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扬州~记2018年第二次自驾游《三。扬州篇》

瀛边晓月

<h1>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古老的诗句,让自古至今的人们对三月的扬州充满了无限遐想与憧憬。这里的楼台亭阁,这里的花草树木,这里的小桥流水,无一不吸引着全国,乃至国外的游客。扬州最著名的景点,当属瘦西湖了。</h1><h1>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h1><h1> 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h1><h1>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br>瘦西湖北段(九曲池至熙春台)为唐罗城西城濠一线而东,清乾隆二十二年治理开浚为莲花埂新河;南段(小金山至大虹桥通二道河一线)为宋大城西城濠;中段(莲花桥至小金山)为清雍正十年知府尹会一、乾隆二十二年巡盐御史高恒先后主持开浚,莲花桥西称莲花埂新河并建莲花桥。<br></h1><div><br></div> <h1>  钓鱼台原叫“吹台”。目前还有一块“吹台”的片牌匾挂于此亭中,后由乾隆皇帝下御旨,将“吹台”赐名“钓鱼台”。这源于一段典故,在此自不必多说。</h1> <h1>  钓鱼台“三星拱照”的美景曾获得“巴拿马国际摄影奖”。我也在此凑个热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瘦西湖最著名</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的景点白塔和莲花桥</h1> <h1>五亭桥~</h1><h1> 五亭桥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国家5A级景区——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内,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五亭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又叫莲花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h1> <h1>二十四桥~</h1><h1> 二十四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内,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现今扬州市经过规划,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h1> <h1>熙春台~</h1><h1>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这里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四桥画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园中有园是</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瘦西湖的一大特色</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玻璃的反光</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加宽了视觉让人难辨真假</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石舫</h1> <h1>瘦西湖白塔~</h1><h1>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音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瘦西湖法海寺</h1> <h1>扬州虹桥~</h1><h1> 大虹桥横跨于扬州市的瘦西湖上,初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原是一木板桥,围以红色栏杆,故名“红桥”。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为石桥。</h1> <h1>扬州御码头~</h1><h1> 康熙帝五次南巡,每次都在天宁寺西园的行宫内居住,寺下是他上下龙舟的码头。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此四次接驾。曹寅也曾在西园奉命刊刻《全唐诗》。御码头修得如此壮观是在乾隆年间。</h1> <h1>扬州天宁寺~</h1><h1> 扬州天宁寺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h1> <h1>  抗日战争期间,天宁寺为侵华日军所占,沦为兵营。由于年久失修,使用不当,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资141万元进行大修。</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宁寺修复后用作</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扬州博物馆新址对外开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殿内是扬州八怪的字画展</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华严阁现是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h1> <h1>文汇阁~</h1><h1> 据有关文史专家介绍,文汇阁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位于扬州天宁寺御花园内(即今天的西园宾馆内),因收藏《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而出名。它和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并称为七大藏书阁。</h1><h1>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及其藏书一起毁于战火之中。</h1> <h1>  阁中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由乾隆帝钦赐“文汇阁”之名及“东壁流辉”之额。</h1><h1> 文汇阁是一座三层楼建筑,梁柱上彩绘书卷图案。阁的一楼当中藏《古今图书集成》,两侧藏《四库全书》的经部书籍,二楼藏史部书籍,三楼藏子部、集部书籍。</h1><div><br></div><div><br></div> <h1>  我印象最深的是,天宁寺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对扬州的历史、文化,以及天宁寺的历史变迁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h1><h1> 一位工作人员向我介绍说,当年日本鬼子把天宁寺里的和尚全部杀光了,所以现在天宁寺里没有一位和尚。</h1> <h1>史可法纪念馆~</h1><h1> 史可法纪念馆是纪念明朝末年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著名历史遗迹,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同治九年重建,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h1> <h1>  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现为“史可法纪念馆”。&nbsp;史公祠位于扬州市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岭畔,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内建史可法衣冠墓。墓前为“史可法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史可法2米高的塑像和多幅史可法手迹,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br></h1><div><br></div> <h1>扬州东关街~</h1><h1>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东关街从唐代以来成为由东门入城的重要通道,迄今已经一千多年。东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h1> <h1>  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h1> <h1>  这里除有老字号店铺外,还集中了众多古迹文物:有逸圃、汪氏小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还有扬州较早创办的广陵书院、安定书院、仪董学堂,和明代的武当行宫、明代的准提寺等。</h1> <h1>宋大城东门~</h1><h1> 始建于唐代中期。五代、两宋、明、清等代均曾在此修缮城门、城墙。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宋高祖赵构以扬州为“行在”,次年昭命“扬州浚隍修城”,史称“宋大城”,东西约2200米,南北约3000米,设有四门,东为康海,西为通泗,南为安江,北为迎恩。</h1><h1> 东门遗址在2000年以来的三次考古发掘中,发现唐、五代、北宋、南宋时期的城门遗存叠压关系清晰。北宋州城的门道东西两侧宽度各为5.07米和6.09米,城墙墙基底宽13.5米,城门为砖券门洞,这在古代城市考古中是首次发现,在此之前的城门多为木结构。已发现的宋大城南门、西门遗址,均为单瓮。东门临水而建,除主门外,还有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瓮城结构。正门向东通向城外,直至当时的古运河边,双瓮城的发现在我国考古史上独一无二,其在城市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h1><h1> 扬州2009年建东门遗址公园,2009年参照宋代《营造法式》,复建城墙及重檐歇山顶门楼,以再现宋代扬州“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的雄姿。</h1> <h1>东关古渡~</h1><h1> 东关古渡为扬州古运河的一个景点。在古代,该处为京杭大运河的一个渡口。</h1> <h1>何园~</h1><h1>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h1><h1> 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很多。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h1> <h1>牡丹厅~</h1><h1> 进入何园的东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何园的后花园,整个后花园分东、西两部分。穿过“寄啸山庄”的圆洞门,呈现在眼前的是牡丹厅,迎面山墙上嵌有“凤吹牡丹”的砖雕,牡丹厅因此而得名。</h1> <h1>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园名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h1> <h1>水心亭~</h1><h1> 西园以水池居中,池中央便是水心亭,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红楼梦》、《还珠格格》、《毕升》等一百多部影视剧都曾经在此处取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园子里地面的砖铺似波浪状</h1> <h1>复道回廊~</h1><h1> 复道,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复道的交叉口一边通向蝴蝶廊,一边通向读书楼,读书楼位于船厅后身西北角。走入西园首先看到的就是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廊东南两面墙上关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h1><div><br></div> <h1>水中月~</h1><h1> 水中月是片石山房中假山丘壑处的一道奇观。白天池水映中有一轮明月,且随着观者视角变化有阴晴圆缺之异。原为叠石后的墙上一处孔隙,随视角不同被叠石遮掩。</h1> <h1>玉锈楼~</h1><h1> 玉绣楼的主题建筑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铁艺的床等等。</h1> <h1>小姐闺房~</h1><h1> 房间里的吊灯、法式壁炉、铁艺铁床、钢琴、绘画等,无一不体现出主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与接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法式的百叶门窗</h1> <h1>赏月楼</h1><h1> 从复道曲折南行,就是赏月楼,又称怡宣楼,园主的母亲就在此居住。廊两旁的铁栏杆是当年何芷舠为母亲庆寿而特意从国外定制的,上面均刻有“延年益寿”字样。</h1> <h1>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发挥了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少有的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发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雏形。</h1><h1> 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的早晚变化。</h1><h1> 中国的古典私家园林的建筑布局,不同于国外园林中轴线对称理念,采用的是自然法,其亭台楼榭不规则地散落分布于或人造或依地貌而成的山水之间,取天人合一之意境。何芷舠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扬州何园,不仅深谙中国园林的山水境界,也熟悉开放性布局和由各种两层回廊组成的网络状结构,观念创新。</h1><h1><br></h1><h1> 在此特别提一下,扬州市在旅游高峰期,特别贴心的开通了一条免费旅游巴士专线,贯穿于各个景点,为游客往返各景点提供方便,这种举措在国内尚属先例。</h1><h1> 在游览了精致典雅的扬州园林之后,我们将朝着北京的方向,继续往北走,以自驾游的悠闲方式边走边玩儿。</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