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 无意中看了归来这部电影,被老戏骨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所感动,一直很想写一篇影评,收录齐了电影里的图片后,却迟迟不知道该如何下笔,索性便找了原著小说来读。 电影和小说剧情有了太大的更改,影片中大篇幅叙述的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爱情,我们为那一份感情感动却未能真正拥有触及灵魂的震撼。 而小说中侧重于那个年代的人的一些生存状况,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我们大约是知道些的,但我们无法了解它的荒唐与残酷,每读一章节,心里的压抑与沉重感便增加一分,清高自傲的才子佳人,在那个时代为了生存,为了活着,在夹缝中饱受折磨,故事中的陆焉识有幸保得性命,归来时却发现物是人非,深爱自己的妻子,在经历种种是非后忘记了前尘往事,甚至忘记了深爱的人,长子为了所谓的活路,选择成为了一个庸庸碌碌的人,甚至将自己的庸碌强加于饱受折磨的父亲,而视为掌上明珠的幺女,最终选择了与一个平庸的男人结合,不难想象,若干年后,那个桀骜不驯的才女终将会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变为一个庸碌的妇人,那个精通几国语言,优雅,博学多才的陆教授,成为了为女儿,儿子的免费佣人甚至于相互推搡的绊脚石,感慨,纠结,我无法用准确的字来表达合上书页时内心的忧虑与哀伤。 文字平实细腻,却很动人心弦,小说的结局略微有些宽慰却又充满讽刺意味,他最终得到了想要的自由,带着他的挚爱回到了他曾经无时无刻都在渴望逃离的草原。 以一句很喜欢的话结尾,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也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h1> <h3>心太软的人快乐是不容易的,别人伤害她或她伤害别人都让她在心里病一场。</h3> <h3>要是他跑到婉喻面前,跟她说,我和你发生了一场误会⋯⋯也许我跟自己发生了一场误会;我爱的,却认为不爱。一代代的小说家戏剧家苦苦地写了那么多,就是让我们人能了解自己,而我们人还是这么不了解自己。一定要倾国倾城,一定要来一场灭顶之灾,一场无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曾经是爱的。</h3> <h3>一般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们的本事,在榨取他们本事的同时,至少可以容他们清高,容他们独立自由地过完一生。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绕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h3> <h3>当旧上海的浮华渐渐隐去,那些衣香鬓影随风散落,落在陆焉识破逼的羊毛大衣裳,落在他苍老的、弹钢琴的手指上,落在他带回上海的厚厚书信上……时光已逝,风韵不再,但岁月留在人身上的风度,将永远缅怀着那个年代。</h3> <h3>人一老,对于自己是不是被别人多余最为敏感,他们整天都在看儿女们甚至孙儿孙女们的脸色,看看自己在他们生活里的定位错了没有,错了就是多余。没有比发现自己多余更凄惨的事。</h3> <h3>他伸出手,搂住了婉喻单薄的肩膀,那肩膀没有变过,跟四十多年前一样单薄,但似乎更知寒暖,更懂呼应,因此更美好。</h3> <h3>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哦。路很远的。”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