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东山校区及周边墓群探考

陈云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习近平语</font></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自本人参与“山西大学东山校区建设”以来,即对校区范围及周边古墓、遗址产生了极大兴趣。为了将这些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的遗迹予以记录,最初是将探考重点放在老峰村“晋恭王朱棡墓”以及与之有关联的一切史料上,后来随着山大发掘西晋、北朝、元明清墓葬二十三座,夏代遗址一处;財大发掘汉代至明清墓葬三十座,又增大了自己关注范围。因本人未能接触相关文物,只是从网上和别人只言片语中了解些许信息。只能待后期不断充实此篇内容了。</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东山校区墓群分布图</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晋恭王朱棡墓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晋王朱棡 (1358年12月18日-1398年3月30日,谥号恭王),濠州钟离 (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三个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马皇后),《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为李淑妃所生,明成祖朱棣异母兄,九大攘夷塞王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朱棡就藩太原之前,派遣他的岳父谢成修缮扩建太原城。扩建后的太原府城无论规格还是规模都是全国一流的城池,“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它也基本奠定了今天太原老城区的主要格局和地名称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朱棡与妃谢氏、樊氏、刘氏等共生七子,除长子朱济熺袭封晋王外,其他六子分别是朱济烨、朱济熿、朱济炫、朱济焕、朱济烺、朱济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嫡长子朱济熺:晋定王,被三弟朱济熿诋毁废晋王,幽恭王墓空室,后居平阳。墓葬位于临汾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墓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现存圆形封土1座,底径约15米,残高约6米。墓前有献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献殿前有石马和石羊各1对。嫡长子朱美圭继朱济熿后复封四任(三代)晋王,墓地在太原城北刘庄。其五子方山王朱美垣居太原方山府,墓葬在太原狄村。二代方山王朱钟铤因无子袭,过继外姓子被革爵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庶次子朱济烨:高平王,无子,封除。葬襄汾县邓庄镇新民村(以前叫扈村、坟里村),墓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地表现存圆形封土1座。底径约6米,残高约5米。墓前存石羊、石马、石人和华表2件,墓被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庶三子朱济熿:初封闻喜王,改封平阳王,诋废定王朱济熺后晋封晋王,后因与汉王朱高煦结盟谋反被革爵,幽凤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庶四子朱济炫:庆成王 ,初封潞州,后徙太原、定襄,在定襄中霍立府 8 年(永乐二年至永乐十年)后再徙汾阳,建庆成府 (即汾阳东府),墓地在孝义市高阳镇崇源头村。其妃子墓位于高阳镇下吐京村。据明王世贞《皇明盛事述》载 “庆成王朱济炫生子一百,俱成长,其中长子朱美埥袭封庆成王,余九十九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聚会,同父兄弟间竟不相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庶五子朱济焕:宁化王(谥号懿简),建府太原,墓地在太原西峰村正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庶六子朱济烺:永和王(谥号昭定),封地永和县,建府汾阳 (即汾阳西府)。昭定王墓位于孝义市兑镇圪卓头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嫡七子朱济熇:广昌王,建府太原,其墓地与两位妃子墓都在太原中涧河乡七府坟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 23个儿子,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在朱元璋为23房子孙所取派语分别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太子房: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秦王房: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晋王房: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燕王房: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b>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代王房: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明晋王排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晋恭王(朱棡 · 墓地在太原老峰村 )→晋定王(朱济熺 · 遭毁谤幽恭王墓地十年,后居平阳、葬平阳)→晋废王(朱济熿 · 明朝晋藩第一恶王,被革爵)→晋宪王(朱美圭 · 朱济熺嫡长子,墓地在太原城北刘庄)→晋庄王(朱钟铉 · 在位61年,喜藏书,墓地在太原城北刘庄)→晋靖王(朱奇源 · 喜书法,《宝贤堂集古法帖》编集镌刻者,追封)→晋怀王(朱表荣 · 追封)→晋端王(朱知烊 · 墓地在太原东峰村)→晋简王(朱新㙉 · 端王侄,墓地在太原西峰村)→晋惠王(朱慎鋷 · 简王侄)→晋穆王(朱敏淳)→晋裕王(朱求桂 · 墓地在榆次乌金山镇苏村、兴隆庄一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 </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史称,明晋王世家,始于恭王朱棡,自洪武三年(1370),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末王朱求桂“被李自成所执,不知所终”,“共传十一世十王”。公元1955年朱求桂墓在榆次被发现,从墓志铭得知,他死于“崇祯三年十一月”。其子朱审煊袭晋王位时,距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太原城,还有14年之久。明晋恭王世系不是“传十一世、十王”,而是“传十二世、十一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朱棡这个人有谋略,也长的帅气,他为明朝初期巩固北方边防做出了不少的贡献。薨于洪武三十一年,谥号“恭”,后人称之为“晋恭王”,葬于太原城东南10公里许的黑驼山上老坟村东北山坡(今太原市小店区黄陵乡老峰村),墓区周长1.5公里。据记载,朱棡死后,晋世子济熺将葬恭王,欲得民地1100亩为寝园,上奏朝廷。朱元璋破例批准“以八百亩为限,而以附近官地馈民,仍量地多寡给钞加赐之”。墓地夯土围墙,高四米余。墓冢朝南,直径15米,高3米。墓前原有牌坊、献殿等,均毁。墓早在清康熙年间被盗,有“其人乌纱红袍,足底金一锭,银一锭,两旁十棺十女”的记载。现见墓道掘进50米,整个墓分三室十三洞。一、二室共12洞,每洞间以朱砂涂红的石柱相隔。整个墓室结构和现在的窑洞差不多。这殉葬的十位女子生前是什么人现在已不得而知,因为墓主人的正、偏妃都不在墓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晋王朱棡正妃谢氏死后另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处就是现在的享堂。谢妃是明朝开国功臣永平侯谢成的女儿、济熺的生母。宣德二年(1427年),汉王朱高煦叛乱平熄,明军截获了济熿与叛兵的来往信件,明宣宗方得知其在太原的一系列罪行,乃下诏免为庶人,关押至凤阳,其余所有帮凶悉论死。同时为济熺平反昭雪,恢复了其子朱美圭的晋王爵位。为了纪念冤死的母亲谢妃,济熺特意在太原城东北1公里处修建了这座享堂。古代把供奉祖宗木主或神灵偶像的地方称为享堂。附近有村名叫“新村凹”,后来也改称“享堂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朱棡偏妃樊夫人死后另葬于忻府区秦城乡河拱村(明代叫河管村)西北坡300米处,墓地面积100平方米,现封土已平。</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晋端王朱知烊墓</b> </h1><p class="ql-block"> <b>晋端王朱知烊(1487-1533),第八任(七代)晋王。朱知烊是朱钟铉(晋庄王)的曾孙,朱奇源(追封晋靖王)的孙子,朱表荣(追封晋怀王)的庶二子。因朱奇源与朱表荣皆先晋庄王而卒,故传位于曾孙朱知烊。朱知烊七岁而孤,能尽哀,母丧呕血,芝生寝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弘治十一年(1498)封世曾孙。弘治十六年(1503)袭封第八任(七代)晋王,在位三十一年,嘉靖十二年(1533)薨。无子,从子晋简王朱新㙉袭位。 该墓因处宁化王朱济焕墓之东,故名东坟,现小店区黄陵街道东峰村正北,岗头村以东、五龙沟村以西各里许。墓园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表原有封土4座,呈南北两排布列,每排两座。</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晋端王与王妃墓葬考古现场</b></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晋简王朱新㙉墓</b></h1><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明朝晋简王朱新㙉,第九任(八代)晋王,1536年—1575年在位。朱新㙉为晋庄王朱钟铉之玄孙,晋靖王朱奇源之曾孙,新化王朱表槏之孙,新化王朱知㸅之子。</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嘉靖十二年(1533)以新化王长子奉敕管理府事。嘉靖十五年(1536)因晋端王朱知烊无子,嗣封晋王。朱知烊薨,荥泽王朱表檈谋摄府事。晋端王妃王氏曰:“王无后,次及新化王,新化父子卒,有孙朱新㙉在”。即召入府,拜几筵为丧主。表檈忿曰:“我尊行,顾不得王”。上疏言:“朱新㙉,故新化王长子,不得为人后,朱新㙉宜嗣新化王,朱新墧宜嗣晋王”。礼部议朱新㙉宜嗣,是为简王。以弟镇国将军朱新墧子朱慎镜摄藩事。因朱慎镜先于简王卒,故朱慎镜弟、晋惠王朱慎鋷袭爵。</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万历三年(1575)简王薨。墓葬于岗头村以西。</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宁化王(谥号懿简)朱济焕墓</b></h1><p><b> 西峰村正北有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谥号懿简王)墓,留有墓地围墙与献殿础石遗迹。因东面有晋恭王墓故名西坟。原地表呈东西排列坟丘3座,20世纪60年代坟丘封土已被毁。</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郑村革命烈士陵园</b></p><p> 郑村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西峰村以东、窑子上村以南。建于1960年,因位于郑村区域内而名。陵园坐北朝南,占地9.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园中立纪念碑,纪念碑后中轴线两侧为墓区,埋葬烈士1251名,后部建圆形冢14座,埋葬无名遗骨280名,园内共安葬着解放太原时牺牲的1531位革命烈士。园内两侧题有“碧血染红旗,丹心映山河”挽词,园正中矗立着15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毛泽东主席题词“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碑前是可容纳4000人的中心广场。园内云杉苍翠,松柏常青,布局庄严肃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山大东山校区古墓发掘工作</b></h1><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山西大学新校区开始建设以来,通过文物勘探发现古墓葬共23座。通过发掘的出土器物、墓葬形制等对时代进行推测,分别是西晋墓葬3座,北朝墓葬8座,元代墓葬2座,明清墓葬10座;南坪头夏代遗址一处。其中有墓志铭的有东魏孟鸿墓。东魏墓群西侧墓主为状元赵元,五品官职。</b></p> <p> 2018年9月3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柴晓明院长、国家文物局资源管理处王彬处长,在山西省文物局刘正辉副局长、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马昇书记等的陪同下,专程视察山西大学东山校区考古工地。山西大学李君教授、赵杰副教授现场汇报了东山校区北朝墓群的发掘情况。</p><p> 宋新潮副局长<b>认为北朝墓葬M22墓室内发现的木构建筑遗存是非常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具有宝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b>宋新潮副局长强调要继续保持发掘清理工作的精细化,同时要加强出土文物保护工作,并对下一步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指导。</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东山校区西晋墓 M2 - M4 </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b> 这三座墓葬位于山西大学新校区东南角,M2、M3、M4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排列,M2为多室砖墓,M3和M4为单室墓。三座墓葬均已被盗,出土少量随葬品。</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M2出土随葬品7件,分别是前室出土1件小陶盏,1面“位至三公”铜镜①以及一些残破的云母片;西耳室出土2个小陶盏;东耳室出土3件小陶罐。根据铜镜纹饰、陶器器型及墓葬形制初步推测该墓年代为西晋时期。</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M3位于M2的西北侧。墓室内南北放置两具木棺,头档朝外,为夫妻合葬墓。由于盗掘,棺内人骨不全,大部分被扔在棺外。M3出土随葬品7件,甬道内出土1个陶盏、2个陶罐和1面“位至三公”铜镜。在墓室东南角出土1个陶罐,1枚五铢,1枚大泉五十。在西侧棺内还出土1枚五铢钱。根据陶罐形制、铜镜纹饰,初步推测该墓年代为西晋时期。</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M4位于M3的西北侧,紧邻M3,并且墓葬形制相同,推测应为同一家族墓地。M4随葬品仅有1件细颈鼓肩陶壶,出土于封门砖上。根据陶壶器型、纹饰,推测应该也是西晋时期的墓葬。</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这三座墓极大丰富了山西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墓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北方地区西晋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东魏冠军将军豫州长史孟鸿墓</font></b></h1><h3> <b>2018年12月3日,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发布了山西大学东山新校区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在发现的8座北朝墓葬中,2017STLM17墓因深埋10余米深,而保存完整,从出土的墓志确认,该墓主人为东魏冠军将军②豫州长史孟鸿。专家称,墓主人孟鸿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但墓志内容为研究东魏霸府的政治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b></h3><h3><b> 山西大学东山校区位于太原市小店区老峰村、南坪头村、岗头村、黑驼村4村相接处,该地为北朝墓葬较为集中的地区。在东山新校区内共发现北朝墓葬8座,但多数已经被盗。其中的2017STLM17(孟鸿墓)因深埋10余米深,幸免于被盗。该墓位于校区的西部,属于南坪头村。墓葬形制为带天井、过洞的单室土洞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总长约16米,墓道长5.76米,甬道口有封门石,用大块不规则自然石块封堵。其墓门宽1米、高1.85米,墓室平面形状为北窄南宽的梯形,墓顶已坍塌,残高3.58米。葬具为一椁一棺,棺内为夫妻合葬。</b></h3><h3><b> 2017STLM17墓出土随葬品丰富,因未被扰动,随葬品基本保持原位。在棺内出土的随葬品有铁镜、蚌壳、铜钱、砚台等。重要发现是墓室门口中间放置有“孟公墓志”一方,墓志素面无装饰,墓志盖及墓志铭上涂有朱砂。墓志两侧分别放置着4件尺寸较大的人面镇墓兽、兽面镇墓兽与武士俑。墓室中出土有陶罐、陶盏、漆盒、武士俑、铠甲俑、风帽俑、文吏俑、军乐俑、侍女俑、牛车、模型明器及陶猪、陶羊、陶鸡等90余件随葬品。其中的陶俑残存有彩绘,色彩可见黑、白、红色。</b></h3><h3><b> 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孟鸿,字景鸿,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为魏故冠军将军豫州长史,武威人。其祖兴于益州刺史,父孟绍为西凉州刺史,并详细记录了孟鸿的历任官职。卒于东魏武定七年(549年),下葬于北齐河清元年(562年)。</b></h3><h3><b>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副主任赵杰称,该墓墓葬形制为带天井的长墓道土洞墓,墓室内留有生土二层台。与南坪头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厍狄业墓、晋阳城开化寺北齐清河三年(564年)赵信墓的墓葬形制相同。王家峰村北齐清河三年(565年)狄湛墓虽墓道被破坏,墓室中也修有生土二层台。化学工业集团发现的北齐墓等级较低,但墓室也为梯形,修有生土二层台。可以看出晋阳地区北朝墓葬除流行长斜坡墓道外,也流行这种带天井、墓室内修有二层台的墓葬,这种葬俗可能与墓主人的祖籍有关。孟鸿墓葬的发现,对进一步探讨晋阳地区东魏北齐的政治文化、社会习俗有重要的意义。</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地图</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 color="#167efb">校区周边其它历史遗迹</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南坪头宋代墓</font></b></div><div><b> 南坪头宋代墓群面积不详。1955年清理墓葬10座.均为砖砌单室.坐北向南,圆锥形顶。墓室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面积大小不一,有砖雕仿木构建筑装饰.多数墓葬残存简单的花卉等彩绘图案。出土有陶罐、白釉黑彩瓷瓶、碗、罐及大量钱币、铁锅等。(见《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3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font color="#ff8a00">南坪头北齐厍(shè)狄业墓 </font> </b></div><div><b> 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厍(shè)狄业墓,1984年发现于太原市东小店区南坪头村。墓为单室土洞墓,虽顶部塌陷,但残存迹象表明,其形制是一座有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带有生土二层台的长方形窑洞式墓。这种结构特殊的墓葬,在太原地区同时代、同类别的墓中为首次发现。墓主厍狄业史书无传,墓志记其为阴山人,世居漠北,代为酋长。厍狄业生前曾任仪同三司、太仆卿、兖州刺史、泾州刺史等职,是北齐时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中级官吏。</b></div><div><b> 1984年清理,为土洞墓,坐北向南,由墓道、甬道、天井、石门墓室等组成,拱形顶。通长21.8米,墓室长4.2米.宽2.1-2.6米。出土有陶盘、俑、瓷鸡首壶、铜釜、铁刀及天统三年(567)墓志等。志文记述墓主生平。</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老峰“东山供水站”古墓</font></b></div><div><b> 老峰“东山供水站”建设过程中,发掘砖券古墓一座。据老峰村民讲: 该站建成后一看门人说他每晚都会听到院里有人马走动的声音,因害怕就辞职不干了。</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黑驼村卧龙碑</font></b></h3><h3> <b>卧龙碑立于下黑驼村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这里曾有卧龙庙一座,供祀孔明和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大将,也称五虎庙。现存碑总高3.7米。由碑身、碑首、龟趺构成,碑身高2.1米,宽1.3米,行文23行,满44字,正楷。碑文首书 “蜀南阳忠武侯卧龙庙碑铭 ”。碑文叙孔明之功劳,间颂晋王朱棡之功勋。碑无年代、亦无撰文者,据查系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所撰书。此碑距今约500多年。</b></h3><h3><b> 碑亭前立太原市文物保护碑一通,题写“黑驼墓葬”。</b></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篇后语】</b></h1><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山西,尤其是太原周边,有文物价值的古墓众多。但山西对古墓遗存的保护工作明显失缺。无论是明清之交,还是文革时期的破坏,已经使太原周边的墓葬所剩无几。随着时间推移,有的继续被掘被盗,有的对开挖后地宫不做保护,或掩埋或封死,使之逐步消失于历史长河中。</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爱好旅游的人不难发现,太原一带对地上文物(庙宇、古城)的保存与修复在全国数一数二,但过去对地下文物(王陵、古墓)的保护与重视程度却恰恰相反,一座座本应保护开发的,宏伟壮观的陵园只剩些破垣断壁或埋于地下的残缺洞穴,或干脆荡为平地,实是让人惋惜。</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物考古工作事业“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展示真实的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和发展时期,“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传播中国声音”,是我们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事业的责任与担当。</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庆幸的是在山西大学、财经大学新校区建设中,山西文物局对施工过程发现的古墓得到了及时管理和保护,并拟建古墓陵园与博物馆。</b></p> <p><b>【注释】</b></p><h5><b> ① “三公”是对古代官职的称谓,从周代到明清一直沿袭应用,只是各个朝代所指有所不同。汉代铜镜上“位至三公”字样虽是一种吉祥用语,但它又是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的体现。人们把“位至三公”的字语铸刻在日常生活用具铜镜上,当作对子女的厚望和对亲朋好友的祝福。“位至三公镜”流行于东汉晚期至六朝初期,珍贵程度与收藏价值极高,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b></h5><h5><b> ② 冠军将军,军事职官名称,杂号将军之一。南朝梁、陈,北朝亦置冠军将军。东晋为正三品;北魏、北齐为从三品。</b></h5><p> <b style="font-size: 15px;">③ 本篇图片(内容)有部分为文友提供和网上截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