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

太歌

<h1>酒泉、敦煌、阳关⋯⋯这些早在唐诗宋词中,就被文豪们屡屡提及的地方,常常让人思虑、向往。汽车从广元的青川境内进入甘肃,渐渐地不见了蜀地的山青水碧。晚宿天水,一夜无话。清晨气温零度,寒风僵手割脸。再往西,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断的荒原、秃山。远远的雪山,慢慢地近在咫尺。眼前的河西走廊,千百万年来,不知经历了多少山川河流巨变,演绎了多少人间悲欢离合。</h1> <h1>到嘉峪关就是奔长城去的。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最狭窄处,南面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面是险峻的黑山,两山之间相距只15公里。现在还能看到的建筑,是明朝洪武年间(1372),一个叫冯胜的征西将军收复河西后开始修建的,比山海关还要早建九年。历经160多年,建成了一座城内有城、城外有壕、规模宏大、异常坚固的集驻防、训练、兵民管理一体的关隘城廓。参观的游客大多在这里看了就走人,其实嘉峪关的两处长城都值得细看,它比北京的长城,比山海关的长城,故事更多、更丰富些。</h1> <h1>嘉峪关的悬壁长城,和北京的八达岭长城一样,都修筑在悬崖峭壁之上,但这里是荒漠戈壁,工程难度要大得多。现在的嘉峪关,历史上长期归酒泉管辖。直到1958年,因酒泉钢铁、核试等重点建设的缘故,才从酒泉划出单列,1965年设市,1971年又升格为地级市,成为全国少有的几个不辖区不辖县的地级市之一。近些年嘉峪关已颇具规模也颇有人气。不过,两个城市像双黄蛋,紧连在一起,两个市政府也只相距20公里。</h1> <br /><h1>从嘉峪关的悬壁长城下山后,汽车穿越一片沙漠,准备前往祁连山脉一处雪山下的大湖。前面有工程车挡路,突然,不远处的平地卷起一根烟柱,烟柱顶端不停摆动摇晃,烟柱底部似乎也在移动。其情其景着实让人吃了一惊。正巧手机在手,眼忙脚乱下车往烟柱奔去,留下了几张照片,转眼间烟柱消失。后来问当地人,他们说也少见这种景象。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就描绘了这种塞外奇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烟究景是什么,怪王维自己没说明。后人解读,一说是边关报警点燃的狼烟,一说是沙漠地面急剧增温形成的旋风,叫尘卷风,一般只持续几分钟。显然,诗人笔下的孤烟,尘卷风的可能性要大些。否则都报警了,在边塞巡视的王维还在咬文嚼字的呤诗,也太不政治了是吧?</h1> <h1>酒泉,近几十年很出名,连不大关心时政的人都知道酒泉是放卫星的地方。到了酒泉才晓得,要去放卫星,还得走二百多公里。其实酒泉历史上就非常有名了。22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大将军霍去病大战匈奴,取得河西大捷后,皇帝赐酒慰劳,霍去病将酒倾入泉中,命将士迎河而饮,以谢皇恩,鼓舞士气,酒泉因此而名。目前西汉酒泉胜迹已建成一个大公园,园内还有晚清名臣左宗棠驻守酒泉时,私人出钱修建的园子。左宗棠修好园子后,免费向社会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园,左宗棠题写了"公园"两字,后人称左公园。</h1> <h1>使酒泉特别有名的或许还是李白。李白在《月下独酌》高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真是空前绝后,给爱喝酒的人提供了绝佳的说辞。不过,李白笔下的酒泉和此酒泉似乎不搭,李白应该是没到过边塞酒泉,其诗显然也不是为酒泉的景色、为酒泉战场的金戈铁马而挥笔。究竟为何?只有李白自己知道!</h1> <h1>莫高窟一定是行程的重中之重。莫高窟的莫,当初应该是"漠",意思是沙漠高处的洞。后演变为"莫",有了些佛的意味。世界上称莫高窟为东方的卢浮宫,足见其地位之尊。如果单从艺术价值上看,去过了卢浮宫,又见过了莫高窟的人,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莫高窟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十六国时期,唐朝武则天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开凿的洞窟达千余个。其中一个洞窟中的大佛像就有点武则天的影子,据称其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莫高窟从北宋开始衰落,到元代就基本停滞了。 </h1><h1><br /></h1> <h1>很显然,莫高窟竟管历史悠久,但它的开凿一直是一个无序状态。不同时期的僧人、信众和官员、富坤,根据自己的财力到悬壁上开凿洞窟,或习学讲经,或居住生活⋯⋯形成了后世见到的风格迥异,且不同宗教派别融合的洞窟。正因如此,莫高窟才尤为珍贵,尤为迷人!</h1> <h1>这些位于鸣沙山东麓断崖悬壁上的洞窟,大小不一,大的超过二百平米,小的只一张桌面大小。其中有的洞窟距地面三十多米高,当初开凿的工程难度可想而知。目前保存的洞窟还有735个,其中492个洞窟中有塑像壁画,能够开放的只有50多个。由于洞窟维修和二氧化碳含量超标等原因,管理方只轮流开放20多个洞窟。根据游客流量,观众又只能看到其中的8至12个洞窟,不过最主要的洞窟都是可以看到的。</h1> <h1>正是因为莫高窟历史悠久,又处于边关荒漠,所保存的大量经卷、书法绘画等文史资料,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比如,如果不是1900年一个姓王的道士,无意间挖开藏经洞,近五万卷文史资料重见天日,学界便无法清晰地知道吐蕃和西夏王朝的历史,也无法全面了解唐朝的兴盛衰亡。遗憾的是,当时的政府无能,加上王道士的无知,这些珍贵的东西绝大部份流落海外。</h1> <h1>在莫高窟的敦煌藏经洞陈列馆里,一块大石头上刻着国宝级大师陈寅恪: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今天看来,其实未必。最近的一百多年来,华夏大地上经历了无数次的惨烈巨变,敦煌发现的那些资料的命运真还难料,连陈老夫子自己,也不得不在屈辱中死去,九泉之下他该作何感想!</h1> <h1>茫茫大漠深处,何来一弯湖水?专家学者们迄今不能统一认识。是敦煌的党河改道留下了泉眼?还是观音菩萨为救取经的唐僧而倾出的一滴圣水?</h1> <h1>敦煌的鸣沙山,因风吹沙动响声而得名。鸣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从汉代开始便有文献记载。在一处沙山四面环绕的深处,有一处状如月牙的湖水,堪称世界奇观。据文献记载,月牙泉湖面一度达到二十多亩,水深超过七米,湖中可划大船。文革期间,这里垦荒造田抽水灌溉,湖面大幅缩减,人可涉水而过。后当地政采取保护措施,通过大量补水,目前湖面已接近百年前的模样。</h1> <h1>骑骆驼爬涉鸣沙山,让人在颠簸中,体会一下荒漠丝路中长途跋涉的艰辛。</h1> <h1>还是那个写了大漠孤烟直的王维,他的渭城曲 "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让多少游人到了西北边塞,便放不下阳关了。</h1> <h1>敦煌西去六十多公里,便到了阳关。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自古为战略要塞。扼守住一南一北的两处水源地,非法出入关口者便插翅难逃。其北是春风难度的玉门关,南便是足下的阳关。古时出入关口者,首先要申领敦煌阳关都尉府颁发的关照,上面载明时间地点、事由及持照人像貌特征。只有持关照者方能补充食物和水,出了阳关便是荒漠戈壁的古楼兰国了,难怪王维要说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人们还常说的 " 关照 " 一词,便是这个缘故。</h1> <h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荒漠戈壁中崛起的酒泉、敦煌,都已具相当规模,与内地同等城市不相上下。由此可见,发展真的是硬道理!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荒漠之中也能楼宇林立,绿树成荫。否则,山青水绿也会民不聊生,饿殍遍野……</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