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寻找平常见不到的美丽(一)

幸福人

<h3>  徒步大朝台,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梦想,也已成为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渴望完成的挑战之旅。</h3><h3> 五一小长假,我们野山15位驴友结伴完成了五台山大朝台!</h3><h3><br></h3> <h3>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五座主峰宛如莲花般环抱,峰顶平缓有如土台。《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h3><h3> 这里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她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列居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h3><h3> 据记载,最早在五台山弘扬佛法的是光明法师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于公元前710年亲自赴五台山传播佛教。隋朝隋文帝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称做大朝台。虔诚的佛教信徒们以徒步甚至一步一叩的方式来完成朝拜五个大台,称朝拜黛螺顶为小朝台,登上五个台顶朝拜为大朝台。其中,按朝台顺序,又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行走方向,由于交通和地理形势的因素,以及体能和时间的因素,户外走逆时针方向的稍多一些,佛家弟子则都是顺时针朝台。徒步大朝台,已经成为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渴望完成的挑战之旅,也是在全国户外界有影响的徒步路线。</h3><h3><br></h3> <h3>  我们包车前往,选择顺时针大朝台路线徒步走遍五个台。</h3><h3> 4月27日下午6:00,我们从徐州出发,开启了这次大朝台的征程。当天夜里一点多钟,到达青银高速南宫服务区。这里有宾馆应该可以住宿的,但是时间有点睌,找不到服务员,我们就在宾馆的过道上铺开垫子睡袋,也省去了露天搭帐篷的麻烦。</h3><h3> 第二天清晨6:00,拔营再出发。一路奔波,11:30终于到达登山起点──五台县灵境乡大草坪村,海拔1800多米,站在山谷里能远远望见山顶上有几间房子,那就是古南台。今天的计划是从大草坪登顶古南台——南台顶——金阁寺——狮子窝,全程约21公里,计划7小时,18点到达狮子窝挂单。当初,大家都认为计划中的行程强度不大,很轻松就走过来了。然而,真实情况却比预想的要艰难得多!</h3><h3><br></h3> <h3>  汽车沿着一条水泥乡村公路一直把我们送到了山脚下——山谷的尽头。</h3><h3> 下了车,我们置身谷底,四周是高耸的山坡,有的地方一成片成片的树林,有的地方是成片成片的高山草甸,抬头望去,一直绵延到天际,看不到尽头。半山腰以下是一层层梯田,看似过去生产队开垠的用来种植农作物的,现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已经变成了天然的林场、草场,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鸟儿在山林里自由歌唱……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h3><h3><br></h3> <h3>  这时,从路旁一间低矮的土坯屋子里走出来一个人,原来是护林员,得知我们要从这里登山,便提醒我们留下火种,注意安全。我们向他了解了登山路线,整理好行装,大步流星地朝山上走去。</h3> <h3>  我们顺着放牧的小道走,但是走着走着就没路了。由于很少有户外从这里登山,所以,下载的航迹时有时无,根本找不到现存的路。越往上坡度越陡,都在70度以上,杂草纵生,荆棘密布,只能朝着大致的方向,一边探路一边跟进。由于坡度很陡,每个人都负重20多斤,就像匍匐的山坡上,根本不能直线行走,只能“之”字形地迂回、绕着走,行动十分艰难、缓慢,而消耗的体力却相当地大,这无形中给后续的台上穿越增加了很大的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下午2:30登顶古南台,这里的海拔2470多米,行程9公里,爬升600多米。</h3><h3> 登高望远,心情豁然开朗,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油然而生!</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台顶有一古寺叫——云集寺,门庭比较破旧。我们见到一个师傅和一个居士。据他们介绍,这里从前就是古寺庙,文革时期,因为修建军事设施,把寺庙给推了,后来军事设施废弃了,现在又想把寺庙恢复起来,但是困难很大。 稍微歇息后,我们继续下一阶段的行程。</font></h3> <h3>  在台上走有现成的小道,山坡也比较平缓,所以,走起来要轻松的多。从古南台往西走2公里多,就来到了南台锦绣峰,这里的海拔2489米。《清凉山志》记载:“山峰耸峭,烟光凝翠,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矣。”南台以花而著称,据说台顶的山花多达200多种。但是,我们去的时候花还没发芽。南台顶普济寺创建于隋朝,明、清重修。寺内主供智慧文殊菩萨。其中建筑主要为三殿一塔。参观完寺庙,补充了些开水,我们继续向下站赶去。</h3> <h3>  从南台下来,有一条简易盘山公路,我们切小道顺着山坡一路而下。我为山南的风景着了迷!仿佛置身于天然牧场,山坡上散布的是成群的牛羊,村庄里炊烟袅袅......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留连忘返呢?队友们走远了,我却三步一回头,恋恋不舍。</h3> <h3>  走下了山岗,有一片原始森林,森林里长的都是落叶松,树干高大挺拔,新长出来的松叶遮天蔽日,地上铺着一层厚厚干枯的松叶,踩在上面像棉被那样松软,穿梭在树林中十分地凉爽、惬意……</h3><h3> 出了林子,就来到了山脚下。对面有一座依山而建的村庄——大南庄村,金阁寺就在大南庄的上边,海拔2000多米。</h3> <h3>  我们从南台下来走了近11公里,到达金阁寺。金阁寺创建于唐大历二年,因其铸铜为瓦,渗金饰,古名大金阁寺。明嘉靖四年重建,殿阁三层七楹,并由代藩睿王捐资铸成三头中十二臂,身高五丈三心的观世音菩萨铜像,为五台山第一大像。现有天王殿、大悲殿、大雄宝殿等殿堂,楼房169间,占地21100平方米。大悲殿后19暗殿堂,内有毗卢殿、华藏海会殿、凌霄宝殿,是我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遗物。唐代高僧道羲不空三藏、了用、灵仙三藏等高僧在此驻锡。寺院在5:00就已经谢客了,我们错过了参观的好机会,只好匆匆而过,沿着盘山公路“奔”向狮子窝。</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站在大金阁大殿前的台阶上,回过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远处台顶就是南台普济寺。我把镜头拉近来,南台好像就在近前。</h3> <h3>  在大山里翻山越岭,一般是下降多少,就要上升多少。狮子窝在大山那边的大山里,还有很长一段路程!</h3><h3> 黄昏,彩霞把山林染成了金色!远处山巅上,左侧的应该是中台,右侧较远的应该是北台,从镜头里能看到寺院琉璃瓦在夕阳下熤熤生辉!更远处山尖上,有一通体透亮的灯塔,那就是东台望海寺的望海楼!几头奶牛卧在彩霞照耀的山坡上,漫不经心地打量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我仰望着天空、云霞、落日和远山,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和安祥!</h3> <h3>  这时天色已经慢慢地暗了下来。切小道走要近些,但是走夜路很不安全。所以,我们选择走公路。盘山公路像一条飘带,盘绕在山间看不到尽头!快到山顶的时候,心想快到了吧,然而,它又平缓地盘垣着掩隐在树林里了,谁也不知道前面还有多远!咯…咯…咯!一阵阵清脆的野鸡叫声在山谷里回响,像是在为我们鼓劲,又像在呼唤着还没有归巢的同伴。</h3><h3> 不知不觉中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明月已经挂上了树梢,为我们照亮着夜往佛国的路。除了嚓嚓嚓的脚步声和呼哧呼哧的喘息声,间或还有一两句说话声,“还有多远啊?!”“哎哟,我实在走不动了!”……</h3><h3> 晚上快八点钟了,我们总算披星戴月,疲惫不堪地到达了狮子窝!这一段路程约7公里,爬升500米,耗时3个多小时。我们从中午11:40开始登山到挂单,已经连续走了9个小时,总行程将近30公里。比预计的多用了两个小时。</h3><h3> 狮子窝是南台通向中、西台的必经之路,大朝台的人都会在这里挂单或用斋。由于我们到得有点晚,而且不巧碰上了寺院停电,尽管有诸多不便,但寺院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住宿和斋饭。已经一天没有吃上热食了!喝着热呼呼的面汤,虽然简单但很美味!…… </h3><h3><br></h3> <h3>  第二天清晨,随着阵阵钟声,我早早就来到庭院外,师傅们已经在早课了。只见古朴典雅的琉璃万佛塔在晨色中更加庄重肃穆,气宇轩昂。</h3><h3> 相传,很久以前文殊菩萨从离隔万里的印度佛国乘狮东来,行至五台山竹林岭上,仙狮驻足不前,且吼声不断,恰似雷鸣,文殊菩萨乃大智圣者,顿悟到,我佛弘法喻狮子吼,看来此处必是弘法之地。遂点一道场,念其仙狮缘起,起名“狮子窝。”</h3><h3> 从此之后,这位菩萨便云游五台并逐一建寺演法,由此五台山成为佛门圣地,文殊道场。</h3><h3><br></h3> <h3>  万佛宝塔是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的代表性建筑,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再度重修。自清乾隆年间至十九世纪末,几百年间,《大护国文殊寺》和万佛宝塔,历经苍桑,屡遭破坏,所有佛殿毁坏殆尽,寺中及塔中佛像,文物被洗劫一空,文革其间,险遭炸毁。</h3><h3> 日月流逝,一九九四年深秋,仁法师朝山来到狮子窝,见到万佛塔时,深为古人精罕的建筑艺术所折服,更为这绝世仅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佛之瑰宝遭到如此破坏而痛心疾首,自此他辞别受业恩师,只身住进万佛塔,做文殊菩萨的护法护持佛塔。仁法师发愿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无论用多长的时间,定要重建《大护国文殊寺》,修复宝塔。</h3><h3> 暑去寒来,经历了十几个寒暑,在海内外佛子及八方信众的全力支持下,仁法师率寺中弟子克服重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2006年秋完成了琉璃万佛塔的修复工作,让国内仅存的万佛宝塔重现佛光,同时还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大护国文殊寺》,现已完成五方文殊殿,西方三圣殿,东方三圣殿,文殊古洞,五台老母楼阁,寺内有常住僧众50余单,并有可供近八百人居住的僚房。仁法师和寺内众弟子为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佛之瑰宝,为荷担如来家业做出了卓著贡献。!</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