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游记

l i n g

<h3>  </h3><h3> 北非的摩洛哥和突尼斯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什么会选择,很简单的理由,就是这二个国家对中国实行免签不久,(过去的摩洛哥被称为是世上最难签的国家),因此景点还不会被国人挤爆,再有就是对撒哈拉沙漠的向往,中学时代曾崇拜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被她的爱情故事所感动,读过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还有世界名曲"卡萨布兰卡"的优美旋律也让我有去卡萨布兰卡看看的冲动。</h3><h3><br /></h3><h3><br /></h3> <h3>  4月22日晚,与朋友一行,搭上卡塔尔航空,开始了13天的北非之行。</h3><h3> 北非真是非常的遥远,从浦东机场出发没有直达摩洛哥航班,要在多哈转机,剔除转机等待时间,光空中飞行要近二十个小时。</h3> <h3>  在多哈机场停留4小时后,我们又继续第二段的飞行,从多哈到卡萨布兰卡需8个半小时。这是多哈的上空,很漂亮。</h3> <h3>  飞机马上降落卡萨布兰卡了,心里有些小激动,从飞机上放眼望去,竟然是一片绿色,没有一点点大都市的感觉,与想象中举世闻名的卡萨布兰卡相去甚远。</h3> <h3>机场距市中心不远,只有30公里,路上车也不是很多,也许是交通规划不行,也许本就落后中国太多,交通非常不顺畅,车子开开停停。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破破烂烂,不敢相信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摩洛哥第一大城市,有着白色之城美誉的卡萨布兰卡。</h3><h3>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本次行程的第一个景点,穆罕默德五世广场也叫鸽子广场,没什么亮点,很普通的一个广场,化了十分钟给我们拍照留念,但广场的周边是市政府的办公场所,有法院,邮局等。</h3> <h3>离开鸽子广场,不远处是联合国广场,黄昏的广场上人来人往,有艺人在弹唱,同行的陈大哥说,唱得很不错。</h3> <h3><br /></h3><h3>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卡萨布兰卡地标性的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清真寺。建筑面积2公顷,长200米,宽100米,高200米的宣礼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宗教建筑。哈桑二世国王这样说道:"我要在穆斯林世界的最西方建造一座巨大的清真寺,让北非拥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就如同北美有自由女神像一样"。这座清真寺从1986年开始建造,历时七年才完成,造价5亿美元,资金来源大部门是捐赠的。寺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体大殿,能容纳2.5万人;另一部分是露天广场,能容纳8万人。整个寺院非常的大气漂亮,里面的大理石地面常年可供暖,夏天气温升高时,屋顶可开启散热,25扇自动门全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h3><h3> 寺内的装饰更是精致,大理石上雕刻的花纹非常精细。寺院有三分之一修在海上,据说是为了纪念那些乘风破浪而来的摩洛哥先人。 </h3><h3><br /></h3><h3> </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对非穆斯林开放,每小时的整点放游客进去参观,穆斯林每天有五次祷告,在他们祷告时不能进,所以导游让我们趁着空隙踏着时点抓紧进殿,走进大殿需脱掉鞋子,鞋子放进为早已准备的袋子里。我们只能在大厅规定的区域行走,两旁边都是穆斯林祷告的地方,我们不能涉足。</h3><h3> </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无论是殿内还是殿外,洁白的大理石墙壁精雕细琢,殿内玉柱气宇轩昂,吊灯精美华丽,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它的气派与奢华。</h3> <h3>能容纳8万人的广场</h3> <h3>精美的雕刻。</h3> <h3>马赛克装饰,是摩洛哥最大的特色,五彩缤纷,做工精致。</h3><h3><br /></h3> <h3>伊斯兰绿的马赛克与大理石完美的结合。</h3><h3><br /></h3> <h3>马拉喀什是摩洛哥第四大城市,是摩洛哥北部的门户,也是摩洛哥著名的古都之一,这里许多建筑的外墙颜色都是陶土的红色,一眼望去,满目皆红。所以马拉喀什被称为红城。</h3><h3>这是我们入住的酒店。</h3> <h3>  到马拉喀什,库图比亚清真寺是必去的地方,它是马拉喀什最高的建筑,站在全城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它,它是北非最美丽的清真寺之一,建于公园11世纪,由于它只对穆斯林开放,所以我们无法进入寺内,只能在外观望,据说里面有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17道柱廊,里面的结构设置十分独特,在以后的建筑中再也没有出现过。</h3> <h3>  巴伊亚宫是位于马拉喀什一座美丽典雅的宫殿,始建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于二十世纪初完成,在当时是摩洛哥最大最奢华的宫殿建筑,有着伊斯兰和摩洛哥的建筑风格,它深藏在老城的一个小街道里,外表看平淡无奇,然而,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十分精致。</h3><h3> 相传巴伊亚宫是行政大臣的府邸,是他与四位正房妻室和二十六位嫔妃居住的地方,摩洛哥被法国保护国后,当时的法国总督利约奇将它占为个人居所,并对里面进行了改善,增加了电,壁炉,暖气等设施,后也作为法国的军事基地,军人也住扎在里面。法国人撤离后,巴伊亚宫也就对外开放了,是摩洛哥唯一一个对平民开放的皇家宫殿。</h3> <h3>宫殿的大门不大,一点也不起眼,但围墙很高,但里面很雅致,有众多的花园,高大的雕花木门,窗棂镂空,地面及墙壁用穆斯林风格的马赛克和精细的石雕铺就,非常精美。</h3> <h3>巴伊亚宫是集伊斯兰传统建筑的精美与雅致为一体,是一座展现伊斯兰艺术的最好博物馆。</h3> <h3>房屋的天顶、门廊、窗台都相当的精致。马赛克的颜色十分鲜艳。</h3> <h3>  马拉喀什的不眠广场德吉玛·艾尔·法纳广场。</h3><h3> 这个广场很大,最大的特点是浓厚的阿拉伯风情。白天的人不太多,都是一些阿拉伯传统集市和手工艺作坊;而到了傍晚整个广场人就会越来越多,广场中央,有各种摆摊表演的,玩蛇的、耍猴的、算命的、跳舞的、装神弄鬼的,变成一个大舞台大集会,人头攒动,广场上吃喝玩乐什么都有,人们通宵达旦地欢乐,因此得名不眠广场。</h3><h3> 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世界十大广场之中名列第五。</h3><h3>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个广场我们只逛了一个多小时,没等到天黑就离开了。</h3> <h3>  广场上有很多这样的卖果汁的摊贩,一杯鲜榨果汁10个迪拉姆,相当于人民币4元。摩洛哥盛产橙子,我也买了一杯,果汁味道很赞。</h3> <h3>马拉喀什大街上的马车,是当地的交通工具,游人可坐在马车观光。</h3> <h3>在马拉喀什,这个一年没下几场雨的地方,我们居然碰上了,在进广场不久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只能躲进广场边的咖啡馆,喝着咖啡发发呆。导游说我们是有福之人,是雨神,还好这雨下的时间不久,来的猛,去得快。</h3> <h3>坐在广场旁的游人。</h3> <h3>马约尔花园也叫伊夫圣罗兰花园,是到马拉喀什必去的景点。这座美丽的植物花园,先后经历了两位主人。第一位主人是画家马约尔,他用毕生心血设计并建造了它,使其成为20世纪最神秘的花园之一,第二位就是法国的伊夫圣罗兰YSL 的创始人,据说在1980年,他一眼相中了这座花园,并且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里便成了这位设计师在摩洛哥的后花园,从而使这神秘花园闻名天下。圣罗兰品牌的产品中,设计的灵感许多来自这里。</h3><h3><br /></h3> <h3>花园中,充斥着画家喜欢的蓝色。别墅、花瓶、墙壁、水池,到处可以看到那种令人魅惑的蓝,这种蓝色,独一无二,还特别被后人称作"马约尔蓝"。同行的朋友中有位蓝色控,看到如此美妙的蓝色说真想把自己整个人都贴上去。</h3> <h3>黄蓝白的搭配,是不是冲击了你的视觉神经?</h3> <h3>红色的山角梅如火如荼,在蓝色的映衬下格外艳丽。</h3> <h3>在这里,除了蓝白黄红组成的美景外让人难以忘怀外,还有吸引人的是热带植物,据说仅仙人掌就有100多种。</h3> <h3>&nbsp; 梅克内斯在摩洛哥的四大古都中排序第三。</h3><h3> 梅克内斯古城始建于11世纪,当时为穆拉比特王朝的要塞。从15世纪起,西方列强先后入侵摩洛哥,1666年,摩洛哥阿拉伯人发动"圣战",建立了阿拉维王朝。阿拉维王朝统一了摩洛哥全国,于1672年定都梅克内斯。1912年3月30日摩洛哥沦为法国保护国,政治首都迁至拉巴特。</h3><h3> 1996年梅克内斯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 梅克内斯的古城墙雄伟壮观,以有 "胜利、凯旋 "之意的曼索尔城门闻名于世。</h3> <h3>最著名的曼苏尔门建于1732年。</h3> <h3>斑驳的墙壁历经了岁月的洗礼,依旧坚守着曾经的使命。</h3> <h3>古城墙非常雄伟,墙角下闲坐的当地人。</h3> <h3>  皇家马厩</h3><h3>这是摩洛哥阿拉维特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伊斯梅尔建的皇家马厩粮仓,供皇家御马粮草和部分皇室粮食,伊斯梅尔君主特别爱马,视马如命,在皇宫附近建造了精心设计的大型马厩与规模宏大的粮仓,马厩堪比皇宫,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的余波中损毁殆尽。</h3><h3> 查了相关资料,里斯本大地震是人类史上破坏性最大和死伤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也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其死亡人数高达约10万人,这次地震给欧洲,北非等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在接下的行程中,很多古迹就是毁于这次地震。</h3> <h3>大粮仓外面见到的深4米的水塘,在非洲缺水的地方,这个水塘储蓄的是"战备水",用于当年为全部马匹保存一年可用的饮水。</h3> <h3>据说在鼎盛时期,这个马厩里曾同时饲养着15000匹马。目前这个举世无双的"皇家马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这座城市最著名的古迹。但非常遗憾的是,马厩主建筑已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损毁,目前在庭院中仅遗留几十排拱门和石柱。</h3> <h3>粮仓,马厩外观。</h3> <h3>  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年轻的一个。现存老城为18世纪所建,新城于1912年成为法国保护国后兴建。</h3><h3> 从1912年开始,拉巴特一直是摩洛哥的首都。</h3> <h3>  拉巴特皇宫全景。</h3> <h3>  平时皇宫不让人靠近,只能远观,也许是我们运气好,也许是今天没有重大外事活动,守卫们让我们近距离地拍照。</h3> <h3>  坐落在拉巴特皇宫边上的麦克苏尔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典型建筑,也是摩洛哥皇室们做礼拜的地方。</h3><h3> 麦克苏尔清真寺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说,当皇室有人去世或者有孩子出生时,都会在这里举办一些活动。</h3><h3><br /></h3> <h3> 默罕默德五世陵墓也是来到拉巴特必到的一个地方。默罕默德五世是摩洛哥的国父,陵墓于1971年竣工,和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在同一个院子。院子大门外有身着红衣、手持长枪、骑着高头大马的卫兵守卫。</h3><h3> 墓室里安放着穆罕默德五世国王的石棺和哈桑二世国王及胞弟阿卜杜拉亲王的石棺。</h3> <h3>  哈桑塔。</h3><h3>这是拉巴特最古老的哈桑清真寺遗址。始建于1195年,曾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之后整个清真寺毁于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现在只剩下312根花岗岩石柱和仍然完好无缺高高耸立的宣礼塔。哈桑宣礼塔在大地震后仍耸立不倒堪称为奇迹。</h3><h3> 哈桑塔与默罕默德五世陵寝遥遥相望。</h3> <h3>  乌达雅堡</h3><h3>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为一古城堡,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h3><h3>堡内仍然保留着柏柏尔民居和街道,城堡占地不大,居住的人也不多,但别具风格。</h3> <h3>  这里是乌达雅堡的高空平台,原为古时空中市场遗迹。站在平台上可俯视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拉巴特古港口和萨累市全景。远处,巨大的拦海大堤蜿蜒着伸向大西洋中。</h3> <h3>守卫城堡的士兵。</h3> <h3>  穿过土黄色的城墙,迎面而来的是蓝白相间的民房和绿色植物,在这看到蓝白小镇很是意外。</h3> <h3>  古城墙与自行车,时空仿佛在此穿越了。</h3> <h3>  在前往古都菲斯的路上,我们来到沃鲁比利斯古城。</h3><h3> 沃鲁比利斯古城,是古罗马在北非的遗迹,公元前25年,雄踞地中海一带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摩洛哥,建立起第一个罗马城市,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在经历了1755年大地震与岁月的洗礼,曾经的繁华已成残垣断壁,但凯旋门和剧场的白色石圆柱保存完好,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h3> <h3>走入古城遗址,凯旋门、剧院、民居、集市、妓院……那个曾经富极一时的罗马城市就展现在你的眼前!在斑驳砖石间重温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h3> <h3>  在这残垣断壁中,没有时光机的我们,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去构筑它曾经的繁华。</h3> <h3>  罗马柱子上精美雕刻依然清晰可见。</h3> <h3>从遗址处远眺,大片绿色田园上,有成片的橄榄树,据说橄榄树是摩洛哥主要经济作物,摩洛哥因为盛产油橄榄而被成为"橄榄之邦"。</h3> <h3>  菲斯是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有2800年的历史,做摩洛哥首都时间最长、次数最多,也是北非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作为中世纪城市的经典,菲斯不仅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菲斯老城麦地那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br /></h3><h3> 现在菲斯分为老城、新城和新市区,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据说老城格局一千多年未变,人们还延续着许多古老的生活方式。</h3><h3> 这是早上起来我在住的宾馆平台上拍摄的菲斯老城,老城的房子非常破败,层层叠叠,杂乱无章,据说菲斯老城有9600条巷子,阡陌纵横,象迷宫一样,外来人走进去根本无法走出来,我们的导游来菲斯很多次,仍然无法单独带着我们走出菲斯城,所以只能聘请当地人带我们参观,在接下来的游程中,导游再三叮嘱我们一定要跟紧团队,别掉队,她说有这样一个段子,如果在菲斯迷路了,请在原地等待吧,也许过一星期才能找到你。</h3><h3><br /></h3><h3><br /></h3> <h3>作为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大约是在我们唐朝时创建的。古城现仍保留着当年中世纪的样貌。</h3> <h3>著名的菲斯蓝城门,菲斯城的标志之一。菲斯地区盛产独特的深蓝色颜料,由于人们无法用准确的词汇来描述这种蓝色,就称之为"菲斯蓝"。</h3><h3>菲斯许多建筑也都使用这种蓝色马赛克拼贴造景,因此菲斯也被誉为"蓝色皇城"。</h3><h3><br /></h3> <h3>  城门的另一面是"伊斯兰绿",这种组合成为这座古城最具特色的写真。穿过这座城门,就真正进入麦地那老城。</h3> <h3>据介绍,眼前这位工匠,他的爷爷参与了菲斯城门的制造,也算是工匠世家。</h3> <h3>这位年迈的老者好像是在制作什么东西,我没看明白,也无从知晓。</h3><h3><br /></h3> <h3>老街上都是手工艺店,这些漂亮的灯具,都是纯手工打造,没有一盏灯是相同的。</h3> <h3>阿拉神灯有这么漂亮吗?</h3><h3><br /></h3> <h3>拼接马赛克的工匠。马赛克的花纹拼接就是这样一锤一锤敲出来的。</h3> <h3>漂亮的塔吉锅。</h3> <h3><br /></h3><h3> 在菲斯杂乱无章的小巷中穿行,但小巷中有许多精美的清真寺,神学院。我们来到建于857年的古兰经学院,学院的建筑十分精美。不论是拱顶还是墙面的雕刻,都十分精致且保存完好。</h3> <h3>  无论是木雕还是马赛克,都是非常精致,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美。</h3> <h3>  学院不远处就是卡鲁因清真寺,建于公元859年,是摩洛哥乃至北非最古老、最重要的清真寺,在清真寺内的卡鲁因大学,建于公元862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大学,比欧洲的大学还早几百年,是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高等学府。</h3><h3> 清真寺禁止非穆斯林入内,我们只能在大门外观看。眼前这是清真寺的门口,进去的人必须在这池子里洗脸洗脚才能入内。</h3><h3> 在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前,卡鲁因清真寺为北非最大的清真寺。</h3><h3><br /></h3> <h3>在菲斯,人们感叹千年光阴如同一瞬,它依旧还是当初的模样。</h3> <h3>各种小商店鳞次栉比,贩卖着当地的手工艺品,皮具、陶瓷、金饰、毛毯、香料,食物。</h3> <h3>菲斯古城最著名的作坊就是皮革染坊,也是最著名的参观景点之一。作坊就在街道的旁边,还没走近就闻到刺鼻的味道。染坊有上百个染缸,整齐的排列,染缸里边的颜色五彩斑斓,要拍到全景必须到附近的商家。</h3><h3> 染坊四周一圈都是皮革店铺,登上店铺二楼以上就可以一览整个染坊。走进店铺,店主会给每人发一根薄荷叶,用于缓解弥漫在染坊里的味道。</h3><h3> 站在露台上,居高临下俯瞰染坊,感受到从视觉到嗅觉的全方位冲击,上百个石臼染缸依次排列,整齐得如同巨大的调色盘,劳作的工人穿梭其间,用双脚不断地踩压皮革,使其被染料无缝渗透,你无法想象日复一日劳作的工人忍受着怎样的工作环境。</h3> <h3>  染坊店铺的产品,拖鞋,皮衣,包包,没有味道,质量还是不错的。</h3><h3> 同行的团友买了拖鞋包包皮衣,说比国内便宜。</h3> <h3>  离开菲斯,我们在摩洛哥的行程也就结束了,我们重回到卡萨布兰卡。在卡萨布兰卡,还有一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一一Rick''s Cafe(瑞克咖啡馆)。</h3><h3>&nbsp; Rick''s Cafe(瑞克咖啡馆)奥斯卡获奖影片《卡萨布兰卡》我国翻译为《北非谍影》的主场景,尽管影片不在此拍摄,但它是根据电影复制出来,据说里面的摆设与电影一模一样,卡萨布兰卡也因这本电影而名扬天下。同行的朋友就是冲着这个才来摩洛哥旅游的。</h3><h3> 出发前我们的行程里有安排在瑞克咖啡馆就餐,可是到了后,导游告诉我们,那怕提前三个月,也不一定能订到餐的,可想而知这个餐馆有多火爆,所以我们只能外面拍照留念,也是这次旅行遗憾之处。</h3> <h3>  摩洛哥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国度,红色的马拉喀什,白色的卡萨布兰卡,蓝色的菲斯,黑色的梅克内斯,虽然行程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没有深入沙漠腹地去看看三毛生活过的撒哈拉,没有到摩洛哥的最北端丹吉尔海边遥望对面的西班牙,没有到舍夫沙万去看看摩洛哥的蓝白小镇........但这美丽的北非国家还是让人难以忘怀。</h3><h3> 最后我想以电影《卡萨布兰卡》的精典台词 结束这篇游记。</h3><h3>There are so many towns in the world,there are so many pubs in the town,she goes in mine. </h3><h3>世上有这么多个城镇,城镇里有这么多个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h3><h3> 再见卡萨布兰卡,再见摩洛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