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南锣鼓巷是元代遗落在人间的一根鱼刺,</div><div>像一个醉汉历经岁月的沉浮在酒香里不知归路……</div><div>非常坦率地讲,开头引用的这段“诗”,山人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我觉得诗的作者把南锣鼓巷的胡同布局比作鱼刺还真是比较形象。</div> <h3><br></h3><div>南锣鼓巷主要以胡同景为主,南锣鼓巷全景异览图,意在揭示古老与现代的碰撞结合。</div> <h3>南锣鼓巷一 诗词》</h3><div><br></div><div>一街相邻东城边</div><div>一巷驰名南锣鼓</div><div>一宅四合红灯悬</div><div>一史八百传古今</div><div> </div> <h3>一首小诗,"一街、一巷、一宅、一史"道出京城八百年南锣鼓巷古街的特色韵味。在北京期间北海、什刹海、南锣鼓巷是常游览的地方。北海和什刹海的建筑风格风景特色是皇家园林景观气派。惟有这南锣鼓巷是老北京百姓四合院建筑的风格。灰墙灰瓦,四合小院。元代奠基,传承八百(年)。游览北京你没有游前门、南锣鼓巷那就不算游北京,没有看到和体会到老北京建筑文化的京韵京味。</h3> <h3>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是很多中外旅行者必游的景点。
南锣鼓巷,喜欢老北京的人都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最地道的京味儿。从明朝将军到满清末代皇后;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个宅院都有着令人着迷的故事,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带<br></h3> <h3><br></h3><div>南锣鼓巷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南锣鼓巷也称为“蜈蚣巷”。</div> <h3>这里有清代的僧格林沁王府、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菊儿胡同东口的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的宅邸 、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仿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的府邸绮园、蒋介石行辕、雨儿胡同13号院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旧居、可惜的是大多数建筑不能进去参观,只能在外面看看。</h3> <h3>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中式四合院。</h3><div><br></div> <h3><br></h3><div>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div> <h3>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h3> <h3><br></h3><div>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 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div> <h3>南锣鼓巷胡同始建于元朝,从南向北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的排列两侧,从外形上看尤如两条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h3> <h3>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全长1000米, 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h3> <h3>南锣鼓巷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h3> <h3>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h3> <h3>今天的南锣鼓巷经过改造翻新、重建已经变成了一个北京的旅游景点;一条商业文化街了,在这条街上仍然还有一些老的住户;仍然守护着老北京大杂院的生活。走进这些院落,我依然清楚的回想起儿时在大杂院里生活的场景。</h3> <h3>以南锣鼓巷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可以近距离的去感受北京的胡同文化,这里有老北京平民百姓的老院子;有达官贵人的宅院,可以看到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以及一尊尊雕刻精美的门墩。</h3> <h3>西侧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每一条胡同都藏着许多故事。它也有一个资料上没有的名字——胭脂巷。据说是因为锣鼓巷紧挨着皇城根,以前的宫女们出城买胭脂都是在这里,日久天长就有了这么个名字。 </h3> <h3>福祥胡同</h3> <h3>福祥胡同是南锣鼓巷南头西侧第一条胡同,这里没有王府啊或是一些有名的大宅院,都是些老百姓居住的四合院。</h3> <h3><br></h3><div>明清时期大宅院都用木制构造,施以彩绘,虽然气派一时,却经不起岁月的考验,木朽屋倒,彩绘失色,远不如小民小宅的砖式门楼可以保存时间长些。</div><div>福祥胡同19号 如意门</div> <h3>蓑衣胡同</h3> <h3>明称裟衣寺胡同。因寺得名,清改今名,当时由雨儿胡同派生而来。</h3><div>此处旧有裟衣寺,地以寺名。</div> <h3><br></h3><div>爱新觉罗·溥任是醇亲王载沣的第四个儿子、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现代书画家,曾任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等职。溥任又名金友之,今年91岁。</div> <h3><br></h3><div>这位“最后的皇弟”曾在蓑衣胡同2号院居住过,周围的邻居介绍,很少见溥任出门。老人的生活一直很简单,其卧室既兼书房又兼客厅,屋中摆满了育有绿色植物的花盆,书橱高大厚重但是陈旧。</div> <h3>雨儿胡同</h3> <h3><br></h3><div>雨儿胡同,很好听的名字,它位于南锣鼓巷西侧从南数第三条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朝属镶黄旗。清买办兼北海公园董事会长董叔平曾居住在胡同内11-15号院,时称董家大院。光绪年间镶黄旗衙门曾在胡同北侧。</div> <h3>,</h3> <h3><br></h3><div>雨儿胡同31号对面有一个八字影壁,要按这规制,31号院子应该是个有钱人家的院子,影壁旁边立有一块有些破损的石头,看样子是原先就有的,不知道做何用?</div> <h3>,</h3> <h3><br></h3><div> 胡同13号院原为清太宗第四子叶布舒宅邸东边部分建筑,是一座完整的单体四合院。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国家文化部拨款购买提供给艺术大师齐白石居住,1957年齐白石逝世后国家曾在此筹建“齐白石纪念馆”,后为北京画院办公地点。1986年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北京画院对原建筑进行了修复并重新命名为齐白石旧居纪念馆。</div> <h3><br></h3><div>雨儿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雨儿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三条,后恢复原名。清买办兼北海公园董事会长董叔平曾居住在胡同内11-15号院,时称董家大院。光绪年间镶黄旗衙门曾在胡同北侧。13号院为齐白石故居。</div> <h3>帽儿胡同</h3> <h3>帽儿胡同现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帽儿胡同5号、帽儿胡同9号(可园)、帽儿胡同11号(文煜宅)、帽儿胡同13号(冯国璋故居)、帽儿胡同21号(梓潼庙文昌宫遗址)、帽儿胡同37号(婉容故居)、帽儿胡同45号(清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队部)等<br></h3> <h3><br></h3><div>帽儿胡同,也是南锣鼓巷地区非常有名的一条胡同,因为这条胡同里有两处著名的宅子,一个是婉容的娘家,一个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子及他家那著名的可园。南锣鼓巷这边应该就数这两处最出名了,三轮车胡同游的都会着重介绍这两处。</div> <h3>帽儿胡同35、37号,婉容的故居</h3><div>在这些遗址和旧宅院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的故居。</div> <h3><br></h3><div>1906年11月, 清朝末代皇后婉容出生于北京帽儿胡同的37号郭布罗府邸。1922年,已满17岁的婉容因其容貌端庄秀美、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贵族中闻名遐迩。同年,她被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然而婉容的当选并不是因为她的美丽与多才,而是因为皇帝溥仪随手在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同时也就圈定了婉容凄苦的一生。然而现在看来,婉容的幸运当选却正是她不幸命运的开始。</div> <h3>这里是婉容进宫当皇后前和她父母所住的地方,现在是一水的大杂院,</h3><div>除了看到门口的介绍牌外,看不到原有院落的风貌。</div> <h3>,</h3> <h3>帽儿胡同13号,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据说这是曾经是冯国璋的故居。</h3><div>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总统冯国璋被迫下野后,曾在这里闲赋,一年后就在这所院子里病故。</div> <h3>冯国璋</h3> <h3><br></h3><div>咸丰九年(1859年)1月7日(农历1858年十二月初四日),冯国璋出生在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冯家原是村中大户,其祖父冯丕振,家境富裕,有地300亩,为该村四大户之一。其父冯春棠,因科举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灾,家道逐渐中落。冯国璋有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大哥冯佩璋,常年经营戏班,奔波外乡;老二冯蕴璋,自幼读书,被选为拔贡;老三冯琥璋,文庠生。他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5年后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铺毛公书院读书。冯国璋年幼聪颖,心宽志远,性情豪放。童年在家乡私垫读书,</div> <h3>光绪二年(1876年)结业,考试名列前茅。在堂叔冯甘棠的资助下,光绪七年(1881年),冯国璋到保定莲池书院进修两年。因家境艰难,光绪九年(1883年)辍学回家。为了找寻出路,冯国璋于光绪十年(1884年)在经叔父介绍后,未告别父母妻子,只身去大沽口投淮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br></h3> <h3>文煜(?-1884)为清满洲正蓝旗人,费莫氏,字星岩,历任移动图片刑部侍郎、直隶霸昌道、四川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后曾一度被免职,同治三年(1864年)重新起用,历任福州将军、刑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七年授协办大学士,光绪十年复拜武英殿大学士,不久病故,身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文达”。文煜身后,此宅被其后人售予北洋政府要人冯国璋,日伪时期又归伪军司令张兰峰。解放后此宅被分隔作不同单位的宿舍,其中9号、11号院还曾一度用作朝鲜驻华使馆。</h3><div><br></div> <h3>13号院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文煜的宅子了,大门退后,前面有一块很大的空场,</h3><div>这对于在胡同里的宅院并不多见,也可想像这宅子当时是何等的气派。</div> <h3><br></h3><div>可园,是清代京城著名的私家宅园,落成于1861年,约占地4亩,</div><div>可园依照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建造,分为前后两院,疏朗有致。</div> <h3>不过著名的可园除了看到这一块石碑外,看不到园子里的景致,很是遗憾。</h3><div>帽儿胡同7号院门,这里应该也是可园的一部分</div> <h3>景阳胡同</h3> <h3><br></h3><div> 景阳胡同是南锣鼓巷西边北头第四条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豆角胡同。胡同全长290多米,宽5米。这条胡同明朝时称宣家井胡同,清朝时称井儿胡同,文革时称辉煌街5条,现改为景阳胡同。</div> <h3><br></h3><div>沙井胡同 该胡同明至清乾隆时期称沙家胡同,清宣统时改称沙井胡同,民国后名称沿用。“文革”中改称辉煌街六条,后恢复名称沙井胡同。胡同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南有支巷通景阳胡同,北临黑芝麻胡同,全长294米,宽6米,两侧门牌3-31号;2-26号,空缺1号。其中15号为三进四合院。大门内有影壁,一进院有倒座房5间,二进院有过厅5间,三进院有北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保存完好,2003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div> <h3>,</h3> <h3>黑芝麻胡同</h3> <h3><br></h3><div>黑芝麻胡同,位于前鼓楼苑胡同南侧,东侧与后圆恩寺胡同相对。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全长285米,宽5米。明代称何纸马胡同,清代属镶黄旗,宣统时称黑芝麻胡同。据传,此胡同有一何姓糊纸马者,开有一“七巧斋”作坊,后人以其谐音讹称何纸马为黑芝麻。</div> <h3><br></h3><div>黑芝麻胡同13号,这时原是清末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奎俊的府邸。</div> <h3>前鼓楼苑胡同</h3> <h3><br></h3><div>前鼓楼苑胡同,与菊儿胡同相对,位于南锣鼓巷西侧最北边的一条胡同。全长261米,宽6米。明代称孤老胡同,因胡同内有一养济院而得名,乾隆时称前鼓楼院,宣统时称前鼓楼苑,1965年改称前鼓楼苑胡同。</div> <h3><br></h3><div>胡同并不长,胡同内也以民居为主,没有出名的大宅院。胡同西口止于南下洼子胡同,南下洼子胡同是一条南北向的胡同,从景阳胡同一直贯穿到前鼓楼苑胡同以北。</div><div>前鼓楼苑胡同2号大门,算是这条胡同中保存比较完好的老宅院门了。</div> <h3>炒豆胡同</h3> <h3><br></h3><div>炒豆胡同是南锣鼓巷东边南头第一条胡同,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胡同全长四百多米。</div><div>炒豆胡同明代称“炒豆儿胡同”,清宣统时称“炒豆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称“交道口南九条”,“文化大革命”中改称“大跃进路头条”,1979年复称“炒豆胡同”。</div> <h3><br></h3><div>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旗人,1825年袭封科尔沁郡王,1855年晋封亲王。他能征善战,但在历史上却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1859年在大沽海战中他督军奋战,大败英法联军。1863年后又受命剿捻,在山东、河南、安徽镇压捻军。1865年5月,率部在山东曹州与捻军激战中阵亡。死后,其子伯彦诺谟诂承袭亲王爵,因而这一带的老住户,还称这所府址为“伯王府”,伯王曾任御前大臣,做过光绪的“谙达”(老师),教光绪骑射。</div> <h3><font color="#010101">这儿是蒙古科尔沁王爷僧格林沁王府,成为寻常百姓家了,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h3><br></h3><div>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民国后,府第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被分成了许多院落。现在的炒豆胡同73号至77号(单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都是原王府的范围。</div> <h3><br></h3><div>僧王府位于东城区炒豆胡同77号、板厂胡同30至34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div> <h3>板厂胡同</h3> <h3>。</h3><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板厂胡同主要看点是19号院曾为建国后朝鲜驻华大使馆所在地。</div> <h3><font color="#010101">东棉花胡同</font></h3> <h3><br></h3><div>东棉花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大街,沿着东棉花胡同的护栏往下看,巷子两头的景色便尽收于眼底。原先叫棉花胡同,后来因为西城区也有一条叫棉花胡同,所以就区分开了,加了个“东”字。在这个胡同里蹲着一个大有名气的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这儿的人简称:中戏。这里文化气息挺浓,前面就是锣鼓巷。</div> <h3>北兵马司胡同</h3> <h3><br></h3><div>北兵马司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北城兵马司。明朝北京内城设有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负责地面治安捕盗。此处即为北城兵马司。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兵马司胡同,宣统时称北兵马司。民国后沿称。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官邸在此,1949年后曾为交通部,现为中央戏剧学院北剧场。</div> <h3><br></h3><div>刚进胡同东口不远,就能看到这样一处很有意思的居民房后山墙,一看就是由原来宅院的大门改建而成,因为屋顶是那种蛮子门的造型,门楣上有砖雕栏板,中间门洞部分明显是后堵上的砖墙,而且还保留着两个抱鼓石的门墩,最有意思的还是这门墩并不是落地的,而是在高台之上,看上去有些可笑,不知道是为了保留那两个门墩而特意放置在那里的,还是因为取消了原来门口的台阶而造成的。</div> <h3>秦老胡同</h3> <h3>秦老胡同33号院,旧时称为‘’梦园‘’,是溥仪妹妹的老宅。<br></h3> <h3>秦老胡同35号,最早并不是一所宅院,而是私家花园的一部分。据传,这座花园是清末内务府总管大臣查哈拉索柱家的,当时被称为‘’索家花园‘’,后来被称为‘’绮园‘’。<br></h3> <h3><br></h3><div>秦老胡同35号,曾是清内务府总管大臣察哈拉氏明善宅府的花园部分。院落不是很大,但十分精致。 他的书房前有一小花园,名绮园。园内有叠石假山、游廊池榭,还有一个船形敞轩,虽小巧却意境深邃,颇有江南园林的意境。</div> <h3>前圆恩寺胡同</h3> <h3><br></h3><div>前圆恩寺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圆恩寺胡同,因圆恩寺胡同此地建有圆恩寺而得名。圆恩寺建于元至元年间,后多次重修。寺西有广慈庵,庵内碑碣有句:“建立十方院,圆恩是比邻。”圆恩寺今已拆除,在旧址上建原铁道兵干部休养所。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前圆恩寺胡同。</div><div><br></div><div>宣统时称前圆恩寺。前圆恩寺胡同明时称圆恩寺,乾隆时称前圆恩寺胡同,北面的胡同称后圆恩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将前圆恩寺胡同改叫交道口南四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六条,后恢复原名。</div> <h3>后圆恩寺胡同</h3> <h3><br></h3><div>后圆恩寺胡同,与黑芝麻胡同相对。</div><div>这条胡同里有茅盾故居(13号)和清庆亲王次子的府邸。</div><div>茅盾故居位于后圆恩寺胡同13号,仅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院中绿植藤绕,显得很有生机。茅盾解放后一直住在东四头条203号文化部宿舍,与周扬、阳翰笙等为邻,1974年搬到后圆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最后7年的岁月。</div> <h3>茅盾</h3><div>中文名</div><div>沈德鸿</div><div>外文名</div><div>Mao Tun</div><div>别 名</div><div>茅盾、郎损、蒲牢、沈余、微明(笔名)</div><div>国 籍</div><div>中国</div><div>民 族</div><div>汉族</div><div>出生地</div><div>浙江省嘉兴市桐乡</div><div>出生日期</div><div>1896年7月4日</div><div>逝世日期</div><div>1981年3月27日</div><div>职 业</div><div>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div><div>毕业院校</div><div>北京大学预科</div><div>主要成就</div><div>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div><div>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div><div>代表作品</div><div>《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div><div>字</div><div>雁冰</div> <h3>茅盾和夫人孔德沚自小定亲。1916年春节,茅盾从上海回到故乡与定下亲的孔德沚正式成婚。从此两人一直相伴,茅盾专心事业,而孔德沚照顾他的生活。直至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一个叫秦德君的女学生与之同行。因为都是单独来到陌生地,两人关系密切并产生了感情,在这种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消息传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后经证实,便大哭一场。婆婆劝她:“茅盾会回心转意的。”果然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h3> <h3><br></h3><div>解放后,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务,而茅盾则全力投入于工作。“文革”开始之后,茅盾靠边还被抄了家。孔德沚在这场劫难中为之担心不已,这使得她的糖尿病复发。70多岁的茅盾伴其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但是这仍于事无补,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因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自此两人结束了长达44年的婚姻生活,从此阴阳相隔一直到1981年茅盾逝世。</div> <h3><br></h3><div>由茅盾故居往东走,会看到一处高墙大院,此处即是后圆恩寺胡同7号。一个很气派的门楼,上挂“友好宾馆”的牌匾,已经有些斑驳,大铁门紧闭,看来是关张有一段时间了。想来这院子建成时间较晚,完全是西式风格,看不出中式古建的踪迹。据说院内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既有四合院,又有西洋楼房,还有很大的花园。</div> <h3>园中有西式拱形圆亭、喷泉,又有来自圆明园的刻石。这所宅子也是几易其主,民国时曾卖给法国人,抗战胜利后,成为蒋介石的行辕,蒋介石来北平即下榻于此。解放后,此处曾先后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处、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br></h3> <h3>菊儿胡同</h3> <h3><br></h3><div>菊儿胡同,明称局儿胡同。清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清末又谐音作菊儿胡同。“文革”中一度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今名。</div> <h3>禄(1836-1903) 清末大臣。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1874年,同治帝死,荣禄参与确定载湉(即光绪帝)继承帝位,为慈禧太后所倚重。1879年,因忤慈禧太后,又被劾纳贿,降二级,去职10余年。</h3> <h3><br></h3><div>荣禄故居:菊儿胡同在东城区西北,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乾隆年间称桔儿胡同。宣统年间改为菊儿胡同。1965年改称交道口南三条,1979年恢复为菊儿胡同。胡同里的3、5、7号旧为荣禄故居。1949年改为阿富汗大使馆。据说41号曾经是寺庙,里面住过一位清朝皇帝的替僧。</div> <h3>1891年底,起任西安将军。1894年,允准入京拜贺慈禧太后60寿辰,适逢中日战事紧急,留京再授步军统领,会办军务。战后,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督练北洋新建陆军。1898年6月,百日维新期间,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得力人物。旋即内调中枢,授军机大臣,晋文渊阁大学士,</h3> <h3><br></h3><div>菊儿胡同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年间大臣荣禄的宅邸,几乎占了这条胡同北侧的近半条街</div> <h3>管理兵部事务,节制北洋海陆各军,统近畿武卫五军。策划立端王载漪子溥硁为大阿哥(皇储),谋废黜光绪帝。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主张保护各国驻京使馆,镇压义和团。1902年1月,随慈禧太后返京后,转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1903年去世,谥号文忠。以示其对清朝的忠心。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h3> <h3><br></h3><div>府邸基本格局尚存,欧式别墅让人出乎意料 过了人来车往的地安门外大街,走入南锣鼓巷的生活场景,离开了后海周边的王府聚集地,到了灰墙筒瓦的官宅区。从元代北京建城开始,南锣鼓巷和后海这两个地方就被纳入“九经九纬”的范畴内,住过不少朝廷重臣。荣禄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故居在南锣鼓巷菊儿胡同。</div> <h3><br></h3><div>1836年,在菊儿胡同里,瓜尔佳氏门中又添了一个男丁,他就是荣禄。瓜尔佳氏是满洲八大家族之首,可谓名门,荣禄的祖辈和父辈又都位列朝班,荣禄一出生就注定了要追随先辈们的脚步。1859年,23岁的荣禄得罪了他的上司肃顺,差点儿被处死,当时他已经有7年“官龄”了。躲过大难后,荣禄回到菊儿胡同的家闭门闲居,偶尔在花园里走动走动,开始认真思考为官之道。</div> <h3><br></h3><div>菊儿胡同之所以出名,恐怕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的那次“人居奖”改造工程,胡同中间的一片危旧房被改建成了四合院式的新建筑。而菊儿胡同3号,荣禄故居的所在地,因为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加入被改造的队伍,保留至今。菊儿胡同3号院:门内发生的“巨变”</div> <h3><br></h3><div>曾经的荣禄府花园</div><div>只有这满墙的爬山虎倒是还有点花园的影子</div> <h3>老北京胡同典型的大门,报箱和信箱挂在门上</h3> <h3> </h3><div>北京南锣鼓巷里雨儿胡同13号齐白石从50多岁到逝世前一直在此居住</div> <h3><br></h3><div>北京齐白石故居在南锣鼓巷里的雨儿胡同13号。现在这里是齐白石纪念馆。这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齐白石故居,南锣鼓巷那个没住多久,后改为齐白石纪念馆。</div> <h3><br></h3><div>等着看相声的悠闲下午,都被用在了南锣鼓巷的小胡同里。顺着指示牌找到齐白石故居,院落干净整洁,室内悬挂这各时期的作品,纪录片循环播放。似乎只有窗明几净的四合院才符合老艺术家的质朴和深沉。</div> <h3><br></h3><div>在南锣鼓巷西侧的雨儿胡同中部,一座四合院齐白石纪念馆也是齐白石的故居,小院很清新,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几乎全部都体现出来,白石老人的起居室画室的陈列就是当时老人用过的物品,老人怀念西城的老屋,在此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搬回了旧屋。这里虽也是故居,但在白石老人在世时就建为了齐白石纪念馆。</div> <h3><br></h3><div>胡同里幽静的小院,适合午后去散个步,记得对于齐白石的介绍偏少。老北京四合院的风貌,感受老先生当年的创作环境。</div> <h3><br></h3><div>中间摆着齐白石老先生的雕像,四周就是老人家的房子,里面摆设着他用过的家具还有字画,对于艺术来说,是很值得参考的一个景点。</div> <h3><br></h3><div>故居室一座带跨院的三合院住宅,齐白石从50多岁到逝世前一直在此居住。故居中的3间北房是当年的“白石画屋”,因屋前安有铁栅栏,又称“铁栅屋”。</div> <h3><br></h3><div>北房檐下悬挂有齐白石篆刻的长3.3米、高0.84米的篆体“白石画屋”横匾,大字尚依稀可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