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b>序</b></p><p><b> </b><b style="font-size: 15px;">在我童年时期,从父母的口中我就知道,凤成二哥是我学习的榜样。长大以后,对二哥更加了解,他不论在工作上和为人处世方面,还是孝敬父母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家族的人都是尽力帮助,对我们家和我个人成长给予了很大帮助。这一切我都将永远铭记在心。</b></p><p><b style="font-size: 15px;">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美篇书”的兴起,加上我已退休在家,内心便有了将二哥的人生总结一下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二哥的喜欢,在他的积极配合和其子女的大力支持下,查找资料,翻拍照片,随拍生活,并多次与二哥交流回忆周家历史。历经几个月的努力,2018年4月完成了这部《我的人生回忆录》。二哥看后非常高兴。2020年3月,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们又进行了续编。</b></p><p><b style="font-size: 15px;"> 在80多年的人生中,二哥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兵荒马乱、洪水、文革、地震和新冠疫情等天灾人祸的考验。他阅历丰富,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他为人正直、恪守诚信、不怕吃亏、乐于助人;他工作勤恳、任劳任怨、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夫唱妇随,同甘共苦;他关爱子女、注重教育、言传身教、教子有方;他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b></p><p><b style="font-size: 15px;"> 《我的人生回忆录》不仅记录了二哥86年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也记载了周家的历史。相信这部书对于学习二哥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格及传承周家良好家风都将发挥积极作用。</b></p><p><b style="font-size: 15px;"> 衷心祝愿二哥健康幸福!</b></p><p><b style="font-size: 15px;"> 谨以此为序。</b></p><p><b style="font-size: 15px;"> 周凤翱</b></p><p><b style="font-size: 15px;"> 2020年3月</b></p> <p> 1、我的简历</p><p> 我今年84岁,出生在旧社会的伪满州国,一波三折地读完了小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师范学校,因家庭困难仅读2个月就休学了。在鞍山当过半年临时工后,从小学代课教师开始,当上了农业中学的教师。调入公社当文书。后又调入综合厂,几经周折入党又当上了支部书记。调入公社任党委秘书进入决策层。经历办班风波后又进企业任职,创办汽水厂、食品厂和商贸货栈,成为办企业明星,县劳动模范。88年因政策调整又回公社机关任监察助理,再获县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96年退休回家,孝父母、做家务、听评书、做司仪、练身体、传家风、乐享晚年。</p> <h3> 此图片摘自网络</h3> <p>2、我的家史</p><p> 我的祖先是清朝顺治8年由“小云南”移民来到东北的。据老辈们讲,第一代移民的祖先有哥4个,分别是周义龙、周义凤、周义虎和周义豹。由于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加上移民条例规定同宗同姓者不准迁移同一地区。所以,只有周义龙这一支到了海城浑河北岸的郁坨子村。据家谱记载,从第一代移民先祖开始,辈份是:义、尚、文、永、长、万、彩、成、振、永、玉、凤,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二代了。1963年我与周玉琪一起研究,将周家后代的辈份定为:丹、红、栢、桂、数、代、继、荣、纯、德、忠、孝、自、修、文、明。91年前的1927年,考虑到我们的住宅离浑河太近危险,太爷周振国那一代人带领全家40多人奋斗48天,垫起了一个能够抗击洪水的大房身,建起了13间房子,迁移到了现在居住的马坨子村,后来又陆续扩建,并在周围修建了高大的围墙。这个周家大院经受住了多次开坝发洪水和匪患的考验,为我们后代稳定生活和成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p><p> 在“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地方,我们的祖先世代以农为生,靠着诚实正直、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和艰苦朴素的家风,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祖先不仅勤劳实干,在做人方面更是有口皆碑,他们的乐善好施、帮助穷人、救济亲友、有求必应,在关键时刻也有回报。太爷周振国在被诬陷挖坝放水,入狱平反后,都能做到以德抱怨,宽以待人。这一切都影响着周家一代又一代人,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p> <p>3、我的父母家庭</p><p> 我1935年9月10日出生。父亲周玉书,母亲房恩珍,爷爷周永清,太爷周振国;姥爷房万福,家境较好,解放后定为地主。母亲当年结婚时,赶上兵荒马乱,是乘坐爬犁来到周家的。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为人忠厚、善良、乐于助人,人缘很好。特别是母亲,看问题比较长远,很受人尊敬,父母的言传身教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p> <h3> 母亲和重孙辈合影。</h3> <h3> 母亲与孙辈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母亲。摄于1990年8月。</font></h3> <h3> 母亲与堂哥凤岐和我合影。摄于1996年。</h3> <h3> 父亲与叔叔合影。</h3> <h3>4、结婚成家</h3><div> 1953年 ,在我19岁时,我与钟庆兰结婚,组建了幸福家庭,当时结婚彩礼只有二版布匹、一件大袄和一副银手镯,是用马车接亲的。结婚后我在外读书、工作,老伴在家做家务,孝敬父母双亲。虽然生活俭朴,但家庭是很和谐幸福的。1957年3月长子周丹红出生,直到1970年11月丹华、丹志双胞胎出生,我们共有6个孩子。他们是:周丹红、周丹贵、周丹凤、周丹纯、周丹华和周丹志。百善孝为先,我认为做人首先要孝顺,要感恩,听父母话,让父母放心,为父母分忧。我自己努力去做,并言传身教。这一切也影响着孩子们,他们都很孝顺。当三叔三婶年纪大而凤翱不在身边时,丹华、丹志在家时都会主动帮助做些担水等重活。</div> <h3> 我与老伴合影,摄于2005年10月。</h3> <h3> 我与老伴在台安县,摄于2007年9月。</h3> <h3> 我与老伴,摄于2012年。</h3> <h3> 在自家院子里留个影。</h3> <h3> 老伴也忙里偷闲也照张相。</h3> <h3> 这是我们的六个孩子在老家合影。他们是:周丹宏,周丹贵,周丹凤,周丹纯,周丹华和周丹志。</h3> <h3> 这是2007年10月我过生日时在县城拍摄的全家福。</h3> <h3> 凤岐哥,我和凤翱弟2005年10月在老家合影。</h3> <h3>5、我们的大家庭</h3><div> 我的父亲哥三个,伯父周玉林,叔叔周玉阁,不论是从过去在一锅吃饭,还是后来的各自独立生活,周家都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特别是从我们的父辈开始到现在,我们堂兄弟之间都如亲兄弟一样密切沟通、互相帮助、团结一心。每逢清明,我们都从四面八方到老家祭祖,感恩先辈;每逢重大节日都能聚在一起,交流畅谈;每逢家中有婚丧嫁娶大事,更是各尽所能,圆满办事。我们的这种和谐家风在十里八村都是有口皆碑,这是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的。</div> <h3> 堂兄弟合影:周凤岐,周凤成,周凤吉,周凤翱。摄于2005年10月。</h3> <h3> 这是我们大家庭聚会的情景。他们是哥哥和嫂子,我和老伴,凤云和凤霞姐俩,凤翱夫妇。</h3> <h3> 这是1994年凤翱与丹宏,丹军在张学良将军故居合影</h3> <h3> 这是2013年10月大家庭在台安县城聚会时的合影。</h3> <p>6、艰难求学</p><p> 在解放前那个动荡年代里,我的学业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考验。1945年1月开始上的是伪满州国小学,学日语,唱满州国国歌。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学校散了,我又读了半年私塾。1948年10月解放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马坨子小学,又读了三年。1951年还到高力房第五小学读一年。1952年升入海城三中(牛庄)读中学。1955年中学毕业后,考入辽阳师范,但仅读了二个月就因父亲病重,家庭困难而休学了。</p> <h3>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张照片,摄于在农中任教时的1959年。</h3> <h3> 这是我的证件照,摄于1961年。</h3> <h3> 7、寻找工作</h3><div> 辽阳师范休学后,我来到鞍山找工作。开始投奔二叔周玉坤,在他家住了42天,在那艰苦的年代里能收留我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在鞍期间,找不到稳定工作,只能做小工、打零工,工作生活十分困难,干了半年,感到在鞍山实在没有出路,就回家种地了。</div><div> 1957年在家种地时,遇到了马坨子小学校长,他认为我的条件可以。就这样我开始在马坨子小学任代课教师,9月转为正式教师。1958年调到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农业中学任教师,期间1961年调黄沙中学任教师,1962年又调回高力房农业中学任教,在校期间曾被评为辽南公社先进教育工作者。</div> <h3> 1963年出席县团代会留影。</h3> <h3> 1964年农中第三届毕业生合影留念。</h3> <h3> 1964年农中第四届毕业生合影留念。</h3> <h3> 1966年元旦农中团支部合影。</h3> <h3> 1966年7月在新民与堂妹凤霞和同学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1968年与毕业生合影。</font></h3> <h3> 1968年元旦农中团支部合影。</h3> <h3> 文化大革命时在天安门广场留影。</h3> <h3>8、“文革‘’大串联</h3><div>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2月份开始了红卫兵大串联活动。那时红卫兵串联凭“介绍信”坐车、住宿和吃饭都不要钱。借此机会,我先后去北京呆了30多天,多个景点都去了,然后南下去了西安、宝鸡、成都、重庆、青岛、烟台,最后北上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直到中央发文,不准外出闹革命,就地闹革命后,才结束串联,回到鞍山老家,大串联让我丰富了人生阅历,增长了见识。</div> <h3> 1967年北京留影。</h3> <h3> 北京留影。</h3> <h3> 沈阳留影。</h3> <h3> 鞍山留影。</h3> <h3> 大连留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青岛留影。</font></h3> <h3> 9、公社当文书</h3><div> 1967年7月5日,我由高力房农中正式调入高力房公社任文书,陆续又接任出纳和食堂管理员。面对新的工作,我的主要做法就是学习和肯干,服从领导,把领导想办的事提前办好,对待同事平易近人,热情帮助人,大家评价我是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div> <h3>10、综合厂当书记</h3><div> 1969年县政府发文,精减公社机关干部,领导本想安排我去中学管总务,我要求调到了综合厂。因我的社会关系复杂(姥爷是地主、反革命)等因素,我的入党过程复杂曲折,最后还是公社领导说坚持重在个人表现标准,我于197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三个月后我又接了综合厂党支部书记,正式开始管理企业,一干就是五年,综合厂生产产品不断增加,我也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这期间丹红也在“三厂”参加了工作。</div> <h3> 11、公社党委任秘书</h3><div> 1976年毛主席去逝后,王景富同志调高力房公社任书记,我又被调入公社任党委秘书。这一职务在公社里是位高权重,必是书记红人。工作中自己能够谨慎处事、平易近人、上下沟通,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普遍认可。在此期间帮助几个堂弟和丹贵安排了工作,包括给凤翱安排在粮库当临时工,后又安排到人保组帮办。直到1978年我调任台安县糠醛厂任副厂长。</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在炼油厂留影。</font></h3> <p> 12、参加“学习班”</p><p> 1979年6月,因高力房公社书记王景富等人被调查,我被调回高力房公社参加“学习班”,主要是因为我曾是王书记的直接下属,让我检举接发他的“材料”。因为他没有严重的违纪问题,我本着对组织负责,对领导同志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没有违心出证,负责办班的人都对我非常友好。几个月后结束学习,老领导和同事们都说周凤成讲原则、有人格、有骨气。我被调到高力房修造厂任副厂长,王景富也恢复了县物质局的局长职务。</p> <h3> 炼油厂全体职工合影留念。</h3> <h3> 13. 当上了县劳模</h3><div> 1980年,我在修造厂工作127天后,就被调到了玻璃纤维厂任厂长。面对不景气的企业,我认真研究,广泛联系,果断决定转产。从鞍山食品厂请来师傅,创办了汽水厂、食品厂和贸易货栈,一下子就把企业搞活了,全县有名。我先后获得高力房办企业明星、台安县明星企业厂长、县劳动模范、县质量管理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连续三届当选县党代表,两届当选县人大代表。企业办成功后,我又要求到原炼油厂任职,在那里又创办了福利炼油厂,安排了残疾人就业,效益也很好。为此,我还获得了鞍山市福利生产先进个人。</div> <h3> 19 84年荣获县劳动模范。</h3> <h3> 1987年荣获县劳动模范,明星企业厂长。</h3> <h3> 1988年荣获鞍山市社会福利生产先进工作者。</h3> <h3> 1989年荣获乡镇企业工作先进工作者。</h3> <h3> 在讲话中。</h3> <h3>14、调回公社机关</h3><div> 1989年,国家要求机关干部不许经商办企业,我又调回了公社机关,开始任企业办副主任,一年后又任监察助理,本着干一行,爱一行,要做就做最好的思想,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在此期间,调查处理了几起案件,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认可,并获得了县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div> <h3>15、退休生活</h3><div> 1996年10月我退休回到马坨子老家居住生活。“静对古书寻乐趣,闲观云物会天机”。退休生活怎么过,一是更加细心地照顾年迈的父母双亲,尽衷尽孝,让他们晚年生活更幸福,父母分别于1999年和2003年去逝;二是家务劳动,主要是侍弄口粮田和房前菜园子。虽然我不是农民,但农活如扶犁种地,赶车扬场我样样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三是坚持听广播评书、看电视、了解国家大事,在历史故事中寻找乐趣;四是坚持锻炼身体,每天坚持去浑河大堤上骑行10多公里;五是义务做司仪。村中不论谁家有婚丧嫁娶大事,我都会义务做司仪,也就是大劳忙,不要一分钱;六是教育后代。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经常书写一些名言警句和我个人的人生体会,贴在墙上,让大家看;有时节假日大家团聚时,我还会给大家讲家史、家风,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铭记历史,传承家风。</div> <h3> 退休是我新生活的开始。</h3> <h3> 这是在嫂子80大寿宴会上,大家举杯同庆。</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与嫂子在交流。</font></h3> <h3> 这是在丹军之子周壮升学宴上,我与嫂子在一起。</h3> <h3> 我在家里电话联系亲朋好友。</h3> <h3> 看,我写的人生感悟就贴在墙上,目的就是让年轻人学习。</h3> <h3> 2005年在大孙子周鑫一和何欣的婚礼上讲话,说出了我对他们的要求和希望。在村中大事小情时,我也愿意当大劳忙的,义务做司仪。</h3> <h3> 可爱的小狗也会给生活带来快乐。</h3> <h3> 我的菜园子又丰收啦!</h3> <h3> 自家大枣树的果实红又甜!</h3> <h3><font color="#010101"> 朝天椒红红的。</font></h3> <h3> 我要出去骑车锻炼了,小狗也紧跟着。</h3> <h3> 骑行在大马路上。</h3> <h3><font color="#010101"> 骑行在村旁,路上,田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行走 在浑河大坝上。</font></h3> <h3> 我和大儿子,大孙子,重孙子四代同堂。</h3> <h3> 我与重孙子合影。</h3> <h3> 16、我的贤内助</h3><h3> 在我的回忆录里,我必须要重点说一说我的老伴钟庆兰。我们从1953年结婚,直到2014年她去逝。在周家60多年的岁月里,不管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始终都是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她孝敬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没和老人红过脸,到70多岁还像小媳妇一样侍奉老人。为此还被镇政府评为“五星家庭”;她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特别是在困难时期,更是靠勤劳和付出度过难关。她常说,困难是眼前的,往后就好了。这种坚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予我很大影响;她扶养六个子女,尽心尽力,言传身教。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树立了榜样;她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夫唱妇随,为我在外工作打造了可靠的后方,是我的 贤内助;她为人忠厚诚实,家里家外都建立了良好的和谐关系。她也是周家良好家风的践行者和传承者!</h3> <p>17、子女健康成长</p><p>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六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这期中父母的帮助、付出更是功不可没,孩子们相继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建立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庭。丹红于1978年结婚,当时条件是彩礼500元、吉普车接亲,结婚当年是租房子住。1979年大孙子周鑫一出生,并于2005年结婚,彩礼10万元,接亲时用12台奥迪轿车,当时住上80平米的楼房。2006年我有了重孙女周和平,2007年又有了重孙子周靖然,其他孩子也都相继生儿育女。现在我的6个孩子的下一代又有9个孩子了,再下一代也有3个孩子了,每个子女都能正直做人、努力工作、自食其力、孝敬老人,我十分感恩先辈,感恩父母,也感恩共产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p> <h3> 长子周丹宏</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儿子周丹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儿子周丹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儿子周丹志</font></h3> <h3> 周丹宏和赵金宏夫妇</h3> <h3><font color="#010101"> 周丹贵和高敏夫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丹纯和老艳芝夫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周丹凤和李金海夫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周丹华和赵庆录夫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周丹志和王 金云夫妇</font></h3> <h3> 周丹宏退休前在台安县粮油集团任副总经理。</h3> <h3> 大孙子周鑫一和何欣夫妇</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孙子周鸿飞和李想夫妇</font></h3> <h3> 外孙子李红廷和许莹夫妇</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孙女周阳医大研究生毕业后在省肿瘤医院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孙女周晓和 李光宁夫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孙女周思雨幼师毕业后在沈阳一家大型幼儿园任教。</font></h3> <h3> 外孙女赵欣妍正在就读辽大法律系研究生。</h3> <h3> 第三代由于各自工作学习较忙,难于拍成一张合影。所以只能这样拼图合影。他们是:周鑫一,周鸿飞,李红廷,周阳,周晓,周洪远,赵欣妍,周思雨,周思远。</h3> <h3> 第四代已有三位了。他们是重孙女周和平,重孙子周靖然和重孙女周婧涵。</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经常回忆当年,总结人生经验,目的是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font></h3> <h3> 这是我写的人生感悟。</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在节日时给大家讲家史,家风的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在给孩子们讲过去生产,生活工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给他们讲过去的量具——斗。</font></h3> <p>讲家史</p> <p>18.新冠疫情与我的病情</p><p><br></p><p> 2020年1月,武汉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1月23日武汉市封城。此后,随着春节人员大规模流动,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灾难,我今年86岁了都没有听说过。这期间,我的身体也经历了一场大病,几个月以来,我就感到身体虚弱、消瘦、不爱动。1月24日(农历三十)我的病情加重,出现几次短时休克状态,自己感到不行了,我急切的向儿女们交代了后事。我告诉他们,我这辈子无怨无悔,知足了。遗书早就写好了:一是病情如果严重,不要给我动手术,不住ICU,那样自己痛苦,也给儿女找麻烦;二是后事要简办,不请吹鼓手,搞排场没有用;三是请一条龙服务最省心。1月25日(农历初一)我在一时清醒一时糊涂中,安排大家吃了顿饺子。1月26日被儿女们送进了台安县中医院,经过全面检查,发现失血严重,分析可能是由于吃了螃蟹划伤失血所致。经过输血等处理后,我的病情逐步稳定好转。</p><p> 在我住院期间,高力房镇马坨子村吕某、宋某家在外地的大儿子回家过年,全家聚餐后,宋某于1月26日至30日出现发高烧症状,在村医治疗几天无效的情况下,宋某于2月4日住进了台安县恩良医院内科病房。2月6日至7日,宋某和吕某分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并被送往鞍山市定点收治医院。2月14日,吕某、宋某的三儿媳又被确诊为新冠肺炎。2月7日,马坨子村因出现三例确诊病例被封村,全村各个出入口全部封堵,严禁一切人员和车辆出入,同时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生活保障措施。尽管人们都很害怕,但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大家一起坚持抗疫。2月14日,高力房镇也被封镇,全镇60多名密切接触者被定点或居家隔离。鞍山市总共有四例病例,马坨子村占了三例。由此,马坨子村在鞍山市和台安县出名了,也将写入鞍山市和台安县的历史,台安县也成为了辽宁省新冠疫情的中风险地区。</p><p> 在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战疫取得了初步胜利。3月20日,马坨子村和高力房镇都解除了封锁,人们的生活恢复了正常。这次战疫的过程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p><p> 幸运的是我住院的一切安排都很顺利,如果再晚一天去医院,我的病情可能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恶化;如果再晚一天,村医接触吕某后还会给我治疗,我就会被隔离;如果不听县医院朋友的建议,而坚持住在县恩良医院,就会因医院封闭而隔离,这一切都得益于子女们的尽心尽力安排。我是2月7日出院住进了县城二儿子丹贵的家中调养,3月13日又感觉不好,再次住院。不知为什么,检查发现又是失血过多,再次补血后又恢复了。我于3月28日出院返回马坨子村家中。在住院和出院后的护理过程中,儿女们都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护理我,都非常孝顺,我很满意。但由于我的脾气不好,对于干活较多的丹凤和丹纯,我有时候还骂他们,事后我都后悔了。</p><p> 住院期间,当我从电视和孩子们口中得知疫情发展严重时,在党和政府还没有号召捐款时,我就想到了要为抗疫做点贡献。我让孩子联系了原工作单位的退休办主任,表达了我要捐款的心意,最后我在全镇第一个捐了一百元。此前,在汶川发生地震时,我也捐了二百元。我认为,不论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一名公民,都应该做到不忘初心,不忘本,有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p> <p>2月7日马坨子村因出现三例确诊病例被封村</p> <p>儿女们在护理</p> <p>儿女们在护理</p> <p>大女儿丹凤在喂水</p> <p>家里的弟弟妹妹和侄子来县里看望我</p> <p>我在丹贵家调理</p> <p>谈疫情防控</p> <p>19、我的希望</p><p> 回望人生,80多年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家庭要有好的家风、家教,后代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一个人要想成功,第一就是学会做人,人格不好,再聪明都没用。做人要正直、诚信、善良、感恩;第二就是肯干。天道酬勤,不付出就不会有回报;第三就是肯于吃苦。经受不住艰难困苦考验的人,干不了大事,只有不怕吃苦,才能成为坚强的人;第四要不怕吃亏。吃亏是福,人生就是这样,谁都不傻,总想占便宜的人,最终要吃亏;第五要刻苦学习。没有知识的人,永远不会有大出息。特别是当今时代,科技发达,没有文化比过去的文盲更可怕;第六要善于团结人。家和万事兴,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要学会沟通交流,学会理解包容,学会忍让付出。这样才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为自己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p><p>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周家的良好家风能够代代相传,周家的后代都能健康成长,一代更比一代强!</p> <p> 回首往昔,风风雨雨到今天。喜看今日,幸福生活节节甜。面向未来,信心满满笑开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8年4月完稿,2020年3月续编</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