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5851部队女子学生十四连(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104连)</font></h1><h1><font color="#010101">连队简介:由西安第六中学、西安市第九中学、西安市第十三中学、西安市第五十三中学、西安市第八十八中学、五局一中、西北大学附中等学校70级女生、部分社会青年、四名带队干部共197人组成。1971年4月1日全连</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乘卡车从西安五局一中出发,经沣峪口到达宁陕,第二天到达恒口休息一夜,第三天徒步翻山越岭在傍晚到达驻地安康流水店。其后主要施工任务是整修、养护由流水镇通往大竹园的公路、在流水及汉江边河沙滩备砂石料、装车、码头装卸物资以及开破碎机、粉碎石头等项任务,期间多人入团入党、立功受奖,1973年7月分批分配</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工作、奔赴新的工作岗位。</span></h1> <h1>(蒋连长和工作班的同学一起学习)全连人员名单:</h1><h1>连 长:蒋丽琳(建材部西北一级站干部)</h1><h1>指导员:李璧全(煤炭研究院干部)、李际春 (宝鸡桥梁厂干部)</h1><h1>司务长:行新和(煤炭研究院干部)</h1><h1>任曼利 付翠兰 蔡玉芬 马爱莲 赵 劲 朱爱萍 贾和平卜国凤 廖晓岚 王海萍 王秀兰 范玉萍 常 华 王雪菊 郭玉凤 鲁香珍 周祖琴 郝小银 郭月纯 谢兆荣 胡晓平 芦晓梅 李凤英 吴兴莲 冀金兰 刘雁雁 杨焕云 汪再康 周淑芳 李宝玲 孙亚雄 丁义君 唐雪红 杨宝萍 李巧莲 李玉兰 王娅嫔 刘红心 闫慧玲 白桂兰 兰自芳 李芝霞 彭春萍 田凤翔 聂云慧 杨建英 王巧莲 魏爱莲 李 卫 张 明 张继德 史爱玲 柴兆英 焦彩玲 薛文玲 张玲玲 张玉珍 王西义 杨秋琴 何凤兰 张爱月 陈桂芬 高晚霞 王汉春 张小娟 刘秀菊 和爱玲 石显奇 程春燕 杨彩娥 刘选民 陈文卿 黄桂妹 张玉玲 佡英华 张亚利 张一萍 郑 军 杜仲琳 李小兰 李 碧 陈莲芬 武金焕 闫慧敏 苏淑芝 王同改 陈宗芳 张松珍 何世芬 魏菊花 牛俊荣 郭 英 陶晓华 刘祥华 杨惠琴 薛意如 张和平 朱晓莉 陈 扬 李亚新 胡桂娥 郭红飞 王 凤 刘 敏 冯四玲 延彩萍 朱彩兰 罗振莲 连淑珍 程风云 李聪敏 谢静娴 刘银铃 芦微燕 朱淑萍 朱卫华 温玉珍 郭惠雁 秦秀梅 闫晓珍 郭凤琴 邢雅明 李桂莲 孙爱莲 孙翠娟 孔随英 王爱琴 李 荣 张 莱 何世平 贠 陵 孙 艳 杜桂梅 杨俊英 徐敏芝 李凤琴 李军惠 张秀玲 王泉珍 刘先菊 丁玉娥 马桂花 翟小莉 鹿宝林 齐文英 赵惠侠 罗向前 刘秋敏 崔 宏 赵兰英 马春赞 杨淑芳 郑凤霞 付玉緻 吴景玲 杜庆芝 张淑慧 王玉静 武俐萍 邹秀琴 马利荣 徐小妹 胡素芬 赵红利 史 环 何西平 郝桂莲 张惠琴 杨 杰 刘月菊 孙爱香 卢亚珍 冯秀梅 王喜莲 曹西珍 王少莉 曹玲芳 席 平 黎桂珍 姚依红 孙 静 朱俊雅 郝竹林 徐红梅 孟德莉 孙喜芹 王素荣 程希兰 潘 雁 朱桃荣 丁育青</h1> <h1>(连长、指导员、司务长、军代表和各排排长合影)。</h1><h1>前排左起:连长蒋丽琳、司务长行新和、指导员李壁全、一排长贾和平;二排左起:军代表刘新迪、军代表吴兆光、军代表崔华春、军代表甄茂沃;</h1><h1>后左起:副连长任曼利、二排长付翠兰、四排长朱卫华、三排长蔡玉芬、副连长范玉萍。</h1> <h1>(连队干部在学习)</h1><h1>指导员李壁全,一排副谢静娴,四排副杨宝萍,副指导员李际春,二排副曹玲芳,副连长范玉萍,三排副胡素芬,司务长行新和。</h1> <h1>(流水镇老照片)<br>我们5851部队学生十四连,住在流水镇附近杨家湾的山坡上,前面就是流水河。我们的营房是干打垒的墙,有半米高。三角铁作支架,周围里外用树枝编成篱笆用泥糊成墙,顶是用油毛毡打顶,顶上铺稻草!床是用山里的细树棍,两头钉上铁钉的大通铺,一住就到退场!曾经大风揭掉过房顶、洪水冲刷过我们的住处…</h1> <h1><font color="#010101">(连长蒋丽琳照片)</font></h1><h1><font color="#010101">5851部队学生十四连连长蒋丽琳,去学生连当连长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他的儿子也在51团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她以一个母亲的胸怀关爱着180多个女孩子,既要完成施工任务,还要关心这些女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在两年零四个月的日子里,她和连队的同学既是上下级,又如同母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font></h1> <h1>(司务长行新和在解放牌卡车前留影,多亏司务长有照相机而且喜欢摄影,给我们连拍了许多照片,得以留下美好、珍贵的瞬间)。</h1><h1> 我们敬爱的行司务长,教会我们生活经验,教我们种菜,有一次去给连队到很远的地方担煤,有的战友分不清石头与煤,因为都是黑色,只图快就捡大块的装,结果担回来的是石头,炊事班反应点不着火,我记得行司务长操着一口地道的老陕话告诉我们:‘’你奏看喔碎怂、发亮、带宝色的尽管往回担‘’。语言朴实,却能分辨真假,教会了我们如何区分石头与煤炭,点点滴滴都在教我们成长(马春赞供稿)。<br></h1> <h1>(一排全体战友集体合影)<br>一排是十四连的加强排,其它排都是三个班,而一排有四个班,其中包含一个特殊的班——宣传班。一排是一个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集体,无论是严寒酷暑的挑战,还是连续作战的劳累,都阻挡不了她们的欢声笑语。想当年,骄阳似火的夏日,整片沙滩被烈日炙烤得像一个巨大的蒸笼,把人蒸得闷热难耐。我们在江边的沙坑中备料,有的战友出现了中暑现象,但她们轻伤不下火线,喝口水,头上顶块湿毛巾降温,这时有人戏谑道:“偷地雷的来了!”瞬间,笑声飘荡在一排的工地上。一排的战友为活跃连队文化生活,付出了诸多辛劳,每当大会战,工地上随处可见他们宣传鼓动的身影。这就是快乐的一排(吴兴莲撰写)。</h1> <h1>(一排一班战友在工地集体合影)<br>左起:王泉珍、李风琴、孙翠娟(班副)、杨焕云、薛意如、郭玉风、刘敏、秦秀梅、李小兰(班长)、贾和平(一排长)。</h1> <h1><font color="#010101">(一排二班全体学兵在汉江边留影)一排二班全体学兵在大会战中,全力拼搏,团结奋进,当流动红旗传给我们班时,大家激动的心情都洋溢在张张笑脸上。<br></font><font color="#010101">前排左起:</font><font color="#010101">孟德利、杜桂梅 、刘选民、牛俊荣、马春赞(班副);<br></font><font color="#010101">后排左起:刘先菊、何凤兰、张晓娟、赵兰英、郭宏飞、罗向前、柴兆英(班长)。</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一排三班战友在工地集体合影)</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前排左起:曹西珍、谢静娴、(排副)郭风琴、王西义、郑风霞、马爱莲。</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后排左起:杨秋琴、陈桂芬、席平、朱爱萍(班长)、焦彩铃、冯秀梅、贾和平(一排长)。</font></h1> <h1>(二排战友与蒋连长集体合影)</h1><h1>二排战友们是一群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战斗了800多个日夜的铁姑娘。大家携手互帮互学走过了难忘的成长历程,共同拥有着许许多多忘却不了的记忆⋯。<br></h1><h1>忘不了争着学用扁担去挑水,从一步三晃扁担前后点地,到人人担石箭步如飞;忘不了学用铁锨,从光知双手用力只能铲尖见物,到人人着标准补丁裤,腰腿手合力,铁铲篩石如落雨,出石纪录一路攀升;忘不了下雨天紧急处理公路塌方,大家齐力搬大石传碎石,争分夺秒疏通公路;忘不了上山砍树扛树回连,树大路远,二人一组磨破肩头,实在扛不动,解下裤绳顺河运木;忘不了去担煤路程遥远艰苦,姐妹中暑众人关爱;更忘不了抗洪抢险,人人奋不顾身!为抢救国家财产战友险象频生,全仗大家相互关爱团结一心,姐妹安然无恙⋯。<br>太多太多地忘不了⋯,我们的芳华,我们的青春,那三线精神将伴随我们终生!!!(朱晓莉撰稿)</h1> <h1>(二排四班战友与连长、军代表合影)<br>前排左起:汪再康、刘祥华、蒋连长、孙爱香、王雪菊。<br>中排左起:王凤、朱桃荣、杨慧琴(班副)、冯四玲。<br>后排左起:甄茂沃(军代表)、朱晓莉(班长)、陈杨、付翠兰(二排长)、张亚利、孙喜芹。</h1> <h1>(二排五班在流水河沙滩上留念。背景是连队所在地杨家湾。营房前是一片小竹林,各排的营房一目了然,想念它我们的第二故乡!)<br>前排左起:张爱月、周淑芳、蒋丽琳(连长)、孙爱莲(班长)、付玉緻。<br>中间左起:白桂兰(班副)、马丽荣、李芝霞、程风云。<br>后排左起:刘排长(军代表)、付翠兰(二排长)、闫小珍、郝小银、张秀玲、甄茂沃(军代表)。</h1> <h1>(二排六班集体合影)</h1><h1>前排左起:王玉静、曹玲芳(班长)、王少莉、邹秀琴、李聪敏(副班长)。</h1><h1>后排左起:唐雪红、张一平、丁义君、齐文英、高晚霞、徐敏芝。</h1> <h1>(三排战友集体合影)<br>十四连三排是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团结集体,一次上游发洪水,为了不让国家木料冲到下游,全排战友硬是在连队门口的洪水中挡住木料,站在急流的洪水中整整一夜,直到救援的男生连们到来,有些战友还处在经期。不可战胜的信念使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再苦再累都能提前完成任务。装载运沙石料,装一车沙石4个女生仅仅只用不到十分钟就装满一车,连铁道兵运输连的司机都惊叹不已,这就是我们一个16岁一17多岁的小姑娘不可想像的创举,为襄渝铁路建设尽了我们全身的力气,谱写了一段难忘的乐章。<br>现在我们不再年轻,每当看到或听到三线的故事,总是老泪纵横。这就是我们不后悔,终生难以忘却的三线情结,载入我们人生的一段三线故事(程春燕撰稿)。<br></h1><div><br></div> <h1>(七班战友在汉江边沙滩集体合影)<br> 第一排左起:薛文玲、郝桂莲、王爱琴、蔡玉芬(三排长)<br> 第二排左起:吴景玲、刘秀菊、魏爱莲、翟晓利、张惠琴;<br>第三排左起:周祖琴、何世萍、刘月菊、徐小妹(副班长)、卢亚珍(班长)。</h1> <h1><font color="#010101">(</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排八班在流水河沙滩工地合影)</span></h1><h1>前排左起:鲁香珍、杨俊英、杨建英、蔡玉芬(三排长);<br></h1><h1>中排左起:武金焕(班长)、朱俊雅、黎桂珍、马春赞、王汉春;<br>后排左起:温玉珍(班副)、李风琴、刘秋敏。</h1> <h1>(三排九班战友与军代表集体合影)</h1><h1>前排左起:聶云慧、王同改、胡素芬(班长)、孔随英;</h1><h1>中排左起:芦晓梅、张玉玲(班副)、崔排长(军代表)、马桂花、田风翔 ;<br>后排左起:程春燕、张松珍、刘银玲(八班)、和爱玲。</h1> <h1>(四排集体合影)</h1><h1>四排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当年为了超额完成为隧道备沙石料的任务,战友们战严寒斗酷暑奋战在汉江边,每天干活都是健步如飞,挥汗如雨。为了装载机能更好更快的装沙石,我们需要把沙石尽量堆高,战友们每天挑着很重的担子像爬山一样在自制的木梯上来回奔跑,很多人磨破了肩膀、磨破了手掌、脚上打了水泡,但是大家从不叫苦叫累,争先恐后的抢挑重担。记得有次汉江涨水江边堆了很多木板将被水冲走,在没有连里的安排下,全体四排战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冒着大雨在不断上涨的江水中把五米长五十公分宽的木板抢运到了安全地方。这时江水已经涨到齐腰深,回连队的路都被淹了,最后是部队用船把我们送回了连队。保护了国家财产受到了部队首长和连队的表扬。</h1><h1>在参加三线建设的施工中我们四排战友苦干实干加巧干从不落后。两年多的摸爬滚打磨炼了我们的意志,锻炼了我们的身体,也造就了我们一生的坚强(四排长朱卫华供稿)。</h1> <h1><font color="#010101">(四排十班战友在工地上合影)<br></font><font color="#010101">前排左起:魏爱莲、杜仲琳、赵惠俠;<br></font><font color="#010101">中排左起:姚依虹(副班长)、武俐萍、石显奇、延彩萍;<br></font><font color="#010101">后排左起:李荣、连淑珍、刘雁雁(班长)、杨宝萍(四排副)。</font></h1> <h1>(四排十一班在汉江边工地合影)<br></h1><h1>第一排左起:彭春萍、孙雅雄;</h1><h1>第二排左起:兰自芳、陶晓华、李宝玲、朱卫华;</h1><h1>第三排左起:郭英(副班长)、刘红心、郑军、陈莲芬(班长)。</h1> <h1>(四排十二班在流水河杨家湾营房驻地合影)<br>前排左起:刘雁雁、张玉珍、邢雅明、潘雁;<br>中排左起:郝竹林、常华、佡英华(副班长)、朱彩兰(班长)。<br>后排左起:任曼利(副连长)、闫慧敏、孙艳、李军慧。</h1> <h1>(沙滩大会战休息合影)</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大会战四排和五十一团铁道兵在汉江施工工地。</span></h1> <h1>(工作班战友在学习的照片)<br>身后隔墙就是我们十四连的卫生室,房子的对面就是汉江了。<br>前排左起:材料员王海萍、通迅员赵劲、木工王巧莲、孙静:<br>后排左起:木工杜庆芝、卫生员廖晓岚、文书卜国凤、卫生员李碧、材料员付玉緻。</h1> <h1>(宣传班人员在江边集体合影)<br>前排左起:王娅嫔、胡晓平、张和平、徐红梅、贾和平。<br>中排左起:程希兰、黄桂妹、杨淑芳、张莱、郭月纯。<br>后排左起:吴兴莲、陈宗芳、杨彩娥、张淑慧、崔红。</h1> <h1>(5851学兵14连炊事班集体合影)<br>前排左起:陈文卿、李亚新、王素荣、李玉兰、赵红利、丁玉娥;<br>二排左起:冀金兰、杨杰、鹿宝琳、行新和(司务长)、李风英、胡桂娥、郭惠雁、史爱玲(上士);<br>三排左起:魏菊花、谢静娴、貟陵、王秀兰、李巧莲。</h1> <h1><font color="#010101">(炊事班的战友陈文卿、李亚新、胡桂娥、魏菊花从流水河中挑水做饭)5851学兵14连炊事班共19人:15名炊事员、一名饲养员、两名负责采购的上士、以及司务长。她们承担全连200多人的一日三餐,在没公路,没电条件下,从流水店两人抬一袋180斤的大米走七、八里山路过两道河,肩上的皮都磨破了。没有电,早餐点着马灯做(谢静娴撰稿)。</font></h1> <h1>(李玉兰、杨杰在磨豆腐)<br>炊事班的战友起早贪黑为全连做饭,为了能使大家吃上可口的饭菜,她们整天变着花样,粗粮细作,出色地保障了全连的伙食工作,使战友们干活更有力气!</h1> <h1>(西安市九中的同学加战友合影)<br>左起:王秀兰连里饲养员,十班武俐萍、后排九班程春燕、聶云慧、张松珍。</h1> <h1>”小木工”当时我连都是这么称呼木工组的三位战友,这是王巧莲在工作时,司务长拍攝的照片!</h1> <h3><font color="#010101">王巧莲在1972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写的日记,在46年后找了出来,非常珍贵。</font></h3> <h1>(木工组成员左起:孙静、杜庆芝、王巧连)。<br>木工组的主要任务是:修理连队各种施工用具,如筛子、铁锨、钯子一类装木把、营房门窗修理,每人使用的小板凳、各班排的脸盆架,晚上起夜用的便桶等都是由她们三人亲手做的,当年都是能工巧匠。</h1> <h1>(在流水镇中学合影)<br>前排左起:马春赞、谢静娴、牛俊荣。<br>后排左起:马爱莲、杜桂梅、刘选民。</h1> <h1>(战友们和蒋连长合影)</h1><h1>左起:和爱玲、冯四玲、蒋连长、杜庆芝、曹西珍、邹秀琴;</h1><h1>后排左起:王巧莲、程风云、丁义君、孙静。</h1> <h1>(在流水河杨家湾驻地营房前的小竹林合影)</h1><h1>左起:范玉萍(副连长)、蒋丽琳(连长)、任曼利(副连长)。</h1> <h1>蒋连长和五班战士郝小银在汉江边筛沙工地搭伴干活!</h1> <h1>(同学加战友李军惠和李风琴在流水河边杨家湾驻地留影)。<br>看到大家说上山砍柴,也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一次我和四排李军惠共扛一根大的树干,越走越重,遇到坡陡的地方,我们把柴滑下去,遇到河水就只能趟过去。那天李军惠同学正在生理期,到了河边我本想把她背过去,却无法把树干弄到对岸,面对河水真的很无奈啊。回来以后,李军惠同学就病了,蒋连长像母亲关心女儿一样,亲自为李军慧同学熬药(七班刘秀菊撰稿)</h1> <h1>与装载机的合影是十四连战友的偏爱。五班和李指导员、蒋连长、张爱月、郝小银、程凤云、马利荣、孙爱莲、白桂兰、张秀玲、李芝霞合影。怀念连首长!</h1> <h1>五班程凤云、孙爱莲、周淑芳、李芝霞、付翠兰、张秀玲在三营流水河边留念。</h1> <h1>(二排部分战友和指导员,崔军代表在汉江边合影留念)<br>前排:孙爱香、崔代表、李指导员、任曼利、程凤云;<br>中排:李聪敏、冯四玲、王玉静,李卫、曹玲芳。<br>后排:孙西琴、张秀玲、高晚霞、李芝霞、王凤、唐雪红。</h1> <h1>(七班战友翟晓莉、吴景玲、刘秀菊、刘月菊在沙滩施工中)</h1><h1>十里沙滩摆战场,学兵战友斗志昂。</h1><h1>争分夺秒拼命干,加瓦添砖做栋梁。</h1> <h1>(刘秋敏的母亲来队看望女儿,战友们与老人家合影)</h1> <h1>左起:苏淑芝、崔宏在流水二号隧道口留影。</h1> <h1>(一排三班在汉江边十四连驻地的蒿坪河桥上合影,左手方向就是汉江。铁姑娘们苦干、巧干,赢得了流动红旗,她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骄傲)。<br>前排左起:郭风琴、郑风霞、王西义、席平、谢静娴、马爱莲、曹西珍。<br>后排左起:冯秀梅、贾和平、陈桂芬、朱爱萍、焦彩玲、杨秋琴。</h1> <h1>战友情:郭英、郑军、李宝玲合影。</h1> <h1>(十二班战友在流水镇附近杨家湾合影)<br>前排:潘雁、朱彩兰;</h1><h1>后排:孙艳、闫慧玲。</h1> <h1>(西安市九中同学加战友)</h1><h1>左起:徐敏芝、齐文英、丁义君、王同改,在流水杨家湾驻地合影,身后就是营房,营房下方就是流水河。</h1> <h1>(汉江边上三班长朱爱萍和战友焦彩玲、冯秀梅并肩战斗在火热的施工工地)</h1><h1>我们三班的郑风霞,看到施工时的照片,回忆起咱那时施工的铁锹由7-8寸长,磨的只有5-6寸长,超负荷的劳动强度、一个个汗流夹背,流到嘴里汗都是淡淡的,也顾不上擦,两鬓头发都发白,手上老茧厚厚的。大家争分夺秒筛石头,立争为铁路建设增砖添瓦做贡献。通过技术革新会提高了我们的工效,创造了每天人均3立方多的好成绩。(朱爱萍整理)<br></h1> <h1>(五班长孙爱莲和李芝霞在汉江沙滩筛沙石料)战友们,回想起三线那峥嵘岁月,有许多事情历历在目。那是我们刚刚到三线的第一年夏天,当时生活非常艰苦。记得有一次我们刚刚收工回到连队,就听司务长说:"连上没有煤做饭了,大家吃了饭去挑煤。”那天因天气太热,大家都没有食欲,不想吃饭,听了司务长的话,都二话不说挑上担子到20里外的煤窑去挑煤。身体好点的战友,挑回一趟觉得自己还有劲,又去挑第二趟。没想到往回走的半道上就倒下了。不过半小时的功夫,接二连三又昏过去几个人。连长马上制止后面的人再挑第二趟。谁能想到仅仅不到三个小时,全连就陆续近一半人中暑。连部的地上,树荫下躺满了人,营、团部的医生都到现场参与了抢救。连长急得都要哭出来了。对于中暑情况严重的,立刻准备担架,送往团卫生队救治。其他中暑的战友,稍作休息,第二天又去上工了。就是这样一群铁姑娘,刚刚战胜中暑的威胁,却又遭遇了“小咬”的袭击。“小咬”是山区一种体积很小,毒性很大的小黑虫,一但被它叮咬,奇痒无比,抓破后溃烂化脓,久治不愈,尽管如此,战友们依然每天双腿泡在河水里,忍着钻心的疼痛,坚持施工。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啊!</h1><h1> 还有一次,连下了几天雨,运送建设物资的公路,多处塌方,连里接团里的命令,去抢修公路。到达抢修地点,发现泥水太多,铁铲根本无法使用。大家毫不犹豫地拿起自己的饭碗把泥水舀走。这时有几辆给洞口送物资的车辆,因泥水太深而陷在那里无法前行,我们就上前主动帮着推车。谁料汽车一滑,车尾一摆,就把三名战友撞到了几十米深的沟壑中。看到战友有生命危险,其他的战友都奋不顾身地往山下滑去。当时大家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赶快救人。这就是我们的战友,她们是在用生命去修建襄渝铁路(李军慧供稿)</h1> <h1>(张和平和徐敏芝在沙滩施工工作中)</h1><h1>我含着热泪看完学生十四连影集,感慨万千。我是5851部队李忠计团长的儿子,当年在上学的路上时常看到你们辛劳的身影。在此代表我的家人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祝你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李文平留言)。</h1> <h1>杨彩娥在施工中,司务长给她拍下这张照片,曾开玩笑说:笑的像个瓜女子。</h1> <h1>四排长朱卫华在施工工地留影。</h1> <h1>张亚莉为大家缝补衣服。</h1> <h1><font color="#010101">(吴兴莲和罗向前合影)</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在三线时,有时工间休息,我们宣传班站在料堆上,打着快板,给大家鼓劲:“打竹板,响连天,我给大家来宣传……”这情景经常浮现在我眼前(吴兴莲撰稿)。</font></h1> <h1>四班长朱晓莉与战友刘祥华、汪再康一起在汉江边施工。</h1> <h1>王凤和四班副杨慧琴在施工现场。</h1> <h1>武金焕和九班的芦晓梅在汉江边工地筛石料。</h1> <h1>刘祥华在汉江边施工中留影。</h1> <h1>(把石头装进翻斗车,拉去粉碎成道渣)<br>我们5851学生14连承担着施工所需的沙石料的准备工作。各个班排沿汉江滩一字排开,几乎把连队驻地前面的江滩翻了个底朝天。在一铁锨一铁锨挖沙筛石的过程中,遇见了大的鹅卵石都要挖出来集中堆放,这种石料每次由部队来翻斗卡车拉去粉碎,用作铺铁轨路基用的道渣石。而装车任务总是交给我们学生来完成。无论装车任务交给哪个班来做,现场总是有一种创造装车纪录你争我赶的气氛。一般二人一组,一人弯腰抱石传递,另一人接石扔进车斗⋯,每个人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石头。我们连二排四班的朱桃荣同学就曾因为装石过程配合速度过快,门牙都被磕掉了半个,就这样的干法也是毫无怨言(朱晓莉撰稿)。</h1> <h1>(我连七班战友在装渣机旁合影)<br>老铁道兵李永利在介绍5851部队学生14连的文章后留言如下:我是5851部队机械连的,当年在流水沙滩开装载机,装沙子和道渣。在沙滩工作的还有女学生14连。她们夏天冒酷暑,沙滩热浪滚滚;冬天沙滩无遮无拦,她们筛沙子、捡卵石、碎道渣。碎石机经常飞出石头打的有些学生鲜血直流。她们也把青春年华献给了三线建设、献给了襄渝铁路,可惜我不知道她们的姓名,向当年的学生连战友们敬礼!</h1> <h1>(四排十一班的的战友在破碎机房,粉碎石头)</h1><h1>左起:郑军、朱卫华、孙亚雄、刘红心、陶晓华、郭英等。<br></h1> <h1>(这是在把河滩拉回来的大石头,用破碎机加工成道渣的工作场面)</h1><h1></h1><h1>左起:朱卫华、郑军、陶晓华、潘雁、陈莲芬、孙雅雄、刘红心。</h1><h1>当年我连战友们几乎都参于过这项工作,相对沙滩备石料而言,在破碎机旁工作的危险程度要多一些。开始八班在没有配备安全帽,刘秋敏的额头就被破碎机飞出的石块打伤过。</h1> <h1>七班刘秀菊和三排长蔡玉芬、九班长张玉玲合影。</h1> <h1>左起崔宏、苏淑芝、史爱玲、杨杰。</h1> <h1>魏爱莲、周淑芳同学加战友在汉江边合影。</h1> <h1>我连工作班的战友在做好她们的本职工作外,还要轮流下班排参加施工。这是卫生员李碧和三班战友陈桂芬、郑风霞挥汗如雨加劲工作!</h1> <h1>宣传班张和平、卫生员廖晓岚、炊事班长谢静娴在汉江边合影。</h1> <h1><font color="#010101">(同班同学加亲密战友合影,</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左起:张爱月、李芝霞、郝小银)。</span></h1><h1><font color="#010101">襄渝线上度芳华,流水江边把根扎。不怕苦来不怕累,火车不叫不回家。</font></h1> <h1>(十三中部分同学在汉江边留影)<br>前排左起:李风英、鹿宝林、廖晓岚、谢静娴、佡英华。<br>后排左起:芦晓梅、赵兰英、郭宏飞、吴兴莲、芦亚珍、罗向前、杜庆芝、张亚利。</h1> <h1>(战友们在汉江边合影留念)</h1><h1>第一排左起:楊淑芳、武俐萍、延彩萍、魏爱莲、刘雁雁;</h1><h1>第二排左起:赵惠侠,李荣、连淑珍、杨宝萍十一班长、杜仲琳。<br></h1> <h1>这是四排十一班班长陈莲芬带领她战友学《毛选》身后就是自己种的向日葵和各种”蔬菜。”自已动手、丰衣足食”一直是十四连的生活宗旨。</h1><h1>第一排左起,陈莲芬(班长)、张亚利、彭春萍、孙亚雄;</h1><h1>第二排左起,何世芬、兰自芳、郭英、陶晓华、朱卫华、李宝林。</h1> <h1>青葱岁月,彰显三线学兵芳华!</h1><h1>(十班六中同学加战友合影)前排:赵惠霞、赵红利,后排:杜仲琳、石显奇、延彩萍。</h1> <h1>(西大附中同学加战友合影)前排左起:席平、曹西珍、王喜莲。后排左起:李亚新、朱爱萍、冯秀梅。<br></h1> <h1>为了改善生活,各排都开展农副业生产,刘祥华、张和平抬着自己排种的蔬菜送到炊事班。</h1> <h1>(1972年8月1日,宣传班在流水镇江边合影)</h1><h1>前排:吴兴莲、杨彩娥、郭月纯、张淑慧。</h1><h1>中排:程希兰、黄桂妹、张莱、鹿宝琳。</h1><h1>后排:徐红梅、王娅嫔、张和平、胡晓平。</h1> <h1>(十四连的两位少数名族战友马利荣、白桂兰合影)</h1><h1>这是我连仅有的两位回族战友,在连队领导和战友们的关心和照顾下,一直和我们共同工作两年四个月。</h1> <h1>(宣传班在抗洪抢险后连夜排演的节目《抗洪抢险》)</h1><h1>看到这张照片,思绪穿越回1972年5月28日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由于连降大雨,汉江水位暴涨,流水码头堆积的大量建设物资危在旦夕。接到命令,我们全连迅速集结,奔向救灾现场。一场与洪水抢时间的战斗打响了:一百斤一袋的水泥小个子的战友扛一袋,大个子的战友扛两袋,咬着牙朝高处的公路上奔跑、攀爬……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大家一步一滑,摔倒了,爬起来,接着干,终于将全部水泥运到了制高点。凶猛的洪水,很快吞噬了沙滩,成堆的方木被洪水冲散了,战友们毅然决然地扑向水中五、六米长的方木,两人一根扛起就走。此时,洪水已没过了大家的膝盖,宽大的雨靴中灌满了水,人人步履维艰,只见推的推,拉的拉……洪水淹到了大腿根,行走越来越困难,危险离大家也越来越近,但是没有人犹豫,没有人退却,继续与洪魔做生死的决斗!只听公路上有人喊了一声:“把十四连的都拉上来!”解放军、男学兵立刻伸手将在水中的我们拉上了公路,这其中很多战友正在生理期啊!这就是女学兵!这就是十四连的女学兵!这就是三线的女学兵!回到驻地,我们宣传班的战友被激动人心的场面所激励,连夜赶排了舞蹈《抗洪抢险》(吴兴莲供稿)。<br></h1> <h1>我们学生十四连二排四班的陈扬同学是个很有故事的人。当年去三线的名单中并没有她,但她抱定决心一定要去三线,出发那一天硬是把自己的行李往汽车一扔,坐上车潜伏着跟随大部队到了流水连队。</h1><h1>陈扬同学在班上年纪偏小,但做起事来十分认真要强,凡事绝不服输,有种拼命三郎的劲头。记得那年抗洪抢险,她生病又在生理期,可陈扬同学什么都不顾,跳入齐腰水中和大家一起奋战洪水。事后她调侃到"这次洪水印象最深的是上游厕所冲下来的蛆芽子从身上流过,恶心都顾不上了。水中的‘共产党员’们眼里看见的都是建材!"(朱晓莉撰稿)。<br></h1> <h1>(炊事班的战友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毛主席著作)</h1><h1>在发洪水中,我连炊事班也同洪水进行过一次较量,直到今天让人难忘。那一次我们去给修公路的同学们送饭,连队脚下的小河象狂怒的狮群,汹涌狂吼,头顶大雨唰唰地下,身边狂风掀起巨浪,我们一行六、七个人肩挑饭桶、头顶馍筐摇摇晃晃下到河里,向对岸走去。身旁巨浪淘天,脚下鹅卵石乱滚,魏菊花一不小心被冲倒在河心,肩上的馍筐眼看就要倾翻,谢静娴班长抢前顶住筐,大家连拉带拽扯起菊花,手挽手,肩并肩,既掌握着挑的饭桶不倾倒,又小心着人墙不被大浪冲垮,终于安全地渡过了河,把饭菜安全地送到同学们面前。虽然我们每个人浑身水淋淋、肚里空荡荡,但看到同学们吃上饭,一切疲惫都忘了(赵红利供稿)</h1> <h1>这些珍藏品由十四连战友吴景玲、何世平、王爱琴、吴兴连、朱晓莉、聂云慧提供。</h1> <h1>岁月如歌,人生如梦,战友们永远怀念我们的好连长!</h1> <h1>战友情谊,胜似亲姐妹。</h1><h1>《永远忘不了的战友情》</h1><h1>战友们、同学们好!最近因生病没看微信,今天往上翻记录,看到老照片和各位的回忆,我非常激动!在三线两年多年前的生活场景犹在眼前。1972年夏天,我因贫血在团卫生队住院治疗,抽骨髓化验造血机能,在治疗过程中,咱连的朱晓莉、赵红利和杜庆芝三位同学为我输血,我非常感谢姐妹们对我的无私帮助!这些年来,我时常怀着感恩的心情,铭记着姐妹们的深情厚谊!今天借此回顾,讲给大家,表达我感恩感谢之情!(芦微燕撰稿)</h1> <h1>姐妹们: </h1><h1>看到群里发的我们在三线时的老照片,感触颇多,思绪万千……因我现在外地,估计不日即可返陕。届时姐妹相聚,共话难忘当年。闲暇无事,写顺口溜一首,聊做笑谈!</h1><h1> 眼观旧照,遥想当年。</h1><h1> 往事历历,好似昨天。</h1><h1> 领袖挥手,建设三线。</h1><h1> 襄渝铁路,军民共建。</h1><h1> 部队番号,五十一团。</h1><h1> 连队排位,学十四连。 </h1><h1> 女子六班,学兵一员。 </h1><h1> 驻地流水,扎营杨湾。</h1><h1> 篱笆扎墙,通铺休眠。</h1><h1> 英姿飒爽,同学少年。</h1><h1> 抬石挖沙,酷暑严寒。</h1><h1> 打眼放炮,无私奉献。</h1><h1> 抢运物资,何惧风险。</h1><h1> 河水刺骨,毫无怨言。</h1><h1> 自己动手,农副生产。</h1><h1> 改善生活,苦亦觉甜。</h1><h1> 个人得失,置之度外。</h1><h1> 思想境界,可窥一斑。</h1><h1> 严寒酷暑,无所畏惧。</h1><h1> 酸甜苦辣,斗志弥坚。 </h1><h1> 两年四月,工程将完。</h1><h1> 另行分配,班师凱旋。</h1><h1> 三线磨砺,意志更坚。</h1><h1> 是喜是悲,有苦有甜。</h1><h1>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h1><h1> 四十七载,弹指挥间。</h1><h1> 白发皓首,生活变迁。</h1><h1> 百病缠身,无悔当年。</h1><h1> 唯愿姐妹,珍惜眼前。</h1><h1> 虽近夕阳,晚霞满天。 </h1><h1> 只言片语,字里行间。</h1><h1> 书不尽言,聚首尽欢! </h1><h1> 丁义君 </h1><h1> 2018年5月10日成都</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5851部队学生十四连副连长范玉萍和四位军代表合影)</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左到右:范玉萍、一排军代表伍兆光、二排军代表甄茂沃、三排军代表李瑞广、 四排军代表吴会源。</span><br></h3> <h1>这张照片是在三营时二排军代表吳如日同志,他是换防离开连队较早的军代表之一,没有和战友留下合影,深感遗撼。<br>在我们刚到三营住地时,正逢连阴雨之际,特大雨下个不停,干打垒的房子被从山上狂奔下来的洪水直冲宿舍,水有半尺高,他和我们同甘共苦战洪水,上房补漏总是冲在前,保护战友们的安全,呵护着我们,为连队初期苦建作出很大贡献,我们不能忘记。二排战友铭刻在心,不能忘记(李芝霞撰文)!<br>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吴如日军代表带领我们去砍树,我们腰里系着绳子,手里拿着砍刀,跟着吴代表来到一片树林,吴代表教会我们用砍刀,为了安全教我们砍倒的树要顺山倒。回程我们两人扛一根树干,扛不动了,用绳子系住放在河里漂着走,吴代表始终关注我们的安全。谢谢敬爱的吴代表(吴兴莲)!</h1> <h1>(2003年二排军代表吴如日和五班部分战友在西安重逢合影)</h1><h1>汉江流水向东方,十里沙滩做战场。</h1><h1>战友情谊深似海,今生今世永不忘。</h1><h1><br></h1><h1><br></h1> <h1>(宣传班战友合影)<br>姐妹们好!在这里我想为我们宣传班说几句话,我们在三线的两年多里,我们班除了要完成和其他班一模一样的备料等工作外,我们还要为活跃连队文化生活不断地排练一台台新节目。曾记得夏日短暂的午休时间,或晚上,其他同学都在休息,而我们班的同学要拖着疲惫的身躯排节目,而且我们的节目还要达到让大家满意的效果。这样一来,有几个同学就要挖空心思的来创作,如柑子等人。曾记否,桂妹的郭建光、张莱的沙奶奶等等,给我连同学带来了许多欢乐!并且她们多才多艺,广播上听到新歌,她们就能将谱子记下来,很快就给大家演出。总之,回忆让人心潮澎湃!一时难以平静。(杨淑芳供稿)</h1> <h1>1998年8月三线学兵在西安革命公园举行大型游园活动,纪念参加修建襄渝铁路二十八周年留念。</h1><h1>5851部队学生14连部分战友和蒋连长一起参加活动,合影留念。</h1> <h1>2001年3月5851部队学生14连参加襄渝铁路建设30周年合影。</h1> <h1>2001年3月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30周年三排部分战友合影留念。</h1> <h1>(2002年一排三班部分战友聚会)<br>左起:朱爱萍、陈桂芬、焦彩铃、卢亚珍(外班)、杨秋琴、王喜莲、范玉萍(付连长)、曹西珍、王西义。</h1> <h1>安康流水留念:李亚新、貟玲、李巧莲、丁玉娥、郭惠雁、朱爱萍。</h1> <h1>六班战友看望连长合影:张一平、李亚新、蒋连长、李聪敏。</h1> <h1>(看望蒋连长在门前合影)<br>左起:李玉兰、胡桂娥、丁玉娥、王玉静、李巧莲、蒋连长、贠玲、李亚新、郭慧雁、朱爱平。</h1> <h1>(2006年7月部分战友回安康流水镇合影)</h1><h1>前排左起:王巧莲、刘秀菊、聂云慧、齐文英。</h1><h1>后排左起:温玉珍、杨杰、何世平、谢静娴、秦秀梅、吴景玲、潘雁、武金焕、王同改。</h1><h1>照片脚下这片土地,就是当年我们连的旧址。当年的驻地由于水位升高,已成为旅游境地瀛湖。流水镇也成为最美乡村。</h1> <h1>(5851部队学生14连战友欢聚在鲜花港)<br>左起:张松珍、吴景玲、刘秀菊、谢静娴、孙爱香、武金焕、聂云慧、马爱莲、马春赞、温玉珍。</h1> <h1>(2011年4月部分战友小聚合影)<br>前排左起:杨俊英、闫慧玲、史环、史爱玲、赵红利、李亚新、蔡玉芬、胡桂娥。<br>后排左起:贠玲、谢静娴、郭慧雁、杨杰、鹿宝林、陈文卿、崔宏、卢微燕。</h1> <h1><font color="#010101">(2011年4月部分战友合影)</font></h1><h1><font color="#010101">何凤兰、刘选民、马春赞、罗向前、牛俊荣、郭红飞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5851部队学生14连部分战友在西安鲜花港合影留念) <br></font><font color="#010101"> 最后让我们借曾参加过三线建设的网友‘木瓜空空’在观《我们的芳华-5851部队学生14连影像集锦》后,随笔所赋的《阮郎归 旧照有感》小词做结,以纪念十四连全体战士那令人骄傲而难忘青春年华!<br></font><font color="#010101">青丝染雪鬓如霜,深闺旧梦长。<br></font><font color="#010101">情系三线到斜阳,芳华留异乡。<br></font><font color="#010101">山叠叠、野芒芒,当年建设狂。<br></font><font color="#010101">小词一阙诉衷肠,豪情意未央。</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