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更明智巧妙的摆下尘世间最后的棋子,才能更有质量地获得完整的人生尊严。 近读一文,内有几位日本女性,款款道来,谈他们如何人到中年,就柔和淡定地筹划死亡,好像戏刚演到高潮,主角就潜心准备谢幕时的回眸一笑,机智的令人恐惧。 一位艺术家62岁时,把家中房子改建成三间适合老年人居住,以用做“最后的栖身之所”。删繁就简,把用不着的家具通通卖掉只剩下四把椅子,两个杯盘。丈夫叹道:这么早就给我收拾好啦! 一位女儿为父母收拾遗物,阁楼就像旧仓库,到处是旧书和电话薄,摞的比人还高,式样该进博物馆的服装,包装的盒子还未撕开。不知何时买下的布料,质地早已发脆。像出土文物一般陈旧的卫生纸,不起丝毫泡沫的洗涤剂……但房产证、银行卡、名章等重要物件,却不知藏在什么地方。她想起母亲生气常说,我是不会给孩子们添加任何麻烦的……心想,人不能在死亡面前好强,还是未雨绸繆的好。 她把父母家中的家具、衣物、餐具都处理了,最难办的是,母亲生前花了250万元自费出版的自传,剩下100多册,无法处置。再三考虑之后,女儿双手合十默念道:妈妈留下的人还要生存,只有对不起您了。说完,她只收起4部自传,其余的都销毁。母亲的日记,她带走了。但每读一遍,都沉浸在痛苦之中。当她49岁时,先烧掉了自己的日记,然后把母亲的日记也断然烧光,从此一了百了。 读着这些文字,心好像被一只略带冷意的手轻轻的握着,微痛而惊醒。待到读完,那手猛的松开了,顷刻之间有新鲜蓬松的血,重新灌注四肢百骸。 现代社会在种种进步之中,也是死亡奢华和复杂起来。当我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我认真的思忖死后的技术性问题时,感觉到的不在是对死亡的畏惧,而是对不幸参与料理这一切事务的人,充满歉意。 我原以为死亡的准备主要是思想和意志方面,不怕死是一个充满思辨的哲学范畴。现在才醒悟,涉及死亡的物质和事务,也相当繁杂。或者说,只有明智巧妙地摆下尘世间最后的棋子,才能更有质量的获得完整的人生尊严。 让年富力强的人考虑死亡,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但死亡必定会在某一个不可知得时辰,与我们正面相撞,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要臣服于它的麾下。 经常想想自己可能明天或者最近就可能死,是一件有趣而且有益的事。
第一是有利于感悟生命,体验到它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会格外地珍惜今天。有许多暂时看来无法跨越的忧愁与痛苦,在死亡的烈度面前,都变得稀薄了。
第二是有利于抓紧时间。日常生活的琐碎重复,使我们常常执拗认为,自己是坐拥无限时光的富翁,可以随意抛撒。死亡给我们一个不由分说的倒计时,无论你此刻多么精力超群储备越来越少。,时间之囊里的水,都在一去不复返地失落着 ,
第三是有利于我们善待他人,快乐自身。死亡是真情的凸显,友谊长存。 总之,死亡是不讲情面的伴侣,厮伴我们终身。此公最大的爱好就是冷不防,极少发布精确的预告。于是如何精彩的永别,就成了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本文中让我知道了,日本女人像她们的插花,细致雅丽,趋于婉约。那么,这门最后的艺术,不妨有种种流派,阴柔纤巧之外,也可豪放幽默。小桥流水或横刀跃马,都可以事先多次设计,身后一次完成。或许将来可有一种落幕时分的永别大赛,看谁的准备更精彩,构思更奇妙,意味更悠长。 唯一的遗憾,就是这比赛的冠军,不能亲自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