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里,春光好,风筝满天飞,只是, 现如今城市里已少有放风筝的人了。特别在北京这地方,到处高楼林立,人来车往。偶尔路过一个广场,你会发现有一人或几人在放风筝,心里会觉新奇。而在我的故乡——青岛的海边以及散落在市区里的小山头上,一年四季里,都会看得到许多放风筝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天,遇到一位学生手里拿着一只风筝在匆匆赶路,风筝是一只大鸟形状,上面画着红的、绿的、粉的颜色、很有一些民俗味道,一下子就吸引了我。</p><p class="ql-block"> 风筝也称作“纸鸢”。“鸢”属鹰一类的鸟。在我以前认知里,“鸢”总归属于大雁野鸭一类吧?总之,人们把风筝比作天上飞的鸟儿 ,实在是恰当的很。</p><p class="ql-block"> 我喊住了学生,</p><p class="ql-block"> “风筝是买的吧?”</p><p class="ql-block"> 学生告诉我;风筝是在学校手工课堂上做的。是学校请来的一位“风筝世家”的传人来课堂亲自教着做的呢。</p><p class="ql-block">“做的真好。”我不由赞叹道:</p><p class="ql-block">简直就是件艺术品,就算不放飞,挂在屋里也好看。</p><p class="ql-block">小时候一些与玩有关的事情是忘不掉的。那时,最爱跟大孩子们去放风筝,也只有跟着的份儿。好像那时不会做且也弄不来做风筝的材料,只是跟着“大个子”到山上去玩就罢。</p><p class="ql-block"> 家的附近有一座小山。那时都称这些大一点的孩子为“大个子”。也常常跟着“大个子”上山逮蜻蜓,捕蚂蚱。粘蝉虫。捉蟋蟀。</p><p class="ql-block"> 放风筝放到很高的天上了,我会央求着“大个子”给风筝“送饭”。用一纸条在风筝线上套个圆环。那“饭”就顺着风筝线借着风力溜溜的窜了上去。直到风筝那里去了,用眼睛看不到了。</p> <p> 后来,自己做起了风筝。起初是用一张牛皮纸做的“船形”风筝,折好了风筝在后边系一旧布条做尾舵以保持平衡,结果飞起来东摇西摆的,有时会一头栽下来。没有木条做支撑终究不行。后来就用家里吃饭的筷子,这些事是要偷着做的,让家里的大人知道了免不了要挨一顿打。把筷子用刀劈成细条,再用砂纸磨平,用线绑成一个方框。上面用浆糊粘上纸,终于做成了一个方形的风筝。俗称“小豆腐”。这名字起的算是“名副其实”了。</p><p> 后来,我还做过一种带八个角的风筝 ,俗称“八卦”。或是因其样子像“八卦阵”的阵形而得名吧。</p><p>有一出昆剧《风筝误》为清代李渔所撰。說的是戚友先附庸风雅,请义弟韩世勋在风筝上作诗一首。风筝恰巧落在詹家院中,被才貌俱佳的二小姐淑娟拾得并在风筝上题诗寄情。</p><p> 韩世勋倾慕淑娟才华,也去放风筝。不料此回风筝却落到了詹家刁钻任性、奇丑无比的大小姐爱娟手中。爱娟借机向英俊才子韩世勋投怀送抱。</p><p> 风筝有误,错点了鸳鸯,最终有情人牵手成双,演绎了一段“风筝”佳话。</p><p> 鲁迅有篇回忆性散文《风筝》,每次读来都有深切感受。浓厚的故乡情,手足情通过风筝这一载体流露的委婉动人。作者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淡忘。</p> <p>每个中国人都会对风筝有一种潜藏在心底的情愫!风筝是游子的象征;长长的风筝线,在它的另一端一定是亲人的手在牵着,一定是故乡的山水在牵着。</p><p>风筝节每年4月在山东潍坊举行,有来自世界的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p><p> 小小风筝连接起五大洲四大洋。</p><p>中国邮政于1980年和1987年发行过两组风筝邮票。于方寸间展示出风筝无穷的魅力。</p><p>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也曾发行过风筝邮票。</p><p>古人有诗;</p><p>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p><p>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p><p>阳光明媚的季节,蓝天白云下飘来飘去几只风筝,哪怕只有一只——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寄寓着人们放飞的心情——投向大自然的怀抱。</p><p> 何况——风筝是最能唤起人们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