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唐山的痕迹(原创)

骁勇斗牛士

<h3>  八年前,看着越来越少的老唐山痕迹,敝人抓空拍了几张照片,2010年3月发在博客上,果然,启新俱乐部在照片拍完不久就被拆除,前两年仅剩的那小段西山路(老称呼,后来改叫“道”)也被铺上沥青。</h3><div><br></div><h1> 唐山,我国民族工业的策源地。中国的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第一袋水泥、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件卫生洁具、第一口机械化煤井都在这里诞生。作为民族工业的骄傲,她还荣耀地成为共和国的经济支柱。</h1><h1> 原来的唐山,虽然没有上海那样的高楼大厦,但由于开滦煤矿的兴起、西方文明的引入,具有欧洲风情的别墅、酒店、跑马场、教堂以及众多工业建筑却比比皆是。那时,唐山的西部曾经绿树成荫,花岗岩垒成的矮墙里是大片的草坪,中间矗立着由红色波纹钢瓦覆盖的别墅,一座连一座,钢琴声声传来,不宽的水泥路人影稀疏,偶尔有辆老式汽车通过,一切都是那样恬静安详。</h1><h1> 遗憾的是,这座美丽的城市在一九七六年遭受地震重创,一切不复存在。籍着怀旧的幽思,我在如今喧嚣的城市和高楼大厦中寻找那仅存的一点点痕迹,千回百转,看到时却让人心疼的不能忍受。我预感,这些仅存的痕迹将在不久之后,随着城市的拆迁改造消失殆尽,那情那景,也将在老年人模糊的记忆中随生命消失。</h1><h1><br></h1><h1> 先借用几张历史图片</h1> <h1>  铁菩萨山,这是俗称,真名双凤山,雅号凤凰山。</h1><h1> 这张照片太久远了,清末民初的,你看那时候山上光秃秃的,也没有绿化这一说儿啊!</h1><p><br></p> <h1>  开滦煤矿(现在的唐山矿)</h1><h1> 这也是民末清初的景象,眼前这片空地解放后铺上了新华道。</h1><h1> 最早新华道最西端是文化路口,文化路是条石渣路,路西好几座废弃的石灰窑。</h1> <h1>  地震前的凤凰山,山前是交际处和文化宫,那是个如梦如幻的地方。</h1> <h1>  老唐山火车站</h1><h1> 这可是中国第一座铁路客运站,留下来多好,是唐山也是咱中国的物质遗产啊。</h1><p><br></p> <h1>  转角楼</h1><h1> 是个百货商场,地震倒塌后又建了一座,还叫“转角楼”。</h1> <h1>  建国路大下坡</h1><h1> 坡度较大,骑自行车上坡必须要下车推行。这地方也叫“大表”,因为路中间的岛形凸起上立着一块双面大表。</h1><h1> 一天三次,西山口附近方圆十里到点就会听到“响气”,就是一种汽笛,开滦唐山矿一座高大的厂房顶部发出的,如同古时候的晨钟暮鼓,报时间用,那时候老百姓有几个戴表的呀?</h1><h1> 那附近有几个电器商店,什么“鸿发泰”、“利民”、“电台服务部”、“老商品”(我们给起的名字,具体叫啥不知道),至于“鸿宴饭庄”、“北菜市”啥的太多了,商店楼上楼下相互连接,在里爬上爬下到处穿行非常有意思。</h1> <h1>  西山口百货大楼</h1><h1> 俗称“黄楼”,小时候经常进去玩,夏天喜欢里边的凉爽和香香的味道。</h1><h1> 必是因为跟它叫“黄楼”?干啥啥黄!</h1> <h1>  唐山出的“青松”牌电视机(后改名“凤凰”牌)。</h1><h1> 震前,唐山的电子工业挺发达的,九个半导体元器件厂,还有好几个整机厂,都人为弄黄了。</h1> <h1>  震后新建的唐山火车站,现在叫南站,每天只开两趟通勤车,门可罗雀这个词用这比较贴切,因为车都迁到西站和北站了。</h1><p><br></p> <h1>  下面,就是本人拍摄的残破不堪且再也找不到的老唐山痕迹了。</h1> <h3>   </h3><h1> 西山别墅 </h1><h1> 电线杆处曾经是西山别墅,老百姓叫鸽子窝,因为英国人爱养鸽子。</h1><div><br></div><div><br></div> <h1>  老西山路 <br></h1><h1> 这马路还是100年前英国人修的,原来路边全是别墅。回想小时候五一前后,我背着书包从这条路上去学校,路边槐花的幽香阵阵,沁人肺腑,可不像现在这样仅剩200来米,周边建筑杂乱无章。</h1> <h3><br></h3><h1> 非同现在的马路牙子</h1><h1> 百年前的马路牙子是一体的,带个弧形阴角。那水泥可结实了,青色的,带着亮面。</h1><h1> 记得小时路面下薄薄一点雪,我们就可以在上面打滑溜。</h1> <h1>  老式的雨水篦子</h1><h1> 格栅已经损坏,被土填满了(旁边便道砖是现在的)。</h1> <h1> 老树 </h1><h1> 原来这条路曾经绿树成荫,都没了,只剩几棵老树历尽沧桑。</h1> <h1>  启新水泥厂 </h1><h1> 远望,是中国第一个水泥厂“启新细绵土厂”,后又改成“启新洋灰公司”和“启新水泥厂”,她生产的“马”牌水泥享誉中外。目前已经停产,原址改成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博物馆。</h1> <h1>  启新俱乐部</h1><h1> 这是掩映在城市角落、几乎被人忘记的启新俱乐部,它是唐山大地震唯一幸存的俱乐部,已废弃多年,从另一个角度说它的确很结实!</h1> <h1>  俱乐部正面远视 里面是个容纳上千人的剧场。</h1> <h1><font color="#010101">  俱乐部大门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你能想象当年这里观众涌动、乐声盈耳的热闹情景吗?现在却被垃圾堵了门口。</font></h1> <h1>  外墙装饰 </h1><h1> 水刷石加简单的云子头图案,那时很流行的。</h1> <h1>  古槐 </h1><h1> 院里孤独的老槐树见证着当年的喧闹和今天的冷清。</h1> <h1>  宣传牌</h1><h1> 这块当年的宣传牌被堵了窗户,上面还有“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也不知谁画的,估计早退休了。</h1> <h1>  屋顶 </h1><h1> 玻璃成了孩子们取乐的靶子,房顶上长满了枯草,那几盏破灯在风中摇晃。</h1><h1> 静静地冥想,仿佛还能感知夜晚球赛正火热的进行,听到高声的喝彩和凌厉的哨声……</h1><p><br></p> <h1>  后门 </h1><h1> 俱乐部后门,演出人员从这里进入后台。原来是个双扇木门,后来才加的这个铁门,一把大锁看守着落寞与凄凉。</h1><h1> 悠悠岁月,斗转星移,人世间几多变化。当年设计、修建这个俱乐部的人早已作古,曾经的繁华与欢笑已经远去。有哪个城市象唐山这样瞬间被地震荡平,留下星星点点的残迹还将于近日被清除和覆盖?无论家在城市还是农村,谁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儿时的那条路、那座房?即便是没有了,也不会象唐山那样消失的这么彻底和遥远,想起来真的很心酸。</h1><p><br></p> <h1> 我们</h1><h1> 踏着过去的路</h1><h1> 从历史的过往中徜徉</h1><h1> 天真的、烂漫的笑魇</h1><h1> 还有如歌的回想</h1><p><br></p><h1> 孩子 </h1><h1> 有了孩子</h1><h1> 我们老了</h1><h1> 物 </h1><h1> 非昨日</h1><h1> 人 </h1><h1> 已撂荒</h1><h1> 一座城 一群人</h1><h1> 把持不住岁月的流淌</h1><p><br></p><h1> 我多想</h1><h1> 让生命的太阳重新燃起</h1><h1> 拾起我们的笑</h1><h1> 振奋我们的勇</h1><h1> 去拼 去闯</h1><h1> 可现在</h1><h1> 只能在斑驳的石缝里</h1><h1> 瞄一眼过去的土</h1><h1> 品</h1><h1> 唐山人独有的伤</h1><p><br></p><h1> 春天来了</h1><h1> 槐花又要飘香</h1><h1> 还是儿时的味道吗</h1><h1> 不能不想</h1><h1> 还有</h1><h1> 满是皱纹的脸上</h1><h1> 两道泪行</h1><h1><br></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