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h1><h3><br /></h3> <h1> 龙门的美<br />如诗,如画<br />在这牡丹花开的明媚四月<br /> 来龙门石窟<br />透过双眼,让我们<br />发现最美的春天</h1> <h1>2018.413我们赏过牡丹花,又奔龙门石窟来。</h1> <h1>先上一组醉美人物自拍啦😊☕️</h1> <h1>龙门桥,又称龙门石拱桥,位于伊阙北口,东西横跨于伊河之上,是仿河北隋代赵州桥而修建的石拱桥。1960年修建,1962年5月16日竣工通车。此桥为一座三孔空腹式石拱桥,宛若一道长虹,将龙门东西两山紧密相连。在三个大孔之上还配置有小拱二十四个,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不仅便于涨水的倾泻,更与伊水交相浑映,水光桥影更增添了龙门山色之美景。游人凭栏远眺可将山川美色尽收眼底。</h1> <h1>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冠。东西两山林木葱郁,翠柏成林,郁郁苍苍,森林覆盖率高达55%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翠绿与蓝天的组合,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汽车的尾气,生活模式从紧张嘈杂切换至宁静舒适。举目四望,满眼青翠,放慢脚步细细看,慢慢品,深深呼吸来自龙门的自然清新。</h1> <h1>宾阳洞区由三个主要洞窟构成,即由北向南一字排列为:宾阳北洞,宾阳中洞和宾阳南洞,并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均始凿于北魏时期,由于是统一布局规划开凿的而称为"三窟"。古人称赞其为"万穴列岩壁,三龛独雄跨。" </h1> <h1>潜溪寺<br />潜溪寺是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的第一大窟,传说原来窟内可以听到溪流的声音,故名潜溪寺。开凿年代在唐高宗初年。主室窟呈马蹄形,穹窿顶,窟高9.27米,深6.72米。供奉七尊佛像,主尊阿弥陀佛,弟子迦叶与阿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和两位护法天王。<br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二侍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净土宗"的最高境界。</h1><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1> 步步生莲<br />据《佛本生传》记载,释迦牟尼诞生之后,即可走路,他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走七步,步步生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净"是莲花的精神,佛教取其意中的"净",演绎而出为"净土"。佛经中有这样的话:"以莲花软净,欲现神力。</h1> <h1>佛手牡丹石<br />牡丹石的产地是世界唯一的,仅产于洛阳,距今三至四亿年。它的底色为黑色,石体上分布了很多或白或绿的晶状体,宛如一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像含苞似盛开,由此得名"牡丹石"。<br />牡丹石之乡在龙门石窟东十余公里处。<br />在自然时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灵秀,汇诗情画意之美韵,成为美石中的奇葩。牡丹石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美,更在于其稀少。</h1> <h1>专家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只有中国洛阳此处有极少的储量,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用画笔难以描绘的天然奇石,是举世不可再生的珍稀极品。</h1> <h1>万佛洞<br />万佛洞是龙门石窟中标准的唐代石窟。窟顶莲花藻井分为四层:中心是莲蓬,二三层是双瓣莲花,外层是"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的铭记,万佛洞也正是因为这个题记而得名。最外层则是环绕飞翔的八身飞天。</h1><h3><br /></h3> <h1>老外也在其中。</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雨中🌧️☔️风景这边独美。</h1> <h1>龙门石窟景区为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北流,进入景区,两边绿树成荫有山有水。但是当看到石窟一组摩崖型群雕刻,真的是相当宏伟壮观,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不由得惊叹和佩服当时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h1> <h1> 奉先寺<br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全国石窟中唯一劈开山崖,依崖雕凿的大型群雕。</h1> <h1>整个佛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计九尊雕像。像龛南北宽约36米,东西进深40.70米。主尊卢舍那佛,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叠色式莲花座上,通高17.14米,头高4米,仅耳朵就长1.90米,比一个普通人还要高出一截。</h1> <h1>当我身处这深山空谷之中时,面对这样的崇高而庄严的佛像时,一种宗教的神秘莫测之感,油然而生。</h1> <h1>按佛经上讲"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在佛教造像中,各地寺院和石窟都不乏卢舍那佛形象,然而,从艺术典型创造的角度去审视,任何一处的卢舍那造型都没有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更美。</h1><h1>奉先寺的九尊大像龛,或文静稚朴,或饱经沧桑,或雍容华贵,或文或武,性格各异,错落有致。在主佛左侧是佛祖的大弟子迦叶,他原修外道,是一个苦行僧,后来皈依释迦牟尼。他双手合十,立于莲台,虽面部已经残破,但仍然依稀可见他那饱经沧桑的神韵。主佛的右侧是小弟子阿难,他光头圆脸,赤足伫立,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着几分稚朴与憨厚,令人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二弟子两侧身边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h1><h3><br /></h3><h3><br /></h3> <h1>中国古代艺术大师们,在塑造主佛卢舍那形象过程中,以丰富饱满的艺术创造力,赋予它一副女性风范,从而出神入化的使雕像惟妙惟肖,佛像面颊丰满圆润,头顶有高肉髻波状发纹,双眉弯弯,犹如新月,小小的嘴角,略向上翘,带着隐隐的一丝喜悦。宛如一泓秋水的双目,微微向下作凝视状,流露出安祥与和谐。洋溢着关注人间与洞察一切的智慧。当您抬头瞻仰卢舍那圣容时,是否与它那热切的目光相遇,在您的内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也许就是人与神之间的交流吧。</h1> <h1>西方极乐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佛经中是这样描述的:生活在极乐世界的人,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瞭。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随意所需,全都能够满足心中的愿望。 佛教的净土宗提倡大修功德,营造塔庙。出家的僧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临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亲率大众迎接到极乐净土,乃至成佛。不能出家当和尚的人,只要奉侍斋戒,起立塔像,临死时,阿弥陀佛的化身会来迎接到西方净土。那么,没有能力做功德的人呢?只要一心念佛,每日千遍万遍的口宣阿弥陀佛即可,不生疑惑,临死时,能梦得到佛,也可以去到极乐净土。</h1><h3><br /></h3> <h1>肚皮饿了,来个玉米棒子吧!</h1> <h1>礼佛观景台<br />礼佛观景台是虔敬观佛,看山赏景的最佳位置。</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主心中留 </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弥陀佛</b><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br /></h1></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凡人的脸</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菩萨的笑</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远眺彼岸</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门的微笑</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隐藏着温和的神秘</b></h1> <h1>行走在质朴悠远的龙门古道上,仿佛走进了时光机一般,沿着历史的脉络,探知着镌刻在两山上的石窟文化和艺术肌理。透过每一尊造像灵动的双眼,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那饱含深情的眼神充满了历史的回响和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融合之美,代表着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h1> <h1>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h1><h1>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b>世界文化遗产。</b></h1> <h1>白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此园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就坐落在龙门石窟群对面山中。</h1><h3><br /></h3> <h3><br /></h3><h1> [唐] 白居易(原手迹刻碑)<br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br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r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br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h1> <h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h1> <h1><b>本篇拍摄于2018.4.13,于2018.4.25制作完成並发布,敬请关注续集:老家河南《三》太行山上郭亮村<br />谢谢你的关注😊😄</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