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禹锡讽闲事,茂弘斥哭囚。<br>应奉面深记,匠石粉无留。</font></b></h1> <h1> 今天四个故事的押韵属于“由求辙”,故事的内容归纳为“另类与非凡”类。</h1> <h1> 【禹锡讽闲事】(yǔ xī fěng xián shì)<br> 典源:典故“司空见惯”出自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涉及人物:刘禹锡、李绅。<br> 题解:禹锡是指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讽就是讽刺的意思;闲事是指刘禹锡看不惯的事。<br> 故事: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文章也很出色,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由于他性格上放荡不羁,所以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在工部掌管工程的官员名叫李绅,就是那个写《悯农》诗的人,因仰慕刘禹锡的盛名,便邀请他饮酒,还特意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借汉代掌管工程的官名,刘禹锡在这里专指李绅。江南刺史则是刘禹锡自称。诗的大意是:在这豪华的宴会上,歌女打扮入时,唱着美妙的流行歌曲,客人们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你李司空花天酒地,习以为常,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啊!是啊,我也觉得能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正能量名句的诗人,怎么到了晚年开始花天酒地呢?看起来,说做不一的情况,历代都有啊。<br> 感悟:成语“司空见惯”很常用,但注意不要用错了,正常发生的事就不能用这个词;不该发生的事,如果时常见到,就可以用这个词。比如交警检查车辆驾驶情况,时常会碰到违章的,就可以说“交警见惯违章事”了。</h1> <h1> 【茂弘斥哭囚】(mào hóng chì kū qiú)<br> 典源:典故“新亭对泣”出自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涉及人物:王导、司马睿(ruì)、周顗(yǐ)。<br> 题解:茂弘是东晋著名大臣王导的字;斥就是斥责;哭囚是指一群哭哭啼啼的名士。本题之意是王导痛斥那些只知伤感的名士像亡国的囚犯一样只知哭泣。<br> 故事:王导,字茂弘,小字阿龙。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公元316年,北方的前赵进攻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宣布灭亡。第二年,王导拥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登帝位,称晋元帝。这个时候的晋朝便称为东晋。西晋时代,有很多消遥自在,独得其乐却很有文化功底的名士,在东晋王朝建立后,纷纷来到江南,由于像鱼一样多,人们称为“过江之鲫”。这些人每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相约在南京西南一个叫新亭的地方聚会,他们坐在草地上饮酒会餐。有一个叫周顗的名士在席间叹息说:“这里的风景跟原来的都城洛阳没什么不同,只是山河国土起了变化!”大家都相互对视,流泪不止。王导也在场,只见他脸色骤变说:“我们大家应当同心协力来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哪至于像亡国的囚徒一样相对哭泣呢。”这就是典故“新亭对泣”的来历。<br> 感悟:“新亭对泣”是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但是,当国家有危难时,要共同面对,要共同努力才是,决不能像亡国奴一样只知哭泣。</h1> <h1> 【应奉面深记】(yīng fèng miàn shēn jì)<br> 典源:典故“半面识人”出自《后汉书·应奉列传》。涉及人物:应奉、袁贺。<br> 题解:应奉是东汉人,特点是记忆力惊人,曾经只在门缝中见一人半张脸,几十年过去,竟然还把那人认了出来。<br> 故事:应奉,字世叔,生活于东汉中期,他从小时候起,记忆力就显得比别人强,读书也是“五行并下”,记事处人,过目不忘。从小到大,凡他经历过的事,都能记忆犹新。据说20岁的时候,他为“决曹史”抄录全郡42县的罪犯名单报送刑部。回郡以后,太守详细问他所送罪犯情况,总共千人之多,应奉竟能将所录罪犯的姓名、罪状、罪行轻重等,一一准确背诵下来,毫无遗漏。还是那一年,他去彭城拜访袁贺。但那天袁贺不在家。他敲了许久的门,有个造车的匠人将门打开了一点点,露出半张脸看了应奉一眼,告诉他主人不在。应奉便离去了。几十年过去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见那个车匠,马上认了出来,并招呼他。对方表示不认识他。应奉说:“你不就是在袁家门口露出半张脸的那个人吗?”后人用“半面之识”或“半面曾记”形容人记忆好,同时也用来形容相交不深。<br> 感悟:应奉曾为长官设计了许多方略,平息了战乱,因而升任为京畿地区的高级督察官。他在任中不避豪权,纠奸罚罪,以严厉执法著名。我觉得应奉的记忆力是我们比不了也学不了的,但他严厉执法的工作作风还是需要我们学习的。</h1> <h1> 【匠石粉无留】(jiàng shí fěn wú liú)<br> 典源:典故“运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涉及人物:石工匠、郢人。<br> 题解:匠石是指一个姓石的工匠,粉无留是说鼻子的白粉被削去。本题之意为,姓石的工匠挥动斧头,将郢都一个勇敢者鼻子(简称郢人)的白粉消了干净,但郢人的鼻子却一点伤也没有。<br> 故事: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我就叫他郢人吧,他的朋友石是个技艺高明的匠人,我叫他匠石。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石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仍旧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石的绝技和郢人的胆量,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石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匠石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运斤成风”引为成语,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br> 感悟:这个事情可千万不要模仿,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情。这个故事主要是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同时又说配合的人特大胆、特自信。要不怎么说不要模仿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