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次走过校园那棵桂花树,总会看到一只鸟,扑哧哧从眼前飞出去,落在不远的树枝上,回头紧张地张望着,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胆颤心惊。</h3><h3>它不知道,我也被它吓了一跳。</h3><h3>鸟儿在干什么呢?那树上,一定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h3><h3>我有些好奇。</h3><h3>在午休的时候,我决定一探究竟。</h3><h3>鸟儿飞走了,我走向了它先前藏身的树丛,小心翼翼地拨开了密密层层的枝叶。</h3><h3>果然,一个隐蔽在树叶下的精致的鸟巢!</h3> <h3>鸟巢很深。一眼看不到底。</h3><h3>我踮起脚尖,探头细看,哇!流星雨般的鸟蛋,静静地躺在巢底,应该还带着鸟的余温。</h3><h3>我找到了树上的秘密。这只小鸟,它在努力完成一项庄严而神圣的工作——传宗接代!</h3><h3>不请自来,冒昧打扰,实不应该。</h3><h3>拍照后,我悄悄退后走了。</h3><h3><br /></h3> <h3>我想起了朋友圈里那漂亮的蛋。</h3><h3>这是秦巴君前几天在瀛湖边发现的。颜色很漂亮,很像大宋官窑的瓷器,让赵构自豪的颜色,叫雨过天青云过处。</h3> <h3>面对如此高颜值的鸟蛋,曹局也忍不住好奇,在朋友圈求识别。后来,他科普了一下,就是这个萌萌哒的家伙产的卵。</h3><h3>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呢?为什么不是白色呢?主要是为了怕弄错,为他鸟做嫁衣裳。</h3><h3>这个聪明的小东西叫棕头鸦雀。</h3><h3>没错,它的羽毛不是湖蓝色。</h3> <h3>我也上网学习了一下。</h3><h3>这个紫色雨花蛋的主人,学名叫白头鹎。</h3><h3>即白头翁,叫声很好听。</h3><h3>以下来自百度:</h3><h3>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头翁 、白头壳仔(台语),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h3><h3>白头鹎(音:bēi)(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h3><h3>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h3><h3><br /></h3> <h3>白头翁和麻雀、绿绣眼合称"城市三宝",常成群出现在平原区灌木丛,丘陵树林地带,以及校园,公园,庭院,行道中的各种高高的电线与树上。</h3> <h3>白头鹎喜欢将巢筑在相思树或榕树上,在都市中常见以枯草或芒草穗筑碗形巢于阳台花木、树丛盆栽之中,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头翁的繁殖期,这段期间,如果见到一只白头翁单独站在突出的枝头或是树顶上高声鸣叫,过不了多久,另一只白头翁飞过来,两只鸟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们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对白头翁会建立它们的领域,其范围面积小,巢通常筑在离地面不高的杂木林或树丛上,雌、雄鸟共同育雏,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窝产3到4枚蛋,繁殖季节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幼鸟需要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孵化才能破壳而出,再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喂食,就可以出巢。</h3><h3><br /></h3><h3>蛋是彩蛋,鸟是好鸟!</h3><h3>嘘,这秘密,可不能让别人知道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