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曾经因为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爱上了语文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总想用那么一两句诗来妆点自己的生活,语文不仅让我读懂了滚滚红尘,也读懂了我自己。在那些暗香浮动的华章里;古老悠扬的韵律中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几抹影子。</h3><h3><br></h3><h3></h3><h3> 在诗经的河岸边细读美韵,驰骋遨游,在唐诗宋词中赏风花、品雪月。太白的酒、易安的花、放翁的梅、东坡的柳、纳兰的月都曾让我如痴如醉。</h3><h3><br></h3> <h3> 大学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着那些老教授忘我地查阅着资料,发黄的线装书在他们手中翻飞出岁月的经典。其他同学不知疲惫地摘抄着书中的精华,于是我也想借助那些泛黄的书页去探寻语文的渊源,很多时候都能从纸页中游离出几许断肠的诗句与醉人的遐思。</h3><h3><br></h3><h3></h3><h3> 大学课堂上老师对那些尘封的历史与岁月总能信手牵引,娓娓道来。记得有一位上古代文学的周老师,一上讲台,就轻摇着折扇嘴里吐出的全是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我们总能从她那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悠悠古韵、缕缕古风萦绕耳际,所以在古代文学课上聆听流淌的故事是一种享受,是心灵的旅行,更是灵魂的游曳。</h3><h3><br></h3><h3> 大四的时候有一门选修课叫“现代诗歌与歌词研究”因为喜欢歌曲,所以就选了这门课程。上这门课的老师是一位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每次上课都是精神抖擞,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就是我们文学院的傅院长。</h3><h3><br></h3><h3> 傅老师上课有一个特点就是:整堂课歌声跌宕、掌声不断。也是从那一天起我才知道好多诗,好多词可以用来唱,所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他让文学流动了起来,让语文有了更动听的声音。</h3><h3><br></h3> <h3> 大学期间我们朗诵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演唱过李清照的《一剪梅》,也表演过曹禺的话剧《雷雨》,我们办过校刊,外出采过风,参加过演讲比赛,这些都是语文带给我们的感动。</h3><h3><br></h3><h3></h3><h3> 我对语文的热爱剪不断、宕不开。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老师,从此整天与学生们一同咀嚼着悠悠中华五千年文化。我们在每一个晨曦中唱着语文的歌,沿着古人的足迹让思绪浪迹天涯。长亭外、驿道边总能留下我们的脚印,我们到过卓文君的十里长亭,杜牧的杏花村,李煜的幽幽深院,柳永的杨柳岸……。</h3><h3><br></h3><h3><br></h3><h3> 曾经有一位学生告诉我语文就像第二堂体育课。</h3><h3><br></h3> <h3> 可是后来,我发现语文有记不完的字词,学不完的语法,做不完的试卷。于是语文课上流淌的歌声变成了笔尖行走在苍白纸页上的沙沙声。说实话,有时感觉这样子非常的乏味和疲惫!也是从这时候起我喜欢把自己心里的波澜都记下来。刚开始只是作为情感宣泄的载体与方式,可后来却慢慢的喜欢上了这样。</h3><h3><br></h3><h3></h3><h3> 再后来当自己用心情倾泻的文字变成一张张报纸与书页纷至沓来时,于是想把那份对语文的情感、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和更多的人交流。我破天荒的为自己建了一个博客,偶尔将自己的故事写在上面。引得博友们几声共鸣也算是一件惬意的事。</h3><h3><br></h3><h3> 记得曾经有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网友在看了我的文字后送给我一句话,这句话在后来的日子里给了我无比的鼓励:“听似一首歌,看似一幅画,品似一壶茶,笔尖上流淌的是悠悠华夏五千年文化。”从那一刻起我更坚信,语文将在我这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的人生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h3><h3><br></h3> <h3> 语文是一门用情感编织的学科,是一门服务于生活又源于生活的学科,学语文就是学说话,学做人。</h3><h3><br></h3><h3> 真的盼望哪一天我们的语文课可以行走在春暖花开的田埂上,可以栖息在星光皓远的旷野。可以与高山对话,与大江呐喊。甚至可以像海子那样关心粮食与蔬菜,喝一杯茶,听一首歌,赏一弯月,携一卷诗。然后再将触动与心绪酿成精美的文字。</h3><h3><br></h3><h3> 一首诗,半阙词让我与语文结下了深深的情结,一个故事,三五声言语让我坚信我将与语文走完以后的人生。对语文的爱说不清,道不明,总之这份语文情结已经牢牢植根于心灵深处。</h3><h3><br></h3> <h3>文字: 阿健</h3><h3>地址: 中国,四川,什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