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聂艳宏,笔名聂闻,是全国唯一专业研究小学作文教学杂志——《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执行主编,关注并研究小学作文多年……”这是来自官方的简介,他的名字总是与一本杂志紧密相连——《新作文》。《新作文》杂志,创刊于2001年,国内外发行,它是最先锋的作文类刊物,拥有最为完整的作文期刊系列,全方位关注中国作文教学。</h3> <h3>如果我送他两方印章,一枚会刻上“宏声致远”,一枚“闻达天下”。</h3> <h3>与《新作文》交集十年,我们从未见过一面,多年来,我只能沿着他文字的脉落,仰望其项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h3> <h3>2001年,他怀揣着一身才情与孤胆,离开了从教三年的讲台,站在了人生棋盘的节点。</h3><div>像林冲行走在大雪中,苍茫、忧患、没有童话,</div><div>但同时也充满可能。</div><div>他最终跨入了《新作文》杂志社的大门。</div><div>人生如棋,落子无悔。</div><div>此刻应有背景音乐:</div><div>“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生便有了情义</div><div>人生匆匆,心里有爱,一世有意义”</div><div>从此,他定于此,是方寸也是天地;定于一,是静而非寂寞;定于业,是职业,但更接近于天命,是某种被天意击中的命运感,是内心无法按捺的职业热情。</div> <h3>《新作文》杂志社的办公楼,即使红灯照处,依然清冷肃穆,他的工作间隐在这座楼的背面,他身处幽暗,却心中有光。一间斗室,一桌纸笔、日夜轮回,光阴往复</h3><div>用智慧叩击作文教学的沉疴与积弊,</div><div>用心力洞见基础教育的星火与微光。</div> <h3>这些年他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就是为《新作文》写了18年的卷首语。</h3><div>18年该如何用时间来定义边界?</div><div>18年,小家碧玉捧出女儿红,窗前学子放下书卷;</div><div>18年,武则天拭掉一身血泪戴上了后冠,王宝钏推开寒窑等来了负心汉;</div><div>18年司马迁写下了《史记》最后的注脚,北宋熄灭狼烟一统江山,马云终于从市井江湖登上了紫禁之巅;</div><div>而18年前的我,一脸明媚,贫乏又肤浅。</div> <h3>他坐镇卷首,激扬文字,是每期杂志我最大的期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他的质问总是直指痛处</b></h3><h3><b><br></b></h3><div>《把作文烧成了木炭》“按照序列体系来进行,有助于兴趣的持续与集中,易于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而没有关联的点星之火,就如风雨中飘摇的浮萍,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只有作文的兴趣持续燃烧,才能燃烧出真正的兴趣,燃烧出激情,燃烧出表达情感的欲望,最终实现乐于动笔的初衷,获取易于动笔的成效。那么在作文教学上,您是否有过让学生习作兴趣持续燃烧的意识?在习作的兴趣上,您让它燃烧过吗?又让它燃烧了多久?”</div><div><br></div><div>《学会偷懒》“作为教师,心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完成学习任务的是学生,而不是自己。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替学生做那么多本该是学生要做的事情,我们教师把事都做了,让学生还干什么?难道是我们自己还没有学会、弄明白那些知识点吗?有时间,我们不妨多花点时间在“智”上多琢磨琢磨,然后试着让我们“懒”起来。没智又要偷懒,其风绝不可长,那样的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的戏谑同样来的清醒冽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div>《指望别人的孩子叫爹》“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却将这篇充满智慧与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田忌赛马)上成了一节游戏课。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这也能叫语文课,那学生从中又能学到多少属于语文性质的东西?语文课都学不到语文方面必备的知识,这就如同割断了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没有血缘关系让孩子叫不出爸,没有语文素养的积淀同样让学生写不出文!”</div><div><br></div><div>《作文,要“爸”还是要“妈”》“在语文课或作文课上,如果讨论要“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问题,就犹如一个家庭中,逼着孩子做出生命的选择:要爸爸还是要妈妈?非此不可,只选其一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破碎家庭的出现,体现在语文或作文教学中,那就是我们要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造成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适时拔乱反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div>《充气之后那根针》“作文不是不需要老师教,而是在教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我们不是要做禁锢学生思维的桎梏或模子,而是在该导的地方导,该放的地方就放。教师的作用,就像是给学生充气后的那根针。作家的确不是学校所能培养出来的,但是如果一个作家在学生时期便遇上了一个真正好的老师,那他一定会少走许多弯路。毋庸置疑,每一个作家的成长时期,都曾有过一位开启他写作思维的导师。在“新课标”下,提倡给予孩子们写作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写起来———养成用笔书写的习惯,应该才是课标制定者们语藏玄机的真意所在;而让老师们不教,那绝对是部分老师们一厢情愿的误解。”</div><div><br></div><div>《执行需要智慧》“对于初学作文的孩子来说,降低难度的门槛是对的,激发对作文的兴趣与热情是对的,给予作文时表达的自由也是对的,在这些“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作文提出合理的、适当的要求与规范更是对的,只是,所有的“对”的东西在一起,要讲求一个协调性、时机性、火候性,而不是强调一方面“对”的同时,而将另一方面的内容遗弃或对立起来。即使是原则性的内容,执行的时候,也是需要智慧的;机械的、教条式执行,现实回应不仅冷漠,也很无情。”</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度势激浊扬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div>《莫被导图所误导》“在我看来,习作课上,如果要呈现思维导图,层级呈现最多不超过三层。三层之内,尽显思维导图之于习作之利;三层之外,则凸现思维导图之弊。所有的工具都是被人利用的,而不是作茧自缚,让我们成为工具的附庸,被其所控。”</div><div><br></div><div>《孩子并非天生的诗人》“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言语环境,不会因说了什么,特别是和大家认识、观念、说法不一样的内容,而导致指责、批评、嘲笑;让他们敢于言说所有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内容、追求完全的统一,对语文、作文的学习,是毁灭性的灾难!”</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点破解之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作文教学教什么?》 “ 所以,作文教学上,我的观点是:在课堂上,在习作前,老师要激活学生思维的神经,要会思、会想,要唤醒他们沉睡的情感,要调动他们投入全部的情感,在情感中生境,在情境中表达;在写作完成后,教师要教规范、教构思、教布局、教表达……在现实情况许可的条件下,老师们不妨多花点时间,让所要教授的作文内容变得有智、有趣起来,让作文在内容上变得有探究性,让作文多一份情境感,这样,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来。而对于不变的形式与技巧,在作后多一些讲解与指导。当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情感投入了,生活的储备唤醒了,何愁学生不能提笔作文?当作文里呈现有丰盈的情感、充实的内容之后,再辅之以规范的表达、巧妙的形式,是不是才是一种完整而有效的作文教学呢?”</div><div><br></div><div>《作文,别人咀嚼过的那块“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唯教材是教。这既是在指明对教材的使用态度,也是对教材作文应有的态度。既然我们认识到没有新奇感、陌生化是教材作文的局限所在,既然我们明白了让作文缺滋少味的根源是缺少探究性、简单重复;既然我们对作文兴趣、教材作文有了本质性的认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做一些构建,尊重作文规律,给教材作文渗入一份智趣,做好创境激“兴”,而不是强塞给他们别人嚼过多次的“镆”,不是到现在还让孩子们去写“女人是花”的傻话,是不是对教材作文的一种破解之道?”</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挑泾渭之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div>《习作,是女人还是蝌蚪?》“习作是创作的基础,因此习作注重的是训练的过程和技能的培养,而创作更加注重的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与精神的独创性。那种非要在习作与创作之间找出区别、划清界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如果有人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出个所以然来,那只能是使自己进入一个学术的死胡同。习作与创作:它们既是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同质性),又是女人与美女的关系(审美性),是二者的综合。综合后的观点,是不是让我们对习作与创作的认识会更全面一些、更客观一些、更科学一些呢?”</div><div><br></div><div>《何必谈“虚”色变》“虚构与虚假的目的不同。虚假以获取读者的欢心或完成某种任务为目的;而虚写则是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娱乐、美感、满足为目标的,它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创造与再生。只要解决好为谁而作,为什么而写这个问题,文章中的虚情假意即可得到有效地解决;只要写作者摆正了写作的出发点,文章中的虚情假意这一现象即可得到有效地控制,而我们的文字世界、感情世界也会变得纯洁而真挚些;只要我们对文章的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又何妨在文字创作中来点虚写的内容,那只会增加文章的美,而非其他。”</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偶有坦荡直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div>《社会属性与角色定位》“写文章,要有内容可写,内容来自思想认识,内容来自情感表达。作为教师,思想认识有缺陷,情感体验少真善,还有什么作文教学可谈?要让学生出现在笔下的,只能是那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的话了。”</div> <h3>但这一切的背后,皆是“殷殷之情所盼之至,切切之愿所望之为。”</h3> <h3>他在卷首经常提及的词除了“<b>智趣</b>”,还有“<b>幸福</b>”</h3><div><br></div><div> 2003年,在《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注:当时刊名为《新作文·小学教学》)创刊时,他写下了一篇《等待幸福时刻的到来》的宣言:道出了创刊的宗旨、目标,更道出了当时他的一种心情——幸福,为作文教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而感到幸福,为作文教学能有鲜活的生命而幸福!在老师们采用电子邮件投稿前,每当编务人员给他送来每天的信件时,他将之称为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在杂志创办5周年的时候,他写下了《行走着,幸福着》的卷首:“到2007年底,《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已走过了整整五个年头。与杂志社创办五周年相比,虽然少了那规模盛大的庆典场面,但是我们的内心同样涌动着那个时候才有的幸福。因为我们的工作,因为我们的读者。”</div><div><br></div><div>我相信,他是真的幸福,因为这条“编舟”的漫漫长路,没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由衷的幸福感,是根本走不下去的。而有些人,仿佛就是带着某些使命而来,终其一生,只为完成使命而无怨无悔。</div> <h3>他就这样,一写就是18年,顾随在《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中曾经说过:做一件事,心无旁骛,寄托在所做之事上,是“一”是“诚”,即是“涅槃”。这18年,他确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获得了更为圆满、永恒的生命。即使身处困顿与静默,他也可于灵魂中生出羽翼,去向每一个可能的世界。</h3> <h3>他在心中非常敬仰鲁迅,曾写过《净手,方可读鲁迅》的卷首。其实在我心中,他也是和大先生一样的人。</h3> <h3>鲁迅与年青人的关系十分著名,生前不知帮助过多少人,著名的有萧红、萧军、茅盾、曹白、许钦文、李霁野……关爱提携年青人,从来都是不遗余力。惹得许广平都心生不忍“先生逐字逐页批改文稿,逐字逐句校勘译稿,几乎费去半生功夫。”</h3><h3><br></h3><div>而他对素未谋面的读者也是这样尽己所能,鼎力相助</div> <h3>我给他的第一封邮件,他竟回了……</h3> <h3>他托刘明老师给我列的书单我保留至今</h3> <h3>他的点拔,曾让你柳暗花明</h3> <h3>他的指引,曾让你豁然开朗</h3> <h3>他的相助,曾让你心热如炭</h3> <h3>网上有一段广为流传的鸡汤:你要记住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你的人!</h3><h3><br></h3><div>我们不也应该记住他吗?他给我们的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可对我们来说却是春夜的一场喜雨,是夏末的一架蔷薇,是秋水的一色长天,是冬雪的一缕梅香,是这凉薄世界的一份温情!</div> <h3>先生“大器早成”,写作的语言、笔力一出手就响亮非凡。二十几岁时写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足够显示他卓越的写作天赋,虽然用文言,但那样的眼光、笔力、气势到今天也没人能够写出来。在他动笔写新小说时,除了旧学的教养、新学的激励,全中国没有一个人给予他有关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他就这样躲在小四合院自己写起来,结果开天辟地:中国古典文学结束了,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了。这种罕见的才华无法解释。</h3><h3><br></h3><div>他在一线的工作实践只有三年,作为教学新生代的他当年随手写了一篇论文就在一众同行里博得头彩,被《新作文》的伯乐慧眼青睐。我非常认可一句话:这世上没有怀才不遇,如果有那一定是你怀的才不够多,或是你怀的根本不是才。走上编辑岗位后,他即使是闭门造车,那车也是顶配;即使是坐尔论道,那道也照样青纯。我们今天看他的初作还是不可弹劾,不可商榷。它可能单薄,但是完满,一上来就有自己的格局:深沉厚重、清明磊落、慧思才辩(山晋沃土出英才,看上去衿持内敛,其实大多聪明过人)。这种文笔不是说还要怎样锤炼、生长,它已经是典范。我们不会说:一朵花得开那么几次才慢慢像一朵花,真的玫瑰,一开开来就是玫瑰,他的文章就是这个样子。</div> <h3>鲁迅是个沉静的人,没有领袖欲,从不把自己看成个人物,但做学问、写文章从来认真扎实。</h3><h3><br></h3><div>他生在山西,身上自有山西人的特质:善中有韧,厚重如土。近些年面临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杂志市场下滑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纸媒江河日下的今天,他带领着一个学术期刊编辑团队,仍能在出版业占据一席之地,每年还能创下可观的效益,他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辛劳是外人无法体及的。</div> <h3>这是他为之付出18年青春和心血的地方,想必在他的心中早已有了同《新作文》共存亡的感情。每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其实都是以无人能及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无人问津的寂寞时光。</h3> <h3>我们都应该感谢他的坚持,因为他的坚持不仅成就了他自己的人生,让时间变得有了价值,更唤醒过无数中小学生创新表达的热情,也唤醒了无数语文老师探求作文教研之路的梦想。</h3><h3><br></h3> <h3>他对工作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对人生也有着超然的审美。</h3><h3><br></h3><div>2012年他去基层讲学,有人为他写下这样的印象:</div> <h3>这位老师写的平实质朴,我想这应该就是他本来的样子。那些鲜衣怒马,灯红酒绿,于人为所求,于他皆为闲事。“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份洒脱豁达也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遥马亡。而他同海子一样,一生都走在这条通往理想和信仰的路上。在这个浮华又浮躁的时代,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只有才华才是最好的滤镜,只有人格才是最佳的底片。</h3> <h3>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生命的尽头对身边的人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我想他早已找到了人生那把幸福的密钥,那就是——为心之,仪之的事业奉献毕生热忱!</h3> <h3>他身上既有浪漫情怀,也有英雄情结,他最钦佩的英雄是金庸笔下的乔峰,顶天立地,玉碎乾坤是他心中的英雄本色。可在我心中,他亦是英雄!虽然没有万军之中攻城拔寨的豪迈,没有大漠挥刀金戈铁马的风光,但他以笔担时代之责,挑教育之任,以笔开思想之先,创行践之前。谁言文字无用,笔下亦显英雄!</h3> <h3>前一段,《全国小学作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在江苏溧阳成立。我在微信群发布的照片上竟找不到这位主办方加幕后推手的身影。他打趣说:人丑不敢上镜啊!还说他女儿曾这样描写他:奶奶的家乡出产咸菜,可能爸爸从小吃的太多了,所以长大后也变成了一根咸菜!彼时台上众咖芸集,星光熠熠,一定少有人注意到他这根风干的咸菜吧。</h3> <h3>忽然想到那个关于刘国梁的段子:里约奥运男乒16强张继科对阵台北选手陈建安时,有台湾同胞在网上吐槽:中国队后面那个胖子是谁?是官员吗?看样子就他不懂球!随后网友纷纷对其进行科普:</h3><h3>那个胖子拿公交卡都能打趴你<br></h3><div>那个胖子拿苍蝇拍都能呼你们个11:0</div><div>那个胖子就是站在那里不动,你连1分也得不到</div> <h3>可他真的不在意这些,他在意的是他们倾力打造的这方平台是否兼容开阔,铺就的这片土壤是否深厚良沃,他们寄予希望的新生力量是否能持续不断蓬勃旺盛。</h3><h3><br></h3><div>他望着台上的半壁江山,一江星月对我说:“这些都是将来要被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人”而他又何尝不是那其中一个呢?就象人们被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这些天才头顶的光环晃的目眩神迷时,谁也无法淹没他们身后的珀金斯——这位伟大的编辑身上闪耀的光芒!</div> <h3>他的生命气质象极了瞿秋白,他们本身就是一块汉白玉,有着清澈的人格,内心温和也有坚实的底线,所有其它加给他的身份都不是那么妥帖(秘书长、副总编、执行主编),骨子里他们只是一位文人,永远洋溢着书生意气。可惜瞿秋白一路走来,他最初的梦想被不断改写,直至被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而他却早已找到了心中那方“甚好之地”,享受着“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的人生快意。</h3> <h3>他平生不求烈火烹油锦上添花,也不喜觥筹交错声色犬马,更不谙权谋算计争名夺利,一个读书人最大的梦想,不过一 间书房而已。</h3> <h3>铸犁为剑,无非再掀几多波澜</h3><div>以梦为马,终究去了别家后院</div><div>不如清茗一杯,书稿两卷</div><div>闻见时光掠过莽苍,不绝如缕……</div> <h3>我敬重的人——</h3><div>愿你终有一天归隐书笺,</div><div>正如月亮回到湖心,</div><div>野鹤奔向闲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