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家风

马踏飞燕

<h3><br /></h3><h3> 鸡叫两遍,黑暗中一位老人摸索着从床上爬起来,点亮了煤油灯,穿衣起来,来到了锅灶间,开始了新的一天,他淘米下锅,坐在锅间燃起了山草,塞在锅洞里,烧起了早饭,为的是赶上四里路的学校,不让孩子上学迟到,多少个日日夜夜,勤劳的老人一直到我把我送到了县城念高中。 </h3> <h3>  他是我的父亲,比我大四十五岁,老来得子的父亲从我出生时,在我身上倾注了一丝期望,希望我脱离农村,做一名吃公家饭的人,做一名不平凡的人。</h3><h3> 父亲舍不得打我,舍不得惩罚我,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永远是和蔼的,陪我玩耍,带我走亲戚,年幼的我喜欢跨在他的腿上,喜欢听他讲故事,听他说他自己的故事。</h3><h3> 他说的最多的遗憾是书没有念好,督促我们子女奋进。</h3><h3> 他十二岁才有机会在石塘念私塾,念书的时间区区47天,自己聪明在班级里有名的,后由于家庭的变故,不得不辍学,这段时间的不如意,使他经常默念并背熟了《百家姓》《千字文》,他的学习能力很强,他学会打算盘,我也听他背诵过算盘里的小九九口诀,他崇拜英雄,喜欢传统评书,我在他的似懂非懂的故事中度过童年了时光。</h3><h3> 父亲很爱我, 他表达的方式也很特别,喜欢把我抛在空中接住逗我哈哈大笑,或把我的手塞进他嘴里,他用牙齿轻咬我的手指,手背,手上的肉,听他的上下颌发出"叮当"独特的碰撞的声音,还有嘴里发出的呵呵声,父亲是爱我的,我从那里获得无私没有报酬的疼爱。</h3> <h3>  父亲是辛苦的,年老的他在生产队挣不到更多的工分,分田到户,打的粮也没有别家的多,却没有让我吃苦受罪,就是我考上学习转户口的时候需要交粮,父亲还脸红着抱着委屈到人家借粮,那一簸箕一簸箕的粮食从别人家搞出来的时候,我如今想来都很心酸。</h3><h3> 父亲挣不到多钱,对我念书却舍得下本钱,花气力,记得念高中,到肥东的班车早上只有早五点半一班,父亲早早准备了生活费,陪我伴着星光一起走山路,把我到县城交的米挑上,步行四五里路,可从来不让我挑,这个习惯一直到我上大学,后来被我的大学同学指责,我才知道那一刻我长大了,我可以替父亲承担一些责任了,可父亲一直不说,那厚重的父爱,默默地付出,做儿子的我当时是如何不懂事呀。</h3><h3> 父亲的一生是清苦的。他在生产队当了20年的会计,算账一丝不苟,从来不为家多算一笔,他是正直的人,我家里姊妹多,算起帐我家每年都透支,家里很少做衣服,我穿的是姐姐的衣服,当年家里的布票,常常送给需要的人家,父亲也不要人家一点好处。</h3><h3>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他鼓励我们说,三年自然灾害比眼下很困难,都没有饿死他,他安然过关因为老天有眼,不会惩罚好人的。后来我们举家食粥,有时还吃一些大麦粥,但全家其乐融融,我们也没感觉到苦,因为父亲很知足,当然他常挂在嘴里的教我们克服难关的例子还有一个故事就是朱元璋。</h3><h3><br /></h3> <h3>  我的奶奶姓朱,从凤阳逃荒到肥东,我们有朱氏的血统,朱元璋不经历苦难,当不成皇帝。当年骚鞑子元朝皇帝不知听谁说的,从朱元璋一出生时就追杀和他同年的男孩,朱元璋一直在逃难中,走的地多了,同情老百姓的疾苦,虽然他自己一贫如洗,大冬天躲避元军追捕,衣衫褴褛的蹲在青灰之中,头上卡个葫芦瓢做的帽子,簌簌发抖中他还思念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他曾吟了一首诗"身蹲青灰头顶瓢,不知穷人怎么熬",这句话成了父亲挂在嘴里的我常听到的一句话,他教育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家是最穷的,自己是最倒霉的人,世间一切苦都会有人经历,都会过去的。</h3><h3> 从他那里,我知道物质方面不是主要的,精神和肉体,精神最重要的,人要活得充实,有意思,有质量,笑对人生。</h3><h3> 父亲对人友善,我记得吃穿戴不好的情况下,亲戚家的小孩都喜欢到我家来玩,而到吃饭的时候,和我们吃一样的伙食,表姐夫是大队干部,他的小孩吃喝比我们要好,可一到吃中饭时,他家小孩和我们一样吃冷粥,没有嫌弃我们冷粥馊饭不好吃,由于他们的加入,我往往是饿着肚子,怨气经常发给父亲,父亲笑呵呵劝我们不要那么小气,我们没有说什么。</h3> <h3>  父亲的仁爱之心曾使嫁到石塘街上的大姐很有意见,她从街上带来一些好吃的东西,往往被几个陪客吃了,大姐气的都不想来家,可父亲还是宁愿自家吃亏,也要维持人,大姐气的不想来家。</h3><h3> 家在街上的外甥和我们一样大,可一到暑假,农村就吸引了这帮孩子,大姐也没有办法。父亲对他的外孙可好了,煮鸡蛋给他们吃,没有我们的份,连面条我也只能喝汤,这样的做法曾让我非常受伤,我家的孩子成了可有可无的野孩子了,可父亲安慰我的一句话常是"千差万差,来人不差",他就是这样乐善好施的主儿。</h3><h3> 他也有过不去的事情,那就是生产队解散田地承包到个体,他从一个拿笔杆的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反差很大,他也抱怨过,很快的也适应了。</h3><h3> 一切从头学起,接近六十岁的他学会了使牛,犁田耙地,打场,撒化肥,他年岁已高,一切显得那么笨拙,他没有抱怨老天爷的不公,为了生存,他什么苦都能忍受,再苦再累他没有骂过我们,也没有叫孩子从学校停下来。</h3><h3> 我渐渐明白,父亲半路出家改行做农民的收入比别人差,不如别人曾使我想停止读书,况且书看多了,发现可以科学种田改变收入,他的不让我过问天地刺激我,有时想不念书,帮父亲搭一把手,改变自家穷苦状态,我曾埋怨父亲"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可父亲随我怎么说,就是不准我到田里去,说服的理由就是庄稼地搞不出名堂。</h3><h3>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的想法,虽然我还是喜欢袅袅炊烟的草房,还是喜欢家乡的山清水秀,却不得不从田园出来,我没有斗过父亲。</h3><h3>但我现在感谢他,现在我也知道读书看书是神仙过的日子,读书是一个人不老的最佳途径,劝我读书,逼我读书是父亲是多么正确啊。</h3><h3> 现在梦中见到父亲满脸的皱纹。爬满青筋的手臂,已过花甲之年的父亲呵斥老牛。艰难地耕耘的场景,醒来陷入深深内疚之中。</h3><h3> 是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他有自己家的"桃花源",梦想着我,他的孩子,可以过怡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h3><h3><br /></h3> <h3>  每到春季,我看看田园里桃花夭夭,风蝶飞舞,我的脑海里就有父亲的慈祥的影子,陶渊明父亲可能不知道,但我的家乡,他很孤独,他是念过书的人,他不和人争吵,受人欺负也不和人计较,他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可在农村里有几人能懂?</h3><h3> 闲暇约几个同龄人喝上几杯,说古论今,他崇尚关羽岳飞的忠厚仁义,他佩服杨家将,呼家兵家国情怀,他喜欢包拯嫉恶如仇,不徇私情铁面无私,他崇拜姜子牙83岁可快意恩仇,打神鞭扫除世上一切妖魔鬼怪。现在想起,那时父亲多么的无奈,他不服老,他不敢老!</h3><h3> 父亲在接近60岁的时候带我起早锻炼身体,踢腿压腰,跑步打拳,他身体较差,他不敢让自己成为"药坛子",他为我家付出太多,可一生吃的苦太多,当他的孩子都成家时,他成为古稀老人,他在干不动农活时常常责怪自己成为没用之人。长期的抑郁让他在74岁时离开了我们。</h3><h3> 每到清明时,表姐家的几个孩子每年都会从芜湖回来,都会看看我的母亲,和我的母亲追忆父亲的好处,在离开肥东阚集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留下200元钱,感恩我的父亲,让我的母亲日子过得好一点,我想父亲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欣慰,他疼爱的孩子在他去世20年后还有人想着他,念着他的好。</h3><h3> 我作为他的儿子,现年近半百,也会从父亲的故事中提取营养,勤劳,不畏困难,与人为善,笃信改变命运是读书,这就是家风吧!</h3><h3> 而如今我一事无成,每想到此事,我全身如坐针毡,我不原谅自己,在我的心里时时刻刻慈祥的父亲还默默看着我呢!我不能说自己老,这也算家风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