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脑卒中中心建设的构想在这里尽管胎死腹中,但国家卫健委的文件给予我信心。我相信英雄总有用武之地。里面有脑卒中建设和脑卒中治疗流程,管理和技术细则等。</h3> <h3>主要内容</h3><h3>一级指标 </h3><h3>二级指标 </h3><h3>三级指标 </h3><h3>1.基本条件 </h3><h3>1.1科室设置及床位数要求</h3><h3>1.1.1科室设置要求 1.独立设置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超声科、放射科、康复科等科室</h3><h3>2.开设卒中筛查门诊,如医院设置有体检中心,体检中心应与卒中筛查门诊建立分诊转诊机制,能够规范开展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及随诊</h3><h3>3.设置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如NICU在中心监护病房中则需分区或分组管理,以保证医疗质量。</h3><h3>1.2设施设备及人员资质要求</h3><h3>1.2.1仪器、设备配备要求 配备有CT、MRI、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经颅多普勒超声等与所开展技术服务项目相适应的仪器、设备。</h3><h3>1.2.2人员资质要求 卒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有相应的资质 </h3><h3>1.2.3卒中中心及相关科室标识要求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急诊的入口处设置醒目的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急诊科/卒中中心。</h3><h3>2.在门诊大厅、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的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急诊科/卒中中心。</h3><h3>3.急诊科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均应设置卒中患者优先标识。</h3><h3>4.使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统一要求的标识(胸牌、臂章),用于将卒中患者区别于其他患者,绿色通道和卒中中心医护人员区别于其他医护人员。要求标识明显。</h3><h3>1.3学科建设情况</h3><h3>1.3.1学科影响力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超声科、放射科、康复科等卒中相关学科人员在相关专委会有任职 </h3><h3>1.3.2科研及成果情况 年承担或参与卒中相关科研课题情况</h3><h3>卒中相关论文发表情况</h3><h3>2.组织管理 2.1组织领导 2.1.1领导重视 1.领导重视,优先解决卒中中心相关学科建设中的人、财、物问题。有激励卒中相关技术(新技术、开展不佳的技术)开展的政策或措施</h3><h3>2.1.2成立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 </h3><h3>2.成立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院级领导为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临床、医技和信息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医务部,医务部负责人为办公室主任,有专人管理卒中中心建设工作,负责与脑防委办公室进行工作联系,负责组织协调各科室工作开展,组织相关活动,开展质控和数据上报等日常工作,及时完成脑防委下达的工作任务。医务部、信息科、宣传科、心内科和内分泌科等相关部门、人员职责明确。</h3><h3>2.1.3成立卒中中心 3.成立卒中中心。院级领导为主任。建立符合医院实际的卒中中心工作模式和流程,具体模式可参照《卒中中心建设标准》。中心成立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等卒中诊疗相关学科骨干医师为主体和依托的救治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明确。</h3><h3>2.2.1定期会议制度 卒中中心成立后,应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卒中中心管理工作会议,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前2年需由卒中中心主任召集并参加。成立2年后,卒中中心主任可一季度参加一次。</h3><h3>2.2制度与落实 2.2.2多学科协作 建立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联合查房制度,联合会诊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制度、临床质控制度</h3><h3>每季度:至少召开2次多学科联合例会,分析总结实施经验,梳理解决存在的问题,更新流程规范</h3><h3>每月:至少举行2次多学科联合查房或联合会诊,要求卒中各相关科室必须参加,联合查房记录和联合会诊要体现各科室意见</h3><h3>每周:至少开展1次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或临床质控会,对近日急性卒中病例进行讨论</h3><h3>2.2.3院内发生急性卒中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h3><h3>制定有具体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h3><h3>2.2.4统一自动时间记录方案 建立统一自动时间记录方案,以确保各关键诊疗环节的时间节点记录的准确性</h3><h3>3.区域卒中防治工作开展情况</h3><h3>3.1卒中分级诊疗落实情况 1.组织区域内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共同开展脑卒中防治等工作</h3><h3>2.以学术讲座和业务指导等多种方式定期对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卒中防治相关技术指导、培训。至少每季度一次。</h3><h3>3.接受基层医院转诊的复杂、疑难、危重的脑血管病患者</h3><h3>4.上转复杂、疑难、危重的脑血管病患者到高级卒中中心</h3><h3>5.下转康复期脑血管病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其他基层医院继续治疗</h3><h3>3.2卒中防治网络建设情况 与区域内高级卒中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建立卒中防治网络,开展卒中防治相关工作</h3><h3>3.3区域卒中急救地图建设 积极参与地市级卒中急救地图建设工作并成为地图医院</h3><h3>4.培训及会议举办、承办、参与情况</h3><h3>4.1培训 4.1.1院内培训 医院有针对卒中中心质控人员、救治小组以及相关学科人员的培训制度。以专题培训、业务指导、晨会讲课等方式开展脑卒中防治知识及专业技术培训。组织本院全体医务人员开展卒中防治知识培训至少每年1次,卒中中心质控人员、救治小组至少每季度1次,卒中相关学科人员培训至少每月1次</h3><h3>4.1.2派人外出培训进修 外派本院卒中防治相关专业人员到高级卒中中心或基地医院等上级医院学习卒中防治适宜技术或参加规范化技能培训</h3><h3>4.2会议举办、承办及参与</h3><h3>4.2.1主办/承办卒中相关会议 主办/承办区域内卒中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承办省级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及国家脑防委相关会议,脑防委专家巡讲活动等</h3><h3>4.2.2参加会议 每年按要求派人参加中国脑卒中大会、卒中中心建设工作会议等脑防委组织的相关会议;参加中国卒中沙龙、脑防委专家巡讲团巡讲以及其他卒中相关会议及培训等</h3><h3>5.随访管理 </h3><h3>5.1制度及人员、设施设备要求</h3><h3>5.1.1随访制度和随访基本要求 医院有针对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随访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开展面对面随访、上门随访和电话随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随访工作,填写随访记录。随访频次根据病种和病情需要确定。</h3><h3>5.1.2人员和设施设备要求 要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各病区有专人负责卒中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随访工作,有固定的场所和基本的设施设备支持工作开展</h3><h3>5.2随访人群及内容</h3><h3>5.2.1随访管理内容 对出院病人进行定期随访管理。患者出院后,继续对其进行预防保健、用药咨询、康复指导等综合服务,跟踪进行随访干预工作;为出院患者回医院进行复诊提供全流程的咨询。</h3><h3>5.2.2随访档案要求内容 应包括:姓名、年龄、单位、住址、联系电话,入院诊断、出院诊断、出院转归、健康处方、康复方案、药物使用方案,重要检查检验指标,每次随访情况及随访结局等</h3><h3>5.2.4随访管理率 随访管理率要求90%以上。</h3><h3>6.宣教 6.1院内开展情况 6.1.1有计划地开展宣教 医院和卒中相关学科有计划地开展卒中宣教工作 </h3><h3>6.1.2宣教内容/方式/场地要求 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微信等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卒中健康教育大课堂,健康知识讲座活动,出院时有健康处方。卒中相关科室(病区)(包括心血管、内分泌科)设立健康教育板报、宣传栏、知识角、摆放知识手册等。要求场所固定。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等支持工作开展。 </h3><h3>6.2院外开展情况 </h3><h3>6.2.1参与脑防委组织的卒中相关宣传教育活动</h3><h3>积极组织相关临床科室按要求开展卒中防治宣传月、世界卒中日及卒中宣传周等活动 </h3><h3>6.2.2面向群众开展宣教、义诊活动等 开展健康大讲堂、义诊筛查等活动,免费发放脑卒中宣教材料等开展健康教育,提升群众对卒中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h3><h3>7.信息化建设 7.1时间节点管理 可进行患者时间管理,准确记录患者入院后各检查、治疗的时间节点</h3><h3>7.2评估量表信息化 卒中相关量表评分信息化、结构化,可查询,可分析与统计</h3> <h3><table class="worksheet showGridlines" style="border: thin solid rgb(210, 210, 223);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table-layout: fixed; width: 895px;"><colgroup style="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col style="width: 41px;"><col style="width: 365px;"><col style="width: 492px;"></colgroup><tbody style="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tr height="28;"></tr></tbody></table></h3><h3>2018年度卒中中心建设细则(技术部分)</h3><h3>指标 </h3><h3>内容 参考规范</h3><h3>脑卒中绿色通道 应设置急诊卒中救治小组(团队中至少包括有急性脑卒中救治经验的神经科主治医师及以上的医务人员); </h3><h3>急诊设置脑卒中溶栓专用床; </h3><h3>绿色通道脑卒中溶栓药品应常规配备; </h3><h3>绿道内具备24小时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能力; </h3><h3>查看有无TIA、急性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救治流程与诊疗规范;并组织学习;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h3><h3>查看有无对急诊脑卒中进行桥接动脉内溶栓/动脉内取栓适应征的评估流程和转院流程;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适应证与禁忌证部分;</h3><h3>静脉溶栓治疗DNT中位数:(DNT:入院到开始溶栓治疗时间);DNT≤45min病例数占所有溶栓患者的比率≥50%。 </h3><h3>有桥接动脉内溶栓/动脉内取栓指征的患者上转+治疗率;符合桥接治疗患者并转上级医院比率≥90% </h3><h3>静脉溶栓率;≥4% </h3><h3>检查针对在院全部急性脑卒中患者完成NIHSS评分者所占比率;100% </h3><h3>急性脑卒中患者完成急诊CT扫描的平均时间(入院到CT检查完成时间) 参见《中国脑卒中血管影像检查指导规范》;</h3><h3>急诊血常规+血糖检验报告出具的平均时间(从采血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血常规、血糖结果平均时间≤15min </h3><h3>神经内科 科室有脑梗死、TIA等疾病的诊疗指导规范并有根据规范制定的本科室标准化流程;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h3><h3>科室如分病区应有专门病区与卒中绿道对接;如无病区应有脑卒中专业组与绿道对接 </h3><h3>针对科室住院脑卒中患者完成病情程度量化评估的比率(NIHSS评分);100% </h3><h3>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院期间内依据脑防委指定的相关规范开展(抗凝、调脂、抗血小板及控制血压等)治疗的情况; </h3><h3>参考规范:1、中国脑卒中防治血压管理指导规范:第二部分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第三部分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血压管理;第六部分脑卒中防治血压管理指导规范。2、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第一部分缺血性卒中/TIA急性期的血糖管理;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的血糖管理;第五部分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3、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预防的血脂管理。4、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第三部分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第四部分抗凝药物的选择;第九部分左心耳封堵在房颤卒中预防的应用;第十部分房颤卒中预防的总体治疗建议。</h3><h3>1周内卒中患者完成脑、颈血管超声/TCD/CTA/MRA等评估的比率;≥90% </h3><h3>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导规范》,临床症状与护理部分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部分章节;</h3><h3>神经外科 根据脑防委等相关部门颁布的规范制定本科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大面积脑梗死等疾病的诊疗流程; </h3><h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完成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规范量化评估情况(Hunt-Hess评分) </h3><h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24小时内治疗+上转率;24小时内Hunt-Hess评分≤4分患者治疗+上转率≥90% 参见《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h3><h3>近1年内脑血管病术后严重并发症(死亡)占脑血管病手术患者比率;≤3% </h3><h3>脑卒中患者是否开展 NHISS,GCS等围手术期评分; </h3><h3>术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规范评估,术后回顾分析; </h3><h3>功能科室 具备开展颈部血管彩超和TCD检查诊断服务; 参考《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h3><h3>CT24小时/7天 参考《中国脑卒中血管影像检查指导规范》</h3><h3>具备并开展颈部及颅脑血管CTA检查能力 参考《中国脑卒中血管影像检查指导规范》</h3><h3>医院可以进行 MRI检查的序列和模式: □T1T2 □DWI、□MRA、□MRV检查 参考《中国脑卒中血管影像检查指导规范》</h3><h3>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功能24小时/7天 </h3><h3>康复科 查看康复病房的设置情况,有无针对脑卒中患者开展康复诊疗的指南/规范和标准作业流程; </h3><h3>医院能够开展的治疗项目: □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高频、中频、低频等电疗设备气压循环治疗设备等) □作业治疗□吞咽障碍治疗□言语障碍治疗□认知障碍治疗□传统康复治疗(针灸、推拿等) □康复工程(假肢及矫形器等) □心理治疗</h3><h3>康复科开展脑卒中患者早期床旁康复、吞咽功能评估的比例;≥90% </h3><h3>一级预防 </h3><h3>指标 内容 </h3><h3>评定项目 针对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与干预的宣教;宣传板报、资料册、影音资料内容明确,醒目,易懂等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生活方式部分;</h3><h3>房颤患者是否规范开展新型口服抗凝药/华法林抗凝治疗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心脏病 心房纤颤部分;</h3><h3>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是否开展规范治疗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高血压部分;</h3><h3>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糖尿病患者是否开展规范治疗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糖尿病部分;</h3><h3>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血脂异常患者是否开展规范治疗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血脂异常部分;</h3><h3>除了药物干预,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是否开展生活方式(包括饮酒、肥胖和膳食营养)宣教与干预;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生活方式部分;</h3><h3>脑卒中高危人群阿司匹林干预情况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阿司匹林与卒中部分;</h3><h3>40岁及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卒中风险评估量表(改良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估表)使用情况 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卒中发生风险评估表部分;</h3><h3>二级预防 </h3><h3>指标 </h3><h3>内容 </h3><h3>1.病因分型 在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或CISS分型情况 </h3><h3>2.治疗情况 针对明确脑卒中病因采取治疗的情况 </h3><h3>参考规范:1、中国脑卒中防治血压管理指导规范:第三部分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血压管理;2、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的血糖管理;3、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预防的血脂管理;4、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第十部分房颤卒中预防的总体治疗建议</h3><h3><table class="worksheet showGridlines" style="border: thin solid rgb(210, 210, 223);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table-layout: fixed; width: 895px;"><colgroup style="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col style="width: 41px;"><col style="width: 365px;"><col style="width: 492px;"></colgroup><tbody style="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tr height="28;"></tr></tbody></table></h3> <h3>区域专病中心建设项目</h3><h3> </h3><h3>建设任务书</h3><h3> </h3><h3> </h3><h3> </h3><h3>牵头建设单位(盖章): </h3><h3>专病中心名称(盖章):卒中中心</h3><h3>填报时间:</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卫生和计划生育局</h3><h3>二O一八年三月</h3><h3>一、专病中心负责人基本信息</h3><h3>姓 名</h3><h3>秦承辉</h3><h3>性别</h3><h3>男</h3><h3>年龄</h3><h3>43岁</h3><h3>联系电话</h3><h3>13750756618</h3><h3>邮箱</h3><h3>qinsos@sohu.com</h3><h3>任</h3><h3>职</h3><h3>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称</h3><h3>副主任医师</h3><h3> </h3><h3>学术组织任职情况</h3><h3>中国脑血管介入学会委员</h3><h3>学历</h3><h3>初始学历</h3><h3>本科</h3><h3> </h3><h3>最后学历</h3><h3>本科</h3><h3>专 科</h3><h3>特 长</h3><h3>擅长专业</h3><h3>脑血管病</h3><h3> </h3><h3>熟悉专业</h3><h3>神经介入</h3><h3> </h3><h3>相关或了解专业</h3><h3>神经内科</h3><h3>二、建设目标</h3><h3>(说明专病中心在本领域内专科优势、学科发展、区域影响力、科研学术等方面2年内建设目标)</h3><h3>我院目前设立有卒中中心、神经内外科,包含院前卒中救治、急诊大厅专用溶栓床位、急诊卒中病区(床位10张)、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区)(重症卒中床位),拥有16排双螺旋CT、1.5T MR、国际尖端的DSA、国内领先的多人仓高压氧等。</h3><h3>从卒中识别、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流程化管理,旨在为卒中患者提供合理、优化的治疗,提升我院的卒中医疗服务体系建设。</h3><h3>2013年,神经内科被列入重点学科创建,受到各方重视。2018年元月份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血管介入人员进修结束,同时与上级医院进一步合作,现有舒勤奋等知名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长期在我院坐诊,紧密指导我科工作,对接帮扶。期间邀请楼敏教授为我院医护人员培训静脉溶栓流程,与浙二及上海九院接轨。我院为上海长海医院,上海市一及浙江医院等协作医院,上述协作医院专家经常到我院坐诊,自2016年DSA开机以来,也得到了浙江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大力帮扶。</h3><h3>另外,本院人员通过到上海九院、华山医院等国内先进医院进行短期学习、长期进修、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浙江医院对院区在科学研究、继续教育、科室管理等全方位的支持,不断的整改优化、人员培训,制定更加适合我市卒中患者的救治流程,使急性卒中患者(包括就诊延迟的患者)获得及时的诊断、急性期治疗、康复、二级预防及并发症预防等规范的干预措施。</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三、建设任务</h3><h3>1.学科发展</h3><h3>(促进疾病诊疗及康复保健水平提高的主要指标,以及在全国、全省、全市学术地位改变、技术示范和辐射情况,锤炼出至少1个市县内以上领先水平的诊疗方案,简要说明具体思路和内容如突破点、创新点等)</h3><h3>急性缺血卒中每分钟将有190万神经元凋亡,时间就是大脑,通过优化我院静脉溶栓流程,缩短door-to-needle time(DNT),争取将DNT控制在60分钟以内的同时,分阶段将DNT进一步缩短至20分钟,挽救更多的神经元。针对患者自行就诊及120接诊的不同,针对性建立静脉溶栓流程,对相关科室进行培训,将来逐步进行全院全员培训,加强卒中的识别和救治。在我院DSA引进以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动脉内介入治疗,逐步实现静脉溶栓和动脉内治疗两条腿走路,成为区域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并帮扶下级医院,让有CT的医院能实现自主静脉溶栓。</h3><h3>对于出血性卒中患者,我们将通过CTA、DSA排查高危脑血管病患者,通过脑外科手术、动脉瘤介入栓塞等及时救治,积极抢救生命。</h3><h3>对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包括肢体功能锻炼、针灸、高压氧治疗等。根据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h3><h3> </h3><h3> </h3><h3>2.临床疗效提升</h3><h3>(本专病中心2年内在提升临床疗效方面的建设措施和主要指标)</h3><h3>通过质控指标牵引、整体性与时效性高度统一的"时间窗内卒中患者全流程一体化救治"的建设模式对卒中患者进行救治,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目前主要监测指标:</h3><h3>1、DNT是最关键的指标,它反应一个医院的协同作战能力。我院以积极控制DNT,抢救大脑为目标,把它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DNT≤60min达到国内要求标准;第二阶段,DNT控制在45分钟内,达到美国2018缺血性卒中管理指南标准;第三阶段,DNT控制在30分钟内;第四阶段,在圆满达到以上标准,团队熟练操作后,进一步减少相关环节,将DNT进一步缩短至20min。</h3><h3>2、出院患者使用降脂药物的比例;</h3><h3>3、入院48 h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占比例;</h3><h3>4、对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评价与实施的比例。</h3><h3> </h3><h3> </h3><h3> </h3><h3>3.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h3><h3>(本专病中心2年内在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制度建设和流程设置方面的建设)</h3><h3>对非卒中中心医疗机构进行如下培训:①卒中患者的现场识别;②快速合理的转运;③选择合适的有资质的卒中中心;④标准化的卒中诊断和治疗技术规范;⑤卒中信息资源共享;⑥建立卒中健康促进体系。行使以下功能:①对不具备卒中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转诊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②将需要更复杂和更多医疗资源的患者转运至综合卒中中心;③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转至下级医疗机构,进行后期康复治疗及社区医生专职随访,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h3><h3> </h3><h3> </h3><h3>4.医疗风险控制</h3><h3>(本专病中心2年内在医疗风险控制方面的建设目标,说明具体思路和内容)</h3><h3>卒中团队通过反复培训,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具体内容:</h3><h3>1) 每周一次的多学科会议,讨论并书面记录每个卒中患者的具体情况;</h3><h3>2) 为护士及非医疗员工提供卒中相关的课程培训的记录;</h3><h3>3) 每年至少有20例患者在发病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h3><h3>4) 静脉溶栓若并发出血,有神经外科提供有力的后续保障;</h3><h3>5) 具有明确成文的急性卒中标准化救治流程、操作手册(针对性的紧急救治路径,包括稳定生命体征、首诊检查、用药)和静脉rt-PA溶栓方案(包含用rt-PA治疗急性卒中、预防和处理rt-PA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流程与措施,及对流程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等书面文件;</h3><h3>6) 依据国家卒中急性期诊疗和二级预防指南,建立标准卒中管理的书面流程,包括院前处理、急诊管理、急性治疗、监测、早期神经康复、出院及随访计划。</h3><h3> </h3><h3> </h3><h3>四、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h3><h3>(根据专病中心总体建设目标和任务,按季度安排建设目标和计划,明确考核指标)</h3><h3>1、启动阶段(2018年1月份):成立卒中中心及确定团队成员,制定院内救治流程、建设实施方案,综合协调院内各学科参与配合。</h3><h3>2、实施阶段(2018年**月到2019年12月):制定培训计划:</h3><h3>1) 医院卒中诊疗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应每年参加与脑血管病相关的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h3><h3>2) 加入中国卒中联盟数据库登记系统,并由卒中中心质量改进专员负责定期上传及核对数据的工作。</h3><h3>3) 所有急诊医师必须至少接受过一次卒中中心的卒中急救培训。每年应与院前急救系统人员至少会晤2次,评审急性卒中救治情况。</h3><h3>4) 卒中小组成员独立工作前,必须在中心内接受实践培训,接到急诊电话后,15min内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评估。</h3><h3>5) 卒中专科护士需要接受特定的正式卒中医学培训至少3个月。</h3><h3>6) 设立卒中门诊,由专门的卒中医生坐诊。</h3><h3>7) 对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站进行卒中筛查的培训,逐步建立筛查流程。</h3><h3>8) 定期进行院内院外卒中科普宣传,制作卒中科普手册。</h3><h3>3、中期总结及改进(2018年11月):收集我院卒中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h3><h3>1) 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比例。</h3><h3>2) 急诊就诊25 min内开始头颅CT检查及45 min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比例。</h3><h3>3) 静脉r t-PA药物溶栓:i.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rt-PA药物溶栓治疗的比例;ii.从急诊就诊到静脉给予溶栓药物的时间(door-to-needletime,DNT)<60 min的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所占比例;iii.出血转化类型和发生的例数,以及36 h内出现有临床症状的颅内出血的比例。</h3><h3>4) 入院48 h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占比例。</h3><h3>5) 入院48 h内不能行走的患者采取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的比例。</h3><h3>6) 入院48 h内采取吞咽功能评价措施的比例。</h3><h3>7) 入院1周内接受血管评估的比例。</h3><h3>8) 对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评价与实施的比例。</h3><h3>9) 转运至综合卒中中心的卒中患者所占比例。</h3><h3>4、终期总结及评估(2019年12月):通过两年左右的建设时间,初步形成适合于我市的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县域内卒中中心基本完成,对卒中患者进行制度化、流程化的救治。</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五、保障措施</h3><h3>(为了保证专病中心建设总体目标和各项建设任务的实现和完成,已有和将要采取的保障措施)</h3><h3>1. 加强院前急救对卒中的识别、转运,使其与院内医生进行准确有效交接;逐步完善卒中中心的院内建设,针对建设标准,逐步达标;和下级医疗机构有效对接,包括培训、转诊、卒中筛查等。</h3><h3>2. 制定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卒中团队,团队成员必须包括各个科室主任,以确保团队成员技术能够满足卒中患者的救治。制定奖惩细则,确保团队有序运行,卒中救治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目标不断实现。</h3><h3> </h3><h3>6、 真实性声明及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的承诺</h3><h3> </h3><h3>本人承诺所提供的资料真实、有效,并保证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愿意承担全部法律责任。</h3><h3> </h3><h3> </h3><h3>专病中心负责人(签字): </h3><h3> </h3><h3>项目建设单位对建设计划的审核意见及工作支持、经费保障和管理措施的承诺。</h3><h3> </h3><h3> </h3><h3> </h3><h3>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签字):</h3><h3> </h3><h3> </h3><h3>单位公章</h3><h3> </h3><h3> </h3><h3>年月日</h3><h3> </h3><h3> </h3><h3>卫计局意见</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负责人签名:</h3><h3> </h3><h3> </h3><h3>部门(单位)印章</h3><h3> </h3><h3> </h3><h3>年月日</h3><h3><br /></h3> <h3>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h3><h3>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实施流程 </h3><h3>1 目的:通过规范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的流程,以缩短院内延误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减少风险。</h3><h3>2 范围:急性脑梗死并符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适应症并获得知情同意的患者。</h3><h3>3 权责:</h3><h3>3.1 急诊护士:发现可疑脑梗死患者,汇报急诊内科医生。</h3><h3>3.2 急诊内科医生:启动溶栓流程;开处检验单和检查单;通知神经内科溶栓小组医生。</h3><h3>3.3 急诊护士:给自费/医保的患者均建卡并至急诊收费处建立绿色通道,遵医嘱启动静脉溶栓。</h3><h3>3.4 溶栓小组医生:陪同患者行CT/MRI检查;完成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知情同意书;联系急诊责任护士准备静脉溶栓(急诊开始使用阿替普酶针);联系神经介入医生和导管室护士;陪同患者转运至导管室;陪同患者返回病房。</h3><h3>3.5 病区负责护士:安排病房静脉溶栓所需的床位及相关物品;接到导管室责任护士转运通知后填写介入交接单并协助病人转运。</h3><h3>3.6 导管室责任护士:安排动脉取栓所需的床位及相关物品;通知病区责任护士病人转运时间。</h3><h3>3.7 神经介入医生:评估是否需全身麻醉,若需要则联系麻醉医生;完成动脉取栓手术。</h3><h3>3.8 麻醉医生(若需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协助神经介入医生完成手术。</h3><h3>3.9 病房值班医生:动脉取栓结束返回病房后的处理。</h3><h3>4 定义: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对存在大动脉闭塞(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前动脉A1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药物,并随即给予动脉内取栓,以获得血管再通并恢复脑血流灌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结合了静脉溶栓的快速优势和动脉取栓的高再通率优势,是目前国际公认针对大动脉闭塞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h3><h3>5 多学科合作的详细流程:</h3><h3>3.10 急诊护士:预检发现可疑脑梗死患者(起病时间<8h),立即汇报急诊内科医生。若急诊内科医生决定启动溶栓流程,则给自费/医保的患者均建卡并至急诊收费处建立绿色通道,同时予以启动静脉溶栓。</h3><h3>5.1 急诊内科医生:快速询问病史、快速查体,若初步诊断为脑梗死,则启动溶栓流程、通知溶栓小组医生、开处检验单检查单。</h3><h3>5.2 溶栓小组医生:陪同患者进行CT/MRI检查,符合适应症并排除禁忌症后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知情同意(提前获得),并通知病区责任护士;同时通知神经介入医生和导管室护士,告知动脉取栓可能。</h3><h3>5.3 病区负责护士:立即调配床位,并准备心电监护仪器、静脉输液治疗盘(包括留置针穿刺用物、微量法测血糖用物、耳温仪及延长管等)、rtPA药品和蓄电微量泵。注:若溶栓床位已满,则将暂住溶栓床位的原病人搬至走廊加床或其他空床,空出溶栓床位等待新病人到达,做好协调工作。待患者到达病房,立即进行心电监护、血压测量、血糖测量,若无禁忌症给予rtPA静脉治疗。</h3><h3>5.4 溶栓小组医生:评估患者影像,若为大动脉闭塞,立即再次通知神经介入组医生和导管室护士。</h3><h3>5.5 导管室责任护士:准备手术台,以及动脉取栓所需物品,准备妥当则通知病区责任护士进行患者转运。</h3><h3>5.6 病区负责护士:填写介入交接单,并立即联系护工进行患者转运。</h3><h3>5.7 神经介入医生:快速评估并确认病人情况,若符合取栓指征则开始实施动脉取栓。决定局麻或者全麻,若全麻则立即联系麻醉科医师。手术期间,患者其中一家属需至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h3><h3>5.8 麻醉医师:快速到达介入室,快速评估并确认患者,若符合全麻指征则开始实施全身麻醉,协助神经介入医生完成手术。</h3><h3>5.9 手术结束后,若患者术中行局麻,则术后返回病房;若术中行全麻,则术后返回复苏室。</h3><h3>5.10 病房值班医生:补开医嘱、完成大病历、首次病程录、病/重危谈话,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肌力、言语、头痛及有无皮肤粘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或大小便出血等情况。若怀疑有脑出血或脑疝,则进行急诊头颅CT复查。</h3><h3>6 注意事项:</h3><h3>6.1 为节省时间,所有患者走绿色通道,在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开始前可先不办入院手续,使用口头医嘱给予静脉溶栓和/或动脉取栓。</h3><h3>6.2 溶栓前患者血压如>180/110mmHg、血糖>200mg/dl,要进行降压、胰岛素降血糖处理后才能进行溶栓。</h3><h3>6.3 神经内科16-18号床为溶栓、取栓及手术病房,所有非急诊溶栓入住这个房间患者需向他们讲明如有溶栓患者,他们即有可能随时搬到其他病房或者走廊,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原则上按住院时间先后顺序搬床,患者如已搬过一次,则从未搬过的患者开始。</h3><h3>7 存在的困难和潜在的风险:</h3><h3>7.1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流程涉及多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麻醉科)及多部 门(护理部、医保办、后勤收费部门),进行快速、高效的合作,从而为患者服务,需要 医 </h3><h3>务部在必要时进行协调帮助。</h3><h3>7.2 目前尚未发生患者 "脑梗塞溶栓治疗后拒绝缴费"的情况,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动脉取栓流程中发生"治疗后患者拒绝缴费"的可能。</h3><h3>7.3 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需要麻醉医生快速到达导管室,协助神经介入医生完成手术。</h3><h3>8 使用表单:</h3><h3>8.1 《NIHSS评分表》</h3><h3>8.2 《脑梗死患者院内时间窗追踪表》</h3><h3>8.3 《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h3><h3>8.4 《动脉取栓知情同意书》</h3><h3>9 使用单位: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