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5连战友齐心协力运木材</h3> <h3>15连知青田间观测记录</h3> <h3>15连讲故事</h3> <h3>15连北京知青付连长李伟奋战在麦收第一线</h3> <h3>15连北京知青付连长李伟和会计马子谦在春播现场</h3> <h3>15连北京知青李志辉和5连战友高淑芬,孙淑惠合影</h3> <h3>15连播种机在田间春播情景。</h3> <h3>15连机长北京知青王三立在东风——K五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驾驶台上工作。</h3> <h3>15连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在收割麦子。</h3> <h3>15连上海知青谭惠钊、翁伟中1974年在15连老点留影</h3> <h3>15连司务长北京知青王洪兴和老职工秦大爷在地里放猪。</h3> <h3>15连卫生员哈尔滨知青崔玉萍身背药箱,在拖拉机机前留影。是出诊归来?还是巡诊出发?</h3> <h3>1970年,北京知青章健伟十七岁,摄于饶力河边。73年二十岁,梦想成真,如愿成为拖拉机手。</h3> <h3>1970年15连新建点条件异常艰苦,没电没房没路,劳作之余,知青创业者灿烂笑容依旧。 前排左起刘晓香、杨玉琴、范翠荣、卢福玲、陈云珍。中排左起李志辉、张艳霞、陈淑芳、刘秀娟、李新女、马亚萍。后排左起朱晓琳、崔玉萍、王秀玲、许华娣。</h3> <h3>1970年北京知青王秀玲 在15连新建点,自 己动手推磨做豆腐,图为她笑对困难,为改善连队伙食而工作。有诗云: 当年戍边荒原中,磨盘笑脸相映红。磨盘不知何处去,笑脸依旧迎春风。</h3> <h3>1971年冬天上海知青李惠英在15连</h3> <h3>1971年秋天上海知青朱忠泉和谭惠钊在15连油罐上合影</h3> <h3>15连知青朱忠泉</h3> <h3>1971年秋天上海知青朱忠泉在15连老点宿舍门前留影</h3> <h3>1976年夏天,左一赵福田副场长、右二赵志葆连长、右一李伟副连长、右三会计马子谦和农业技术练习生朱忠泉在15连田间调研。作者宣传科王景志</h3> <h3>1976年在赵志葆连长全力支持下,15连科研班克服一无经验,二无资料的困难,试种旱稻获得成功。图左赵志葆连长、图右李伟付连长和科研班朱忠泉在稻田预测产量。作者:宣传科王景志</h3> <h3>1978年4月上海知青谭惠钊和季政在15连合影 作者王三立</h3> <h3>1978年4月上海知青朱忠泉和谭惠钊在15连合影</h3> <h3>北京知青陈淑芳与刘秀娟在15连</h3> <h3>北京知青李伟和曲秋顺在15连合影</h3> <h3>北京知青朱晓琳与张艳霞在15连</h3> <h3>冬天15连知青在地里拉豆子</h3> <h3>哈尔滨知青范翠荣与北京知青陈淑芳在15连</h3> <h3>康拜因机长上海知青葛建国在15连留影</h3> <h3>上海知青1971年秋赴北大荒,初战严冬告捷,克服艰难收获自信,1972年春夏15连留影庆贺,难掩喜悦之情!左起:唐玉华、李惠英、钱耀芳(已故)。</h3> <h3>上海知青1971年在15连合影。前排左起曹兴龙、谭惠钊、张宝龙、季政。后排左起刘宝石、朱忠泉、苏国荣、张锡根。</h3> <h3>四位北京白衣少女合影,15连黑土地上一道风景。左起卢福玲、房凤琴、张艳霞、李新女。</h3> <h3>知青范翠荣和卢福玲在15连冬日阳光下合影。</h3> <h3>知青来自不同的大城市、不同的年龄,相同的姿态,不同的经历,相同的整齐。荒原深处,春暖花开,芳华依然。前 排左起:上海知青翁惠芬、钱耀芳(已故)、唐玉华、北京知青李新女、王秀玲、房凤琴、刘金凤。后排左起:上海知青陈云珍、李惠英、北京知青张艳霞、上海知青杨玉琴、马亚萍、北京知青卢福玲、哈尔滨知青范翠荣。</h3> <h3>知青在15连新建点帐篷毛主席像前合影。 左起刘秀娟、秦巧茹、卢福玲</h3> <h3>知青在15连新建点帐篷宣传标语前,整齐列队,胜利前进。右起刘晓香、马亚萍、翁惠芬、秦巧茹。</h3> <h3>16连司号员高春华 </h3> <h3>戴维在富锦</h3> <h3>戴维在连队 </h3> <h3>高春华</h3> <h3>劳云香、戴维在连队合影</h3> <h3>劳云香、王家珍、陆雪梅在连队</h3> <h3>劳云香于连队</h3> <h3>劳云香在康拜因上</h3> <h3>劳云香在康拜因上</h3> <h3>刘继芬在知青宿舍前</h3> <h3>陆雪梅、劳云香在连队 </h3> <h3>陆雪梅在团部大道上</h3> <h3>前排左起毕春玲 魏玉荣 张玉芬 后排左起袁桂琴 徐金玲 史茂春 毛桂珍 </h3> <h3>前排左起彭玲娣、毕春玲后排劳云香</h3> <h3>前排左起袁桂琴 马玉芳 劳云香 后排左起魏玉荣 毕春玲 范玉荣(已故) 杜伟玲 张建华 </h3> <h3>魏玉荣在连队</h3> <h3>徐金玲</h3> <h3>朱桂兰于团部</h3> <h3>左起毕春玲、史茂春</h3> <h3>左起毕春玲、徐金玲在团部留念</h3> <h3>左起戴维 魏玉荣 劳云香于连队</h3> <h3>左起戴维、劳云香在连队</h3> <h3>左起高春华、杨志勇</h3> <h3>左起王家珍、刘芝芳、劳云香于连队</h3> <h3>左起王芝花、毕春玲于连队 </h3> <h3>左起魏玉荣 王芝花 袁桂琴于连队</h3> <h3><b>作业归来</b></h3><h3>十七连机务排梁劲松与扈领。</h3><h3>作者 邢金飞</h3> <h3>十七连天津知青机务排长梁劲松</h3><h3>作者 邢金飞</h3> <h3>十七连两个战友一起研究水泵漏水的解决办法、成果发表在1975年黑龙江第一期《农业机械》杂志上,很有成就感。</h3><h3>作者 邢金飞</h3><h3>( 三张照片还有个小插曲。各位如果细看,第二张、第三张与第一张拖拉机的排气管,位置是相反的。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连队没有洗照片的设备,把底版寄回天津,请朋友帮忙冲洗。朋友们不了解拖拉机,把底版放反了)。</h3> <h3>十七连机务排在春播工作中</h3> <h3><b>两张照片</b></h3><h3> 同样的背景、不同的年代。引起绵绵的回忆……1975年12月五十七团十七连我的家。当时已身怀六甲的我和爱人许新民在我家的门前留下这张合影(记得是好友胡明照的)2000年8月我们一行三十多人回到大兴农場、探访我们的第二故乡。再次来到十七连我的家、还未踏进院门早以泪朦双眼。本就低矮的毛草房、地基下沉更显矮小。门坎儿下埋着儿子出生时的胞衣(东北的习俗)这里是儿子的出生地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2000年我们五十周岁。</h3> <h3>十七连天津知青</h3> <h3>十七连天津知青 (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