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制作 渔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浩荡岁月为重庆留下一颗璀灿明珠——山城巷。山城巷位于渝中半岛之上,是重庆唯一以“山城”命名的街巷,靠近长江一侧,下起于南纪门,上止于领事巷。其依山傍水,靠水而居,因城而兴。整个街区由狭窄的街巷和青石梯步铺就,这一梯一步都承载着重庆久远的历史记忆,展示着山城重庆爬坡上坎的地理特征,浸润着巴渝老街原汁原味的古朴民俗民风与建筑艺术。具有典型的重庆山城风貌,是重庆历史文化和山水城市特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来,老街居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巴渝文化。因此,这里也是重庆城市山地建筑的风格汇集地——如典型的欧陆巴洛克风格建筑、巴渝特色吊脚楼、因地制宜的四合院、古老的石朝门、因陋就简的“抗战房”以及具有海派风格的石库门建筑,依山就势,顺坡而建,高低错落,散落其间,亮点纷呈,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仁爱堂及“厚庐”石库门建筑,成为山城巷当仁不让的镇巷之宝。</p><p class="ql-block"> 山城巷中段有一条支巷,叫体心堂,此巷过去有金马寺、城南女工社、成德女中学校、郭沫若故居等。抗战期间,郭老的不少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金马寺是山城巷最久远的建筑,传说因马蹄往返踩踏,形成一条通道,即今天的马蹄街。物换星移,历经沧桑,至今体心堂还保留着一楼一底,屋顶为小青瓦铺面的42号民居,里面还有很多精美灰塑、雕花门窗,这是典型的南方传统民居院落的代表。本人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在体心堂40号(即改造成金马寺小学的校舍内)居住时,还见到遗留的金马寺寺庙部分建筑,其高挑的屋顶,巨大的廊柱,幽深的通道给人以神秘感。但这样一个历史文物,在九十年代初,未经任何文物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论证认可,就将这遗留的部分建筑随意拆掉了,现在只是在解放碑国泰广场美术馆前,保留有一块关于金马寺的文字记录及铜板浮雕。</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除仁爱堂、厚庐、体心堂42号等少数建筑保留外,其余具有原汁原味的巴渝民居建筑和承载着多少代人乡愁的古朴民俗民风山城巷,都将划上句号,淡出人们的视线,代之而起的是又一个仿古商业地产开发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一、寻踪山城巷</h3><h3> 大隐于市的山城巷入口。位于南纪门及中兴路口旁边的山城巷入口,很不招人待见。不经人介绍及不仔细寻找,真还不易发现它就是山城巷及山城步道入口。倒是旁边的法院高楼巍峨壮观,一目了然。</h3> <h3> 沿着陡峭的梯道,拾级而上,让你气喘吁吁。想要领略山城巷的风貌,先得让你活动活动筋骨。</h3> <h3> 二、初掠小巷风情</h3><h3> 进入平台后,峰回路转,一排排民居房屋扑面而来,小巷居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孕育老街小巷市井文化,历史文脉及人文风貌初步展现。</h3> <h3> 三、官宦烟云</h3><h3> 著名的厚庐位于山城巷中段,建筑为砖石结构,石门框,八字形朝门,弧形窗楣,条石屋基,依坡就势,是典型的海派风格石库门建筑,也是重庆山地建筑的典型代表。系当年重庆军阀刘湘下属师长蓝文彬官邸,为山城巷增辉不少。2017年,厚庐公馆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h3> <h3> 四、民居蜕变</h3><h3> 重庆民居又一特色——吊脚楼。以前在坡道上或悬崖峭壁上有很多这样的建筑,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建筑能力的提高,吊脚楼已越来越多的被砖混建筑所取代。</h3> <p class="ql-block"> 五、物是人非</p><p class="ql-block"> 山城巷非常有名的支巷——体心堂。尽管这条小巷幽深悠长,蜿蜒狭窄,但由于是当年南纪门中学和金马寺小学学生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小商叫卖,居民起居,小孩玩耍,休闲纳凉,行人进出,好不热闹。曾几何时,时过境迁,随着金马寺小学与金汤衔小学、放牛巷小学合并,共同组建新的金马小学而迁走,以及大量原住民的迁移,校园校舍及周边民居已人去楼空,渐趋荒芜,门可罗雀,已难以再现当年的热闹与喧华。风貌依稀似当年,街方邻居今安在?</p> 人去楼空的金马寺小学校园,一片凋敝和荒芜,令人嘘唏不已。 <h3><br></h3> <h3>没有了居民和学生,也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周边的巷道更陡显冷清寂寥。</h3> <h3> </h3><h3></h3> 走在山城巷的石板路上,斑驳的旧墙,凝固着远去的岁月时光。走进它的一条又一条更为狭小的支巷,原以为会路尽而返,不料想却是别有天地,让人驻足而望,久远的历史扑面而来。 <h3> 六、历史更替</h3><h3> 继续拾级而上,进入最佳观景平台。在此处极目天舒,凭栏远眺,滚滚长江顺流而下,石板坡、菜园坝长江大桥及南岸景观尽收眼底。以前那种航标高挂、江水踹急、纤夫声吼、民船争流的场景,已被沿江大道和水位提高后,流速平缓的江水所取代。</h3> <h3> 七、文化传承</h3><h3> 欲沉浸巴渝传统文化,留住往日情怀,既有潜心作画,固化民俗美的从艺者们;也有认同老街记忆,拍照留恋的小清新们;更有肩负历史使命,光大历史文化的当局者们。他们都是从不同角度,以实际行动,在传承和发扬巴渝传统文化!</h3> <h3> 八、小巷瑰宝</h3><h3> 建于100多年前的法国仁爱堂,毫无争议的成为山城巷的地标建筑。虽然历经岁月更替,风雨侵蚀,<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昔日的华丽依稀可见,那孤零的旧楼上端的浮雕十分精致,大多数保存完好,只是楼房破败,残垣断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但无论怎样破败,其残留建筑依然展现出高端霸气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仍然是山城巷众望所归的镇巷之宝。</span><br></h3> <h3> 九、岁月静好</h3><h3> 因仁爱堂及法国领事馆而得名的领事巷,成为重庆最著名的小巷之一。高高的围墙,显得幽深而宁静;悠长的步道,显得深邃而厚重。远离尘嚣,徜徉小巷,置身其间,聆听自己的脚步声,感受小巷文化与岁月静好,也是一桩美事。</h3> <h3> 十、雨巷情结</h3><h3> 这里非常完美的再现了戴望舒先生《雨巷》情景,近年来不断有许多墨客骚人,来此重温雨巷情节。冀望在悠长的雨巷,在淅淅沥沥的雨中,遇见一个撑着油纸伞,象丁香一样太息的姑娘。</h3> 如今的山城巷,熙来攘往,有游人为它而来,打卡而去;有寻着商机而来的人,把一家家商铺开满了巷内,让山城巷热闹了起来;更有为情怀、为传承、为梦想而来的人和团队,为山城巷和游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div>岁月荏苒,百年山城巷,述说着历史,把昨天带到今天,也将续写未来!</div><div><div><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