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iv><div> 《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div><div> 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如何有效地将现实情境生动活泼地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div><div> 基于以上考虑,元宝山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开展了一次“解决问题”课例研讨活动。</div><div> 2018年4月23日下午,区培研中心数学教研员郑慧颖老师带领名师工作坊的所有成员齐聚平矿二小礼堂,观摩了来自不同年级的赵晓华主任和张秋彦老师所进行的两节《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展示。</div> <h3><font color="#010101">  本次活动还得到了平矿二小于海宽校长的大力支持,以及所有数学老师的积极参与。</font></h3> <h3>  首先由赵老师执教三年级的《解决问题》。课堂伊始,赵老师创设了“六一儿童节”体操表演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分析与解答”环节,让孩子们经历了“文字情景——图示化——模型化”的解题过程,赵老师不断追问:“题中的哪句话引起了你的思考?”“你是从哪里入手进行思考的?”引导孩子逐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两种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把解题经验上升为数学方法,借助画图分析问题,用两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又以“这道题我们做完了吗?”“回头想是一种智慧”等巧妙的语言,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策略进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随堂练习也纳入到情境主题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h3> <h3>  接下来是张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孩子们具有了对除法的一些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张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画出来,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以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又使其保持数学的本质。整节课,张老师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等几环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注重探究“为什么用除法”,努力呈现思考的过程,力求让孩子自己探究出解决一类问题的策略,培养了学生完整有序思考的习惯。整节课不仅关注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更关注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h3> <h3>   随后是评课研讨环节。</h3><h3> 首先两位作课教师交流了各自的设计思路及课堂教学中的遗憾。尤其是赵老师这样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她说:“若干年后,当孩子们把这节课学的内容忘记后,头脑中留下深刻烙印的,便是数学素养。”<br></h3><div> 工作坊的所有成员,针对这两节课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这两节课的教学初衷完全符合课标要求,旨在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的能力,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经历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了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尤其突出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与反思的意识与习惯。各位坊内成员还针对个别细节问题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做法。</div> <h3>  教研员郑老师更多的关注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老师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如何引发学生有效思考?如何在小组合作、生生交流时有倾听、有质疑?郑老师的话让所有人茅塞顿开。把握真实学情、关注过程体验、提升数学思维应该成为每一堂数学课共同的价值追求。</h3> <h3>  4月25日,郑慧颖、赵晓华、张秋彦三位老师,带着精心打磨的两节《解决问题》样板课送教下乡到古山明德小学。此次送教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课堂观摩与学习,数学教育研讨与经验交流,答疑解惑。</h3> <h3>  课堂观摩后,明德小学的同行们对这两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赵老师的课上,学生有思考、有交流、有合作、有表达。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方面,给我校提供了范例。”</h3> <h3>  “张老师的课,环节严谨、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了真实、严谨、灵动的课堂。”</h3> <h3>  课后,大家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郑老师、赵老师和张老师对老师们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h3> <h3>  明德小学的老师们认为,此次“送教下乡”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更有效的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增进了各校教师之间相互了解、拉近距离、增进了友谊。</h3><h3> 我看“数学”多妩媚,料“数学”见我应如是。对于名师工作坊的全体成员而言,我们追求“有数学味”的课堂,我们更追求“有思考”的课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