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评周作品选</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评老师:谭双捷</h3> <h3>感谢中心组老师信任,今天由于陆老师有要事在身,故由我做周三的评片。</h3><h3>今天仍然会将影像分为纪实、观景、观念三类,并逐一评片。</h3><h3><br /></h3> <h3>一、纪实类</h3> <h3>1、作者:章祖炜</h3><h3>作者对神情的捕捉相当到位,画面如果能更进一步精简,把看书的专注表情,和车窗外飞驰而过的外景,形成更好的前后衬托,影像的气氛可能会更出色。</h3> <h3>2、作者:戴永新</h3><h3>今天的纪实影像表现出了多样化的创作技巧,这幅影像的背影在画面三分之一处,并排深浅色衣服也对比适宜。作者的构图手法老到,这种并排背影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手法。可惜在远处的几人的头部,没有和前景形成更明确的反差。</h3> <h3>3、作者:陈勇平</h3><h3>影像非常合理地运用了空间透视和空气透视,路向远处伸延,后面树色空朦,沿路追逐的小孩,前面的孩子污迹的面孔却绽放着晴朗的笑,是民俗,是写意。而红与青绿的补色关系,也是看点之一。</h3> <h3>4、作者:海之灵</h3><h3>画面构图犹如存在一个三角型,三条边线上分别是看手机的女子,向上的光头中年男子,而向更上层而去的是一排背影。三者又较清晰地罗列在画面中,实现立体构图,是不易的。可惜透视关系上,人物的比例未臻完美。</h3> <h3>5、作者李小强</h3><h3>作者对于光影和色彩的理解较优,在看来平淡的画面中,往往形成一种画意的格调。我们注意到透来的光线,对房间与人物轮廓的描摩,相当细腻,而明暗部的色彩过渡与对比,生动而柔和。是超越大红大绿,高雅精致的光色运用。</h3> <h3>6、作者:施宏宇</h3><h3>构图可圈可点,把人物主体放在右下偏暗处,充分表现了压力与边缘化的意味。而高密度的堆放物,又传达了"烦恼"。看手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意。可惜的是,人物的头部偏低,要有些表情也许会更传神。</h3> <h3>7、作者:施惠丽</h3><h3>的前后对比很不错,前方的女孩们自拍,和后排站队的的葫芦娃墙面涂鸦,形成了具有年代感的对比。从葫芦娃中想到小时的光景,而今日的年轻人们又有新的时尚喜好!惜画面角度似乎未全然适宜。</h3> <h3>8、作者:高剑蓉</h3><h3>玻璃内外的对比,年龄性别的对比,在似乎是一家旧房改成的小卖铺前展开,如此叙事性就有了。画面中男性身体的位置动作,似呈现得不完美。画面左部略长,也稍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h3><h3><br /></h3> <h3>9、作者:吴卫东</h3><h3>理发过程中,表现了看与被看的关系.....,一种隐私与窥视的暗喻,思路很值得肯定。但索性让真人都背向露出头发,而反让镜框中的人物照片呈现表情,这一反比,是否会有神韵?</h3> <h3>10、作者:唐先潮</h3><h3>又是一幅有对比的画面,但这一幅玩得更有意思,清晰与朦胧、天与地、男与女、站与坐,各个元素运用得都恰到好处。看了画面中,形象对立颠倒的男女,似各在看,似各有想。唯是画面冲击力稍小,如运用广角,把这种关系更夸张地表现,许会淋漓尽致。</h3> <h3>11、作者:吴小平</h3><h3>动与静的斜度,拉伸与牵引的关系,使画面有种与引力对抗的感性。斑驳的背景也有意思,惜画面中杂讯似乎稍多。</h3><h3><br /></h3> <h3>12、作者:徐豪</h3><h3>有纹理的极简背景,很能衬托出人物的孤独感,人物的状态如更丰富,画面的氛围若更静谧,又会不同。</h3> <h3>推荐以上两位作者可以参考日本著名摄影艺术家植田正治的东方抽象风格作品《沙丘》,其影像余韵悠长,神秘端静。</h3> <h3>以上为植田正冶作品,其意若悬停之急流,又似欲涌之波涛,欲静而不止。</h3> <h3>13、作者:朱卫平</h3><h3>画面颇有意境,二人相拥时身体之曲势,又与左侧挂的雨伞柄,形成奇妙地暗示,为一亮点。远处的接天水面也增加了格调。觉得如右近侧的人物的介入,或是伞的长度,这两点似可以稍加斟酌。</h3> <h3>14、作者:朱元存</h3><h3>画面妙在明暗对比,历史的沧桑感,人物的辛劳感皆在此中,而现者为雕像,隐者为人,又是历史感的一重譬喻。在透视比例上似可再稍调节。</h3> <h3>15、作者:赵红</h3><h3>涂鸦是精美的背景墙,而视线则牵引着情节,男子、女子、狗甚至墙上所画飞马的眼神,各向一端,如有无形之绳,串起了联想。其实纪实可以分为静态纪实,和动态纪实。静态指在某地停留稍久,细致观察,而后出手。动态指扑击式的进攻性拍法。此似为静态,表现方法可以为同类型拍摄者参考。</h3> <h3>16、作者:张丛军</h3><h3>动静结合,色彩斑斓,作者没有扎堆,而选择了在较远处观望并拍摄,在拍摄的心理与思辨层面上,值得参考。自左偏下至右下,绿草坡形成的弧线坡度,也非常明确地划分了构图的区域与色块。</h3> <h3>17、作者:吴夷</h3><h3>左侧独看手机的老人,右侧无人的童车,都有情节,画面的构成上惜略松散。</h3> <h3>18、作者:张伟飞</h3><h3>一种被酒性催开的摄意,精致与粗糙的感性流淌在整个画面中。这类如森山大道之粗糙与狂野,就更有质感了。</h3> <h3>以上为森山大道作品</h3> <h3>19、作者:张仲迪</h3><h3>善于抓住化腐朽为神奇的瞬间,画面中用感性暗喻了一种社会性,表现力不凡。如果更加强力一点,画面更能使人惊奇。</h3><h3><br /></h3> <h3>20、作者:顾华晔</h3><h3>有一种学说,叫"艺术通感",一幅平面的画面,在作者的感性表现下,能够表现出嗅觉、触觉、重轻等等其他感观的特质,这样的表现是很奇妙的。作者的画面中,以明暗块状表现出了重量感,又通过粗糙与纹理营造了触觉感,这都是艺术通感的表现。而肥硕的僧人,如墙般似在阻隔观众的思绪进入,又反出几层疑问,使画面的内涵得以表现。这类多重复义的画面不易实现。</h3> <h3>21、作者:王跃进</h3><h3>主角背向观众,似是外来辛苦的务工者,他的背影和柱上广告人物形象结合,形成了一种多向意味的质感,并散布在整个地铁的空间内。这是在现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才有的内涵。画面看似不复杂,但精敛地表现出了丰富的都市视角。</h3> <h3>二、景观类</h3> <h3>1、作者:潘旻</h3><h3>通过超广镜进一步地将当代雕塑与空间感拉长,异化,形成怪诞的空间延伸。似是一种傲骄无由,却虚浮状态的表现。这类运用超广角形成的夸诞画面感,来表现城市的某一面,是值得借鉴的。</h3> <h3>2、作者:曹巨波</h3><h3>这幅画面中其实只有黑灰白色,但是作者运用了透视关系,黑色蜿蜒的道路引导了观众的视点。画面三分之一上处是朦胧的雪山,树木也从近这个位置开始交待,都是构图的成功之处。铁丝栏和雪丝增加了细节。这可以为较单纯色的构图,作为参考。</h3><h3><br /></h3> <h3>3、作者:江新华</h3><h3>蓝、橙,绿、红补色关系相当适宜。画面色彩精美,明亮宜人,又保持深沉感。蓝天天与红色小僧侣的背景,位置比例相当适宜。画面中明暗部的表现也不错。这样的构图,可以说是在风景中点缀人物的一个参考例子。</h3> <h3>4、作者:郎惠芝</h3><h3>前者多彩精美,而这幅黑白粗糙,但是云层翻涌,光线下的人物剪影是个看点。如想表现人物剪影,又加上如此浑厚沸腾的背景,应会使亮点大增。</h3> <h3>三、观念类</h3><h3><br /></h3> <h3>1、作者:于黎莉</h3><h3>作者的画面颇有美感,也有艺术质感,但似乎对纯度与深度还可以更有期待。这类纯片抽象表现,是相当不易的,当然也可能会形成作者的一个特点。建议可以参考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的"克莱因蓝"。</h3> <h3>以上为克莱因作品</h3> <h3>2、作者:云安</h3><h3>画面内容十分日常,而影调有静谧与高贵的感觉,再次证明了影像从"心"的道理。日本著名女摄艺术家今道子,就是用日常厨房的素材,做出了慑人心魄的艺术。</h3> <h3>以上为今道子作品</h3> <h3>3、作者:唐德炯</h3><h3>这幅影像在元素组合表现上相当不错,完全揭示了城市森林的血性,和虚无主义的,如垃圾食品一般的美丽,以及某些标识混乱的价值观。就是要从人浅表的认知上撕开一个观念的血口。画面如果再能处理或裁剪一下,或许会能量感更充分。</h3> <h3>4、作者:帅芸</h3><h3>画面的形式表现,已经颇有意味。这类影像,感觉要么虚无的大面中有细节的端倪,要么粗糙磨砺中又有虚韵的隐义。似仍可再稍深化一点。</h3> <h3>5、作者:陈为健</h3><h3>影像粗看,形式惊奇,细看,实则很有冲击力,隔离与挣扎,真实与幻影,仿佛交继而起,奔入心野,又触不可及。形式上虽然不错,但是画面轮廓处理上,似乎让人的视觉略微涣散......</h3> <h3>今天的点评,个人想讨论一个很朴实的问题,摄影艺术是否需要"工匠精神"?个人觉得,至少在纪实摄影这一块上,是需要"工匠精神"的,因为若无长期构图与实践练习,水平基础无从谈起。</h3><h3>而在技术纯熟后,由心启艺,则又如更上层楼,开千里之目,达非常之境界。</h3><h3> </h3><h3>而目前青年摄影师往往不喜如此反复练习,虽然相机功能越来越强,创作手段越来越来多,但真正抓拍的青年纪实摄影家,则未必青出于蓝,犹为可惜。</h3><h3> </h3><h3>杨群摄影家的纪实摄影手段多端,技术纯熟,构思得当,这也是今天看片,觉得可喜的一点。</h3><h3> </h3><h3>今日点评结束!</h3>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群友感言</h1><h3>戴永新:<span style="font-size: 16px;">@谭双捷今天谭老师的点评很精彩!"在纪实摄影这一块上,是需要"工匠精神"的,因为若无长期构图与实践练习,水平基础无从谈起。</span></h3><h3>而在技术纯熟后,由心启艺,则又如更上层楼,开千里之目,达非常之境界。"谭老师的这段话很受启发!谢谢谭老师的精彩点评,辛苦了!</h3><h3><br /></h3><h3>张仲迪:@谭双捷谭老师点评精彩,从中受益,学习深刻,辛苦了!</h3><h3><br /></h3><h3>程丽新:感谢谭老师深入简出、细致入微的精彩点评,从抽象到具象,从主观到客观,从细节到全局,从空间到感官,从人物到情节,从色彩到构图,从真实到幻境,从意境到格调,极大地拓展了摄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摄影不单单是拿起相机,按下快门,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思考的过程,摄影作品的产生,源于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而在技术纯熟后,由心启艺,则又如更上层楼,开千里之目,达非常之境界。"非常赞同,由心启艺,影像从心,再次感谢谭老师精彩的点评!</h3><h3><br /></h3><h3>陆军:@谭双捷小谭老师晚上好!认真对待、认真准备、认真研判,认真讲解。感谢分享,辛苦了!</h3>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群】中心组推荐的亮点作品</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o.381~No.387</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No.381吴卫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No.382唐先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No.383徐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No.384张丛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No.385张仲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No.386陈为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No.387于黎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