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贵州,是我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在全国各个省区中去的最多的地方之一。如果要问是什么如此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就可以用时下常听到的一句话来作答,那就是:山美、水美、人更美!</h3><h3> 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县的“百里杜鹃”景区,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就去过一次。当然了,那时各方面的条件实在是太一般般了,不说别的,光是那几个小时颠得人的五脏六腑似乎都不在原位了的汽车,都叫人真的有点受不了。以至于多少年过去了,一提起“百里杜鹃”,我首先忆起的是那几个小时的颠簸经历。说实话,这也是我虽然艳羡那里的美景,但却再也没有去过那里的主要原因。</h3> <h3> 我的一位好友,同时也是我十分敬重的好兄弟、一位摄影大家,不用说,更是我的好老师,近几年曾多次邀请我再次游览“百里杜鹃”。</h3><h3> 好友相邀,盛情难却。说实话,我也不想错过一次同游学习的机会,就于今年的4月份,约了“三观相投”的另一好友及夫人,再次来到了多彩贵州。</h3> <h3> 就在我再次去贵州的前几天,我看到了一篇颇具权威的有关2017年全国各省区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材料,其中有一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2017年经济总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广东,而发展速度最快的却是贵州。</h3><div> 多年来,关于贵州有一种世人皆知的说法,那就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对于昔日的贵州,此説不谓不形象。 但我此次所看到的贵州,与几年前相比,那变化可太大了!单就在地无三尺平的地理环境下,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县县通高速,不能不叫人惊叹不已!这里建的高速公路,不但路面开阔平整,而且逢山进隧,遇河跨桥,有许多路段简直就是桥隧相接,在这里开车,就如同穿行在地质公园观赏风景,让人兴奋异常。想想若干年前的乘车经历,真的不敢相信是身在同一个贵州,尤其还是身处中西部“欠发达”的贵州。</div> <h3> 4月8日到达贵阳的当天下午,我们几个就自驾沿着贵(阳)黔(西)高速向着“百里杜鹃”景区出发了。</h3><div> 相对于象贵(阳)广(州)、贵(阳)荔(波)高速来说,这条高速经过地区的地形应该说还是比较简单和平坦的,路上车辆也不多,像我们这些经常在拥挤的车流中爬行惯了的人来说,在这里开车那真叫一个爽!我朋友说这是他给有关打了招呼,给我们腾出来的专线。哈哈哈,我倒挺乐意相信这是真的。</div><div> 离开观山湖区约45千米,迎面看到一座宏伟的红白相间的现代化大桥——鸭池河大桥。</div> <h3> 鸭池河大桥座落在乌江百里画廊景区,跨越水深流急的乌江支流——鸭池河。大桥全长1450米,桥面宽28米,上下6车道,主塔采用“H”型索塔,贵阳一侧塔高243.2米,黔西一侧塔高258.2米。</h3><h3> 大桥虽然建设初期饱受争议,但是,不但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把大桥建了起来,而且还创造了中国桥梁建设史上多项第一,这一事实,不仅雄辩地证明了基建狂魔又向世界桥梁建设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且也为毕节乃至整个贵州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h3> <h3> 多彩的贵州,多变的贵州,必将成为现代的贵州,幸福的贵州!</h3> <h3> 我们一行于下午2点多到达黔西县城,计划第二天早上赶到“百里杜鹃”景区,有几个小时的空闲,就临时决定开车去距县城不远的支嘎阿鲁湖看看。</h3> <h3> 吱嘎阿鲁湖,原名水西湖(又名洪家渡水库)。致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吱嘎阿鲁是出生于毕节境内的古代彝族著名的神话般的英雄人物,在彝族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相当于汉族人民心目中的黄帝。传说他在家乡曾经沐浴过的水塘演变成了一个神湖,即现在的支嘎阿鲁湖。</h3> <h3> 虽然我们去的时候是枯水季节(从高高暴露在水面以上的水线就可以看出和丰水季节的差距),但仍然可以看到呈深蓝和天蓝色的湖水清澈见底,岸边山坡上的树木和花草嫩绿如洗,湖边半岛岸边三三两两地分布着露营者和垂钓者的各色帐篷,湖面还不时地有小船划过,真是个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世外桃源般的休闲圣地啊。</h3> <h3> 真是老天不负有心人哪,经过几个小时的蹲守,我们最终还是看到了湖区夕阳西下的景观。</h3> <h3> 记得有句古诗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在几张照片处引用时,我觉得有点消沉,就改为“夕阳无限好,只因近黄昏。” 我的一位朋友在她的照片处采用时,把它改为“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是不是更有气魄呀!</h3> <h3>举世闻名的“中国百里杜鹃”景区。</h3> <h3> “百里杜鹃”景区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市中部地区,景区总面积达600平方千米,是国家级森林公园,2013年晋升为5A级景区,现在已初步查明,景区共有各色杜鹃40多个品种,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已知杜鹃品种。</h3> <h3> 围绕这个地区为何会有如此众多品种的杜鹃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h3><h3> 很久很久以前,天突然破了5个大洞,滔天的洪水倾泻而下,淹没了大地。彝王的母亲把刚刚降生的吱嘎阿鲁装进一只大葫芦,让其随波漂流,后被天神策举祖所救。</h3><h3> 吱嘎阿鲁长大后,天神策举祖派三女儿索玛蔚和吱嘎阿鲁一起下到人间治水。在治水过程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并繁衍了后代。水患治理好了以后,策举祖欲召回索玛蔚,而此时的索玛蔚已经无法丢下神王吱嘎阿鲁和她的子孙们。她灵机一动,随即变成了一株杜鹃花,躲过了策举祖的召唤。后来她又从一株杜鹃繁衍成了千千万万株各色杜鹃。</h3><h3> 这就是座落在景区入口处的索玛蔚雕像。</h3> <h3> 传说归传说,造成这片土地生长出大量杜鹃的真正原因,是这里的山下蕴藏着储量客观的煤炭资源。在这附近的农家乐、酒店种植的盆栽杜鹃花盆里,都在花土表面放几块或者在花土里埋上几块煤炭。据他们说,不这样作,即使盆花不死,也是不会开花的。</h3><h3> 当然了,为了保护这举世闻名的世界奇观,国家是不允许开采这里的煤炭的。</h3> <h3> 杜鹃花虽然十分美丽,但很可惜它的花期很短,我们去的时候季节稍稍过了几天,有相当多的花已经凋谢了。尽管如此,远远地看去,一座座并不是很高的山头,仍然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一眼望去,满目锦翠,十分震撼!</h3> <h3> 拍摄空余,和几位青春靓丽的彝族小姑娘合张影,是不是显得我也没有那么苍老了吧!哈哈哈</h3> <h3> 在我们观花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通过当地的摄影家协会提前进的景区,到达时尚未开门,游客还都没有到,为了赶个好光线,占据个有利地形,就沿着石阶一路往山顶爬,爬爬歇歇,歇歇爬爬,直爬得腰酸腿疼,汗流浃背,但直到山顶也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成片的杜鹃花🌸,后来意识到可能走错路了,就只好从山的另一边下山了。待几乎下到山下,一看才发现,大片的杜鹃,观花楼,观花吊索桥,距离我们进山处也就1~2百米的距离。不但我们爱花心切,就我们这种酷爱锻炼的精神,也应该是十分可贵的吧,不是吗?哈哈哈</h3> <h3> 这就是座落在万花丛中的观花楼。</h3> <h3> 跨越花海的🌸吊索桥,走在上面那可真是身临其境,醉在花中啊!</h3> <h3> 季节稍过,花已不适合拍近景或者特写镜头了,中距拍几朵,还算差强人意吧!</h3> <h3> 昔日,工作中的同事,今朝,采风中的摄友。</h3><h3> 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爱因斯坦的一段话(大意) :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又有着共同喜好的朋友。</h3> <h3> 在我们回贵阳的途中,我的好友、摄影大家、也是此次黔西之行的司机兼导游建议我们去贵阳郊区的“乌当枫叶谷”看红叶。说实话,他的这个建议着实让我吃惊不小。众所周知,看枫树的红叶那应该是秋天的事啊!</h3><div> 象耳熟能详的杜牧的《山行》:</div><div>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div><div>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iv><div>还有鲁迅的《送增田涉君归国》:</div><div>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div><div>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div><div> 可这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致啊,现在正是百花争艳的阳春三月,哪来的红叶可看哪!</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带着疑惑走进景区一看,哇噻!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如絮白云,整个山坡上红彤彤一片,火红的枫叶间隙透出点点新绿,再加上穿着时尚靓丽美女,那画面真叫一个美轮美奂,艳丽无比啊!</font></h3> <h3> 看来贵阳人对这种错季的景观,早已经见怪不怪了,携老的,扶幼的,写生的,摄影的,结伴的,独行的,都是十分轻松惬意地享受着这仙境一般美景和阳光。当然,见到最多的还是三五成群、穿着艳丽的姑娘和少妇们。</h3> <h3> 稍微借助点光线看看这片片红叶,火红晶莹,真的犹如红玛瑙制成的工艺品。</h3> <h3> 红叶间隙透出耀眼的阳光。</h3> <h3> 到了这种地方,可忙坏了我的老师,找他帮忙拍照的,请教在此景观条件下拍摄技巧的,要求加微信的一拨接着一拨,我真佩服他的热心,总是能很耐心地满足他人的需求。</h3><h3> 他辅导我时,好像施教的态度多多少少的差了那么一丁点。</h3><h3> 唉! 没办法的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错之有啊!</h3> <h3> 游累了,几个人坐在花园似的农家乐露天餐桌旁,喝几杯清茶,点几个新鲜清淡的农家小菜,边喝边吃边聊,十分的享受!</h3> <h3> 这个自娱自乐,自游自拍的,够境界吧!后来从她口中了解到她是位专职模特,难怪看上去拍照姿态那么自然洒脱呢!</h3> <h3> 当时只顾得忙着欣赏和拍照了,也忘了向工作人员咨询一下,这种在阳春三月“红叶美胜二月花”的枫树是什么品种,是从别的地方引种过来的,还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了。只是在景区介绍图板上看到,这种红叶的最佳观赏期是3月25日~4月30日。那4月30日后呢,红叶会变吗,变成绿的、蓝的还是什么别的颜色?留待下次再去时再找人请教吧!</h3> <h3> 回到贵阳以后,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去了旧州古镇、本寨、云山屯。这几个古镇、古村,古寨,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在元、明代为了加强边防,保持西南边陲的安全稳定由军队屯垦戍边而形成的。这些古镇虽然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但这里的居民都是纯正的汉族,因为他们都是来自内地的军人的后裔。</h3> <h3> 在旧州古镇我和一位老者(图中的老者比我年长6岁)交谈,他告诉我他的祖上是陕西米脂的。我问他回去看过吗,他说那都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只是听老人这样说,现在回去谁能认识我,我又能认识谁呀。想想也是,他们虽然从未踏进过故乡,但从他们的眼神和言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对故乡的难以泯灭的情感。看到他们,我不由得想起为了边疆的稳定和建设,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工们。</h3> <h3> 近年制作的旧州古镇的标志。</h3> <h3> 旧州古城始建于元朝至正11年(公元1351年),城中街道按阴阳五行布局,古城墙为葫芦型结构。城内古寺林立,其中气势恢宏的城隍庙为清乾隆皇帝御书匾额并拨专款修建,四合院民居清新典雅,座座宗族祠堂雄浑古朴。饱经沧桑的古城墙、古驿道、古遗址、古墓葬等等大量的文物遗存,无不彰显出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外邢江河环绕,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使旧州享有“小江南”的美誉。</h3> <h3> 旧州古镇天宝桥。</h3><h3> 我把有关天宝桥的资料摘录一段,以便对这一古建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h3><h3> 天宝桥建于明洪武年间,桥建而亭成(扶风亭现在已平移到碧波广场扶风桥上),桥横跨旧州东门外南门河上。</h3><div> 桥为石砌,共有4孔,桥长32米,宽3米,为平桥。天宝桥建在中间第3孔上,按照长9米,宽5米在桥的两侧筑石墩构成桥面平台,再在4个石墩上各立一直径50厘米的木柱,于柱上构建穿斗式四方楼阁,二层重檐,飞角凌丹,红壁黒柱,齐整雄伟。</div> <h3> 除了旧州古镇外,要数本寨留个我的印象最深了。</h3><div> 本寨始建于明朝初年,是七眼桥镇47个屯堡村寨中的一个屯堡寨,但它又是众多屯堡寨中的建筑博物馆。整个村寨由许多三合院、四合院组成,各家各户墙体连为一体,构成寨子中的内部防御性极强的通道和高墙。寨子内又建有7座碉楼,碉楼上开有瞭望孔,既可以登高望远,观察外部动静,又可以方便彼此相互传递信息。许多人家的院墙上甚至开有十字形、丁字形、梅花形的抢眼,真是步步设防。</div><div><br></div> <h3> 从寨子的外观上看,本寨的建筑物虽然是由石板、石块构成的坚固无比的石头堡垒,但是房屋的内部,还保存着十分细致、讲究的装饰。来自江南的木雕,石雕艺术在这里仍然被发挥得淋漓尽致。</h3><h3> 走进古寨小院,满目都是精雕细刻的各式图案(虽然有些图案因年久失修,色彩早已不复存在,图案也有些残缺),窗棂门楣上到处可见人字格、万字格、寿字格、六耳结等各种木雕、石雕花纹,就连驻脚处,下水道的排水孔处,也都雕有龙、凤、蟾蜍、海棠、...古钱币等各式各样的图案。最讲究的是木雕垂花门罩,家家户户都是不惜工本,极尽精雕细刻之能事,图案多为奇花异草。院子里的雕花,多为江淮一带常用的“牡丹团花”、“白鹿衔枝”、“喜鹊闹梅”、“松鹤延年”等等,正是这些细微末节的地方,才能真正感受到屯堡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h3><h3> 江南水乡的文化涵养是如此的深厚,如此的强大,即使到了这所谓的“蛮夷之地”、“贫瘠之乡”,即使只能用简陋粗糙的石头来打造自己的家园,却仍然固执地把家乡那种细腻丰满、夸张华丽的江南文化风格铺排的如此到位,如此尽善尽美!</h3> <h3>云山屯的大屯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