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 【课前活动】: </h3><h3>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请问你今年几岁了?你家住几楼? </h3><h3> 师:这几个问题中都含有数字。 </h3><h3> 师:你想不想当小记者,问老师几个问题? </h3><h3> 师:这些数都是我们认识的数,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100以内的数。 </h3><h3> 一、【导入新课】: </h3><h3> 1、请用100以内的数,和同桌交流,每人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看哪位小朋友说得多。 </h3><h3> (1)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h3><h3> (2)汇报交流 </h3><h3> 生1:我爸爸今年40岁,我妈妈今年38岁。 </h3><h3> 生2:我家住在9楼。 </h3><h3> 师:以上的数都是有关数的大小,数的顺序,今天我们继续研究100以内的数。 </h3><h3> 2、课件出示:这些数都表示什么含义? </h3><h3> (1)我国有56个民族。 </h3><h3> (2)一年中有24个节气。 </h3><h3> (3)足球比赛中每队上场队员,不得超过11名,其中有一名是守门员。 </h3><h3> (4)我们紫云校区现在有4个年级,21个班。 </h3><h3> (5)在北京举行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h3><h3>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的含义,然后师引导学生发现有的数表示数量的多少,有的数表示的是顺序。 </h3><h3> 3、说一说我们身边的数。 </h3><h3> (1)学校大报告厅一排有15个座位。 </h3><h3> (2)我们一(5)班有45个小朋友。 </h3><h3> (3)、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的含义,再次感受数字既能表示数的大小,还可以表示顺序。 </h3><h3> 4、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中都有谁? </h3><h3> 生:图中有小明、小明的爸爸、小明的妈妈…… </h3><h3> 师:小明的爸爸、妈妈,咱们应该怎么称呼? </h3><h3> 生:叔叔、阿姨。 </h3><h3> 师:你是怎么确定要称呼“叔叔”“阿姨”的? </h3><h3> 生1:看年龄。 </h3><h3> 生2:没有白头发,没有胡子,很年轻,就应该称呼叔叔阿姨。 </h3><h3> 师: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 </h3><h3> 生:小明的爷爷。 </h3><h3> 师:小朋友不但能用数字确定图中的信息,还能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h3><h3> 二、【探究新知】: </h3><h3> 1、利用蚕豆,探究数量。 </h3><h3> (1)老师抓了一把蚕豆,请你猜一猜有多少个?让学生猜测 </h3><h3> (2)学生一起数一数(23个)。 </h3><h3> (3)如果让小朋友来抓一把,请你估一估,一把有多少个? </h3><h3> 生:12个,因为我们的手小。 </h3><h3> 师:你们抓的数量和谁比? </h3><h3> 生:我们抓的数量和老师抓对我数量比。 </h3><h3> 2、播放抓蚕豆,数蚕豆的视频,教结构。 </h3><h3> (1)师生观看视频,说一说从视频中,你学到了什么? </h3><h3> (2)学生汇报:先估一估,再数一数。 </h3><h3> 师:都可以怎么数? </h3><h3> 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 </h3><h3> 师:他们是怎样打开袋子的?又是怎样分工的?数完之后他们又干了什么? </h3><h3> 生:数完后,把数字记录下来。 </h3><h3> 3、用结构:让学生仿照视频中小组合作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 </h3><h3> (1)出示活动要求: </h3><h3> a、同桌两人轮流抓一把蚕豆,一人抓,两人一起数。然后交换。 </h3><h3> b、把数数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h3><h3> (2)汇报交流: </h3><h3> 师:为什么有的是15粒,有的是19粒? </h3><h3> 生:有的小朋友手大,有的手小。 </h3><h3> 师:抓的蚕豆的多少,可能与什么有关?(手的大小,也可能与操作有关) </h3><h3> 师:如果抓一把花生,会怎么样? </h3><h3> 生:可能会抓的多,因为花生比蚕豆小。 </h3><h3> 师:这是拿什么与什么比? </h3><h3> 生:因为花生比蚕豆小,所以花生抓的比蚕豆多;因为蚕豆比花生大,所以蚕豆比花生抓的少。 </h3><h3> 4、用结构:抓一把花生,观察 </h3><h3> (1)先估一估,然后抓一把花生数一数。 </h3><h3> (2)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h3><h3> (3)师:通过把花生和蚕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h3><h3> 生:蚕豆比花生少的多,因为蚕豆比花生大。 </h3><h3> 5、用结构:抓一把黄豆,观察 </h3><h3> (1)师:如果抓一把黄豆,会怎样呢?为什么? </h3><h3> 生:黄豆比花生小,抓的黄豆就会多一点儿。 </h3><h3> 师:拿什么与什么进行比较? </h3><h3> 生:黄豆与花生比。 </h3><h3> (2)先估一估黄豆的数量,记录下数字。 </h3><h3> (3)同桌合作,拿出3号盒子操作完成。 </h3><h3> (4)汇报交流: </h3><h3> 师:同样是小朋友的手,抓蚕豆、花生、黄豆的数量,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h3><h3> 生1:黄豆、花生比蚕豆越来越小,抓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 </h3><h3> 生2:物体越大,数量越少;物体越小,数量越多。 </h3><h3> 6、小结: </h3><h3> 估一估:有依据 </h3><h3> 数一数:有方法 </h3><h3> 比一比:有发现 </h3><h3> 三、【巩固练习】: </h3><h3> 1、同样的篮筐,草莓装了80个,苹果可能装多少个? </h3><h3> A、30个 B、75个 C、90个 </h3><h3> 2、如果用这个篮筐装鸡蛋,可能装多少个? </h3><h3> A、30个 B、50个 C、90个 </h3><h3> 四、【课堂总结】 </h3><h3> 课后,小朋友还可以到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数题材,课后自己数一数,并在同学间互相交流。校园里、校园外都藏着许多“数娃娃”,希望小朋友做一个有心人,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倍的认识》</h3> <h3><b>环节一</b>:常规积累</h3><h3> 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幅图上表示的是几个几。</h3> <h3><b>环节二</b>:认识、理解倍</h3><h3><b> </b>1.感悟特殊情况</h3><h3> 出图: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列式计算吗?</h3><h3> 提问:再比一比,这两种花的朵数还有什么关系吗?怎么知道的? 验证:我们把红花的朵数看做一份,蓝花的朵数有这样的2份,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h3><h3> 小结:两个量比较,有这样的相差关系,也有可能这样的几个几的关系。</h3><h3> 质疑:是不是两个量比较都会有这样几个几的关系?王老师还带来了很多这样的材料,哪些里面有几个几的关系?找到的话试着圈一圈,说一说。</h3><h3> 交流:呈现学生资源,说说操作结果。</h3><h3> 小结:两个量比较,有的有几个几的关系,有的没有。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像这样正好有几个几的情况。</h3><h3><b> </b>2.初步认识倍</h3><h3> 介绍:从图上知道,红花有3朵,蓝花有2个3朵,我们说蓝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h3><h3>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倍。你也能像老师这样用3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吗?</h3><h3> 要求:刚刚找到的几个几的材料里,谁是谁的几倍?你能这样完整地用3句话说一说吗?</h3><h3><b> </b>3.深化理解倍</h3><h3><b> </b>变几倍数:老师再贴3朵蓝花,现在蓝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再贴3朵呢?有什么发现?</h3><h3> 学生:发现有几个3就有几倍。</h3><h3> 变一倍数:如果蓝花不变,红花是2朵,蓝花的朵数是红花朵数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h3><h3> 题组辨析:都是6朵蓝花,为什么一会儿是2倍,一会儿是3倍?</h3><h3> 小结: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既跟一份数是多少有关,也跟有几个这样的一份数有关。</h3> <h3><b>环节三</b>: 明确求倍数可以列除法算式</h3><h3> 1.提问:如果画5根小棒,把它看做一份,第二行你准备画第一行的几倍?怎样画能让老师一目了然?</h3><h3> 学生独立操作,呈现学生资源,适当指导。</h3><h3> 明确:第二行画了几个5,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几倍。</h3><h3> 2.挑战:第二行画45根, 45根是5根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写下来。</h3><h3> 指导:除了5根5根画,还有更方便的方法吗?呈现资源并交流,纠正单位名称问题。</h3><h3> 巩固:刚刚的好几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计算吗?汇报交流。</h3><h3> 小结:当数据比较小的时候,可以用圈圈画画的方法找到谁是谁的几倍,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又找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用除法算式计算。</h3> <h3><b>环节四</b>:解决问题</h3><h3> 1.开放练习</h3><h3> 提出问题:第一行的小棒数不变,第二行画几个5就是第一行的几倍。如果第二行是12根,在第一行画几根,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有几种不同的画法。</h3><h3> 资源交流,发现:只要想积是12的口诀。</h3><h3> 2.拓展练习</h3><h3> 过渡:两个量比较,发现有几个几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说谁是谁的几倍。如果给三个量,会选择其中的两个量比较吗?</h3><h3> 出示:三个量比较的情境(例题3)</h3><h3> 交流:谁和谁比?比什么?算式怎么列?比比谁说得完整!</h3><h3> 观察发现:较大数不变,一份数越大,倍数越小。</h3> <h3> 打开:只能求倍数吗?相差数就不行吗?</h3><h3> 学生自由言说。通过拓展性练习,再一次整体上体会“差比”和“倍比”的内在关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板书设计</h3> <h3><font color="#010101">说课环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周月霞老师: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我执教的是10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课。我说课的主题是经历过程,发展数感,培养发散意识。因为是一节综合活动课,我把目标定在学生了解数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上,初步学会和他人合作交流,积累数学活动体验。本节课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说一说让学生联系生活用100内的数说一句话,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同时利用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比如奥运会的时间;第二部分是估一估,估计一把蚕豆、花生米、黄豆的数量,数一数用实际的数量加以验证,提高估计能力,增强数感;把不同的数量进行结合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据意识和习惯。本节课设计了几个板块,一是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处处有数学;二是在活动中探究,通过估一估、数一数培养数感;享受学习乐趣和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方面,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眼光描述世界,用数学思维去分析世界。这节课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思维培养各方面的数学素养。课中还有很多问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王丹老师: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录经验,理解概念内涵。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教材分三个层次安排:第一层次,观察场景图,根据已有经验对已知数量比差,指出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数量之同的关系,引出倍的认识:第二层次,在圈一圈的操作中加深对倍的含义的认识,启发学生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自主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第三层次,多元练习,直接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除法方法的简便而有效。总之,本节课的两大任务就是:一、引导学生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学生分析方面,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同时,也整体认识了相差关系,知道两个数量比较可以用大数减小数求相差数的方法来解决,“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我们试图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形成更系统的认识。第一个整体是在整体关系的视角下带领学生认识倍的关系,知道倍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只是差比关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出发,进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两个量比较,除了相差关系的有正好几个几的特殊情况,初步体会“差比”和“倍比”的内在关联,知道都是对相关数量进行比较数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老师介绍,明确两个量之间正好是几个几的时候还存在着一个新的关系叫倍数关系,并通过言说图意、改变数量、题组比较,加深对倍的含义的认识。第二个整体是在整体感悟的方式中带领学生初步认识与倍有关的数量关系,通过画小棒活动,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在操作中产生列式的需要,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列除法算式计算,达成基础性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两组摆小棒的开放练习,帮助学生丰富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初步清透另两种数量关系,感悟弹性目标要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评课环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本校教师评课A: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节课是苏教版,丰富数的内涵和意义;第二、在做中去体会数学的方法。学生在猜数、数数、比一比等活动中,在教结构中体会数量的关系。一个建议,在比一比中重心更低一些,让学生多说一说会更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本校教师评课B: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认为本节课着眼细节,把握教学价值。王老师的课几个环节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唤醒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科学选择素材,让教学更有张力;三是注重多元表真,理解概念内涵;四是注重直观教学与理解数相结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熏陶,培养借助图形思考的能力。建议在“超级变变变”中可以更多让学生说一说和展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紫荆张克飞评课: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能深深感受到贵校“新基础教育”的氛围,课堂上老师对大问题设计非常用心,能够对学生产生的资源抓取、提升。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学生表达、倾听、记录、合作等好习惯的培养,锻炼了学生从具象到抽象思维,培养忒了学生猜想、验证的严谨数学态度;师生互动有趣。我觉得蓝花的数量增加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更多的自主探究,实现有向开放,从而突破这一节的封闭环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赵延萍校长: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第一节,周月霞老师的课是三“放”三“收”的过程。一放: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二放:是五十六个民族部分,这个环节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更多的让孩子自己去说、去悟;三放:在“比一比 有发现”这个环节,是用了教结构,让学生关注轻轻的抓、关注多余的豆子方面,应该都是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估算的标准,经历了三“放”三“收”的提炼和提升。第二点是在捕捉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编织和研究,需要我们共同提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本校教师评课C: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非常熟悉而有感受的词汇,三“放”三“收”等是我们一直在备课中坚持的。王丹老师的课中,学生由猜到估;学生的参照系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低年级的教学资源利用有挑战;课堂能动的起来,静的下来这是一种挑战,老师利用很多激励方法在让学生静的下来。我的个人观点,数学课应该重在感悟、重在理解;不在于机械的表达。第二节课,第一次来理解“倍”,试图整体的感悟;从相差关系比较。第二个整体感悟创造“倍”,挖掘到了教材的育人价值。问题有一点就是“重心下移”还不够,发现的时候应该放下去,一对一的交流就收集资源。我觉得,写实写意一点一定会更漂亮!谢谢!</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