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于二月花<散文、读书札记篇>

信天翁丙戌1016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目 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前言 😊 A[散 文 ] 1 深秋枫叶正红 2 为了忘却的记忆一一写给三舅马玉友 3 玩轮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 B [电影观后感 ] 1 《北平无战事》热播后,背后有什么玄机? 2 一场名人饕餮的盛宴 3 从绝望中走出精彩人生一一评美国科幻电影《地心吸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C [读书札记 ] 1 读《论语》有感 2 感悟论语一一“富润屋,德润身” 3 感悟论语一一 孔夫子“问政” 4 感悟论语一一“六十而耳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5 《史记》篇中话屈原&lt;之一&gt; 6 《史记》篇中话屈原&lt;之二&gt; 7 谈李斯的悲剧人生 8 秦王扫六合一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秘密 9 中国古代经济学之重要典藉一一谈《史记•貨殖列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0 人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一一读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1 要学会放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2 生命的拷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3 李煜和五代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4 读《叶嘉莹:人间词话》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5 读点佛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6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7 《金瓶梅》一部真实反映近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8 《百年孤独》给我的启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h3> 前 言</h3><h3><br></h3><h3><br></h3><h3> 退休之后正个生活节奏变缓了,有大把时间归个人掌握。孩儿们各自独立,留给老人的空间也更多了。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生活。</h3><h3> 一幌,已退十二年了。双鬓已斑白,牙齿也松动,记忆明显减退,有生之年进入倒计时也。杜牧诗云:停车坐爱枫林睌,霜叶红于二月花。怎么让这落日余暉、霜枫晚照变得更美丽,更多彩,更有韵味?</h3><h3> 这十余年来,我阅读了国学若干史籍及文学作品,从中品味出生活、社会的哲理,让自己性情变得更为达观,心胸变得宽广;我沉醉于”往事越千年”艺苑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穿越时空与贤达名流用心交流,颇感快慰丶愉悦 。 这个集子是我退休后学习笔记,大部分是读书札记,随感而发的心得体会,有的只是提纲携领式随笔,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几篇散文之类闲文。陆续正理出来,凑成这么个集子,一是动动笔,提高个人阅读与写作水平,滋养自己文化内涵;二是通过动笔不使头脑老化;三是给自己和家人一点念想。</h3><h3> 我常想,人在世上行走一个轮回,终究要做点什么。和伟人天才等大人物相比,我就是泥土中的沙粒,微不足道;然而在自我世界里,我要努力活出一个精彩来,自觉地去体验分享生活中的快乐,于平凡中活出有追求有理想的人生来。</h3><h3> 这些文章仅仅为个人学习之体会,纯系个人愚见,难免有疏忽,掛一漏万,请阅者多提宝贵意见,切勿转载。</h3> <h3> A 1 深秋枫叶正红时</h3><h3><br></h3><h3>每当深秋枫叶正红时,往往勾起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正是四十年前的今天,我走进了亲爱母校一一辽宁大学。往事如烟。而今我已是耳顺之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进入大学读书,好象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然而于我,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在我身上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深刻烙印。</h3><h3>一九七八年,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结束了“十年内乱”,党和国家进入了历史新纪元。在这样背景之下,我这个已过三十岁的中年人进入辽宁大学,真是我终生的幸事。</h3><h3>记得报到那天,辽宁大学枫叶如燃烧的火焰一样,红遍校园。我们这一群“老高三”同学破例来到学校报到。当时本人已经两个孩子的父亲,已在中学已任教七年之久,来此读大学深造,该何等不易:是党中央丶邓小平给了我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学习权利。它圆了我大学“梦”。四年大学生活,我遨游于知识海洋中,体验了一种不曾有的崭新校园生活。绿树鲜花掩映下的宽阔校园,灯火通明的图书馆,明亮而肃穆的阶梯教室,到处可现莘莘学子们读书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学术气息,这一切是那么和谐、透人心脾的温馨。我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孩,全身心吮吸母亲乳汁。因为自己是走读生,每天要骑车从家到学校往返十余里地,颇为辛苦。然而,我却乐此不疲。经过十年文革浩劫,辽宁大学真可谓百废待兴。曾被批为“臭老九”的饱经风霜的老教师重登讲台,他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中文系开设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现代汉语以及种类繁多的各种讲座,令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原辽宁大学校长,时任中文系党支部书记馮XX以他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剖析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满腔热情地肯定经济领域里各种改革的新事物,使我们眼界大开;张Xx老师讲授现代文学,将三十年代所谓“黑线”彻底平反,重见天日;李xx老师以其广博知识面和精湛语言功底,将枯燥将现代汉语语法课赋予生命力;烏xx老师将蕴藏民间的种种艺木形式提高到理论高度,使我们茅塞顿开,让我们从文学艺术视角重新审视人民群众对美学的历史贡献。各文艺专题讨论有如繁盛的百花园,强烈地吸引着我们这些从文革十年动乱中走出来的芸芸众生,感到世界有多么丰富多彩,让我们徜徉其间乐而忘返。文革之后的辽宁大学校园充溢着浓郁的读书氛围。</h3><h3>临近毕业前的实习,给我印象格外深。由原中文系冉xx教授倡议,并由全体七八级同学参与《文学描写辞典》编篡工作。我们从大量古今中外名著经典中选录文学描写的段落,编辑成书。虽然只是内部阅读,可是消息不径而走,闻风而来定购者络译不绝。其影响甚至到了许多省份,那些渴望知识的文学青年纷至踏来,或用电话约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革”所造成的文化沙漠给国人心灵造成多么大的伤害,青年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多么强烈。</h3><h3>四年大学生活是那么短促,然而给了我终生影响。母校是我事业启航的风帆,是我生命的转折。它陪训了我对事物认识的科学理念,奠定了我自学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它让我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认识自我价值,让我视野更广阔,给我人生确立追求目标和方向。无论我走到哪里,从事何种工作,母校留给我的宝贵学识和精神财富,将象日月那样永远放射出光芒。</h3><div>当我提笔著作此文时,我已是退休的耄耋老人。双鬓斑白,额头布满皱纹。但母校在我心中却永葆青春。我心中始终铭记母校教诲。自己虽然没有惊天伟业之举,然而在平凡岗位业却辛勤耕耘。在自己从事的涉外工作上,恪尽职守,忠诚于祖国,尽自己绵薄之力,问心无愧。</div><div>又是一个🍁飘红的季节。借此机会我祝愿母校一一我心中圣洁的精神故乡,在新时代为我国日益发展的伟大事业,培育出桃李满天下之精英。</div><div>辽宁大学,明天更美好!</div> <h3>辽大校园里枫叶</h3> <h3> &nbsp;</h3><h3> A2 为了忘却的记忆:写给三舅“马玉友”</h3><h3><br></h3><h3>我母亲有四个弟弟。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三舅马玉友。他于去年八月二十三月去世,恶耗传来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泪如泉涌。</h3><h3>人的生死就如同日出月落一样,是种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但让我不曾想到的是他竟如此匆匆地离开了我们这个色彩斑烂的世界。</h3><h3>当夜我失眠了。往日与三舅交往的一幕幕场景丶那音容笑貌丶举止言谈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h3><h3>我们年龄相仿,也就差五丶六岁吧。三舅是熊岳高中毕业的,没能考上大学。这在他的家庭中是学历最高的。由于年龄相近,文化气质相投,所以我和三舅就走得很近,可以说无话不谈,心心相印。三舅就是个平头百姓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伟业,但于我影响颇深。</h3><h3>三舅出生在一个偏辟的小山村,在家境困难的条件下吃了许多苦,竟然能读完高中,实属不易。距离实现大学梦仅一步之遥的他,却落榜了。这给了他巨大的打击,就如同《平凡的世界》里的少平处境一样心里极不平衡,然而又不安于现状,在痛苦挣扎几年之后来到小鎮谋出路,最终靠自己的頑强奋斗,当了个小镇粮库主任。三舅有富热心腸,凡是乡亲们以至家族中有难,便伸出援手,一帮到底。在他身上中国人的乐善好施丶团结互助的精神体现得很充分。</h3><h3>我很喜欢到三舅家串门。每逢我与老伴到三舅家,三舅老俩口象办喜事一样热情接待。给我们包酸菜馅饺子,陪我们上山挖野菜尝鲜,有时默默地从早市上买来热气腾腾的水豆付……我父母坟前的墓委托三舅给立的,他是那样尽心尽力,让我倍受感动。</h3><h3>三舅进县城后,我每年都去探访。我们一起散步谈心,一起游揽县城古遗址。三舅思想是很开通的,经常与我谈古论今,讨论国家大事。我们之间在思想交流上没有隔阂,心里是相通的。</h3><h3>三舅的身体原本是很棒的,年轻时几百斤重的麻包抗起来一溜烟小跑。近些年雖然患糖尿病,但治疗也很到位。天有不试风云,就在前年他遇一场车祸,而后就行动迟缓,思维呆滞。近半年又被查出膀胱癌。而今他竟撒手人寰,真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啊!</h3><h3>一个人的离世,往往会勾起人对往事的追忆,令人浮想联翩。</h3><h3>我小的时候,随母亲到姥姥家串门,我的玩伴就是三舅和四舅。我记得姥家后身有一条大河,我们常在此嬉戏玩耍……姥姥家门前那棵垂柳历经百年蒼桑,枝繁叶茂。在柳阴下我们听书讲古,捉草虫,……其乐无穷。在三舅眼里,我这个外甥是省城来的,所以人前人后感到很光彩荣耀。还很清楚记得,他很向往城市的多彩世界,为了省銭,拿了父亲铁路公用免票乘車,结果被車站发现而被补票,弄得我们灰头土脸,狠狈不堪。</h3><h3>退休之后,他自已办了个小粮店,我看他那么辛苦,又身患糖尿病,就劝他辞了这份苦差。</h3><h3>三舅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也是比较幸运的人。从一个农民的儿子转到吃公家饭的退休职工,晚年又从农村小镇到县城住上现代化楼房,可以讲衣食无忧。所不幸的是他患上了这种不治之症,按目前医疗水平,没有回天之力。</h3><h3>我记得司马迁讲过人固有一死。这个“固”,就是讲人的生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对于“死”可以延缓然而生命之躯则不可能永恒。“永恒”只能是自然规律。</h3><h3>陶渊明詩云: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我用以上的文字,记录了逝者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以此祭奠三舅在天之灵。按照佛家说法,三舅已升入西方极乐世界。愿他一路走好。</h3> <h3> A3 玩轮滑</h3><h3><br></h3><h3>谁能想象,已七十岁的我竞然玩起了青年人的运动项目一一轮滑。一个偶然机会,我在沈阳铁西室内运动中心走步,看到一伙人在玩轮滑,他们身轻如燕,动作轻盈,姿态优美,潇洒自如,好帅哟!那种美妙的感觉深深地打动了我。不知深浅的我,由此便迷恋上了轮滑。</h3><h3>刚开始学,我如同幼儿学步,步履滿姗,心里没底,就怕摔倒。轮滑鞋在我脚上怎么也不听使唤,掌握不了平衡。在热情的滑友们帮助下,我一步步迈开步子,也逐渐在场内转圈子了,尽管有些稚嫩。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的我终于可以一个人放松地在场内轻松自如滑行,並可以做“垫步”等复杂动作了。这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仿佛青春的我又回归一样。</h3><h3>玩轮滑首要一条就是要克服怕摔的心理障碍。刚学千万不要急,从站稳开始,把重心控制好,有了信心,脚便会听你的摆布。为减小伤害,初学者一定要带好护具,这样心里托底。</h3><h3>今天我初步获得了轮子上的自由。每天我在场上运转,心情真爽,听着美妙音乐,蹁蹁起舞,身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休息之余,和老哥们一起谈天论地,抚今追昔,好不畅快也。</h3><h3>我愿更多朋友同某一样,一试身手,你会有一种别样的心灵感受。</h3><h3><br></h3><h3><br></h3><h3><br></h3> <h3> B1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热播,背后有什么玄机?</h3><h3><br></h3><h3>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热播之后,好评如潮。就连出版小说《北平无战事》也卖得火热。</h3><h3>在电视剧舞台上,滥片特多,制作低俗、情节雷同、粗制滥造充斥于文壇已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北平无战事》〈以下简称《战事》)则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谍报戏中除《潜伏》外,无作品可与其相媲美。那么其玄在哪? </h3><h3>首先,剧本好。据編剧刘和平讲,这个本子他从案头准备到编剧成形大概有六年多时间,可见作者有充分的准备。这个本子选择的背景極具特殊性。一九四八年正是国共两党战略决战关键时期,辽沈战役已然取得伟大胜利之时;国民党为挽救败局,垂死挣扎。国统区借所谓的“金融改革“,疯狂地掠夺人民的财富,同时又展开反貪腐行动,以此来挽救危局。电视剧中所展示的是中共与国民党在所谓两面作战方针这个主线而逐层展开的。这场斗争涉及到国民党少壮派蒋经国与国民党元老派斗争,又有与中共地下党的较量,还有国民党内诸多派系、地方势力的明争暗斗。总之,矛盾错踪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捭阖,令人眼花目玄。编剧将这諸多矛盾织进剧情之中,条理清晰,主线突出,张驰有度,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这种高超驾驭历史题裁的能力令人惊讶,佩服之至。</h3><h3>《战事》情节的设计与发展,使人目不暇接,情节迭荡起伏,只要进入情境你便无法脱身。如开始南京政府特种军事法庭审判,高潮迭起,令人震撼。有众多情节设计即在情理之中,又出乎判断之外。</h3><h3>电视剧核心在的人物塑造。《战事》一剧,有的人物出场次多,有的出场少。但你感到每个人出演都很到位,都很出彩。而且出演的都是大家比熟悉的名星,就更增加了电视剧的观尝性,他们从外表到人物内心活动表演充实而丰滿。曾可达对党国、对蒋经国的忠诚,工作干练;谢怀東藏而不露、机智沉勇,具有丰富地下工作的我党优秀特工形象;方梦鳌青年才俊,刚强不屈,对党忠贞而又富有深厚情感色彩的地下党员形象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唯一感到不足的是剧中一些正面人物冷峻有余而活泼不足。</h3><h3>这部剧还有个艺术上的突破。很多人看完后,不知道剧中有的人究竟是坏人还是好人,如梁经伦等人。我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文艺思想上的“左”思想仍有影响。过去左的文艺理论就是人物塑造高大上,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红和黑泾渭分明。所以孩子们常用好人和坏人判断是非标准。《战事》的创作则实破了这种思维局限性。</h3><h3>我觉得我们的文艺之作者应当深入生活,研究和汲取创作的成功经验,在艺术上独辟该径,积极探索艺术规律,为人民奉献更多的如剧本,多奉献积极向上的艺术精品。</h3><h3><br></h3><div><br></div><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B2 一场名人饕餮的盛宴一一电影《黄金时代》印象记</h3><h3><br></h3><h3> 看完了《黄金时代》,我对着屏幕发呆,愴然若失,头脑一片空白。长达三个小时的镜头,弄得我多少有点晕。如果没有肖红女士的追思,如果没有现代文学知识的底蕴,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如果没有汤唯这样明星撑着,谁能坐得住?按现代人的一些欣尝习惯,没有惊险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感天动地刻骨铭心凄婉相恋,没有口味重的床上镜头,你说谁去影院当冤大头!</h3><h3> 观后我头脑里有的只是名人旁白,来回穿梭各色人物;没有震撼,没有心头一颤,没有更多感动。然而演员阵容之强大,场地频繁地更迭,令人目不暇接。名人接踵而至,个个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可称为现代文学史上名家荟萃的盛宴。各路人马都来向逝者"祭祀"。真可謂热闹非凡。</h3><h3> 肖红这样悲剧性的富有才华而又相当敏感的女作家难道可以这样表现?当然,艺术允许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你可以这样拍,也得容我自己去思想,去感受,去品味</h3><h3> 肖红是现代文学史上不起眼的“小人物”,她和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相比只能是小字辈。这里我丝毫没有贬損肖红的意思,而是想说,编导者看重的是肖红个人生活命运以及爱情生活的多舛,从中挖掘出一些看点来,然而他们失败了。没有達到予想的目的。</h3><h3> 肖红是个极具悲剧性的女作家。她反叛封建家庭的桎梏,支身逃离家园,从此她的危运接踵而至。到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爱情生活屡遭挫折、打击,亲生骨肉不是被送人就是病死。上帝对她实在太不平!在她走投无望之際,她見到了大文豪鲁迅先生。这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她回忆文章里洋溢着无比崇敬,最富感情色彩。鲁迅发现了这位一腔热血的“毛头”女姓,为她的“生死场”写序并郑重地推向社会,没有鲁迅的奖掖,象肖红这样的年轻知识女性恐怕默默无闻永无天日。肖红是个知情知义的女俠,她敢恨敢爱,个性鲜明,倔强,有一种强烈的叛逆性格,她可以作出常人无法做出的事来。在那个风雨如磐的三十年代,肖红如一叶扁舟,流落香江,最后凄惨地告别爱恋他的人,走向死亡。</h3><h3> 遗撼的是,电影没有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肖红所思、所想以及思想动向等体验不深,而全被旁白的名人们的插话冲刷干净了。</h3><h3> 按照敝人之想,面对肖红这样个题材是否可以这样拍:</h3><h3> 电影的主旋律在低沉如凄如述中展开,以肖红内心独白为主线以场次转换铺垫,离家出走,哈市二次逃亡,河西北之行,创作《生死场》以及香港亡故等重点场次即可。将肖红真正作为主角,去掉那些名人们滔滔不绝的自白〈须知这不是写回忆录,是进行艺术创作),以她内心世界为中心,深入开掘,拍成一部充满人文气息抒情诗式的挽歌,我想是会收到极佳艺术效果的!</h3><h3><br></h3><h3><br></h3><h3><br></h3><div><br></div><div><br></div> <h3>木刻《鲁迅与肖红》</h3> <h3>肖红代表作《呼兰河传》</h3> <h3> B3 从绝望中走出精彩人生</h3><h3>从生到死是人的自然规律,而从死亡坟墓中再重生则不是所有人能经历的。而人从地球以外的外层空间,于瀕臨死亡绝境中重返地球,则是人类中绝无仅有的空前纪录。科幻电影《地心吸力》就是将人的死生考验放在这极端典型的环境中。你说这美国佬该多么富有想象力。绝望中由死到生的过程就是对人生命的拷问。归根到底是对精神世界强大冲击。主人公是个弱女子,然而她却有一颗异常强大的心脏,面临死亡,没有惊慌失措,没有绝望,在同伴的支持下,在死神面前从容不迫,蔚兰色地球在召唤着她,亲人们在等待她平安归来,最终她战胜恐怖,从寂寞、黑暗之中返回兰色的地球家园。这太令人震撼了!这是人类征服宇宙的胜利,更是人类战胜自我的壮举。这太令人激动了。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多人美的精彩人生。</h3><h3><br></h3><h3><br></h3><h3><br></h3> <h3> C1读《论语》有感</h3><h3><br></h3><h3> 论语一一这一经典对中国人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甚至可以说深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也不为过;它已成为我们某些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就好比西方推崇黑格尔、罗素等思想大师一样。孔子的学说中有许多普世价值理论,如孝丶仁义、以德治国、诚信等观念。孔子学说一一《论语》至今仍有我们值得汲取的思想成果。《论语》中关于教育、选拔人才、治国方略丶人际交往丶道德修养诸多方面论述极为精湛,许多思想充满了辩证思维。孔子的思想是人类思想文明宝库,我们要继判地继承这些优秀思想成果,为我所用。当下,我们社会出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或弊病,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必须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核心价值观。无论是朱熹还是程颐,都是孔夫子理论的继承人,他们对《论语》考证丶注释评介中发挥并創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判断,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社会进入新时代,而做为孔子的后人,,我们则要从深化的社会实践中重新看待这份遗产,以搏大胸怀和宽阔视野作出自己的科学解释和价值判</h3> <h3> C2感悟《论语》一一”富润屋丶德润身”</h3><h3><br></h3><h3> 孔子日:富润屋丶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言</h3><h3><br></h3><h3> 人发财了可以造豪华别墅,讲究物质享受;修身养性,孜孜不倦涵养道德情操,则心胸宽广通体舒泰。追求物质生活的高品质没有错,但身心涵养更不可少。要全面发展才是健全的人生。</h3><div><br></div><div> &lt;胖&gt;这里读作pan,平声。意为舒泰,从内心到身体的愉悦。</div> <h3>  C3感悟《论语》一一孔夫子“问政”</h3><h3><br></h3><h3>在《在论语》中,孔子“问政”占有一定的篇幅和相当的比重。问政一一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询问如何从政”。孔子的一些言论頗具启发意义;尽管二千多年了,这些语言听起来仍然那么新鲜和富于哲理。</h3><h3> 对于国家公务员的职业素质,孔子的标准很高,“子路十三”中就提出应该“先之,劳之,无倦”,在岗就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要克尽职守,竞竟业业地工作。这就是劳动模范标准。其次,要“身正,不令而行”。所谓正,就是要自身端正,公正廉洁,一碗水端平,要兼听则明,近君子远小人,不吃回扣,不贪不懒。这是对作风的要求。现在中央反对四风就是提倡风清气正好风尚。这样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拥护你执政,事业方能成功。再次,公务员要心胸宽广,识大局,顾正体,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不搞小圈子,要五湖四海,决不可结党营私,破坏集中统一原则。近年来一起起腐败大案无不于此有关。孔子很重视“正名”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就是名分。要设立适应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需要机构和部门,公务员要有确定的职位。君臣,上下属不能混乱,这也是孔子主张的“礼”的内容之一。不论任何时代,何种制度这个名分之礼依然存在的。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弑君事件经常发生,以正名来调正规定这种关系,我们从中吸取合理成分的思想成果。孔子做事非常讲究策略和方法,“欲速则不达”一一干什么工作要讲究规律,不可以蛮干,否则一不能达到目标的。……孔子“问政”思想内涵丰富,希望当官的领导多看一看《论语》,从中吸取智慧,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h3> <h3> C4 感悟《论语》一一“六十而耳顺”</h3><h3><br></h3><h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h3><h3><br></h3><h3>这是孔子总结人一生的几个重要成长阶段,从少年到中年乃至老年等对外界的认知。这即是学习过程,也是自我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就本人而言,正处六十向七十过度的年龄段,也就是人生的成熟期。诗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真正赋闲并能够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才刚开始,也可以是从心所欲。对我而言人生莫大乐趣读书、学习。这里是我人生自由驰骋之地,从中我得到极大的快慰和欣喜。安度晚年,享受生活快乐,善待自已,力所能及为社会以及家庭作些事,这就是我目前的生活状态。学习对我而言,犹如在森林小径中散步,尽管独处有些许寂寞,但屏住呼吸可闻林溪流水如佩环之响,不经意间又会发现一簇簇灿烂山花迎风开放……。对过去好多事物(知识)认识肤浅或一知半解,现在学習加阅历品味,则清晰了许多。当然生活中还有许多烦脑需化解,但这只是溪流中的小浪花🌸。至今我非常感謝大学给了我的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它成为我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潜质,使自己晚年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和乐趣。人到晚年,阅历多,对众多事情感触良深,总爱发表意见,这固然是老同志的优势;其弱点则是固执己见。所以必须要养心,要善于学习,要不断充电。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要动脑思索。我感觉《论语》是部开心智的儒家经典,反复读之,加入自身体验,感触更深,由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尤为珍贵。</h3><h3><br></h3><h3><br></h3><h3><br></h3> <h3> C5 [史记]篇中话屈原(之一)</h3><h3><br></h3><h3>据史料记载,屈原及其生平,较翔实者乃[史记]中[屈原贾生列传],使后人得以见當年之屈原。详读此篇乃气蕴贯通,文中郁结之气朴面而来,令人沉醉其中。文中除记叙其生年及坎坷经历,对其遭遇予以满腔同情,这与司马迁所受不平之事相类,故而同气相求。文中援引屈原[渔父]及[怀沙],更增添其悲剧色彩。篇末,史公馬迁谓“余读[离骚]丶[问天]、[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泪,想见其为人”,太史公感慨同情之心跃然纸上,令人不胜动情之至。可见司马迁的心与屈原是相通的。全文雖是记叙文,然而处处可见其沉郁抒情之意,为之动情。传记中对屈原代表作[离骚]给予高度评介,其中“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段最为经典,可资后人作为研究屈原作品之指南。(而这段引文是史学界的一段争议不断的公案,此处不累述,另文详述)。我认为这段文字对评介、研究[离骚]具有重要史学价值,是传记中最具闪光点,给我们解析[离骚]标出方向。后世研究莫不引用此文。[离骚]者,盖自怨而生。正如韓愈之所谓不平则鸣是也。这是离骚之主旨,而“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则是离骚体创作风格之来源和文学的继承相因。正段引文有高屋建瓴之指意,为我们学习和鉴尝离骚具有非同小可意义。退一步讲司马迁引用此文,可否看做慧眼识珠,亦无其他文字可代耳。如洪兴祖所言:太史公取其语以作传乎!我们应该感谢司马迁,让2000多年后的今人得以认识一个真屈原。</h3> <h3> C6 [史记]篇中话屈原(之二)</h3><h3><br></h3><h3>当今社会屈原乃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你可曾知道,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相当时期此君却默默无闻。屈原生于公元前339年,正处于春秋战国末叶。</h3><h3>屈原对我国诗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他著名的[离骚]、[九歌]等诗赋开创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之先河,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杰出诗人在先秦典中却鲜有记载。到汉代虽然贾谊写过[吊屈原赋](已佚失),淮南王刘安曾奉汉武帝之命,给[离骚]作过序(已佚失),除此以外,见不到一部关于屈原或者介绍其作品的权威著作问世。这种状况直到司马迁🐎[史记]的出现,才使得屈原及其作品得以申张。<br></h3><h3>司马迁在[屈原贾谊列传]中第一次对屈原及作品有了较为全面的评介,如果没有此文,后世恐怕还不知道战国时期有屈原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更不要提他的作品了。对屈原及其作品深入研究则是宋、明以后的事了。<br></h3><h3>对于屈原及《楚辞》等注释研究集大成者为明代大儒朱熹。他在病逝前一年,注疏了《楚辞集注》。他在该书序言中回顾了这段历史。他说:盖自屈原赋离骚而南国宗之,名章继作,通号“楚辞”,大抵皆祖原意,而离骚深远矣。“楚辞”这一文体自屈原出,而离骚则是其最核心代表作。屈原在离骚中贯穿始终的忠君爱国之志。朱熹序中对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评介不高,然而也切中要害,点出词赋的基本特征。“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为训,然皆生于谴绻恻恒,不能自己之至意”。通过浪漫主义手段以抒发自己“怨怼”之意。离骚更多的是受到诗经三百篇之影响。自战国以后,评介者不多。到隋唐间,“为训者当五六家。”中经汉王逸丶及宋洪兴祖补注行于世。但是仅限于“训诂名物之间”,其缺点则是对文中大义,未尝沈潜反复,嗟叹咏歌,以寻其文词指意之所出。有感于此,朱熹重新予以订正,才有流传后世的《楚辞集注》。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大概可以窥见历史上关于屈原及“楚辞”的流传古演变的历史线索,确颇为曲折的。<br></h3> <h3> C7 从“五叹”透视李斯的悲剧命运</h3><h3><br></h3><h3> 在司馬迁[史记]中,李斯传是頗具特色的一篇传记。史记专家韩兆琦先生说:[史记•李斯列传]是[史记]中揭示、描绘人生体验最深刻、最惊心动魄的一面,值得细心玩味。此言极有见地。这篇传记流传至今仍有极强警示作用,人们从中可以体味出人生之价值覌取向何等重要,具有普遍教育作用。</h3><div>李斯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庭重臣,由于其极端私欲和强烈的权位观念,关键时刻丧失气节,导致最终走向灭亡之路。司马迁全方位地刻画和描述其演变过程,入木三分,惊心动魄。<br></div><div>司马迁是通过怎样线索来展现李斯的心路历程呢?传记中“五叹”为其情节发展推动提供重要引线。<br></div><div> 五叹之一,見于文首。李斯少年时,曾見厕🐭与仓中🐭,由此而发出感叹:“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初入社会的李斯处于卑微之地而从内心由衷发出的感叹。他想往上爬到高位,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这是他性格发展的胚胎阶段,也是铸成其悲剧性格的原始基因。一般来讲,处于卑微之地而为改变现状努力奋斗,以求得改变现状并非坏事,而显示此人具有一种上进心。李斯自言:久处卑微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最清楚表达他出世入仕的观点,他不肖于老庄哲学,具有儒家入仕有为的强烈愿望。这时李斯是有作为的,具有朝气的志士者形象。</div><div>五叹之二。李斯辅佐秦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志得意满,“置酒于家,百官皆前为寿,门庭車轿以千数,李斯喟然而长叹曰:嗟呼,吾闻之荀卿曰'物襟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極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李斯由于自己打拼,为统一中国建立重大功勋,终于事业有成,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因此他志得意满,事业和地位达到巅峰状态。此时的他心情却是复杂的,既为自己实现既定目标而自豪,然而也有一种莫名的悲哀,物極则衰,隐约地感到命运由此可能要发生转变,这是李斯政治生命中的重要节点。此时,需要的是警省丶谨慎,更加注重内心修炼,或按照士大夫作法激流勇退。从李斯性格发展逻辑观察,贪恋己到手的权位,变本加利地维护既得利益,悲剧必然要出现。</div><div>五叹之三。李斯面临命运抉择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秦始皇沙丘突然病故,秦国骤然间出现权利真空,而李斯贵为丞相,他的举动具鼎扛之力。而这一瞬间,对李斯是灵魂的考问和煎熬,秦帝国谁来接班,谁主宰这个世界?李斯举荐具有决定性。本来事情简单,秦始皇活着时已经定长子扶苏接班。妄图控制朝纲的掌玺宦官赵高力推末子胡亥为帝。这里便演释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宫庭斗争。司马迁在此处细致入微地展示李斯与赵高的对白,活画出二人的灵魂世界。颇有心计的赵高紧紧抓住李斯贪恋权贵的卑琐心理,展开心理战,最终李斯防线被攻破,败下阵来。终成赵高、胡亥同伙,沆瀣一气而声败名裂。“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呼!独遭乱世,既以不能,安托命哉!”这是李赵高斯向命运发出的哀叹,他自知自己的选择背天理丶人伦,又有背国家,贪婪与自私战胜理性,最终表失立场,同流合污,致成千古恨。这一步之抉择,就是你思想丶观念及世界观等諸因素作用结果。</div><div>司马迁说:李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諸侯已叛,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昏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李斯纵然为秦帝国做出赫赫赫贡献,最末了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div><div>五叹之四。赵高胡亥在夺取最高权利之后,便倒行逆施,大开杀戒,一片白色恐怖景象。此时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至此,李斯仰天长叹,痛悔不己,然而一切为之晚矣。李斯在獄中上书胡亥,希得到宽恕,无果而终。他尝到自己酿造苦酒的滋味。<br></div><div>五叹之五。李斯惨遭五刑。刑前顾谓其子曰“吾欲与若复黄犬,俱出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泣,而夷三族。这就是李斯最终下场,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br></div><div>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文学描写第一等高手,这样一个权极时重臣其悲剧命运就是通过这五叹贯穿一气,令人震撼之余,又感心痛。司马迁在这篇文章精心结构可谓讴心打造,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限<br></div> C8 秦王扫六合一一秦统一中国的密秘 杜牧赋:六王畢,四海一。春秋战国七国称霸,随着时间推移,于西北一隅之秦国相继吞拼东方六国。至公元前661年,秦王赢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华夏的帝王。为什么地理位置并非优越,经济欠发展的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实在值得深思。 通读司马迁[史记],我似乎找到答案,如果套用今天的语言就是秦国做到“改革与开放”。 首先讲改革。一个国家的发展外部条件固然重要,但内因则是根本。秦国的强大是历经若干年、几代人共同努力才完成之伟业。早在秦孝公时代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之策,为秦经济快速发展铺平道路。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鼓励百姓农耕纺织,贡献多者免除徭役;鼓励作战有功的,按功行賞;家有生产能力二个以上壮丁,若不分家,则加征赋税;建立连环甲制,惩治不事农商的懒人;全国设立县制;平正田路疆界,扩大土地面积,公平税赋,统一度量衡。 从以上资料看出,秦首先破除周天子分封制的束缚,破除体制上的障碍,解放了生产力,经济空前发展;同时鼓励軍人奋勇杀敵,以軍功确立其财产多寡,从而在数年间秦实力逐步强盛。 秦国的开放政策主要体现在人才吸纳方面。缪公时,接纳百里川于宛,迎蹇叔于宋,丕豹丶公孙支来于晋。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秦昭公用范睢,襄公用吕不韦为相。仅不韦门下就有食客三千人。编著《吕氏春秋》,其包含有儒家丶墨家丶法家、农家丶兵家学者于一门,形成一个庞大智囊团。司马迁:……使诸侯之士裴然争入事秦。就东方六国言,唯秦有如此雄厚人才资源。 <div>其三,在向東发展中,执行一条正确的外交路线。即远交近攻方略,从而打破了东方六国的合纵战略。达到各个击破目的。<div>  其四,有强大军事实力。秦地处西北,受少数民族影响,素有慓悍的战斗风格,国内战将如云,战斗力高昂,与东方作战具有摧枯朽义之势。</div><div> &nbsp;秦称称霸于东方进而统一中国,历经数百年之多,而自秦孝公以来数位诸侯王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至赢正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秦六世以来,如贾谊所言,秦具有强烈地併吞六国野心和愿望,这是秦战胜的心理要素。</div><div> 这些因素,不可否认,其他六国也具备其中某些条件,如楚、齐等大国,地域广大,地理优越,国家实力不逊于秦,然其综合因素,秦国则在其右。<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 <h3> C9 中国古代经济科学史的重要典籍一一《史记-貨殖列传》</h3><h3><br></h3><h3> 司马迁的《史记•貨殖列传》在《史记》中应该是独领风骚之作。它既非写“大事件”也非“写人物”,而是门写古代社会商品货物流通,专讲“利”的。难怪大学者钱中书先生在其《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57貨殖列传》中指出:“斯《传》文笔腾骧,因勿待言,而卓识钜胆,洞达世情,敢质言而不高论,尤非常殊众也”。</h3><h3> 中书先生慧眼识珠,一针見血,道出“货殖”的要害。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以“仁”“义”“礼”为上,耻于言“利”。传统的史学家班彪、班固等讥讽司马迁“轻仁义而羞贫窮”,“宗势利而羞贫”。道学始祖老聃则主张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鸡犬之声老死不相往来”烏托邦式的田原封闭生活。司马迁则以一种超越前人的勇气直面现实,将人类生活、生产的基本活动物货交流(尽管是初级的)提到空前的高度,全面深入地论证、阐发这一过程,成为《史记》中独具特色的輝煌典章,至今仍具有启发作用和研究价值。</h3><h3> 首先,这篇列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已经蕴育了商品经济的活动。尽管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为主,但商品货物交换、价值的转移仍然作为社会经济活动规律已经产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影响。商品流动与交换,这是社会生活的细胞。司马迁敏感地认识到这一经济现实。他对此加以记录、总结。他认为这是一种规律,就如同“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h3><h3>。这种暗流涌动的规律只是不见于台面,但规律却在。司马迁洋洋洒洒列举华夏之内东南西北地理物資丰富,相互差距颇大,必然要有物產交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道、儒家的誤说,以正视听。这正是他理论自信的表现。</h3><h3> 其次,司马迁以尊重客观现实,一切以史实为根据,打破了传统史学规范。按常规,传统史学以记录朝代更迭,帝王将相人物志为其主流,即记“大事”为旨要。《货殖传》则是综合篇,是忠实记录人类商品货物存在与发展的理性考察和记录,这不能说是史学的突破。</h3><h3> 其三,这是一篇博物志、地理志和旅行志,有综合效应。所写地理,北至燕、代,南至儋耳〈海南〉。而且各地物产特色一应俱全。各色人物贤人、隐士、廉吏、兵士、盗贼、倡优等皆在此传中,似一部浓缩版的百科全书。此传距今已二干多年历史,而文中所标记的地理、物產、民俗等在中国版图中依稀可以找到影子</h3><h3>。这对我们研究中国经济史,地理延革,民俗等諸多方面仍然有现实意义。</h3><h3> 司马迁的《货殖传》在《`史记》中佔有重要地位。这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发展史料之一。可见司马迁不仅仅关注人文世界,同时兼顾经济史。他能言前人所不能言,独具匠心,有“新史学不啻手辟鸿濛”〈钱中书语〉之傑出史学大师。他那种追求真理,探索事物规律的无畏精神以及“格物理然”“追踪必然”的探索品格,该多么值得后世景仰与追随啊!</h3><h3><br></h3> <h3>忍辱負重,发愤著书,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一司马迁</h3><h3> 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鲁迅)</h3> <h3> C10 人应该有一点精神追求一一读陶渊明[五柳先生传]</h3><h3><br></h3><h3> 人在世上不光要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也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读[五柳先生传]似乎就得到一些启示。</h3><h3> 该文只有172个字,短小精悍,通俗明白,然而其蕴意深厚。陶渊明摆脱了呆书袋那种严肃一本正面孔,以轻松富有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傲骨男儿故事。文中略略数语就塑造了五柳先生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淡泊明志的知识分子形象。依钱中书先生说法,全文以“不”字为眼目,连续以九个不字统領全篇,一气呵成,格外吸引人的眼球。“亦不详其名”、“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丶“曾不吝情去留”……其积言重句,宣示自己的精神追求,安于贫困,乐视闲适,鄙视虚荣利禄的道德情操。为老子讲的有所不为也。通过种种否定,鲜明显示他的爱恨情愁,这个“不”字正是陶氏激愤世俗的表达。正是“有为”之显示和呼喊!</h3><h3>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是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他生活的年代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和欺诈。陶氏29岁出仕,不久因为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毅然辞官,躬耕于僻野,过着简朴生活。应该说这九个字是对当时社会发出的反坑,基于义愤而采取冷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世嫉俗的情怀,正如王夫之所言“言无者,治文于言有者而破除之”,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姓氏?”难道自传不知自己姓名籍贯吗?这正是激愤于社会上续声名,誇门第的汚浊社会风气,而展开的猛烈抨击,鲜明表现自己的狷介性格。</h3><h3> 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仕大夫传统价值观,即愤世嫉俗,不与黑暗势力妥协,傲骨伟岸,浩然正气的精神气质。绝不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和坚毅心态。</h3><h3> 当前我们就需要这种精神气质啊!尽管时代已发生根本变化,然而社会上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引起公愤,如道德信用危机,讲究享乐,追名逐利等。我们需要宏扬五柳先生人文精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h3><h3><br></h3><h3><br></h3> <h3>  陶渊明著《五柳先生传》 硬笔楷书 信天翁</h3> <h3> C11 要学会放下一一读苏东坡《超然亭记》</h3><h3><br></h3><h3> 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是很不易的。要始终处于各种矛盾是非纠缠和斗争之中,有时搞得你身心交瘁,痛苦不堪。然而你若变换一下位置,站在更高角度跳出“物外”,便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春”之愉悦和超脱感。这就是生活大智慧使然。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文豪东坡先生便是如此智慧之人。</h3><h3> 遥想當年苏东坡从钱塘江畔繁华鼎盛之地被贬斥到“盗贼满野”、“斋厨索然”的穷乡僻壤之地,从天堂般富庶之地沦落不毛之邦,一般人受得了这种摧残和打击吗?按照常理“人固疑余之不乐也”。谁能度之该老先生却“貌加丰,发之白者而日以反黑”,苏子乐哉游乎,何其神奇!</h3><div> 苏子真乃大智慧者也!</div><div> 首先,苏子先生有一种超然于物外的大境界。人从逆说到顺境心情顺畅;然而从顺境到逆境心较难接受,且有一种挫折感,痛苦心结无法消解。苏子高明之处在于他将这一切统统看透,他以为“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真是穷尽事理。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些不如意的时候,所以就必须学会适应,学会“放下,放下一些欲望”,心态就会放得平缓,气就可顺畅。</div><div> 其次,要懂得生活的辩证法,不要为“物”所累。这里的物就是物质化的生活、欲望。人们去追求没有问题,,但不可沉溺其中,不可被物异化,要看得开。如果为物所累,而不能自拔,必然心绪纠结,内心压抑,游于物内“则我常眩乱反复”,就不能解脱,俗话说就是给自己下套。苏子高明处就在于冲破“物”的作缚,跳出凡尘,从而获得精神自由解脱。</div><div> 其三,由此他会在逆境中发现生活中的亮点和希望,寻找到生活中的乐趣。你看,他“南望马耳(山),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東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文、齐恒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淮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陌生的居住地透出多么幽远神往的气韻。而苏子“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div><div> 苏夫子以道家超然于物外神游和佛家“放下”为念,浸润自己心田,使他看透万事万物之本真,以大智慧和超然心态疗养内心伤痛,从而达到忘我而自娱的大境界,不是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嗎?</div> <h3>苏轼著《超然台记》 硬笔楷书 信天翁</h3> <h3>  C12 生命的考问</h3><h3><br></h3><h3> 王羲之以其《兰亭集序》的书法傑作被世称之为书圣,世代流传。而其文章的思想內函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我感觉这是关于人生哲理的抒情散文,至今读之倍觉亲切。尤其是有阅历的人能产生共鸣。生与死是人类永恒话题。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美的生命是人类共同愿望。透过《兰亭集序》可以体会到王羲之对人生经历的感悟,也许对今人有所启迪。</h3><h3> 《兰亭集序》从对自然的感怀进而引申到对生命的思索,从一般到抽象的理性思维,由然而生喚起古今中外人们的普遍联想和共鸣。该文短小精捍然而却提出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借助书法艺术则更将此文推而广之,为世人之佳话。好的文章不在长短,而在内容能否抓住欲言而不能的感觉,抓住事物实质提供人们去思索。该文可谓文情並茂、情景交融、内涵深刻,丰富人的想象,启发人的心智。</h3><h3> 此文开头交待了事情的缘起,环境,进而则由外部写景而转入人的内心世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信可由也。</h3><h3> 文章由此荡开一笔进入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之思考,是人生内心层次的依次发展与递进。</h3><h3> 开始人们交往“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和“或周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交往形式各异。由此而引申出人的生命历程,各人性格、境域千差万别,都无例外经历生活中顺利之事及达到阶段性目标后“情随事迁”的倦怠,进而发出人生的感叹,进一又升至对生死的观察。“况修短随化,终期事迁”,对人来说莫大如此了。由此自然联想到古人也有这种同感。有人游戏人生,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故作者发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汉。文章回环往复,缠绵之致情溢于辞,蒼桑感慨之气充溢于全文,在此处古今不同人找到契合点。钱中书先生评价“羲之之文,真率萧闲,不事琢磨,廖廖数语,词意重沓”。</h3><h3> 人至古稀之年,每临文油然而产生心理上共鸣,触摸到心灵柔弱处。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感觉。全篇充盈兴叹之言,心潮起伏。人从成功中走出,或一路坎坷艰辛,丶在这里都为过眼烟云,成为陈迹。生命即为一个过程,必是终期不尽,看老人多么清醒,他说不同于那种玩世不恭,也不同于极端享乐,而是对人生深刻恩索,由此看到文中的“我”多么萧然正直的人生态度。</h3><h3><br></h3><h3><br></h3> <h3>《蘭亭某序》王羲之法帖</h3> <h3>蘭亭曲水流觞</h3> <h3> C13 李煜和五代词</h3><h3><br></h3><h3>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本论词的专著;同时也是我国近现代知名的美学著作。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王国维对五代时期的李煜词,给予极高关注与评介,称之为“神品”。带着好奇心,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对李煜李后主及其词有了较深了解。</h3><h3> 李煜是一位亡国之君,其经历可渭大起大落,悲喜交加,其特殊的经历加上他本人良好的文学素养与天分,使他的词闪烁出不朽的人性光辉。李后主是从人间天堂跌入地獄的人物。这种生活际遇让他品味了人间的冷暖与荣辱,进而从他的词中透出了人类共性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为什么有许多人读了他的作品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就是艺术固有的规律在起作用。</h3><h3> 词这种艺术形式在五代时期,其题裁极为狹窄,表现的仅仅的是妇女情思之怨,而到李煜手中,词锋为之一变,多方面表现了社会生活和人们离别苦痛的一种情绪。有谁能象后主那样从纸醉金迷的生活堕入地狱般生活?他深刻地体验到了,所以他的怀旧情思包含了那以么多的血和泪回忆,从古至今打动了那么多人;人们并非同情这样个末落的君主,而是他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悲者的情绪,在深深地拨动人的心弦,触动了人的软筋。还得回到王国维评说上。他认为李后主的作品为“神品”,“只有赤子之心”才可以抛去一切杂念。李后主的词没有用典,词语明白如话,其情感如从心田中流出,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一江春向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膾炙人口的词句已经活在人的心头。这种文学现象是值得人深思的。从美学角度看,李后主后期词作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超俗脱凡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h3><h3> 王国维先生的美学思想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在他将西方美学的先进观点拿来观察丶评介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振聋发愦的意义。作者以超凡脱俗的眼光,以独特视角俯视东方传统文化,开掘出新的境界。</h3><h3> 当然,大师的某些观点也似有偏颇之处,如他认为后主是主观诗人,经历越淺,则性情愈真,曾在学术界引起争论。李后主的后期一些之词所以是经典,词的内容突破旧的狹窄范圍,正是社会生活急剧变化,才使他自己创作出现新天地。否则他只能是花间词派,脱不了旧巢的。</h3><h3> 文学贵在自然、真实。李后主词正是反映了这样的生活真实。如果没有这种生活的巨变,决不可能写出和着血与泪的充满魅力的艺术作品。后主词几首有意义的作品具有自然、清新、直抒胸意的特点,充满历史苍桑感和对过去生活痛心疾首的追忆与怀念,其情真意切,达到真、善、美的境界。</h3><h3> </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C14 读《叶嘉莹:人间词话》有感 我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词很感兴趣,但没有深入研究。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研究古典诗词的专著,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王氏的词话与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不同,在于他站在近代学者的立场,运用中西方文艺理论之成果,来解晰中国古典词,从而出现了新境界,给人们带来意外惊喜。 王国维[人间词话]看起来如茶余饭后的闲聊,信手拈来妙语连珠,不落窠臼。他以自身艺术实践和独立自主的目光审视丶品评古典词赋,不时闪现出天才思想,令人颇为赞叹!尽管如此,今天读其词话仍感费力,究其原因并非他语言难懂,而是他的语言简约,词话只写自己的观念,并不加以阐述和说明,所以有时摸不到头缩。再加上古人有名、字、号,王氏有时直呼其字、号,使我辈不知其何许人也。王谙熟古诗词,烂熟于心,信手拈来,汇成趣闻,所以如果对古典诗词没有研究,难免有种恍忽迷惘之感。 最近,我通过网购,买了叶女士《人间词话七讲》一书,读之顿开茅塞。仿佛在我们与国维大师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叶嘉莹女士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代末返回大陆讲学,先后担任南开、四川、北师大等大学客座教授。叶女士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汇,应用古典诗词探讨和诠释。她学养深厚词学功底扎实,讲学精湛,观点鮮明,极富感染力、亲和力。听她讲课如慕春风,称得上是艺术享受。叶先生的讲演从词的发端到词表现形式的演变历史以及词家流派均有涉及,脉络清晰,娓娓道来。足见其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叶女士可贵之处,读讲词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即使是面对王国维这样大师也能做出一分为二的中肯分析,而绝不人云亦云,这种独立严肃治学、一丝不苟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当下该多么难能可贵呵!她在评讲词中,自觉地引用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些概念,如二重性别丶二重语境、显支结构、语碼等来试图诠解古典诗词中的文艺现象,真可谓用心良苦可嘉尔!从而将中国古典诗词走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献。倾听叶女士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欣赏古典文学一一词的大门。在提升我们欣赏水平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位献身中国传统文化可尊敬的学者形象。从她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永久的艺术魅力。</font></h3> <h3>王国维著《人间词话》</h3> <h3> C15 读点佛经</h3><h3> 最近,我看了几本关于佛经方面的书藉,多少有些启示和新的认识。有人以为佛经是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事,今天人们读佛经是否有病?</h3><div> 我以为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的儒教、道教共同组建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生命。对佛教文化我是个文盲。我是带着一种强烈求知欲心情想窥探一下其中的奥秘。</div><div> 佛教是泊来品,由古印度传到中国,给我们带来新文化新语汇,带来了印度哲学思想。有人说佛教是哲学的宗教。最近,我初读了方立天教授(北师大宗教研究所主任)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金刚经》丶《心经》、《坛经释义》等文献、资料,对哲学的宗教有了进一步理解。</div><div>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达到高潮则是在唐朝以后。在佛教发展中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便产生了中国本土的佛教一一禅学。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派别,是自成体系的。相对儒、道,佛教更有优越性。</div><div> 佛教的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的;並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人生亦如此。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有从自身出发对自由、幸福的永恒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望。由于和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产生矛盾、冲突,而得不到满足,“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因此人便有苦脑、痛苦。而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解脱的境界就是“湟槃”。“惶槃”作为佛教所求的一种解脱,是通过佛教修持、熄灭、超越一切煩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理想境界。</div><div> 而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重视独立意识的,是承认人有死生的;道家则主张超于物外,是主张出世的,是重贵生,讲求长生不老。从中可以看出佛教认为生死事大,讲生也不能回避死,更重视的是“来生”。应该说在生死的价值观上,三个派别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div><div> 人们都说佛教是“哲学的宗教”。这个评价我认为是有眼光的。应该承认,佛教就其本质而言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佛教也给予我们多样化的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也是事实。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哲学认识论,是佛教“般若”思想最突出的代表性观念。禅宗认为,人的眼、耳、鼻、舌、身为城的五门,心为中枢,而心性则为主宰,经过修练偕可以为“佛”。这就是禅宗主张的“心性论”。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代表禅宗将人的终极理想照跃到现实中来,给予佛教以新的观念'。佛教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思想。</div><div> 佛教的总体世界观和认识论与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巨大分歧。然而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平地而起,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然其中必然也包含佛教中的辩证思想在内。如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便提出人的认识来自眼、耳、鼻、舌、身五官而反映世界,並称之为“五蕴”。佛教的“缘”和“因果报应”就是哲学意义上,讲事物走在一起都是有条件的,相至依存的,並且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发生的,所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达到和融,否则就有灾难。现在地球上由于人类过度开采,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战争频仍,就是“因果报应”论的体现。就个体而言,现代社会急剧转型,人的就业、升职、生存等请方面压力空前。如何给人以减压,而达到人的心理平衡,佛教中的“缘”便可以发揮作用,让人通过修行方式减轻压力,调正阴阳平衡。当前处于转型的中国社会,一些丑恶现象频发。如金钱崇拜,道德观及其理想沦落、价值观扭曲,令世人痛心疾首,这些方法都可以借用弹宗等佛家理论加以相互配合、加以疏导。</div><div> 本人並非佛教信徒,但这並不妨碍我去学习和研究佛教思想。佛教在我国存在数千年历史,就说明它已深扎在中国士地。中国大地上曾产生无数丰富多彩的历史传统文化,他们背后就有儒`、释、道等诸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为了学习好中国文化,读点佛经是应有之义。-</div> <h3>方立天教授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h3> <h3>  C16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h3><h3> 因为我一直是先生精神的追随者,故而凡是与先生有关的事却感兴趣。</h3><h3> 本书质朴、直抒胸意。写了许多局外人无法获知的内部信息。周海婴&lt;本书作者〉系先生唯一的儿子,在伟人的光环下走過来的,固然有直得自豪的一面,更多的是常人不了解的一些苦脑。他的举止言行均在大众的聚光灯下,所以行动並不自由。他的“回忆录”澄清了过去风传的一些迷误,也可以说是“正说”。</h3><h3> 海婴的出生颇費艰难。“我是意外降生于人世的”,“原因是母亲和父亲避孕失败”。这就是令人震惊式的“回忆录”开头语。“据说是当时我的头被夾的了”。“至少在我小时候,背诵古文很困难,念了很多遍,还是一团米醬糊”。多么直白彻底的坦荡。</h3><h3> “回忆录”以有限篇幅回忆鲁迅生命最后几年的生活经历。在他七岁时,鲁迅便去逝了。然而就在这数頁篇什之中,写得很有感染力,其中细节历历在目。如“我早晨起来下楼,脚步轻轻地趟进父亲的门口,床前总是一张小茶几,上面有烟咀,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插入烟咀里,然后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极大的孝心”。</h3><h3> 文革期间,江青等四人帮极左思潮影响,鲁迅被人为神化了,更有甚者竞将先生拿来当作打人的工具。在那个黑白巅倒的岁月,有的出版物为了给鲁迅涂上“红色”印记,出现了政治化的描写。例如文革期间,出版一本叫《鲁迅的故事》的书,记录鲁迅在“秘室”中攻读马列主义的逸事。海婴在其“回忆”中作了郑重的澄清。所谓“密室”只不过是鲁迅存放一些图书的租借房,至于“攻读”之类天方夜谈,则是石一歌等人的杜撰而已。</h3><h3> 该回忆录主体部分,用了大量笔墨回忆作者与许广平女士的生活经历。其平凡直白笔触记录广平女士高尚人格魅力。她对鲁迅先生不仅是伴侣,更是先生事业和精神的追随者。她历尽千辛将鲁迅先生的遗孤抚育成人;对先生的著作遗产表现出高尚情操。她认为先生是属于人民的,属于全民族的。因此她毅然将精心保存手稿全部捐献给国家。</h3><h3> 回忆录最大的特点在于真实,丝毫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海婴的长子周令飞与台湾女孩通婚,曾在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产生巨大的負面影响。回忆录真实而客观地将这一段历史披露给世人。海婴先生为此承受了常人无法接受的政治压力。此外,还有先生的版权纠纷等问题。</h3><h3> 回忆录的作者以超人的勇气和忠于客观的态度记录了人们知晓或者漠忽的事,扫除一些误解,使人们清醒地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为鲁迅研究带来了新风。</h3><h3> 回忆录信息量大,涉及现代文学史上好多人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史料。所以,这是一本独树一帜的好书。值得一读。</h3> <h3>鲁迅照片</h3> <h3>周海婴照片</h3> <h3> C17 《金瓶梅》一一一部真实反映近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h3><h3> 《金瓶梅》一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影响的一部奇书。有人以为该书是以“情色”而闻名的“淫书”。不可否认,该书确有相当篇什的文字载有赤裸裸的不堪入目的性生活描写,并且有如影象镜头般地细致入微地记录那种动物性式的性行为。这种“性”暴露,在中国倡导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古代文艺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正因为如此丑陋,在明、清时代就为官方所禁。而书中的“潘金莲”、“西门庆”已经演化为一种“邪淫”的代名词。但如果深入阅读,透过这种色情表层现象,就很自然地触撞这书的实质性内容,给你一种全新的认识。</h3><h3> 首先,这是一部反映明清时代社会风俗的历史画卷。</h3><h3> 小说写于明代,而书中所展示的则是宋徽宗年代为背景的社会生活图景。小说以山東武清县为切入点,一批鲜活人物扑面而来。这里有生意人、小贩、官吏、泼皮、无赖、帮闲等云云众生,以及各色文人、和尚、道士、尼姑等宗教界朋友们。要认识近代封建社会风俗文化、各色人等,这里你尽可以找到生活的化石。从吃、穿、用的百姓生活,一一记录在案,各种民俗节日,婚丧嫁娶,各式宗教法式活动,经济交往,等精采纷呈。是我们研究宋明社会l的标本。</h3><h3> 其次,该书以锋利解剖刀,无情剥开封建社会腐败脓疮,将那些令人作嘔的丑恶咀脸暴于光天之下。例如当朝宰相蔡京等一伙贪官穷屠侈极欲、渔肉百姓;官场人与人之间就如同红眼斗鸡一样勾心斗角,你死我活;行贿之风糜浸于官场,其场面令人咋舌。从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宋徽宗始,就大搞“艮岳”工程,牵动全国的“花石纲”,闹得劳民伤财,民怨沸腾,阶级矛盾空前激烈。<br></h3><h3> 书中主要人物西门庆,由一个不法地痞富商,通过走关系、开后门等手段,平步青云。捐得千户,在地方威震乡民。他本人就是官商勾结的混合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官场的黑暗,民不聊生。以西门庆为代表的地方黑恶势力穷凶极恶丶抢男霸女,渔肉百姓,过着推杯换盏、花天酒地腐朽罪恶生活。小说作者手持利刃,将这些丑恶毒瘤刺开,毫无情面,显示出作家的敢于直面的勇气。</h3><h3> 小说透过一幅幅生活画面,极为生动反映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幼芽已经萌动。小说中通过大量市井生活,大量的商业化活动标志着商品经济已经渗透社会各个层面,尤其作者通过西门庆的生意拓展得到印证。西门庆只是一个破落戶,开生药铺而已,由于他巧取豪夺,功于心计,他家的资本以几何级数在翻翻,先后开丝绸店等若干买卖,又投机盐业,给政府当买办。西门庆不仅是恶霸商人,也是官商结合的经济人。由此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出现的初期带着血腥味,其原始积累充满了肮脏与龌龊。</h3><h3> 历史是今天的借鉴。阅读《金瓶梅》,从中我们直观认识数百年中国近代史,又似乎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有某些历史的阴影。郑振人铎先生说:“《金瓶梅》是一部很伟大的写实小说”。我们要以批判的目光,从《金瓶梅》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做好当下工作。</h3><h3><br></h3><h3> 注:本人参阅节目:《金瓶梅》词话],100回版本。中国图书刊行社发行。戴鸿森先生校点。</h3><h3> </h3> <h3>手抄本版本《金瓶梅》</h3> <h3>潘金莲剧照</h3> <h3>图绘西门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