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9节课,凝神聚彩,各有特色,我们且看课且思考,且思考且收获,徜徉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殿堂,含英咀华,乐趣无限。大家在看课过程当中思考最多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课才是高效课堂?下面,我仅就4月25日展示的8节课,赋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三要素”这样一个主题,予以简要点评。</h3> <h3> 第一,要用好语文教材<br> 语文教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凭借。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打磨优质课和公开课的时候,更注重出奇求新,教材还没有读明白,就忙着向课外文本拓展,向生活实践拓展,向习作或口语交际拓展,这样做终归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利的。在如何使用语文教材上,我们可以从展示的这些优秀课例中得到一些启示:<br></h3> <h3> 《月球之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体裁和内容都有难度,但是张芳和孙旭老师的处理还是各有千秋。两节课都是基于单元选文的构成特点来导入新课学习,两位老师都以“高高悬挂夜空那一轮明月引起古今无限的遐想”为切入,以语言实践为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探求宇宙奥秘的兴趣。</h3> <h3> 相对而言,张芳老师在教材的使用上更有特点:安排学生对比阅读了3-5自然段,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即基于一定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问难,并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运用。思路十分清晰,效果十分鲜明。借助“估计”等词语感悟说明文用语严谨,准确的特色,在教学中也有简单的体现。</h3><div> 当然,如果两位老师能进一步注重一下文体特点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能进一步提高教材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使用价值。</div> <h3> 第二,要以学生为中心<br> 谁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无疑是学生。但实际上呢?即便是有些经过用心雕琢的课例,也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看似以学生为中心,实质上“唱念做打”,还是教师用尽浑身解数在演主角:把学习方法当成知识来教;把质疑当成环节来设计;把识字当成过场来安排……诸多现象,不胜枚举。本次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中,有些老师就做得相当好。<br></h3> <h3> 比如我关注到了董璐老师的《古诗二首》导入新课后安排的环节:出示两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绝句》,第一个层次的设计:认真阅读和思考,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第二个层次设计:哪些同学能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把这两首诗读下来?请能读下来的同学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第三层次设计:借助汉语拼音自己练练,争取每个人都能把两首诗读下来。这段教学就是明显的“让学”,所以给人的感觉就特别舒服。</h3><div> 同样是这首诗,再比如庞滢老师在整首诗的教学中,立足二年级学生兴趣持点,设计了四大环节:一是借助简笔画导课,关联旧知,巧设机关;二是学习重点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是揭诗题,明背景,由画意入诗情;四是古诗新唱,趣味背诵。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古诗当中提取“莲叶”“荷花”“映日”“别样红”以及“西湖”“六月”这些信息,就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落实本单元“提取主要信息”一要素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读诗,学会自主理解古诗。教学延伸设计:预习《绝句》,找出诗句中的颜色和景物,同样是为了这一教学目标的更好运用与达成。</div> <h3> 这些环节看似简单,却明显的体现了“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也将体验进步和成长的愉悦的机会,让给了学生。所以学生们就学的积极投入,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教学,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终于成就了课堂教学的精彩。</h3> <h3> 第三,要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br>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德育是落实根本任务主要途径之一。《山东省中小学德语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七个德育范畴,分别是热爱读书、负责任的表达、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中华传统美德、审美鉴赏与创造、多元文化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德育价值。反过来讲,语文课又赖德育得以丰厚底蕴,悠长韵味。<br> 张军军老师的《古诗词三首》,王晶晶老师的《乡下人家》以及田朝霞和金晓静老师的《雷雨》,教学过程中无不饱含着深厚的德育因素:他们注重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设计,俯拾皆是,随处可见;面对科学、社会自然所采取的态度,昭然若揭;至于家国情怀、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等,也是当渗透时就渗透,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以熏陶渐染。相信大家对《鱼歌子》中“不须归”的独特诠释、《乡下人家》那房前屋后的七个图景、《雷雨》中那只“从网上垂下来逃走的小蜘蛛”……都还记忆犹新,此处不再赘述。<br>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德育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和参与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来实施,教师应认真研究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静心默会,潜移默化,探求德育实施的有效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切实把德育落到实处。德育教育千万不能成为语文课堂中的牵强附会。</h3> <h3> 以上点评,仅为抛砖引玉之用,希望与大家共勉。若有不妥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