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各位知青战友们,贫下中农同志们,历史上的今天,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五日是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日。那年不知道是哪个杀千刀送的"喜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十年弹指一挥间</span></p><p class="ql-block">塘沽南站火车一声急促的呜叫,车上车下哭声一片,场面动人不堪回想。</p> <h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乡位于香坊区(原动力区,2006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动力区与香坊区合并,组成新的香坊区)。南与平房区毗连,西、北与南岗区接壤。原属哈尔滨市朝阳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朝阳乡。以境内朝阳堡屯得名。<br> 朝阳乡的形成已有200余年历史。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义发源、大南沟、瓦盆窑、小南沟、东井子、老五屯、二屯、头屯先后形成。清末同治年间(约1862~1874),刘家窝堡、二道沟、阎家岗等屯陆续建立。清末时期,朝阳地区有人家100户,人口449人。建国前有1526户,人口5872人。<br> 1956年3月设置朝阳乡。1958年11月,改为机电人民公社朝阳分社。1960年1月,改隶动力乡人民公社。1963年1月,改隶动力区,同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划归动力区管辖。1984年1月,政社分开,恢复朝阳乡 </h3><h3> 全乡总面积56.2平方公里。辖前进、平顺、永胜、先锋、新立、平安、新兴、永丰、刘家、富民、东升、金星、新发、大南沟14个村,13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在义发源屯。据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统计,总户数6228户,总人口25837人。汉族居多,少数民族有满、朝鲜、回、蒙古等。</h3><h3> 朝阳乡地势平坦,唯北部有斜坡。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春旱少雨,雨季集中在七八月,无霜期140天左右。哈五公路和拉滨铁路从境内通过。马家沟、何家沟流经境内。</h3><h3> 全乡有耕地39774亩,蔬菜播种面积占56%。农业以种植夏、秋菜为主,畜牧业以养肉鸡和蛋鸡为主,并饲养奶牛、肉猪等。</h3>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下乡时"义发源″屯的牌楼,一进牌楼往前一百米左右就是我们插队的朝阳公社金星一队的队部,义发源屯也是公社的所在地。 </p><p class="ql-block">我们小队挺富的,当时有苏联产尤尼斯汽车一部、天津产铁牛55和洛阳产东方红28拖拉机各一部、洛阳产东方红54型链轨拖拉机两部、手扶拖拉机一部、胶轮马车七挂(三匹马)。汽车掏粪,拖拉机和马车往哈市运送蔬菜。那时生产队有男劳力400人、女劳力200人左右。</p> <h3>生产队在靠近四队(刘家窝棚)方向的所属土地上有一道东西向的铁丝网隔断,长庋数百米。网内是哈飞新风机器厂,(是日军侵华时臭名昭著的七三一细菌部队遗址)网外是我们队的耕地。每逢在这一片土地上劳作歇气时本队年长一些的村民会讲述一些相关的故事。有一年中央一套的一款节目中就有我队社员陈方宽讲述日军细茵部队的罪行。</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知青们穿的大多都是这个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同工不同酬</span></p><p class="ql-block">刚到队里参加劳动时,社员每天计10分,而知青呢,插队初期男生计8分,女生记7分。</p><p class="ql-block">那时在生产队干活,东北那个倒霉地方天亮的早,下半夜两点多天就放亮,一早四点就出工,七点回来吃早饭,八点继续干活到中午十二点。</p><p class="ql-block">仅以女知青每天差三分算一笔帐看看:那时分值0.25元/分,每天差3分X0.25=0.75元X30天=22.50元X10个月=225元。那时57次快车上海至哈尔滨20.05元,也就是说一年差的钱就可以买10次单程火车票还有富裕,那时候是天文数字呀!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铲地,我们干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菜田区的菜农干起活来很苦的,头气活摘西葫芦,瓜秧上都是露水,女同学从头湿到脚,什么滋味呀!头上沾的黄花粉不知道是飘柔沐浴露还是力士润肤霜?!摘黄瓜要脱了鞋进地,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怕人看到脚不好意思穿着袜子进地摘黄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每年回东北后正赶上种麦子,"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踩格子"跟着梨仗在后边走,一天无聊到了极点。</span></p><p class="ql-block">知青在农村中遭受的苦难,绝非那些“农家乐”式的、花花草草的回忆录所描述的那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上三步跳板我们干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从建委办公室主任退下来的德祥大哥那个时间跟大粪车掏过粪,不象现在的掏粪工把吸管往化粪池里一放就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仅以哈尔滨站为例:车站南边有一个大的公共厕所,那时的厕所是旱厕,十来米深的粪池子上面搭设木板,掏粪工要穿皮叉下到池子里,桶里装满粪便后有人把桶拉上来倒到粪车里,这是一个流程。有时粪便会从天而降弄一身,象这样大型的粪池是很难上下的,有时吃早点上面的人用绳子把大果子系到粪池下面,下面的人躲到角落充忙吃一点充饥,同志们你们能想象到那是什么滋味吗?而我们知青干过这种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知青偷鸡摸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有,确有其事!</span></p><p class="ql-block">什么原因呢?听我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下乡时政府给每名知青一部分安家费,由所在社队负责购置必需的生活用品,并指派一名社员给知青做饭,购置的饮具用品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第一年回津探亲返哈时,青年点的火炕被社员拆了取出里面的灰去做农家肥了,饮具也被悉数偷走,知青无法正常生活。据可靠情报分析这决不是地富反坏右干的,是贫下中农的所为。那时的地富反坏右是不敢乱说乱动的。那以后青年点附近的鸡鹅鸭狗便不断的失踪成了我们知青的美味。您说这怨我们吗?</p><p class="ql-block">我们刚到社队时,生产队临时安排在社员家寄宿。女同学安排在贫协主席赵大爷家,赵大娘个子矮矮的胖胖的,外号叫"小土豆″。男生安排在一个叫王殿功的社员家,吃饭都去赵大爷家。这两位社员在乡下趣事中都有故事。</p><p class="ql-block">很快生产队就给知青购买了一栋房子,经过改造后成了知青宿舍。</p> <p class="ql-block">图片基本上就是我们知青宿舍的原貌。东边两间男生居住,西边两间女生居住,厨房在最西边设置。</p><p class="ql-block">院子里可以种些蔬菜之类的农作物,种过茄子、辨椒、豆角等蔬菜供日常生活食用。</p><p class="ql-block">房后是三队的沙果树地,结果季节我们从来就不缺沙果吃,沙果煮熟加些冰糖味道比买的水果罐头好吃多了。</p><p class="ql-block">有时摘几个沙果到三队的酒厂去接喝烧锅酿出的二锅头原浆酒真是飘飘欲仙呀。</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以后,部分同学选调去了大庆油田工作,大队为了改善知青居住环境同时也便于管理,统一把各队知青集中到了公社西南侧五十年代时给前苏联农业专家修建的别墅居住。我手指的这扇窗户就是我50年前曾经居住过的房间。取暖的火墙俄语叫:"瘪了盖"。</p><p class="ql-block">别墅区共四栋单体别墅,环境优雅,果树成排。一派田园风光,花开时节宛如世外桃园。</p> <h3>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h3><div>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我们并不是什么牺牲品,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8000万知青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穿用),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div><div>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说是有积极作用的。</div><h3>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的、因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杀。</h3><h3>在国家面临的危难之际,知青以上山下乡的方式,为社会的稳定承担了义务。一些研究中国当代史的专家指出:没有老三届学生的上山下乡,当时的城市将会更乱更加动荡,社会更加混乱。仅就这一点来讲,知青是有功的。</h3><h3>国务院公布的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没有将“还旧债”的问题列入其中,是有失公正的。“还旧债”,是指部份群体因种种原因,自身利益受到损失后,政府给予经济补偿。当然也包括以国家名义组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更应该得到径济补偿。</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乡趣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贫协主席夜读毛选</span></p><p class="ql-block">下乡后第一个房东是贫协主席赵大爷。一九六九年三月十八日晚上吃过晚饭后,看见赵大爷戴着老花镜在一本正经认真的看着毛选单行本"愚公移山"。说真的,当时心里很受感动。转天看见杨书记,我说贫下中农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当我把赵大爷学毛选的事讲给杨书记听时,杨书记的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这个赵狗牛子就能装犊子整事,他不认识字,学哪门子毛选啊!亲们,哈哈哈哈哈……东北人说:一寸的照片,少整点景吧!</p> <p class="ql-block">乡下趣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社员有趣的外号:</span></p><p class="ql-block">①大损种:大队书记的大舅子的外号。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侵华日寇投降。周边村屯的村民对日军七三一部队"北场子″商业区物资进行哄抢,哈尔滨历史上称"抢场子″,人们抢粮食、生活用品补贴家用,抢轮胎拴大车成为生产工具。更有甚者抢日本、朝鲜女性遗孤作为"童养媳″,某社员的大儿媳是日本人,二儿媳是朝鲜人,据说后来都去日本和韩国定居了。这个人抢了两匹骆驼回来,既养不起又杀不了只好放掉了,因此得其雅号终身呼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②一桶磷料:</span></p><p class="ql-block">李队长(外号磕巴三)抢厂子时随便把一个密封的铁桶装上车带回了家,桶上都是日文看不懂也不知道是什么就放在屋角里,有时来人多了木凳子不够用就转出来坐一坐。这一年他家从呼兰火柴厂来了一位远亲,偶然发现了这只铁桶,以两千元买了去,那时七几年的两千元钱得抵现在多少钱呀!原来是火柴厂的重要生产原料,就是火柴盒两侧的磷片。那时在黑龙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干豆腐厚水豆腐薄,呼兰火柴划不着。可见当时磷料缺乏。这家人家发财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③大红ⅹ:</span></p><p class="ql-block">"毛在毛上做,两手捧一个,要问那是啥,你妈有一个″。地头歇气时社员甲出的迷语让大家猜。迷底其实是老年间己婚妇女头上盘的发髻。社员乙猜的迷底不雅,落下终身外号:大红x!并秧及到了老婆和孩子。我在农村七年只知道此人姓刘不知其名,就知道外号。有人问这是谁家的姑娘这么漂亮,回答者说这是大红ⅹ家的二丫头。真是不雅,都是没有文化惹的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一副对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动中求静品品农民滋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忙里偷闲学学主席思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横批:义不容辞</p><p class="ql-block"> 这是金星二队被遗返回乡的"右派″一九七O年春节贴在门前的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 此人读过私塾,国高毕业。文化程度极深,在他住的十足十平米的蜗居墙壁上到处是他作的诗句,如:…听说有个寒山寺,老僧冒雪去挂禅的诗句反映出人心的绝望的情绪。具体因为什么划成"右派″未作详细了解。该人向人民公社保卫组写的思想改道汇报皆使用文言文,"之乎者也已然哉,不吝赐教耳!″范保长看不懂说这纯谇是胡说八道,放右派的狗臭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4.迫害知青,杀无赦:</span></p><p class="ql-block"> 前进大队村支书鞠福财迫害知青,造成女知青怀孕,影响十分恶劣,被政府判处其死刑。受害女知青按政策返津安排工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5.痛打村霸于五子!</span></p><p class="ql-block"> 屯子里于姓哥五个,号称"于家五虎",是村屯中一霸。于五子在屯子里专横拢邑欺压村民,对知青林某无故大打出手,百般进行辱骂。"跑到我们这来抢饭碗,滚回天津去″等等。本队知青组织其他公社知青在本屯对于五子实施震摄性打击,有效打击了村霸的嚣张气焰,此后再未发生欺辱知青事件。其姐夫多次向公社写举报信均被保卫组范保长压下转给了我。我曾先后在公社机关清理阶级队伍办公室、文教组等职能部门工作过,有一些人脉关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6.社员超前的经济头脑</span></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侵华日军投降,撤离中国时也留下了不少孤儿和弃女,被附近村民收养。我们男同学寄宿的王姓社员家就收留了一位日本籍和一位朝鲜籍两位女孩,长大后大儿子和日本籍的女孩结婚了,二儿子和朝鲜藉的女孩组建了家庭。两房儿媳妇不花一分钱,有经济头脑吧!这比抢骆驼划算多了,这两房儿媳妇都在日本和韩国找到了自已的亲属和家人,现在都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国定居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