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题记:</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条从未改过名,今后永远不会拓宽的马路;</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条曾经风雅过,后来被合卺(jin)而一的弄堂。</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00年的愚园路,是漩涡之中的洄流,激荡着许多传奇的故事;</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80岁的老弄堂,宛如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着兰畹的前世今生。</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兰畹——愚园路上不起眼的一条老弄堂,它没有进入三集纪录片《愚园路》拍摄者的法眼——它不像愚园路上有些住宅和弄堂,居住过民主运动的显赫人物,记载着谍战的往事,留下过著名文人墨客的身影。但它弄如其名,淡雅清馨,散发着兰花独有的幽香。</p><p class="ql-block"> 它和愚园路上许多老弄堂一样,同样充满着海派城市的烟火之气,同样见证着上海的脉动和心跳,同样有着它独特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b>往事无踪,聚散匆匆 ——欧阳修</b></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兰畹",已远非当年的兰畹了。</p><p class="ql-block">原本的兰畹只指愚园路488弄一条弄堂。现在的"兰畹"包括原488弄(兰畹)、2幢工房(原愚园路490弄)和"黄家花园"(愚园路492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还有愚园路500号的部分居民也从这条弄堂进出。因此它实际上有</span>四部分组成。现在统称488弄(或兰畹)为了避免混淆,我们暂且把它分为新兰畹和老兰畹。</p> <p class="ql-block">老"兰畹 "——新式里弄 ,1937年 建,砖木三层 6幢 253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原先是一条没有横弄堂的弄堂,单边一弄到底,6个门牌号码(4号、6号、10号、16号、22号、28号)——门牌号不知为何如此跳跃。兰畹的门牌号码还有一个诡异的地方:弄堂沿街面的那幢房子,底楼标的门牌号是街面号(愚园路484号和486号),二楼以上标的是弄堂号(愚园路488弄4号)。</p><p class="ql-block"><br></p> <h3>愚园路490弄,原先也是条独立的弄堂,"夹"在488弄与"黄家花园"中间,一边篱笆高筑,另一边一堵高墙,弄堂很窄,只容一人通过。弄堂到底本是一些平房和一些堆栈,居民称之为"矮平房",这些"矮平房"原来还有前栈房、后栈房、板房的叫法。</h3><h3> 58年大跃进时,拆除篱笆,留下一堵围墙与"黄家花园"分割,与488弄合二为一。统称488弄。</h3><h3> 80年代初,"矮平房"全部拆除,2幢六层工房平地而起。</h3> <h3> 愚园路492号——黄家花园——本是一栋独立的花园洋房。大门开在愚园路,文革期间,房屋主人被扫地出门,一下子住进了13户人家,朝愚园路的街面造起一排房屋,供房管所使用。</h3><h3> 文革后,屋归原主,但愚园路街面上进出的大门不复存在,492号的门牌还在,在愚园路上已无路可走,无门可通,门牌挂到了488号弄内,现在,住在里面的人只能从488弄进出。成为现在488弄("兰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3> <h3><b> 新兰畹里的老兰畹</b></h3><h3>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在短短的80年的岁月里,一条小小的弄堂——兰畹——留下了众多的"雅趣"和"佳话"。</h3><h3><b> 兰畹之"雅趣"</b></h3><h3> 兰者,兰花之谓也,由于兰花之的优雅之美,中国人对它情有独钟!</h3><h3> “畹"字表示“下凹的田地”。它也是古代地积单位。说法不一,一说30亩为一畹,也有说12亩为一畹。</h3><div> 兰畹:泛指花圃或园地 。</div><div> 屈原在《离骚》中有"余既滋<font color="#ed2308">兰</font>之九<font color="#ed2308">畹</font>兮"的诗句。经屈原这么一用,"兰畹"成了"雅词",后人争相用之。</div><div><br></div> <h3> 唐代诗人杜牧所作《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的一诗中也有<font color="#ed2308"> "兰畹</font>晴香嫩,筠溪翠影疏。"的雅句。</h3> <h3> 南北朝张正见写有《赋新题得兰生野径诗》的诗 歌,诗中就有"披襟出<font color="#ed2308">兰畹</font>,命酌动幽心。 "的诗句。</h3> <h3> 到了宋朝诗人曾几的笔下,"兰畹"又成了他一首诗的题目。</h3><h3> 《兰畹》:"深林以芗名,花木不知数。 一点无俗氛,兰芽在幽处。"</h3> <h3> 到后来兰畹"登堂入室",又成为旧时文人雅士厅堂里常挂七字对联:松窗翠绕凌云久,<font color="#ed2308">兰畹</font>香清得露多。</h3> <h3> 再到后来,有好事者将"兰畹"演绎出一段故事来,而且还缠上了"铜嘴铁牙"的纪晓岚。</h3><h3> 纪晓岚以妙对出名,自恃才高,曾夸口说:“天下未有可对之对。”谁知,倒是他的妻子难住了他。一个月明夜,妻指着月透纱窗的情景咏出上联:?</h3><div>“月照纱窗,格格孔明诸格亮。”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居然被难住了,竟然无从以对,使这出句成了绝对!</div><div> 到三十年代中国出了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才有人对道上:"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的下联。(梅兰芳,字畹华,艺名兰芳)以梅兰畹对诸葛孔,华芳对明亮,真是绝了!</div><div>于是有了以下对联:</div><div>月照纱窗格格诸葛孔明亮,</div><div>风送花圃阵阵梅兰畹华芳。</div><div>想不到,上世纪40年代"兰畹"这条弄堂真的和梅兰芳有了交集,兰畹之所以叫兰畹,是因为她与梅兰芳的一段不解之缘,由此,也成就了这条弄堂与"梅剧团"的一段佳话。</div> <div><b> 老兰畹之佳话</b></div> 梅兰芳京剧团(简称"梅剧团"),是中国唯一以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表演艺术团体,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梅先生亲任团长。<div><br></div> <h3> "梅剧团"经常出京巡演,1947年梅兰芳率"梅剧团"巡演上海,剧团成员住进了愚园路488弄10号。</h3> <h3>对于这次巡演,《中国京剧戏考•梨园百年琐记》有这样的记载:时间:1947年10月,农历丁亥年,杨宝森随梅兰芳剧团演于上海天蟾舞台,此为杨第二次参加梅剧团。其他主要演员还有萧长华、姜妙香、俞振飞、钱宝森、魏莲芳、杨盛春、王泉奎、哈宝山、李多奎、吴富琴、李盛泉、茹富蕙等。演出自10月2日起,至12月4日,期间10月28至30日因梅兰芳患感冒,遵医嘱,停演三天。</h3> <h3>关于"梅剧团"入住愚园路488弄的情况,2017年12月6日的静安寺社区晨报第5版,刊有该报记者刘理写的一篇题为《梅兰芳与兰畹的不解之缘》的文章,文中有这样的文字:"大约在1947年梅剧团再次进行全国巡演。不久后,梅剧团巡演至上海期间,搬进了愚园路488弄10号居民楼"。</h3><h3> 这个事实是可信的,笔者是这条弄堂的居民,通过走访,再作些补充与阐发。</h3> <h3><font color="#010101"> 关于弄堂,笔者也想作些补充:488弄建于1937年(《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说法),传说该弄堂为愚园路安西路口"好莱坞"赌场(现长宁区工人文化宫)的王姓老板所造(据说还是黄金荣的弟子),对于这个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font></h3> <h3>消失多年的"兰畹"铭牌,去年3月重新挂到了488弄弄口,"还是原来的地方,还在我家的窗户底下"——居民康悌老师如是说——他家是1947年从愚园路668弄搬过来的,那时表示"兰畹"弄名的铭牌已经挂在那里了,只是那时铭牌上的字是繁体,铜质的,"还是隶体的,显得特别古朴优雅"——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的康老师又补充了一句。</h3> <h3> "梅剧团"选定488弄入住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弄堂傍近静安寺,进出方便,闹中取静;另一方面,虽房子质量不算上乘(有传因金圆券危机的原因,建设中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但设施设备完全是按照公寓房子配备的,除煤卫齐全外,朝南正房中有用于取暖的壁炉,有冷热水管道,配有桌椅、五斗橱、床头柜等日用家具,对一般租客来讲,完全可以拎包入住。最令租客称道的是每间正房都建有一个硕大的壁橱(2.8米X2.5米X0.8米),这对像"梅剧团"这样的特殊租客来讲,简直是地设天造,最合适不过,完全容得下他们冗繁的戏装行头——这恐怕是"梅剧团"选中488弄的主要原因。</h3> <h3>梅剧团的入住,使488弄有了一个优雅的弄名,结束了10年无名的"空窗期",488弄有一个如此风雅的名字,更成就了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佳话,此乃488弄之大幸也!</h3><h3> 与兰畹比邻的愚园路520弄、608弄虽然弄堂也很优雅,且都有名人住过,也多有许多故事,倒没有一个优雅或响亮的弄名,总觉得少了点嚼头和味道,不免有点遗憾!</h3><h3> 据住在兰畹近80年的邵家阿婆回忆,兰畹得名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弄堂里确实是种了许多兰花的,</h3><h3>"兰花开时,弄堂里散发着兰花淡淡的幽香,老好闻的!"邵家阿婆如是回忆!</h3><h3> 兰畹——一条兰充满花幽香而又多故事的弄堂!</h3> <h1><b><font color="#ed2308">后面更精彩,敬请期待!</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