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烟花三月下江南,人间最美四月天。三、四月份是小伙伴们出游的季节,我也随之计划着我的上海之行。2012年去杭州休假时曾到上海玩了一天,逛了南京路、东方明珠,漫步在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上海给我留下的印象仅此而已。此次上海之行,决定寻找老上海的记忆,准备看一看旧址、遗迹、故居等等,三天的时间虽短暂,但对我来说收获是满满的。</h3> <h3>4月19日晩9点乘坐D321次列车于20日上午9点20准时到达上海了。</h3> <h3>下了车,在地铁站买了上海都市旅游卡,开始了我们上海之行。</h3><h3>旅游卡每张押金20元,另外可再根据自己的出行情况充值,旅游卡可乘地铁、公交车,离开上海时再将卡的押金和卡内余额一并退回,很方便的。</h3> <h3>入住在上海国际饭店,饭店建于30年代,很有年代感,这是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今天她在周围鳞次节比的现代建筑群中不在引人注目,但依然很有腔调。这里交通便利,出门便是公交车站和地铁1、2、8号线,可以带你去上海很多景点,出门往左就是著名的南京路步行街,沿着它再往前走就是外滩,酒店虽老却很干净,虽处闹市却很安静!</h3> <h3>步行出发开始我们的行程。参观中共一大会址。</h3> <h3>步行走到人民大道时,路过上海大剧院,虽然这不是我们这次上海之行的必游景点,但是这个建筑还是很漂亮的,拍张照片分享一下。</h3> <h3>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br /></h3><h3>纪念馆的"一大"原址是两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上海20年代的典型民居),一栋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宅,另一栋是一大代表在上海的住所博文女校。</h3><h3>纪念馆内三个陈列室展出了我党创立时期的史迹和文物。</h3> <h3>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楼下一间十八平方米的客厅内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纲和决议,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h3> <h3>纪念馆展厅。</h3> <h3>纪念馆展厅。</h3> <h3>纪念馆大厅毛泽东手书:"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h3> <h3>这个老外在纪念馆的红色书屋选购图书,之后在参观其他纪念馆和乘地铁时都遇到他了。</h3> <h3>参观上海周公馆即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位于在上海思南路73号、71号。1946年~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在这里工作、生活,并曾在此接待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钧儒、黄炎培等交换意见,还举行过中外记者招待会。</h3> <h3>这是一栋3层欧式小洋房,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房子上长满了爬山虎,很有历史感。</h3> <h3>周公馆展厅概括反映了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董必武等在上海领导"办事处"积极宣传中共坚持和平、民主、坚持政协决议,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斗争史迹。</h3> <h3>这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h3> <h3>参观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香山路7号,主要由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这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h3> <h3>孙中山故居。</h3> <h3>孙中山文物馆及雕像。</h3> <h3>文物馆内展厅。</h3> <h3>文物馆内展厅。</h3> <h3>1922年9月4日,孙中山先生在这草坪上,召集在沪各省国民党同志五十三人,举行改进中国国民党会议,参加会议者有中国共产党人。</h3> <h3>中午简单的吃过饭后,开始我们的下一个行程,乘地铁去位于虹口区长阳路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h3> <h3>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h3> <h3>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即摩西会堂旧址,位于长阳路62号(原华德路62号),1907年建造之时是一幢私宅。1927年,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将原来在其他地方租屋建造的摩西会堂迁入,成为一所供俄罗斯犹太人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h3> <h3>今天,命名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的摩西会堂已成为整个上海关于犹太难民历史和实物资料最为齐全的地方,成为犹太人到上海的必访之处。</h3> <h3>到纪念馆参观的大都是外国人,有可能是当时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的亲属或者后人吧。</h3> <h3>讲解员正在为这二位年老的外国人讲解。</h3> <h3>这是当时中国总领事馆为犹太难民签发的签证。</h3> <h3>展厅门口附近的一组国旗显示,自2007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开馆以来,到访观众遍布世界近百国家,此题材在全球广为关注。<br /></h3> <h3>镌刻在铜板墙上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逃亡上海犹太人难民的名单。</h3> <h3>霍山路、舟山路建筑群</h3><h3>霍山路71一95号、舟山路181号是于20世纪20年代末建造的欧洲古典风格毗连式建筑。二战时因犹太难民的集中居住使其成为充满异国情调的商业中心,热闹非凡,有"小维也纳"之称。</h3> <h3>舟山路59号。建于1910年,上海近代时期外廊式建筑风格。二战时期,包括曾担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M·布鲁门撒尔在内的一批犹太难民居住于此。</h3> <h3>舟山路。</h3> <h3>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h3><h3>霍山路119号及121号。是一幢双门面的假4层双毗连式建筑,建于1910年。总部设在纽约的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驻沪分支机构曾在此办公,现为民居。</h3> <h3>霍山路57号。百老汇戏楼顶层的屋顶花园,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犹太难民聚会场所,当时犹太艺术家们经常在此举行音乐会。</h3> <h3>白马咖啡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约2万名犹太难民为躲避纳粹迫害来到上海,在上海居民的帮助下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在上海生活期间,白马咖啡馆是犹太难民日常聚会地之一。</h3> <h3>虽然时过境迁,但保留下来的建筑依旧可以让我们走近那个特殊的年代。</h3> <h3>提篮桥监狱,这是建于1901年的一座著名监狱,因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号称"远东第一监狱"。</h3><h3>监狱曾囚禁过不少中国近、现代著名人物,其中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邹容。有中国共产党人任弼时(曾任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张爱萍(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曹荻秋(曾任上海市市长)等。抗战胜利后和解放以来还关押过多名国内、外重要罪犯。</h3><h3>要论中国监狱,有北秦与南桥之谓。南桥,指的就是上海提篮桥监狱;而北秦,指的则是北京秦城监狱。这两座监狱都是以囚禁高官与名人而著称于世。</h3><h3>当我从旁边的小门探头询问可否参观?里边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摊开双手并摇头表示非常遗憾,不能参观!</h3> <h3>监狱的外墙,因为不能进去参观,所以只能从墙外看看吧。</h3> <h3>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来访接待处。</h3> <h3>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h3> <h3>外白渡桥曾多次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例如:矛盾的作品《子夜》,开篇的时候便提到:"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影视剧《上海滩》、《情深深雨蒙蒙》等都有在此拍摄过。</h3> <h3>外白渡桥是一座承载上海人集体记忆的百年老桥,可以说是上海的地标式建筑,他见证了上海的发展。现在的外白渡桥其实是第三代了建于1907年,但他依旧没有改变本来的面貌,觉得可能没有什么变化。外白渡桥是一座钢架结构的桥,远远望过去有一些梦幻色彩。近看的话结构非常复杂精细,让人不禁佩服当时的工业水平。</h3> <h3>看完了外白渡桥,步行近30分钟来到了外滩,乘坐游轮游览黄浦江夜景。</h3> <h3>在游轮上,远处灯火阑珊处遍布着一幢幢不同国家风格西式建筑群,被称为"世界建筑博览会"的景观尽收眼底。</h3><h3>至此,结束了第一天的行程,累计步行31000步,回到酒店感觉到累了,什么也不想干洗洗就睡了!</h3> <h3>第二天早晨醒来,感觉体力基本恢复了,拉开窗帘推开窗户,外面微风佛来,心清气爽,看了看天气预报,上海多云,而此时的北京已开始下雨,气温骤然下降。</h3> <h3>今天的第一站是前往多伦路名人文化街。吃罢早餐,我们乘地铁到了多伦路名人文化街。<br /></h3><h3>这个候车的老外不就是昨天在一大会址遇见的么?</h3> <h3>到了上海,一定要去多伦路看一下旧上海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街巷,在上海的弄堂里中过于繁多,却殊不知这条多伦路是一个怎样的卧虎藏龙之地。鲁迅、郭沫若、叶圣陶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等,都曾经在这条小街上生活居住过。</h3> <h3>多伦路及其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展示了这个历程印迹和文化缩影,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h3> <h3>多伦路59号,鸿德堂:这座国内罕见的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作为基督教教堂的鸿德堂正面墙上,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历经沧桑,依然向人们发出无言的警示。</h3> <h3>老电影咖啡馆是多伦路上非常有名的老字号Café,坐落在一座小洋房内,店里的背投式电视不间断地播放着黑白片子,从无声时代到三四十年代国内、国外的经典影片,当日的电影安排在门口的小黑板就能看到。</h3> <h3>多伦路119号,夕拾钟搂: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钟系青銅铸造,楼高18.15米。一座钟楼,风雨百年,人来人往,钟声依旧……</h3> <h3>多伦路210号。20世紀20年代由广东李氏兄弟建造。抗战胜利后曾作白崇禧寓所,人称"白公馆"。</h3> <h3>多伦路这些优秀历史建筑吸引了众多画家在此作画,照片中的老人正在画钟楼。</h3> <h3>多伦路145号,左联纪念馆。建成于二十年代,曾作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外廊与柱式及砖墙的线条,突出显示其富有代表性的美洲殖民地式建筑风格。</h3> <h3>景云里:叶圣陶曾与1927年5月住于此。</h3> <h3>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确实让人驻足停步,流连忘返。</h3> <h3>从多伦路走出来,步行十来分钟到了鲁迅公园,鲁迅纪念馆就在公园里。公园是免费的,里面热热闹闹的,市民唱红歌的规模超过了北京的天坛、玉渊潭和颐和园,往里走看到一个世界名人广场,有高尔基、泰戈尔的雕塑像。</h3> <h3>纪念馆外景。<br /></h3> <h3>参观纪念馆。</h3> <h3>坐落在公园里的鲁迅墓。</h3> <h3>逛豫园。</h3> <h3>城隍庙。</h3> <h3>豫园的湖心亭和九曲桥。可能是周末的原因吧,这里人挨人、人挤人。说真心话,这种场景我是没有兴趣的,赶紧离开了。</h3> <h3>在豫园邮政局,给自己寄一张明信片,留个纪念。</h3> <h3>在没去上海之前,就知道上海有个著名的地方叫田子坊,于是这次上海之行便把田子坊作为行程中的必去之处。田子坊和丽江古城还有鼓浪屿上的小店都很像,小资味道也很足,有一些小店也很小清新,主要就是一家一家的小店,有的卖一些小东西,有的卖吃的,走一走、看一看、吃一吃,其实还是很享受的。</h3> <h3>充满文艺气息的弄堂,人头攒动。</h3> <h3>民国十九年的建筑。</h3> <h3>田子坊里的小店。</h3> <h3>田子坊里的小店。</h3> <h3>老房子、老味道。</h3> <h3>街头艺术家为游客画肖像画。<br /></h3> <h3>露天酒吧,老外们坐在一起说着聊着,旁边夹杂着当地居民的清脆上海话。</h3> <h3>走累了的我也坐下来,在露天酒吧点了啤酒和花生,慢慢品味着啤酒的麦香、体会着弄堂里的文化气息。</h3> <h3>一天的行程完成,晚上去了有上海最美书店之称的钟书阁。</h3> <h3>这是位于静安区芮欧百货四层的钟书阁书店。真的好漂亮!走入进去,满目间除了书还是书,屋顶用镜子装饰,给人一种无限大的透视效果,独特的空间格局,超赞的设计,加上浓厚的书籍氛围,不愧于"最美书店"的称号。</h3> <h3>你可以在店内书架中间挑选着、翻看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还可以坐下来置身于书海中静静地阅读。</h3> <h3>书店内设有咖啡厅,选一本自已心怡的书,喝上一杯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在这看上一二个小时甚是半天的书,绝不会有人打扰你的。</h3> <h3>我被这个美丽的书店、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温馨的氛围感染了!白天走了一天,正好利用这段时间休息休息,于是点了一杯可可,坐下来阅读。</h3> <h3>转瞬之间,来上海已经是第三天了!今天乘地铁去参观同济大学。</h3><h3>这是一个开放的学府,游人可以自由出入。学校历史悠久、享有盛名,其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h3> <h3>一进校门映入我眼帘便是宽敞的林荫大道,花坛后面耸立着的是毛主席雕像。</h3><h3><br /></h3> <h3>漫步在校园里,感受到最多的就是自然的气息。不得不说,这里的绿化,真的非常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大学就应该在这种很自然的环境里,才能沉下心来,学习,生活。</h3> <h3>参观同济大学的的校史馆。</h3> <h3>图书馆前两侧草坪同济大学纪念柱铭,石柱的上端分别刻有"继往"、"开来"字。</h3> <h3>1934年正式建立的同济大学图书馆。</h3> <h3>同济大学大礼堂建成于1962年,该建筑1999年10月获"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h3> <h3>下午在去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路上,路过一个教堂,于是进去看了看。</h3><h3>此教堂为沐恩堂。</h3> <h3>沐恩堂,意为沐浴在主恩之中。原名慕尔堂,始建于1874年,有着100年多的历史。</h3> <h3>教堂里等待做礼拜的教徒们。</h3> <h3>上海博物馆。</h3><h3>排队等候了20分钟经过安检后进入博物馆,看了简介得知主要展厅为:古代青铜馆、陶瓷馆、玉器馆、明清家具馆等。因想了解一下上海的发展史,所以就走马观花的看了看,咨询工作人员后,去了与之一街之隔的上海历史博物馆。</h3> <h3>博物馆一层大厅。</h3> <h3>上海历史博物馆。</h3><h3>博物馆通过文物、文献以及图片等资料,综合展示了上海从远古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一漫长的历史画面。</h3> <h3>博物馆展厅。</h3> <h3>博物馆展厅。</h3> <h3>振远将军铜炮</h3><h3>上海地区见证鸦片战争的重要实物,1984年吴凇西炮台遗址附近出土。此炮1841年制造,炮身镌有"振远将军、提督江南全省军门、陈化成"等铭文。</h3> <h3>博物馆同时展出"陈毅与上海"展览,这是展厅内。</h3> <h3>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屋顶花园。</h3> <h3>晚上7点乘G22次复兴号列车,4小时18分到京,结束了我的上海之行。此时北京的小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