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01年10月我受聘于武汉國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国际工程分公司,在为佛得角国家礼堂培训技术人员的经援项目中任葡萄牙语翻译,当年10月28日由北京乘机赴佛得角工作。</h3> <h3>佛得角共和国位于北大西洋中部佛得角群岛上,由大小18个岛屿组成。国土面积4033平方公里,人口513900人。佛得角东距非洲大陆500多公里,扼欧洲与南非,南美间交通要冲。</h3> <h3>2001年I0月29日凌晨我来到了佛得角首都普拉亚。普拉亚位于圣地亚哥岛东南岸,人口只有5万人,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h3> <h3>这是我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转机时拍照留念。</h3> 普拉亚葡语的意思是"海滩",因为这里的大西洋沿岸有1000多米的海滩,故此城市得名。<div>十月的佛得角正值雨季,雨水滋润的海岛绿意浓浓,椰树婆娑,鲜花盛开。</div> <h3>2002年4月崔五一参赞上任,李战武参赞到任回国,洪虹时任大使。我和黄祥明队长应邀赴大使馆开会合影。</h3><h3>在佛期间,大使,参赞有时来和我们谈工作,来我们住地访问,节假日里使馆常邀请我们去聚会联欢,洪大使,参赞及秘书等使馆工作人员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h3> <h3>2002年7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率团来佛得角访问并接见在佛的医疗队和项目工程组全体人员。</h3> <h3>项目工程技术组全体人员合影:队长黄祥明,工程师李景和,朱长丰,钟哨锋,刘伟及我。我的这五位同事都来自武汉,具备湖北人的精明强干,除业务上各有专攻外,厨艺也是了得。我们共同工作生活了十多个月,工作顺利,生活和睦,精神愉快,感谢他们对我的诸多照顾。</h3> <h3>阿米尔卡.卡布拉尔(1924年9月12日一1973年1月20日) 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农学家、作家,佛得角独立的奠基人,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的创始人。</h3> <h3>国父阿米尔卡.卡布拉尔纪念碑。</h3><h3>Amílcar Lopes da Costa Cabral 是坚强的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战士,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独立的奠基人,被誉为非洲反帝斗争的理论家,他长期领导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的独立运动,是非洲最重要的反殖民运动领导人之一。</h3><h3>1973年1月20日遭葡萄牙特务暗杀。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独立后均以他的生日(9月12日)为国庆日。</h3><h3> 国父纪念碑也是我国援建工程。2001年11月24日我和来佛考察的大学同窗吕庆年在此合影。</h3> <h3>佛得角国家图书馆也是我国的援建项目。2001年11月24日我和队长黄祥明在图书馆前合影。</h3> <h3>佛得角国家礼堂是我国援建项目。我们这次任务就是要为国家礼堂培训技术人员。</h3> 我们为培养技术人员开办培训班,经佛方选派八个学员。我们先后讲授了电影放映、舞台灯光调配、舞台音响、礼堂中央空调管理、火灾报警消防联动、舞台机械等设备的使用和维护。<div>这就是在礼堂的电影放映室。</div> <h3>介绍我们的学生:</h3><h3>前排左起第二位 João Miranda M.da Rosa</h3><h3>若昂,三十三岁,稳重谦逊,后当选佛得角非洲独立党青年部主席。</h3><h3>前排左起第三位 Henriqueson C.Menteiro</h3><h3>恩利格松,十八岁,电工技校毕业,聪明知礼谦和宽厚,工程师们都喜欢他,夸奖他。</h3><h3>前排左起第一位 Wilson Alfredo F.dos Santos</h3><h3>维尔逊 活泼幽默充满好奇心,"老师,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吗? 在中国人人都要加入共产党吗?中国的舞龙,舞狮是怎么回事?您认识成龙吗?……"他总有好奇的事向我打听。</h3><h3>前排右起第一位 Nilton César S.de Pina</h3><h3>塞萨 个子不高,父亲死于安哥拉战场,小小年纪担起养家重担,学历浅但勤劳能吃苦。</h3><h3> 维尔逊与塞萨象对欢喜冤家,亲密友好但还不时争吵,象对小孩子,有时我象个阿姨似的参与调解。</h3> <h3>再看这张照片:</h3><h3>戴眼镜的先生 Cecílio abral</h3><h3>塞西里奥,自报是报业工作者,国父之侄。曾去苏联留过学,他坦率地表示:他参加培训班学技术不为谋生,只是好奇。他热情但有些自负,好夸夸其谈。酒兴时曾许诺送我他写的书,要请我们去他家作客,为我们弹吉他。引得若昂暗笑,悄悄对我说:他喝多了。别说,</h3><h3>后来他确实送我一本记述他伯父阿卡布拉尔革命生涯的书,但一直无缘听他弹吉他。</h3><h3>我旁边穿蓝体恤衫的小伙子 José Albertino P.Baptista</h3><h3>若塞,电工技校毕业,聪明,脑子快嘴快手快,干起活儿来干净利索,说起话来放机关枪一般。他小小年纪就当了父亲,这是后话。</h3> <h3>这张是在佛得角国家礼堂前合影,还差两个学生没介绍了:</h3><h3>个子最高的 Jaime M.M.Magalhães</h3><h3>雅伊迈 电工技校毕业,学习不错,曾对我说:以后要去中国,走着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详细了解中国。</h3><h3>站在后面的黑孩子 Nelssy Tavares Gomes</h3><h3>内尔西,电工技校毕业,班内年令最小。家境贫寒,每天早上要帮母亲卖面包卖香蕉,挣钱维生。他内向腼腆,但很聪明,我有时查资料会请他帮忙。他常常找我聊天,说他也想当个老师。</h3><h3><br></h3> <h3>我在佛得角工作了十个多月,和学生们朝夕相处,这些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h3><h3>他们很有教养,待人彬彬有礼,每次走进课堂,他们会和每位中国专家一一握手问候。</h3><h3>他们敏而好学,课堂上他们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对新知识、新技能掌握得非常快。</h3><h3>他们对我们非常尊敬,技术专家组中我年纪最大又是唯一的女性,他们对我格外照顾。放电影时走在礼堂灯光暗处,有的学生会搀扶着我下台阶。去郊外野餐时,有的学生特意为我带去适合女性喝的酒。宴会餐上,学生们把美味的点心取来热情地敬给我们。他们把我们六个中国人,当成他们的父母,兄长一样对待。(这话是学生后来写给我的信中说的)</h3><h3>这些孩子非常知道感恩。他们感谢中国对佛得角的援助,感谢中国专家对他们的教育培养,使他们获得了谋生的技能。他们视我们为他们的恩人。(同为信中的话)</h3> <h3>这是在佛得角国家图书馆前的合影</h3> <h3>通过几个月的培训,学生们熟练掌握了电影放映,舞台灯光、音响的调配等专业技能。佛得角国家礼堂后举行了许多活动:普拉亚国际电影节的电影放映,大型报告会,文艺演出,模特表演,中学生毕业典礼,中学生选Miss会演,普拉亚商业文艺演出等等,学生们对專业技术的应用应付自如,受到好评。我们也为此感到欣慰。</h3> <h3>这是我们即将离开佛得角时和学生们在国家图书馆内的合影</h3> <h3>去佛得角前作了吃苦的准备一一住茅草房,点蜡烛……没料想使馆和佛方对我们非常照顾,为我们租住了楼房,而且把大房间留给了我,独立卫生间,浴盆,橱柜一应俱全,让我好感动。大使看我们时说我们的居住条件在非洲援外中算很好的了。</h3> <h3>这是佛方为我房间配制的办公桌等,我就在这里备课。</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拍照的普拉亚的市区建筑,每天早上我们穿过大街小巷到国家礼堂上班。队里安排车接送我们上下班,但我们更喜欢披着阳光步行上下班,看看路边的风景。</font></h3> <h3>这是我站在国家礼堂的高处拍的照片,那条通往海边的路也是我们经常走的,它通往普拉亚市中心。</h3> <h3>佛得角首都普拉亚市区面积约有10平方公里,总统府,政府各部和银行大楼等都集中在城中心区。这是我来佛一个月后在市中心照的几张照片。</h3> <h3><font color="#010101">市中心的小广场常是人们休憩的地方。</font></h3> <h3>普拉亚市内绿化很好,花草茂盛,林木蓊郁。</h3> <h3>这是在一户人家的往宅前照的,小洋楼,铁艺护栏及绿植围绕的院墙,显示出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凡。</h3> <h3>佛得角渔产丰富,经常看见小贩顶着装有金枪鱼的塑料盆走街串巷地叫卖着。金枪鱼很大,只能分割着卖。</h3><h3>这是街头的贩鱼小市,卖鱼者多是妇女。</h3> 这是位于市内的一个自由市场,鱼、肉、蔬菜、水果……一应俱全,虽价格不菲,但都很新鲜,每周我们都要来这里买菜。番茄,黄瓜,笋瓜,洋白菜,青椒,豆角,洋葱,香蕉,苹果,芒果等都是我们常买的。这里的鱼很便宜,每次有新鲜的鱼来了,鱼贩总是热情地招呼我们,把我们买的鱼收拾的干干净净。石斑鱼在国内约30多元一斤,这里一条2斤左右重的石斑鱼只合人民币十元多。至今难忘佛得角石斑鱼的美味。<div>这里的商贩对我们非常友好,朋友般地对待我们,从不缺斤短两。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卖肉的小伙子,偶而在街上相遇,他总是用手臂肘和我握手。他自认为终日操刀割肉,手是不洁的。非洲小伙对我的尊敬,让我深深感动。我主动握住他的手,他腼腆地笑了,相信会有暖流同时从我们心中流过。</div> 这是遠眺佛得角的古迹一老城,老城离普拉亚仅15公里。1462年,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船常在这里停靠,后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这里成了大西洋航行必经的中转站,由此成了欧洲殖民者在热带地区的第一个殖民基地,也是佛得角的第一座城市。殖民者还把这里变成贩卖黑奴的集散地。航海家达迦马,哥伦布等都曾经过此地。<div>该城的日益繁荣成了海盗攻击的目标,葡萄牙当局被迫高筑墙抗盗护城。1712年法国海盗攻陷要塞,将此夷为平地,迫使当地人迁往普拉亚。从此,该城遗址被佛得角人称为"老城"。</div><div>如今,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div> <h3>2001年12月1日我们来老城参观。</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当年防御海盗的炮台。</font></h3> <h3>这是我们在老城下的海边乘凉。当年贩卖黑奴的罪恶的船只就在这里停靠。</h3> <h3>这是我们项目组同事在老城下的海堤边留影。</h3> <h3>这是我初到佛得角随队里去圣多明戈考察一个工程项目,在山里照的。当时的数码相机拍照效果还不理想。但望着佛国的满目青翠欲滴的山峦和茂盛的热带花草,使我一时忘却了乡愁。</h3> <h3>第一次在非洲看见了香蕉园。</h3> <h3>公休日我们来到了弗兰西斯科海滩。海风习习,海水湛蓝。</h3> <h3>佛得角是大西洋中的岛国,我们上街,郊游总能看见大海。面对大海,我们常在心中喊着:大海的那边是中国!有时,还禁不止热泪盈眶……</h3> <h3>这是弗兰西斯克海滩边的情景:一家人在海边休憩,男主人在钓鱼,女主人带着孩子玩沙,小狗狗在沙滩上撒欢儿;一对情侣在沙滩上漫步。多么宁静,和平,幸福的画面!</h3> <h3>2002年2月11日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春节,而此时也恰逢佛得的狂欢节。狂欢节在佛得角也是最隆重的节日,举国放假,万民同欢。我们走上街头,感受当地人如痴如醉如梦如狂的节日气氛。</h3> <h3><font color="#010101">花车巡游还未开始,人们兴奋地聚集在大街上,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瞧这一家子!大人小孩打扮得花枝招展。</font></h3> <h3>我和李工遇到了学生塞萨,塞萨带着他的女友和我们合影。他的女友打扮得象个公主,非洲的青年人很时尚呢。</h3> <h3>早就知道非洲有面包树,这次终于看见了。真是粗壮高大,树粗需四五个人合围,盘根错节,树龄不得而知,但树上刻有留言的标志年代为1895年,至少一百多年了,难怪不结果了。后来学生告诉我,面包树的果实酸甜。</h3> <h3>"他乡遇故知"乃人生幸事,这一点我有深刻体会。我到佛得角一个月后,大学同窗吕庆年也来到佛得角普拉亚,他是随北京设计院来此进行援建项目考察。虽然工作异常繁忙,但他还常抽时间看我,在业务上和生活上给我很多关心和帮助,令我十分感激感动,没齿不忘。</h3><h3>这是项目组组长得知有家饭店房东要出租房间想详细了解情况,因为我的外语水平有限,便请老同学来帮忙。谈及房租,房间改造,设备配置等等,他娴熟的外语功底,令我佩服。这是我们当晚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TarrafaL是圣地亚哥岛上的旅游胜地,这里无垠的大海海水湛蓝,银色的海滩平缓松软,岸上椰树婆娑,海中帆船点点。2001年12月16日我们组长邀请来佛考察的北京设计院一行来这里旅游。这是组长黄祥明和我及吕庆年三人合影留念。</p> <h3>这是在Somada小渔港。</h3> <h3>佛得角的总统别墅离普拉亚市区不远,不知佛国的总统一年中去几次别墅,我们倒是常去。每次郊游路过时便光顾一下,当然只是站在外面拍照留影。</h3> <p class="ql-block">这次我进了大门,当然还只是拍照留影,里面建筑的彦色真是眩目。</p> <h3>我和看守总统别墅的门卫合影留念。淳朴的黑人兄弟对中国人格外信任和友好。</h3> <h3>这是别墅前的小路,路旁的扶桑长成一棵棵大树,在国内这花只是生长在花盆里。我们几次沿着这条路,走向山上林密处去观景,去野炊。</h3> <h3>这是假日我和医疗队来自四川自贡的唐广屹医生去院长庄园游玩。院长即原普拉亚市中心医院院长,后进入了政界。这庄园是其祖上遗产,坐落在峡谷中,种植着蔬菜瓜果,还开着一个甘蔗酒厂。我非常喜欢这棵缀满红花的凤凰树。</h3> <h3>看这些孩子,白色皮肤的,褐色的,黑色的,象一朵朵小花,象一颗颗珍珠,各色各样的小神态,真是爱死个人。这是2002年5月31日幼儿园的孩子们为迊六一国际儿童节来国家礼堂看电影时拍的。</h3> <h3>2002年4月1日早上走进课堂一放映室,我看了看到的学生问:"若塞今天怎么没来?"“老师,若塞当爸爸了!"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我。我诧异地看了他们,忙说:"噢,今天是愚人节,你们可别骗我呀!""不,不,老师,真的!"几个人又一起说。</h3><h3>若塞家里兄妹六个,他是长子,小伙子非常聪明,说话干事都是快节奏。我难以想象这个还爱啃手指头的十九岁的大男孩竟然当了爹。</h3><h3>几天后,若塞来上课了,带着几小袋花生米分给同学们吃,还给了我半袋,算是喜得贵子请客了吧。又过了些日子,他送给我他儿子的照片,小家伙长得漂亮象他爸,叫斯丹佛。又过些时,若塞又让我看一张图画,上面画着座二层小楼,"这是你的家?"“老师,我想有个这样的家。"小伙子有了压力,有了忧愁,也有了憧憬。</h3> <h3>这小娃叫杜柳,是房东小儿子布诺的伙伴,住在我们对面的黑暗的小平房里。两个孩子都四岁,常在街上滚着骄车的废轮胎玩耍。房东家住一层,我们住二层,有时房东小儿子趁表姐,也是他家的媬姆不注意时带着杜柳悄悄蹓到我房间,笑嘻嘻地望着我,他们说着克里奥语,我也不懂,常拿几粒糖果招待两个小客人。一次布诺竟带着五六个孩子来拜访我,男的,女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站了两排,我还未来得及招待,几个孩子就象小鸡似的被上来的老鹰一布诺的表姐抓走了。我们下班时,这几个孩子还常在我们楼下列队鼓掌欢迊我们。这些孩子真可爱,可惜没把可爱顽皮的房东的小儿子拍照下来。没想到,世上第一个管我叫"奶奶"的竟然是这两个小黑孩。杜柳的这张照片是我们快回国时,他的奶奶送给我的。最令我不忘的是,我们离佛得角回国时半夜三点乘车,杜柳的奶奶竟一直坐在她家门前,我们上车时黑暗中她向我们招手送别。</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卡洛斯与费尔南达。卡洛斯是国家图书馆的勤杂工,费尔南达是礼堂的保洁员。在西方,传统的思想是有身份的人是不能和这些人密切接触。我们不管这些,同样尊重他们,友爱地对待他们。</p><p class="ql-block">卡洛斯文化程度不高,当地人说克里奥语,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才懂葡语。卡洛斯会说葡语,他学中文发音也很准,他总用中文称呼我“张老师"。他常和我们聊天,我刚到不久时,一次卡洛斯对我说:张老师您要愿意,有时间我陪您在普拉亚走一走,不然您只认识Auditorio(礼堂)和Fazenda(我们住处)。黑人兄弟的热忱让我感动。离别前,在图书馆门前,我看见了他,他正在修剪小树,得知我们快要回国的消息,这个三十多岁的黑人兄弟竟然转过身去,流下了热泪,让我们也一阵心酸。</p> <h3>普拉亚很小,周未队长常开着车带我们在圣地亚哥岛游山玩水。这是山上白云生处的非洲人家。</h3> <h3>看圣地亚哥岛七月的山野</h3> <h3>看蜿蜒的山路</h3> <h3>看老城下一月的椰林</h3> <h3>老城下唯一保存完好的教堂</h3> <h3>教堂古老的外墙记述着历史的沧桑。</h3> <h3>佛得角电视塔下</h3> <h3><font color="#010101">红艳如火的三角梅树下</font></h3> <h3>为拍这棵位于美国驻佛得角大使馆附近街上的凤凰树,星期六我起了个大早。</h3> <h3>这太阳花咱国内常见。</h3> <h3>这马缨丹是在佛得角电视塔下的山上拍的</h3> <h3>这也是一种太阳花,我还在花盆里种了几棵,花儿即将开放时我离开了佛得角。</h3> <h3>这美丽的灯笼似的扶桑花就开在普拉亚街心花园里。</h3> <h3>这是总统别墅前的扶桑树上的花朵。</h3> <h3>这凌波仙子在佛得角植物园的池塘里绽放。</h3> <h3>2002年9月初知道我们即将回国,佛得角的朋友们一拨拨地来看我们,"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9月10日,我们工作如期圆满结束离佛回国,在普拉亚机场乘小飞机飞往萨尔岛,要在萨尔的卡布拉尔国际机场转机赴巴黎,再乘法航飞机回北京。</h3> <h3>在佛得角的日子里,在和佛方领导,和学生,和邻居及街头商店里邂逅的当地人的接触中,他们尊敬我们,真诚地对待我们,我们强烈地感受他们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友好。这荣誉是强大的祖国带给我们的。中非人民的友谊也是两国老一辈革命家亲手缔造的。这次我来佛工作,为增进中佛友谊尽了微薄之力感到荣幸。</h3><h3>别了,佛得角!别了,我们的非洲兄弟!</h3> <h3>回国半年多后,我接到了学生们写给我们的信。信中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政府援佛的感谢,对老师们的思念。他们无比怀念和我们相处的日子,感激地说是我们教会了他们技术,使他们有了谋生的本领。奈尔西和恩利克逊在佛得角电台工作了,塞萨,维尔逊留在国家图书馆工作。得知学生们都有了较好的安排,我们无比欣慰。</h3><h3> 恩利克逊给我发了他E一maiL网址,但不知何故,没联系上,真是遗憾!</h3> <h3>茫茫的大海,无边的大海,大海的那边是佛得角。和佛得角的朋友们分别十六年了,还常常想念他们,不会忘记他们。遥祝我们的学生,我们的非洲兄弟幸福安康! 祝愿佛得角日益繁荣昌盛!</h3> <h3>发几张佛得角风光明信片。这就是佛得角首都普拉亚所在的圣地亚哥岛。</h3> <h3>佛得角圣地亚哥岛,是佛得角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岛。</h3> <h3>布拉瓦岛是佛得角最南端的小岛,岛上以渔业和农业为主。</h3> <h3>布拉瓦岛</h3> <h3>美丽的布拉瓦岛</h3> <h3>佛得角圣维森特的狂欢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