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林业简介

海阔天空

<h3>  阳城县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古称获泽。境内山围似障,翠叠如屏,生态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古就有深山大泽和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华北地区生态资源集锦荟萃之地。《墨子》“舜渔于获泽”、《穆天子传》“王休于获泽”等古文献对美好生态的描述就多有记载。境内享誉古今、名冠华北的名山大泽就有云蒙山、鳌背山、析城山、麻娄山、五斗峰、三盘山和素有“华北小桂林”之称的蟒河山水。</h3><div><br></div> <h3> </h3><h3> 全县林业用地166.6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的57.7 %,有林地面积128.4万亩,疏林地6.37万亩,灌木林地19.74万亩,林木总蓄积31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1%,林木绿化率56.9%,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山西省首批林业生态县”。</h3><div><br></div> <h3>  全县有蟒河、历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崦山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6.2万亩;有中条山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华阳山森林公园,阳光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和6个环县城城郊森林公园。</h3> <h3>  县境内分布有种子植物882种,占山西省种子植物总科数的75.9%,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在北方极为罕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山白树、连香树、无喙兰、蕙兰等,在华北尤为珍贵;青檀、山白树、猬实、双盾木、弯齿盾草果等植物为我国特有;野生药材和野生果树植物达100余种,有三叶木通、连翘、拐枣、五加、五味子、柴胡、七叶一枝花、山楂、山桃、山杏等,珍贵药材以山茱萸最多,且品质全国最佳。</h3><div><br></div><div><br></div> <h3>  境内分布有野生动物285种,其中:鸟类214种,兽类43种,两栖爬行类动物2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黑鹳、金钱豹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野生猕猴、林麝、大鲵、勺鸡、水獭等28种,天工巧合的是,猕猴活动区域为我国自然地理分布的最北线。</h3> <h3> 阳城县生态文化厚重,古有“望蟒孤峰”、“修真古洞”、“沁渡扁舟”、“海会龙湫”、“灵泉松月”、“盘亭列嶂”、“九女仙台”、“析城乔木”等闪耀华北的古八景,有明户部尚书王国光,明成化天下第一清官杨继宗,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清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康熙皇帝老师陈廷敬等土生土长的政治大家和文人雅客对阳城秀美生态景观留下的壮美诗篇和古韵文风。代表作有王国光的《仙洞》七言诗、陈廷敬的《析城山》、《桑林》七言诗和《樊山射虎记》古散文等。唐代文章巨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名篇《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所描述的“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就是对太行优美生态的真实写照。</h3><div> 现流传至今、仍被人传颂的明清时期当地名流诗篇《小尖山》、《南门峰》、《宿千峰寺》、《望蟒孤峰》等均能体现出阳城较好的生态文化底蕴。</div><div> 清康熙时期阳城知县龙项章就写下了意境堪美、为时人所倾倒的《灵泉松月。寄调酷相思》词句:“莫道荒山冷无主,有万棵松堪数。况夜夜月明来照汝。月色也,松多处;松色也,泉多处。山寺斜风满树,鸟弄酸如语。晚樵归踏响云边路。月去也,泉留住;泉去也,松留住”。</div><div> </div> <h3> 2009年5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阳城调研时,称赞:在阳城是见“新”见“绿”;同年8月25日,阳城作为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的参观点之一,绿化成果得到国家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部门有关领导的肯定。</h3><div> </div> <h3>  2009年以来,阳城县以习近平总书记“见新见绿”的指示精神为鞭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践行“两山理论”,立足林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富民强县工作目标,紧紧围绕“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战略思路,持续推进“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工程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等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狠抓造林绿化、绿色增收、森林资源保护三项核心工作,着力构建生态美、百姓富、环境优、实力强的幸福美好新阳城,全县新增绿化面积15.8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8个百分点,绿化质量明显提高,生态成效日渐显现,城乡人居环境有了新的改善和提升。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山西省首批林业生态县”,连续3年被授予“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被授予“全省林业六大工程先进单位”;2015年,成功入选“国家园林县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生态观光旅游名县”称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