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月春光明媚,2018年4月25日下午,我们迎来了长坡镇中心小学第三次语文校内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是由三年级的孙晓婉老师带来的古诗教学——《乞巧》。</h3> <h3>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精彩的课堂少不了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看着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感受到了她的用心。</h3> <h3> 上课铃声还没响,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读古诗猜节日,看看谁能猜得准猜得快?</h3> <h3> 孙老师让孩子们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这首诗提到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由此导入今天将学习一首关于另一个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h3> <h3>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孙老师一入课题,就关注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可别忽略了文中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h3> <h3> 语文课堂,书写训练不可少。认字形、懂笔画,孙老师循循善诱,孩子们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可认真哦!</h3> <h3> 把诗读好,老师先示范。大家可要认真听哦,等下看谁模仿得最像。读出节奏,吟中诵,诵中说,品诗味,入诗境。孙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h3> <h3> 看!孩子们多棒啊!这么快就能背诵古诗了! </h3> <h3> 读顺了,怎么把古诗读通呢?孙老师借用了图画,结合图片边读边想象,诗意尽在其中。这一环节,孙老师抛弃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方法,而是通过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孩子们学得可有趣味。</h3> <h3> 古诗里可述说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也来了解吧。孙老师利用动画视频来复述故事,既补充了诗的背景,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学生心中情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更好得体味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h3> <h3> 分层次读好古诗这一环节做得很踏实,再来一个提升--回顾和扩展,把特定的诗意进一步延伸。《乞巧歌》是一个很好的扩展材料,我们来读一读、说一说吧。这一环节,不但对了孩子们的阅读进行了补充,又能通过对《乞巧歌》的读、议,孩子们更能深刻得理解古诗的意境。</h3> <h3> 乞巧节真热闹啊!我们也来为我们所爱的人乞求吧!你想为谁乞求呢?伴随着孩子们美好的祈祷,我们结束了这一节课。</h3> <h3> 一课下来,收获总会有的,但更需要的是反思和总结。孙老师从教材解读、设计意图、教学策略、课堂得失等方面对这课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有理由相信,一次磨练,孙老师的教学能力又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h3> <h3> 参加此次教研活动的老师们也同样认真,老师们的听课笔记写得多工整详细啊!</h3> <h3> 议课环节,老师们踊跃发言,本节课的亮点老师们纷纷给予了肯定;同时对于课题的细节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例如背诵指导可以先易后难;书写要展示学生的作品;减弱教师的强势,放慢语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件背景色彩、字体颜色搭配恰当,让课件内容更加清晰、显目;板书要工整、概括,不能出错……细节决定成败,相信今天的评议,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注重细节、完美课堂。</h3> <h3> 最后,王向群组长做总结性发言,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参与活动的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听课前要认真了解教材研究教材,要带着问题听课。</h3><h3> 此外,王向群组长还对古诗的教学做了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读是基础;诗句理解不过多讲解;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诗的意境。教师对于小学生古诗教学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反复读,把诗读顺、读好节拍和读透,要理解古诗大意,要熟读成诵;介绍背景不要太全,诗句翻译不要过多,理解意境不要太深。</h3><h3> 通过今天的语文教研活动,相信各位老师又会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们乞巧绘憧憬,带着新目标去努力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