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四军三师后代寻访团鄂豫皖寻根之旅——(四)

zhounier

<h3>4月21日上午,参观徐海东大将及亲属烈士纪念馆。徐海东大将和新四军三师有着很深的渊源:新四军三师的前身是八路军115师344旅;344旅的前身是红十五军团;红十五军团是由红25军发展壮大起来的,而红25军军长就是徐海东大将。</h3> <h3>吃完早饭,寻访团冒雨驱车来到湖北大悟参观徐海东大将及亲属烈士纪念馆。徐海东,原名徐元清,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人。是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h3> <h3>徐海东是党领导武装斗争时一个重要战略区域的代表,也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一员虎将。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徐海东传奇般的经历本身,便构成一部壮丽的武装斗争的史诗。</h3> <h3>徐海东,1900年出生在湖北黄陂县(大悟)一个七代烧窑的窑工家庭,投身革命前曾做过11年苦力,从小就在饥寒中生活。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在红四方面军中人称"徐老虎"。<br></h3> <h3>1925年,有一位家乡籍的共产党员吝 积堂从武汉学校回来,向他宣传革命道理,徐海东秘密加入了共产党。</h3> <h3>1926年,中 共黄陂县委任命为农民自卫军队长,参加鄂豫皖边区的黄(安)麻(城)暴动。1932年秋,徐海东重新组织零散的部队和伤员,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副军长、军长。</h3> <h3>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徐海东九次负伤,身上有17处伤疤,不知道有多少次,他与死神擦肩而过。</h3> <h3>中国十大将军,栗裕两让元帅成为军中美谈,可是徐海东大将排名继栗裕之后第二,许多人百思费解。1940年之后,徐海东大将因病疾劳成疾,此后长期担任闲职和疗养。评军衔时,他自已都说,由于身体原因,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自已立功很少,不参加评军衔都可以。可是毛主席钦定,十大将军,徐海东要排第二,这又是为什么?甚至毛泽东亲自提名徐海东为九大代表和主席团成员。周恩来兴奋地向大会传达了毛泽东的提议。当徐海东坐着手推车,椅上携氧气筒,缓缓进入会场时,周恩来含泪走过来,亲自给他安排坐位。正在主持开会的毛泽东特地转过身来,向他挥手致意打招呼。众代表起立欢迎,掌声雷动。会议结束时,徐海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享受这特殊荣耀的大将就他一个人。</h3> <h3>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h3><div>提起长征,人们想到的就是第一、二、四这三大主力红军,实际在军史上,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由红四方面军徐海东等人率领的红25军,历时10个月,从鄂豫皖根据地开始、距离达9千里先期到达陕北的小长征。而且更让人惊奇的是,三大主力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力量是不断地被削弱的,而这只红军在长征中无论是人数还是实力上反而得到了加强!</div> <h3>坚决服从党中央领导。红25军原属红四方面军一部。1932年蒋介石亲率50万重兵围剿鄂豫皖苏区后,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进川陕。留守的红25军处境日益艰难,人数由1万多减少到4000余人,而且也无电台和中央联系。1934年,周恩来派程子华辗转来到鄂豫皖苏区,指示苏区主力应进行战略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一能使部队得到发展,二是能引走敌军主力,减轻鄂豫皖苏区的压力。经过和负责人吴焕先、徐海东等研究,决定红25军主力突围西进至豫陕边界一带开辟新根据地。红25军转移前,徐海东主动推举中央派来的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由军长改任副军长,人称“老军长”,吴焕先为政委。</h3> <h3>开避鄂豫陕边苏区新根据地。</h3><div>12月,红25军转战到陕西省雒南,开辟了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并招收数千青年入伍。相对其它方面军在长征途中的狼狈,红25军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这还是长征中仅有的一例。</div><div><br></div><div>红25军的长征虽然距离相对较短,但同样也是艰苦卓绝、悲壮惨烈。红25军一直处在孤军奋战之中,对这3000人进行围追堵截的国军常在十万人左右,其所承载的军事压力的比例,远远高于三个主力红军,但徐海东却能在这种极其险恶的绝境中力挽狂澜、游刃有余。无论是国民党的嫡系卫立蝗,还是杨虎城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军,都屡屡败在他的手下。在与追击的国民党军队作战中,四方面军出悍将的传统得到充分体现,部队最高领导总是带头挥大刀冲锋在前,徐海东、程子华都因身先士卒负过重伤,政委吴焕先在火线带头冲击时阵亡。吴焕先牺牲后,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改任政委。</div> <h3>多次为红一,二,四方面军完成长征做策应。</h3><div>尤其要指出的是,徐海东率红25军在长征途中为中央红军多次做了策应。1935年7月,红25军一度袭占了蒋介石精锐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军需物资,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卫立惶围困中央红军的7个师回援,打乱了其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蒋介石称“徐海东不死,国无宁日”,恼怒之下,南京政府把被蒋视为“文明一大害”的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人,标定头颅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能和朱毛头颅并列的,除了徐海东,红军将领中还无他人。</div> <h3>为中央红军提供落脚点和建立大本营奠定基础。</h3><div>1937年9月,与中央失去联系的红25军辗转进至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永坪镇,同刘志丹的红26、27军会师。此时红25军除了留在陕南迎接中央的七十四师2000多人,还有3400人,人数比开始长征时的不到3000多了一倍。而且红25军长征后,“围剿”鄂豫皖苏区的东北军被调到陕甘,使留守的红28军又得到发展,实现了当初长征时红军和根据地两方面都得到保存的目的。</div> <h3>1935年11月初,徐海东生平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徐马上表达了对中央极大的尊重和绝对的服从。同年冬天,毛泽东派杨至诚向徐海东借2500块钱,以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徐海东问供给部部长查国桢家底有多少,查答:“7000块。”徐海东毫不犹豫命令:“留2000块,拿出5000块送中央。” 并抽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送去,而且命令每个班挑一把最好的机枪送给中央红军。就连最精锐的骑兵团,都直接交给给中央指挥。</h3> <h3>毛主席以后经常说徐海东是“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其实说的就是这段历史。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徐海东必须排名十大将军第二,他的资历,军事才能,军功在红军时期无人可比,连斯诺都认为他是共产党将军里“奇迹”。</h3> <h3>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徐海东家族为革命壮烈牺牲的人最多。1930年蒋介石下令“对徐族满门抄斩”。他的"27个近亲,39个远亲""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甚至婴孩都给杀了"。以至解放前徐家桥村都找不到一户姓徐的了。</h3> <h3>湖北大悟徐家桥村有徐海东家族六十六位为革命牺牲的亲人墓葬。解放后,徐家桥村树立起一座十米高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的“光荣流血”四个大字,由徐向前元帅题写。由于这六十六位亲人牺牲时多数是被砍头,徐帅在题字时有意把“流”字上面的一点省略。</h3> <h3>参观结束后,团员们都感觉心情特别沉重。想到那缺失了一点的“流”字,想到那些为了中国革命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我们倍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h3> <h3>下午回到武汉,参观武昌起义门。“起义门”是武昌古城幸存的唯一一座城门,民国以前称“中和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城内起义军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并打开了中和门,迎接城外南湖炮队由此进城,并在城楼上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h3> <h3>楚望台是武汉的著名景点之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起义门的山岗上。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而重建的。</h3> <h3>武昌起义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h3> <h3>22日上午,武汉革命博物馆。参观武昌都府堤红色文化建筑群,这里包括了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旧居和武昌农讲所旧址等。</h3> <h3>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位于“中国第一红街”——武昌都府堤20号,也是中共创始人之一陈潭秋早期革命活动旧址。</h3> <h3>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此举行开幕式。同年5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四大亦在此召开。此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的党内纪律检查机构。</h3> <h3>中共五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是幼年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共五大及其前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不仅在推进当时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党的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h3> <h3>武昌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携夫人杨开慧及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居住的地方,也是1927年5月前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所在地。</h3> <h3>1926年11月下旬,毛泽东从上海经南昌来到全国革命的中心———武汉。他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委员等职。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他针对当时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用亲自在农村考察所得的事实,在这所房子里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该文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h3><div> </div> <h3>在这里,他主办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筹备成立并领导了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使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他同时还参加了农民问题讨论会和土地问题讨论会,制定了关于国民革命发展的方针和政策。</h3> <h3>  此处除了住过毛泽东同志和夫人杨开慧,还有他们的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以及杨开慧的母亲和保姆陈玉英等。毛泽东的亲属毛泽民、毛泽覃也曾在此居住。此外,共产党人蔡和森、彭湃、夏明瀚、罗哲、郭亮等也曾在这里居住过。</h3> <h3>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h3><div>  </div><div>  </div> <h3>为培育农民革命火种,毛泽东于1926年11月提出了在武昌开办湘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得到三省国民党省党部中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支持。</h3> <h3>1927年3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上课,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0多人。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负,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许多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讲习所任教。</h3> <h3>1927年6月18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毕业典礼。学员毕业后,大多数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领导开展农民运动。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