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一定知道的青木关

成渝

<h3>青木关!一个带有军事要塞与火药味的小镇。它位于重庆沙坪坝区西北部,地处缙云山脉和梁滩河之间的槽谷地带。其实在冷兵器时代它就是一个驿站,不仅没有一兵一卒,更没有旌旗招展的驻关军队。自从民国时期成渝公路修通后,青木关就成了重庆到成都的第一关。所谓重庆到成都要先过“一山一关”,指的就是歌乐山和青木关。</h3><div>青木关是关不是“关”,这是后人因它无兵驻守而给它下的定论。当然青木关最早也不叫青木关,而是叫“亲母关”。不知是何朝何代,相传此地有一位姓卿的少年在“蠎蛇洞”斩蠎救母而得名。后来人们见隘口两边的山上树木繁茂葱郁,树干高大挺拔如守关将士,故改称青木关。谁知这一改,那才叫人称绝,因为“亲母关”与“青木关”音同字不同,引起无数文人骚客对它浮想联翩,赞不绝口!</div><div>我对青木关的情愫可能要追溯到四十二年前,那时我从重庆当兵到铜梁县,住扎在该县的旧市坝。但是,无论是去重庆“支左”,还是到军部汇演以及探亲休假,每次从营盘回重庆,就知道只要过了“青木关”,到重庆那就是瞎子磨刀——快了!每次从重庆回部队,一过青木关,又有一种“西出雄关何日还”的悲壮赶脚。</div><div>颇为遗憾的是数十次的途径往返青木关,我都没能下车驻足仔细看看这个有些苍凉破败的小镇。拾掇回忆,年少当兵时对青木关的印象,赶脚它是一个从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凄凉贫瘠小镇,低矮的“干打垒”和土墙屋,与之相匹配的“三合土”小道和青石板小路,竭力向路人宣称,这就是中国农村广袤土地上的一个小镇。当然,它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南方小镇的一个缩影。从外观上粗看,青木关小镇似乎也没有啥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为了活着而艰苦生活。</div><div>一九七六年三月十五日,我从部队退役。那天中午,我们退伍兵酒足饭饱后,几个退伍的重庆兵被团里的“解放牌”卡车送回重庆。 </div><div> 我在部队呆了六年零四个月,落得个“两鬓斑白”一事无成,既没有“加官进爵”,也没有“捞到”个一官半职,就打道回府了。所以一路上没得春风得意马蹄疾,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不可一世”自得感。反之一路情绪低沉沮丧,坐在背包上一言不发,任随汽车的颠簸摇晃,用茫然的目光,漫无边际的看著远山近水,农田茅舍。心事重重的想着:回到重庆如何向严父交代自己在部队的成长过程。人说“父爱如山”,那时我恐怕最想说的就是“严父如关”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到了青木关后,我的心情才逐渐好了起来。我仿佛听到故乡亲切的召唤,一点没有嫌弃我这个怀才不遇的浪子回归。我依稀记得那时我在心里反复的默诵着:“天生我才必有用”。还想好了用阿Q精神来回答所有人质疑的目光和疑问,那就是:“本人属大器晚成者也!”呵呵,这个借口也实在是找得够冠冕堂皇的了。哈哈,鬼知道你是“大器”还是“小器”晚成呢?</div><div>从哪以后,青木关刻骨铭心的记在了心里,可我从来没想到过要去旧地重游。时间如白驹过隙,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去年我入住大学城后,在交通指南上看到青木关车距大学城只有六千米。两地近在咫尺,我理当前去青木关下马观花,亲近这个在我投笔从戎期间就扎在心里的小镇。</div><div>在入住大学城的第三周,也就是二零一七年十月八日,我吃过早饭,便急不可耐的挂上新买来的“佳能”长焦相机,独自乘公交车“拜访青木关镇”去了。我想重新在这个年轮远久的古驿站小镇里,追觅和寻找四十二年前的那种又爱又怕的心情赶脚。</div><div>当我来到青木关脚下时,傻眼了!这里早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我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于是,只好问路人。路人回答说,要想到老街就得沿着这条大道往上走,上面的老街老房正在改造,现在还有点看头,恐怕再过几年就永远看不到老街老屋啰。</div><div>我按照热心路人的指点,顺道而上,两边现代化的繁华商铺没有引起我的追忆。我想,也许只有看到老街老屋,从军时的记忆才能从尘封的瓶罐里自然流出。</div><div>我用了几个小时,穿梭在老街老屋的小巷中,拍照、询问当地人,对青木关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一天,我最大的意外收获是:解开了“青木关无文化内涵底蕴”之谜,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无论看人看物都要由表及里,这次重返青木关的实践,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个观点的正确。</div><div>原来青木关早在元朝就曾是抵抗元军入侵的大后方,在近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它还是中国青年远征军誓师之地。记得前两年,我写过一个中篇级的专访:《古今征战几人还 传奇一生留世间——专访中国远征军老战士孙正国》,在这篇文章里我居然没提到中国青年远征军誓师之地——青木关,这只能说明一点,本人史实知识匮乏呀,知识面还是狭窄。</div><div>除此之外,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青木关,还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陪都的一大教育高地。当年,民国教育部所在地就是在青木关。现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即国立音乐院就是在青木关创办的,江定仙、吴冠中、严良堃等文艺大师均在此工作学习过,创作出了著名的《康定情歌》、《牧羊姑娘》等文艺作品。最使我惊诧不已的是脍炙人口,风靡国内,蜚声海外的《康定情歌》竟然出自青木关这个小镇。如果说青木关镇没有文化内函底蕴,那只能说明我是个没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人了。</div><div>青木关镇,不仅历史悠久,坊间的传说还不少:“石老翁”、“三堆石”“果老坡”、“蟒蛇洞”、“石壁血书”等,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里继续着那神秘的传说。“立夫亭”、“耘音台”、“中国青年远征缅甸的血誓地”、“民国教育部所在地”、“民国时创办的国立音乐学院所在地”无不平添凸显了青木关抗战的文化底蕴。</div><div>这就是我现在所知道的青木关。亲爱的战友!亲爱的朋友!你们知道吗?</div><div><br></div><div>(注:随机偶想,有几层意思是为退伍到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工作,后来当上馆长的郭林战友而作。)</div><div><br></div><div><br></div><div> 2018年4月23日读书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