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听说景山公园每年一度的牡丹节开幕了,与老伴一起去公园看看牡丹。到了公园南门口下车,无法拍摄全景,下载了一张在故宫神武门外拍摄的照片,向原作者表示歉意和感谢。</h3><h3> 景山公园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的御苑。公园中心的景山为堆土而成,曾是全城的制高点。</h3><div> 景山公园 1928年建园,全园总面积 23公顷其中,花卉草坪占地 1100 平方米。该公园是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公园内有绮望楼、五方亭、寿皇殿、永思殿、牡丹园等景点。</div> <h3> 辽代营建瑶屿行宫(今北海琼华岛)时,将余土堆积此处。金代大定十九年,金章宗在该地南侧建太宁宫,凿西华潭(今北海),在此地堆成小丘,建成皇家苑囿,称 “北苑”。其山下环绕两重围墙,山上建瑶广楼,称为金中都十二景之一。</h3><h3>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7)营建大都,土丘一带正处大都皇宫的核心建筑延春阁以北,故被辟为专供皇帝游赏的 “后苑”。那时将金代的小丘称作 “青山”,亦有说法此处又称 “镇山”。</h3><h3> 洪武初年(1368),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大规模营建城池、宫殿和园林。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南海的泥土堆积在 “青山”,形成五座山峰,称 “万岁山”。明初,朝廷在景山堆煤,以防元朝残部围困北京引起燃料短缺。因此该山又称 “煤山”。另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北京城宫殿之图》,这里又名 “梓金山”。</h3><h3> 原来也去过景山公园,这次才注意到公园南门上的匾额是 “万岁门”。其实这个南门通常就叫 “景山门”,坐北朝南。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 5间,进深 3间。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h3> <h3> 清顺治八年(1651),万岁山改称为景山。乾隆年间在山前修建了绮望楼,依山就势在山上建筑五方佛亭。中心建有万春亭,东侧依次建有观妙亭和周赏亭,西侧依次建辑芳亭和富览亭。在山后重修寿皇殿建筑群。并在景山东坡崇祯皇帝自缢处,立下马碑。乾隆年间景山的建筑达到最辉煌、繁盛的阶段,由于景山园林自元代起划为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所有建筑都按照皇宫规制建造,等级之高,形态之异,原貌保持之完整,非常少见。</h3><h3>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景山受到严重破坏。在景山五亭内的佛像中,四尊被掠走,各殿陈设宝物也被洗劫一空。到宣统帝逊位后,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景山仍由清皇室使用。民国 13年(1924),冯玉祥部占领景山,架设大炮,驱逐溥仪出宫。此后景山一度荒芜,并时常有军队驻扎。</h3><h3> 民国17年(1928),景山被辟为公园,属故宫博物院管理,修葺后供游人观赏。</h3> <h3> 1954年10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致函中共中央,请求在北京市景山公园的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防空阵地撤走后将原处改建为北京市少年儿童文化公园,并在其中设立少年宫、儿童体育场等场所,由北京市教育局和团市委共同管理,或由教育部和团中央共同管理。12月12日,彭真致函刘澜涛并胡耀邦,同意将景山辟为少年宫。1955年6月1日,北京市少年宫正式投入使用。</h3><h3> 1955年7月16日,景山公园重新开始迎接游人。1957年景山被列为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景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图为公园 “万岁门”的内侧。“春季花卉展暨第二十二届景山牡丹文化艺术节” 的广告及导览图。</h3> <h3> 景山门内的 “绮望楼”,原址是明朝的 “山前殿”,清乾隆十五年(1750),皇帝命人拆除明代的大殿,在原址基础上兴建了绮望楼。</h3><h3> 绮望楼依山脚而立,坐北朝南,为上下两层。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楼重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檐单昂三踩斗栱,明间悬满汉文书匾额 “绮望楼”;下檐单昂五踩斗栱,前带廊,有丁头拱雀替,旋子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h3><h3> 内供奉孔子牌位。北、东、西三面墙下石台基上原有泥塑若干。此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是景山官学堂学生祭拜先师孔子的地方。</h3><h3> 解放后绮望楼曾经历过四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但大修后均只作为短期临时展览用房,从未对外长期开放。</h3> <h3> 导览图上列出牡丹节的主要展区,还起了名字。公园不太大,跟看游人着起花来,反正记住东北角的牡丹园别错过就行。</h3><h3> 景山公园有着悠久的牡丹种植历史,金代开辟为御苑后,就开始大面积种植牡丹。清代乾隆年间,皇帝每年不但要侍奉太后到景山欣赏牡丹,还要携皇后妃子来景山踏青,如今景山公园已成为全市最大的牡丹观赏园。</h3><h3> 其中既有皇家御园传统的牡丹名品,也有久负盛名的洛阳牡丹、菏泽牡丹,还有珍贵的紫斑牡丹,以及景山自育的牡丹品种。公园里的百年牡丹有 100多株,大多都是传统品种。</h3><h3> 今年的牡丹节汇集了中国和国外的牡丹品种多达 559种、两万余株的牡丹,品种和数量均创历年之最。</h3> <h3>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达 2米;分枝短而粗。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早在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就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从南北朝 “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至今,栽培历史也有 1500年了。</h3> <h3>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在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h3><div> 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 “国色天香”之称。其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 “花中之王”的美誉。历史上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非常丰富。</div><div> 唐朝诗人刘禹锡就写过一首著名的《赏牡丹》:</div><div>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div><div>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div><div> 在清代末年,牡丹还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div> <h3> 道路旁载种着很多不同品种的牡丹,姹紫嫣红。赏花的游人摩肩接踵,流连忘返拍个不停。</h3> <h3> 除了牡丹,还有郁金香和各种花草,也非常好看。</h3> <h3> 这一种郁金香的花朵非常漂亮,不知是什么品种,前几天刚去中山公园看了郁金香花展,不记得见过这个品种。</h3> <h3> 树荫下有人打太极拳,老外也看的津津有味。下图像是公园的常客,自带桌椅打牌,他们肯定家住附近常年来此,对牡丹花展早已见怪不怪了。</h3> <h3> 延路走到公园的东墙下。</h3> <h3>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于三月十九日砍杀后宫的嫔妃、公主等女眷,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煤山,自觉有愧于祖先基业,以腰带自尽于观妙亭下的歪脖槐树之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 33岁。王承恩也从死,对缢煤山古树下。</h3><h3> 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h3><h3> 清军入关后,为笼络人心,将此槐树称为 “罪槐”,用铁链锁住,并规定清室皇族成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清。</h3><h3> 朱由检死后庙号思宗,后改毅宗、怀宗。清朝上谥号 “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h3><h3><br></h3><h3> 右侧的台阶是从东边登上景山的路。</h3> <h3><font color="#010101"> “罪槐”的旁边,矗立着两座石碑。左侧的 “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之碑”,碑高 3.1米,为汉白玉石料。其碑文近千字,为清末的三位翰林合作而成:傅增湘撰文,潘龄皋题额,陈云诰书丹。落款是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岁次甲申三月十九日立”。镌刻者为北京琉璃厂陈云亭镌碑处的陈志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该碑文颇具爱国精神。由于碑文对李自成起义军不敬,故该碑于 1955年 8月根据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批示拆除,原处换为木质说明牌。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碑被拦腰断为两截,改做公园内石桌。2003年 7月被景山职工在公园内重新发现。2004年 5月 7日暨夏历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复立于原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44年,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讨了明朝灭亡及李自成农民军不足以成事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映射和批评国民党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国民党方面很快组织相关学者对郭沫若的看法提出了激烈的反批评,而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却对郭沫若的看法感到由衷的赞佩,毛泽东甚至将这部历史政论列为当时正在进行的整风运动的必读教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同一年傅增湘也在北平撰写了一块《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牌》。傅增湘的这篇文章所探讨的问题与郭沫若的问题基本一致,也是分析明朝何以在勤奋爱民的崇祯皇帝的统治时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但由于两人的写作背景不同,不仅其价值趋向有着相当的差别,而且其现实关怀也根本不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体而言,郭沫若是为了映射、批评国民党的对日不抵抗政策,而傅增湘则除了抱怨国民党当局不顾沦陷区人民的死活而一味撤退,还告诫在华北的日本殖民统治者及那些身居高位的汉奸们要牢记崇祯帝的历史教训,以民为本,居安思危。</font></h3> <h3> 右侧一座碑高 2米,正面镌刻 “明思宗殉国处”六个大字,上款为 “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 下款为 “ 故宫博物院敬立”。是 1930年故宫博物院延请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书写勒成。</h3><h3> 1955年,明思宗殉国处碑被拆除,2004年修复后重立,使此处景区完整。</h3> <h3> 这棵歪脖槐树早已不是崇祯十七年(1644)上吊殉国的老树。</h3><h3> 1971年 5月,崇祯自缢树被伐除,1981年,公园管理处将景山南坡的一株碗口粗的小槐树移栽至原处。1996年, 公园从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 6号院门内移出一株胸径 50厘米的百年古槐,替代原有槐树。</h3> <h3> 从歪脖槐树再往北不远就是景山东门。跑到外边拍个照片,趁机抽支烟。</h3><div> 公园的东门,坐西朝东。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 3间,进深 1间。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廊下大门上方的匾额写着 “山左里门”。</div><div> 景山公园还有个 “山右里门”,也就是公园的西门,坐东朝西。形制与山左里门相同。</div><div> 下图是东门内广场上的商摊。前些年公园举办什么 “文化”活动时,常大肆招徕商家拍卖摊位,高音喇叭油烟四起,实在大刹风景。拥挤混乱不说,还带来许多污染和不安全因索。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前者是幌子,后者是目的。近两年这种情况改善的多了,今年玉渊潭樱花节,中山公园郁金香展和景山公园牡丹节都没有过去那种乱像了。</div> <h3> 位于观德殿宫门南等处的 “牡丹园”是京城内最大的牡丹观赏园,形成了独特的花季景观。也是牡丹节导览图中的 “国色天香”景区。 </h3><h3> 每年 5月全园 200个品种的 2万株牡丹竞相怒放,蔚为壮观。景山的牡丹以其花大、色艳、株高、龄长而名冠京华,品种上既有皇家御园传统的牡丹名品,也有久负盛名的洛阳牡丹、菏泽牡丹。其中,花王 “姚黄”、花后 “魏紫”、黑牡丹 “青龙卧墨池”、绿牡丹 “豆绿”、白牡丹 “玉板白”更是稀有珍奇,姹紫嫣红,将古老的景山公园装扮得分外娇娆。</h3><h3> 这片牡丹园本来有窄道将各种牡丹园地分割开,以便游人更仔细的观赏,但现在入口处锁上了门,掛牌不许入内。这是很不人性化的,栅栏中远处的珍稀牡丹根本无法看清,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保护措施。</h3><h3> 过去不少高干喜欢景山的牡丹,常来观赏,叶剑英,贺龙等还为应邀为新培育的品种命名。后来邓小平家院中牡丹长不好,也请牡丹园的花匠每年去其家中伺弄。</h3> <h3> 上左:“洛阳红”,株高近二米,估计也有百年树龄了。</h3><h3> 上右:“古斑同春”。</h3><h3> 下左:“乌龙捧盛”。</h3><h3> 下右:“赵粉”。</h3> <h3> 左图:“脂红”。背后是景山中间最高处的 “万春亭”。</h3><div> 右图:“白玉”。</div> <h3> 上左:“黑花魁”,株型矮,半开展。枝较细,一年生枝短,节间亦短。中型圆叶,质软,总叶柄长约 12cm,平伸,褐紫色,小叶柄稍短,小叶卵圆形,端突尖,缺刻少,叶面光滑,深绿色,有淡紫色晕。生长势稍弱,成花率高,萌蘖枝多。传统品种。黑紫色,有宝润光泽,菊花型。叶柄紫红色,叶紫绿色。花颈较短,花朵侧开。株型半开张。黑花中之名品。</h3><h3><br></h3><h3> 上右:“玉板白”。玉板白种类是荷花型,也是一种珍稀品种,出自于洛阳。文学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玉板白者,单叶白花,叶细长如拍板,其色如玉而深檀心”。花白色,荷花型。雌雄蕊正常,房衣全包,乳白色,柱头黄白色,花丝白色,花丝基部颜色微紫。花态直上,花径 16厘米,中花品种,结实能力强,新枝绿色有紫晕。中型长叶,叶柄青绿色,柄凹处土红色至红色,叶柄斜展,叶绿色,叶背疏有毛。植株直立型,生长势强,土芽多。</h3><h3><br></h3><div> 下左:“朱砂垒”。</div><div> 下右:“迎日红”。</div> <h3> 上图是 “黑花魁”的花朵。</h3><h3> 下图是 “玉板白”的花朵。</h3> <h3> 公园东门内观德殿前面有两棵 “二将军柏”,树高 30余米。旁边公园的标牌上说这二株苍劲挺拔,枝若龙爪的古柏植于公元 9世纪,那应该在唐朝了。不过资料中北京城内最老的古柏都说是社稷坛前的七株辽柏。这二棵古柏的胸径比它们要小的多。也有人说是辽金时期所植。</h3><h3> 历史上,观德殿前的这一片,是清代王室练习射箭的场所。康熙皇帝登基后,不忘马背民族的骑射传统,经常在这里考察儿臣的骑射之术,并亲自示范射箭。为了提倡忠勇神武、丹心取义和亮节成仁的精神,康熙皇帝在习射之余,为观德殿东边的关帝庙题写了 “忠义”匾额,并将射场边两株并立的古柏命名为 “二将军柏”。</h3> <h3> 牡丹园北侧,公园东墙边有个关帝庙,今年春天刚修复开放,进出庙门还要发牌收牌。</h3><h3> 关帝庙,又称 “护国忠义庙”,位于景山公园东北侧,始建于明代, 为前后两重院落。现存建筑面积 310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 1710 平方米。《宸垣识略》中记载:“护国忠义庙在观德殿东,塑关帝立马像。林木阴翳, 周回多植奇果。” </h3><h3> 照片是正门,入口是东侧的旁门。</h3> <h3> 这是山门内的庭院,没见到《宸垣识略》中所记载的 “关帝立马像”。</h3><h3> 左侧是正殿,殿前标牌是《皇家关帝与关帝祭祀专题展》。东西配殿都是新建的展厅,东配殿为 “皇家关帝文化与关帝祭祀”主题文化展览,其具体包括 “皇宫御苑 敕建关庙”、“忠义仁勇 崇文尚武”、“义薄云天 御书赐匾”、“历朝加封 逐拜为圣”四个单元,殿内设有体感多媒体交互,游客可站到制定点位,电视中就会出现关羽的戏曲形象,随着游客互动姿势的变化,电视中的关羽戏曲形象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h3><h3> 西配殿为 “关帝传奇与文化传承”主题文化展览,其具体包括 “盖世奇功 天鉴忠肠”、“美德齐天 百世流芳”、“世人敬仰 远播八方”四个单元。</h3> <h3> 护国忠义庙为供奉武圣关公而设立,殿内曾供奉关帝圣像和左右从神。民间的关帝庙一般前边只站着捧印的关平和持青龙刀的周仓,这个庙中关帝神像前有四位,有人说另二位是王甫和赵累,也是关羽的部属。</h3><h3> 正中是捋髯的关羽坐像,穿着战袍铠甲,膝前案上另有一尊小的骑赤免马持青龙偃月刀的塑像。</h3><h3> 殿内匾额为 “忠義”,没有康熙的落款,估计匾额与神像都是后来仿制的。</h3><h3> 前二年去过阜成门内的 “历代帝王庙”,院里也专门有一座不大的关帝庙,殿内神龛黄幔帐里是关帝金脸塑像, 头戴王冠冕旒,双手持牙笏,臥蚕眉,丹凤眼,五柳长髯的形象。</h3><h3> </h3> <h3> 照片是山门内侧和东配殿。</h3> <h3> 牡丹园正北是观德殿,在南墙正中有大门 1间,琉璃砖瓦仿木结构,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两侧各开随墙门 1座。前为观德门 5间,黄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一斗三升斗拱,前后出廊,旋子彩画。</h3><h3> 东西配殿各 3间,黄琉璃筒瓦硬山顶,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后殿 3间,筒瓦硬山箍头脊。后殿耳房各三间,筒瓦硬山元宝顶,前出廊,旋子彩画。现为少年儿童图书馆。</h3><h3> 位于永思殿吉祥阁南侧,明代这里是皇帝观赏儿臣们射箭的场地,到了清代,观德殿前仍然作为皇帝观看儿臣们射箭表演的地方,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都曾在观德前为儿臣们亲射示范。</h3> <h3> 左图:“飞霞迎翠”。</h3><h3> 右图:“胡红”和 “二乔”。</h3> <h3> “二乔” 的花朵。</h3><h3> 二乔出自洛阳,中花品种,是洛阳牡丹的传统珍品,在复色系中排名第一。</h3><h3> 不知 “二乔”两字不是否出自杜牧的《赤壁》诗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h3> <h3> 姚黄牡丹最早出现于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 花淡黄色,托桂型。株形直立,枝条细硬,花蕾圆尖,绽口形,叶中圆,花朵在叶之后。此花光彩照人,婷婷玉立,古人以 “花王”誉之。</h3><h3> 下图是百度上姚黄的花朵,是黄色的,莫非景山牡丹园中插错了牌子?</h3> <h3> 上左:“青龙卧墨池”,是牡丹名品。落叶灌木,株丛开展,枝繁叶茂。叶肥大而圆,质厚,小叶卵形,缺刻少而钝。叶面绿色带紫晕。花浅墨紫色,托桂型,有时为皇冠型。基部色泽明显加深、宽大、圆整的二轮外瓣围绕着细碎而卷曲的内瓣,正中的雌蕊瓣化成青绿色,狭长、翻卷的彩瓣,周围是墨紫色的多层花瓣,似一条青龙盘卧于墨池中央,故称之青龙卧墨池。观赏价值高,生长旺盛,着花多,是著名的老品种之一。</h3><h3><br></h3><h3> 上右:“彩绘”。</h3><h3> 下左:“胡红”。</h3><div> 下右:“罗春池”。</div> <h3> 我拍的 “青龙卧墨池”,大概时间晚了,些花朵有点蔫了,下载一张特写。</h3> <h3> 上左:“海黄”。</h3><h3> 上右:“绿幕隐玉”,似乎还没开放。</h3><h3> 下左:“凤丹”。</h3><h3> 下右:“朱砂垒”和 “赛雪塔”,一地落瓣了。</h3> <h3> 一位先生拿着油画刀在作画,我也不懂油画欣赏,仔细看了一会,只能隐约识别出红墙和 “观德殿”琉璃瓦仿木的大门,大幅面的牡丹园中刮滿了五颜六色的颜料,看不清任何花朵和枝叶。</h3><h3> 他的汗衬后脖领上的商标是个造出来的汉字,辨认了半天才明白是 “無為”两字组成的。</h3> <h3> 观德殿前一棵造型奇特的树,叫 “蝴蝶槐”,是北京的珍稀树种,特地树了标牌。</h3><h3> 大人把小女孩抱上树杈,母亲和奶奶给娃娃拍照。</h3> <h3> 一个红衣女子蒙着大花头巾在牡丹前摆姿式,让别人拍照,兴致很高居然连转了好几个圈,被我也拍了下来。</h3><h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正是豆蒄年华呢。</h3> <h3> 这两位女士发现了美丽的花朵,但枝株较矮,为了与花朵合照,居然躺倒在地。</h3><h3> 但她拽过花枝,将花朵拉到自己脸前,这个动作行为不美。</h3> <h3> 在牡丹园花池中发现几丛奇怪的牡丹,叶子绝对是牡丹,成串的花朵却从未见过。</h3> <h3> 一个女孩端着长焦相机,伏在冬青花墙上聚精汇神地拍攝花朵特写。听见我们的议论后热心地告诉我们,这个品种叫 “荷包牡丹”。</h3> <h3> 回家后查了一下,荷包牡丹原产中国、西伯利亚及日本,喜散射光充足的半阴环境,较耐寒。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 30~60 cm。 地上茎直立,圆柱形,带紫红色,根状茎肉质,小裂片通常全缘,表面绿色,背面具白粉,两面叶脉明显;叶柄长约 10厘米,形似当归。</h3><h3> 总状花序长约 15厘米,有 5 ~ 15 花,于花序轴的一侧下垂;花梗长 1 ~ 1.5厘米;苞片钻形或线状长圆形,长 3~5毫米,宽约 1毫米。</h3><h3> 下图是下载的。</h3> <h3><font color="#010101"> 观德殿西侧北方是永思殿,永思殿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是寿皇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为 5000平方 米。永思殿为五大开间,是金丝楠木的建筑,后来因为年久失修而残毁,由于无力修复, 于 1941年被迫申报拆除。《燕都丛考》记载:“殿东为永思门,门内为永思殿,为列代苫庐地。凡临瞻谒日,必于永思殿传膳,办事,盖孝思不匮意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明清时期在寿皇殿为皇帝进行追掉仪式的时候,永思殿作为继位皇帝为先帝守灵时休息的地方, 历史上在永思殿曾经多次停放皇帝灵柩,并在这里进行祭祀活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乾隆十四年(1749),皇帝开始在中轴线上重建寿皇殿时,仍然把明代的永思殿作为祭祀先祖的场所。目前,永思殿的宫门和前后院的东西配殿仍保持着原状,只是院墙残损不齐。金丝楠木的永思殿倾塌后,大殿至今尚待恢复。</font></h3> <h3> 永思殿东侧就是景山后中轴线上“寿皇殿” 的高大红墙。在古代,寿皇殿被称为 “神御殿”,明朝景山就建有寿皇殿建筑群,明清两朝的寿皇殿的用途完全一致,都是作为皇帝辞世以后停放灵柩,存放先帝影像和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h3><h3> 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敬重,将寿皇殿调正到城市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上,拆毁了明代的寿皇殿建筑群,重新修建寿皇殿。新建筑的寿皇殿建筑群建筑面积 21256平方米,其格局规模和等级,与明代寿皇殿完全不同,形成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建筑宏伟,气势辉煌的建筑群落。</h3> <h3> 寿皇殿宫门外东、西、南三面各立四柱九楼式牌坊一座(原为金丝楠木梁柱,现已改为混凝土柱,戗柱皆去除),黄琉璃筒瓦庑殿顶。通面阔 16.2米,带斗拱,绘以墨线大点金金龙枋心旋子彩画。</h3><h3> 牌坊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以后多次重修,这次去又封闭维修了。</h3><h3> 照片是东面的牌坊,后方是西侧牌坊,红墙上可见红墙上的宫门。</h3><h3> 东牌坊:西侧额曰 “绍闻祗遹”,东侧额曰 “继序其皇”。</h3><h3> 西牌坊:东侧额曰 “旧典时式”,西侧额曰 “世德作求”。</h3> <h3> 这是正面的南牌坊:北侧额曰 “昭格惟馨”,南侧额曰 “显承无斁”。三座牌坊上的题额均为乾隆手书。</h3><h3> 南牌坊后是宫门,牌楼式拱券门三座。黄琉璃瓦庑殿顶,琉璃重昂五踩斗栱。门口为清乾隆时期雕凿的石狮一对,但也有园方说明牌显示,现置一对石狮为元朝遗物。</h3> <h3> 寿皇殿无法接近,更无法进入,只好在景山顶上长春亭处,沿北京城中轴线向北拍去。寿皇殿重檐大屋顶后是中轴线上的 “地安门大街”。地安门是明清二朝 “皇城”的北门,俗称 “后门”,与皇城南门的天安门对应。1954年被拆除。正北方就是鼓楼。</h3><h3> 山下树荫后可看到寿皇殿的红色宫墙,红墙上的三座宫门,宫门前的三座牌坊。</h3><h3> 寿皇殿是供明、清两代皇帝停灵、存放遗像和祭祖之所,即 “神御殿”。在清代时寿皇殿内部靠后分有隔间,常年悬挂、供奉着自康熙帝起始的历代皇帝肖像,以康熙帝的隔间居中,其余皇帝隔间依照昭穆在其左右,同堂异室,至清亡时殿内隔间情况为:东起,第一间光绪帝、第二间咸丰帝、第三间嘉庆帝、第四间雍正帝、第五间康熙帝、第六间乾隆帝、第七间道光帝、第八间同治帝。隔间内除有肖像外,还陈列有神龛、牌位、皇帝生前的小部分服饰、珍宝器玩、玺印和佛塔等物。</h3><h3> 在寿皇殿内部原还安置有大龙柜,柜内收贮着大批清代帝后妃嫔的各类画像,这些画像在清代档案中,皇帝的被称为 “圣容”,后妃的被称为 “御容”。</h3><h3> 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海军上尉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为法军少将司令弗雷寻找住所时来到寿皇殿。后法军占领寿皇殿,并将该殿作为司令部。弗雷司令及其部属将御玺及部分珍宝绘画、陈设劫掠一空。这部分被窃物今日仍在海外收藏机构和私人手中。</h3><h3> 1954年寿皇殿辟为北京市少年宫。</h3> <h3> 下载几张寿皇殿的照片,并搜索剪辑了一些简介。</h3><h3> 寿皇殿的垣墙呈方形,坐北朝南有两重院墙。南侧墙门为外院正门。牌楼式拱券门三座。黄琉璃瓦庑殿顶,琉璃重昂五踩斗栱。门口为清乾隆时期雕凿的石狮一对。</h3><h3> 南墙门内是 “寿皇门”,也称 “戟门”,为内院正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杆,八级踏步,中间为御路。</h3><h3> 门内两侧各有一燎炉,黄琉璃砖瓦仿木结构。</h3><h3> 1981年由于用电不慎引起火灾,寿皇门全部烧毁,后重建。</h3><h3> 寿皇门外西侧为井亭,黄琉璃筒瓦顶,每面宽 6.1米,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下有石围栏。门外东侧为宰牲亭,形制同井亭。东西还各有一配殿。</h3> <h3> 这是公园平面图,看着能清楚一些。</h3><h3> 我去过景山公园四五次,却从来没赶上过开放参观,这次也同样被拒之门外。</h3> <h3> 这是正殿 “寿皇殿”,正殿覆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上檐重昂七踩斗拱,和玺彩画。面阔 9间,进深 3间,前后带廊。前有月台绕以护拦,前左右各有 12级踏步,前正中有御路,雕二龙戏珠。檐下明间悬满汉文 “寿皇殿”木匾额。殿内中龛匾曰 “绍闻天下”,左龛匾曰 “对越在天”,右龛匾曰 “同天光被”。为嘉庆帝御书。</h3><h3> 寿皇殿前方两侧的衍庆殿、绵禧殿各 5间,进深 1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四周带廊,重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画。</h3><h3> 寿皇殿山墙的东西为 “朵殿”,均为黄琉璃筒瓦歇山调大脊,面阔 3间,进深 1间,前后带廊。重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画,四周有石护拦。</h3><h3> (百度词条中对寿皇殿的附属建筑名称语焉不详,甚至出现混乱。我理解正殿月台前广场两则对应的应该叫配殿,西则为衍庆殿,东则为绵禧殿。正殿寿皇殿山墙两侧朝南的应该是朵殿。)</h3><h3> 寿皇殿前月台两侧东西各有一座碑亭。</h3><h3> 内、外院东西墙之间,还各有一 “神库”。</h3> <h3> 景山公园有不少退休人员自发组织的合唱队,常去练歌,有的水平挺高的。</h3><h3> 这几位在学新歌,放着音箱,一个老师在指挥。</h3> <h3> 看完了寿皇殿周边,估计也没有更珍贵的牡丹展了。景山公园的牡丹园已经走马观花看过,虽然不满意公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措施,牡丹园围栏中间的许多品种肯本无法近前观赏,但也能理解人家的苦心。</h3><h3> 沿路向西向南,准备登山。</h3><h3> 景山海拔 88.35米,相对高度也就是 45.7米。</h3> <h3> 景山山顶上共有五座亭子,东西排列,景山五方亭又称 “五佛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每个亭内供一方铜佛像,目前只有万春亭内供有毗卢舍那佛,并对游人开放,其余 4尊佛像在 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走。</h3><h3> 我们从西侧登山,第一座就是 “富览亭”。高 11.3米,面积 100平米。圆形重檐攒尖顶,上覆孔雀蓝琉璃瓦,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亭内原供奉一尊铜铸馏金的 “不空成就佛”。</h3> <h3> 沿路向东逐渐登高,第二座是 “辑芳亭”,重檐绿琉璃瓦覆顶剪黄边八角攒尖顶。亭高约14.2米,建筑面积 110平米。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 “阿弥陀佛”,为铸铜镏金佛像,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去。</h3> <h3> 辑芳亭东侧有几棵松树,看来树龄也不短了,用石头雕刻成精美的护栏,应该至少是清代的作工。</h3><h3> 后方西边是北海公园琼岛上的白塔。</h3> 这棵白皮松和太湖石的石制护栏看来不象古建。<div> 树后就是景山正中最高处的 “万春亭”,它是三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亭。景山五亭都建成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div> <h3> 这是万春亭西侧脚下的碑石,刻着 “景山” 二字。形状很象乾隆年间的 “昆仑石”,感到很惊诧,绕到后面,龙飞凤舞刻着描金的诗句:</h3><h3> 云霄千尺倚丹丘,辇下山河一望收。</h3><h3> 凤翥中天连紫阙,龙蟠北极壮皇洲。</h3><h3> 烟生沆瀣春初丽,露湿芙蓉翠欲流。</h3><h3> 去向闾阎看蔀屋,崇高还廑庙堂忧。</h3><h3> 落款却是 “康熙诗录” 四个字,这显然不是清朝的物件了,这座石碑更不会是“昆仑石”了!</h3> “昆仑石”为清代乾隆时期北京独有的一种御碑,其他地方没有这种石碑。昆仑石碑高 2米左右,宽 1米左右,梯形圆顶,有 2.5米长、1米左右宽的长方形底座,底座上雕刻有粗犷线条水浪纹,象征海水江崖。碑身刻有御书文字、御制诗。<div> 昆仑石象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昆仑山而得名。清代皇家园林也联系了中国古代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div><div> 昆仑石顶部圆形,象征跃出海面的红日。北京昆仑石多为清代乾隆年间的御碑,竖立在皇家园林里的风景区内。在清代以前未见有关昆仑石的记载。</div><div> 据了解北京只有 7座昆仑石:即北海昆仑石(即不久前在琼岛永安寺内楞伽窟前拍的这座)、南海昆仑石及人字柳诗碑、圆明园昆仑石(已移到北海公园西侧国家图书馆院内,也去看过)、颐和园昆仑石及耕织图石碑、南苑昆仑石。</div> <h3> 中轴线上景山顶峰的 “万春亭” 高 17.4米,建筑面积 292.4平米,四角方形三层重檐攒尖顶,上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据说原亭中供奉一尊木胎金漆的 “毗卢遮那佛” ,八国联军强盗在盗运时感觉重量不对,用大刀砍开,发现是木胎,恼羞成怒乱刀齐下毁坏。后来又重新制作了一尊,牡丹节期间游人太多未开放。</h3> <h3> 亭廊下视野开阔,还有微风,挤着很多游人四下观望休息。廊檐下的彩绘也非常漂亮精致。</h3> <h3> 山下正南方的故宫紫禁城。虽是晴天但有空气污染,照片不清晰。</h3><h3> 东方能看到东三环的地标 “中国尊”,向北能看到北四环的奥体中心。</h3> <h3> 向东下坡是 “观妙亭”,建筑规格制式与 “辑芳亭”相同,亭内原先供奉一尊铜胎镏金的 “阿閦佛”。</h3> <h3> 再下坡就是最东侧的 “周赏亭”,它与最西侧的 “富览亭”对应,规制也完全一样,圆形重檐攒尖顶,上覆孔雀蓝琉璃瓦,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亭中原供奉的是铜胎镏金的五方佛之一 “宝生佛”。</h3><h3> 除了 “万春亭”中的木胎佛像被破环外,另外四尊铜胎镏金的佛像全被八国联军强盗劫走了。</h3><h3> 帝国主义从公然贩卖鸦片开始,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杀人放火割地赔款的同时,还从中国明抢暗偷了无数文物珍宝,尤其至今在博物馆中公开展览,明目张胆地拍卖脏物,丝毫没有一点羞耻之心,充分暴露了他们民族野蛮血统的本性,他们的 “普世价值”中就包含着弱肉强食的野兽基因。</h3> <h3> 下山后又去看了看大门内西侧的花卉展区。</h3> <h3> 路上仍遇到几位在孜孜不倦的写生。</h3><h3> 这两位像是使用中国画的工具和笔法。</h3><h3> 国画花鸟画的作品中,传统上经久不衰的一个标题就是 “富贵牡丹”。</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几位像是在画水粉画,写生之余又互相交流评论起来。年岁不小,可能是一块学画的老年大学生?</font></h3> <h3> 这块花圃中没有一朵开花,有人说它们都是芍药。我也分不清牡丹和芍药的区别,据说花型相似,芍药的花期较晚。</h3> <h3> 出公园大门前的 “绮望楼”广场上,两个女士舞着长长的彩条转了起来,我问一位准备上场的 70来数的大姐,她们准备跳的舞蹈叫什么名字,大姐笑着说,不是正经排练的舞蹈,就是活动一下锻练腿脚。</h3><h3> 大姐们比我的心态好!</h3> <h3> 这个女孩跨进绳栏跑到花丛中自拍了起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