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人(八)【尘封往事】

方小敏

<h3>  拉拉人的子弟娃儿现在算起来应该是第三代了。五八年随着父母支援三线建设的大军首先进入黎溪黑箐的小娃儿们如今都是六十岁以上了。父辈的摆谈和依稀的回忆,还有同学朋友们的笑谈,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h3><h3>黎溪黑箐篇</h3><h3> 为了拉拉铜矿建设, 重庆邮电疗养院基本上整体搬迁到了黑箐,成为《拉拉铜矿职工医院》。机修厂和车队也在黑箐,我们就是第一批进入黑箐的子弟娃儿。</h3><h3> 黎溪黑箐位于黎溪新桥村(原黎溪公社新桥大队)东北部一山坳深处,黑箐前面不远处是大海子,大海子传说是N多年前的一次大地震时地陷形成的一天然湖泊,传说村民在湖泊边上挖出过瓷罐和碗等生活用品。湖泊里长年生长着莲藕、菱角等,水质好,虾肥鱼美。</h3><h3> 六零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为口粮少吃不饱,小伙伴就约起去大海子里去捞菱角,那时湖边全是烂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烂泥里。父母说我姐就因为去捞菱角陷在烂泥里差点丢了性命。</h3> <h3>这是黑箐的老房子,记得五九年我奶奶从农村出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奶奶在房屋下面挖了一小块地种了些莲花白,每天摘几片老叶子切碎,在食堂去要一点点米汤煮熟分给我们三子妹,一顿一两米饭或者一两胡豆,问我吃什么时总是说要胡豆,吃完又说要饭,父母从少得可怜的饭里又分点给我,很多时候经常饿得精叫唤,现在都还想得起来老莲花白叶子的味道。由于营养不良,很多人都得了"水肿病",两只脚肿得亮堂堂的。</h3><h3> 五八年父亲到拉拉上班,五九年母亲就拖着我们三姊妹到了黑箐。母亲是机修厂的工资员,每个月发工资时厂里就派两个工人和我母亲一起从黑箐走路去拉拉,领了钱又走回黑箐。路上饿了就去农民家高价买鸡蛋吃,工资才二十元左右,买一个鸡蛋就要一元钱,一天往返七十多公里,现在想起来都可怕,走路不说,还要担心遇上虎呀狼的。</h3><h3> 记得六零年我母亲去拉拉领钱了,我和康娃饿了去挖了一个野生芋子放在食堂烧火的柴灰里,没煮就吃了一口,结果口腔里似万颗钢针扎,嘴巴肿胀,我们哭得撕心裂肺,食堂的阿姨给我们用盐水漱口也不管用,等下午妈妈回来我们的眼睛都哭肿了。后来我多年不吃芋子,直到现在我对芋子都有恐惧感,毎次买时都会问"麻不麻"。</h3> <h3>这是我们一家人在黑箐留影,最左边是我奶奶。</h3> <h3>当年黑箐的拉拉子弟要到黎溪街上的小学校去上课,每天小伙伴们结伴同行,往返十公里左右,经常看见蹲在山上的山毛驴(狼)虎视耽耽地望着路上的行人,谁都不敢落下,饿了就扯路边的草根和地里的野果和农民种的庄稼吃。后来各单位陆续搬到拉拉,留下一部份人守厂,七零年前黑箐的房子全部转交给四零三地质队。</h3> <h3> 拉拉铜矿篇</h3><h3> 拉拉原名叫落凼,是四川省西南最边沿的地方,矿区建在四面环山的一条夹皮沟中,山下奔流不息的金沙江是四川和云南的分界线。</h3><h3> 五八年矿山上马时大约有八千多人,六三年矿山下马后除留下的二百多人外全部下放回家。</h3><h3> 留下的基本上是支援三线建设从各地抽调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部分工人,而且都是拖家带口的家庭。我们这一大群娃娃就成了拉拉子弟的第一辈。</h3><h3> </h3> <h3>  最先随父母来拉拉的娃娃,只有到距矿六公里的绿水河镇上去上小学。据说每天早上走路到学校上课,中午在学校吃点带的馒头或饭,下午三点过放学又走回去,饿了就挖点草根、摘点野果充饥。小伙伴都是结伴而行,因为山里经常有狼出没。听老一辈说有农民娃娃和矿上有个小娃娃就被狼吃了。</h3><h3> 后来矿上娃娃多了才办了小学校,最初只有一至三年级,高年级还是要到绿水小学去读。</h3> <h3>  六三年矿小学已经有三个年级了,老师有:李艳英、白代俊、郭佩卿、刘玉秀。虽然房屋简陋,坐在草地上的孩子们笑得也很开心。</h3><h3><br /></h3> <h3>六、七十年代,我们小伙伴经常约起去绿水河赶街,父母给我们两、三元钱,买点鸡蛋和小菜,中午舍不得买面,只买一个馒头吃。这就是绿水河老街子!</h3> <h3>这是绿水小学旧址,房屋早已拆除,记忆犹存。</h3> <h3>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来全国各地的大串联开始,好多学校都停课了,大点的娃娃都出去了,我们这些小家伙挺羡慕的。六八年学校组织我们大一点的娃娃成立了"毛译东思想宣传队",举着红旗、背着行李,到矿周边的农村绕了一圈。</h3><h3> 第一站是"小打窝",从丫口下去,记得路很难走,陡俏的山坡上的小路是牛羊走出来的。到了村里第一印象就是这里很穷很落后,很多人从没有走出过深山,下午我们给村民表演了文艺节目,晚上住进用石头堆砌低矮的草房,第一次出门小伙伴们都激动得睡不着。</h3><h3> 第二站是糯柞村,那里的主要农作物是甘庶,这里靠进金沙江,水稻可产两季,条件好得多了。我们参观了甘庶制糖的过程,看到牛拉着石碾把甘庶压碎,然后把糖汁熬制后倒入一个个土碗里,就成了一个个红糖了,就是看到🐂有时拉屎在甘庶上,觉得很脏。呵呵!吃了晚饭后就在村里晒场上为村民表演了节目。</h3><h3> 第三站是金雨乡,那天走了很久的陡削山路,小伙伴都累坏了,到了金雨又高兴惨了,因为乡上为了欢迎我们,专门杀了一只羊子,那叫一个香,尽管吃到最后汤底有🐑屎颗颗,呵呵!饭后老师说为了感谢乡上的热情款待,要增加几个节目,几个人自告奋勇的来了几个独唱、小合唱。</h3><h3> 第四、五站是力洪乡和绿水河乡,住宿和吃的都要好多了,我们的文艺演出依然受欢迎。这里我们经常都会去赶场买鸡蛋、肉和蔬菜,所以就没那么激动了。但一想到结束了又觉得没过瘾。</h3> <h3>七零年为了欢迎进矿的新工人,老拉拉的人员成立了&quot;毛译东思想宣传队,除了矿上的大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外,我们这一批初中生也选了好多个加入宣传队。有一次休息几天,我就抽空去力屯二队去看望下乡的姐姐。过了几天矿上通知要提前演出了,由于没有通讯设备,矿上通知黎溪黑箐拉拉的职工童仕坤赶着马车来接我回矿。那是一匹马力的车子,摇摇晃晃走得很慢,上坡时我就下来,爬上山坡后又坐上去,就这样,到矿时天巳经黑了。这件事我记忆特别深,童仕坤善良朴实的笑容永远记得,多年来一看见马儿就会想起拉着我翻山越岭跑了四十多公里的🐎。</h3> <h3>七二年子弟校红卫兵和校领导合影。记得六七十年代最注重的是家庭成份,支援三线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很多的家庭成份都"高",也影响了子女。小时候每次去报名都要问家庭成份,都会红着脸低着头小声说出来,好似做错了什么事一样。由于读书成绩好,表现也好,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第一批参加了红卫兵,觉得非常荣耀。但是还是因为成份问题没有读成高中,那时不知哭了多少场,当然班上有好多个优秀的学生和我一样因为家庭成份没有读高中。</h3> <h3>  这是五八年开始修的水库,后来水库坝头经过多次扩建和维修。</h3><h3> 小时候我们小伙伴天天中午和学校放假时都会结伴去水库游泳,那时候,水库的水质无污染清澈透明。才开始学游泳时就在浅水滩里扑腾,听说蛙泳就像是青蛙游的样子,我们去捉了青蛙和田鸡放在盆里仔细观察,趴在床上学着🐸的姿势扑腾。有的同学把布裤子的两只裤脚用绳子扎紧,拉住裤腰往水里一放,两只裤脚充满气后,人就趴在上面游。不久很多小伙伴都学会了游泳,男孩子们都往深水里游,女孩子胆子大的也和男孩子一起游,大部分女生都不敢游远了。</h3><h3> 那些年,家家都是几个小孩子,家长也基本不管娃娃。不幸的是水库里还是淹死了两个娃娃。</h3><h3> 有一年,子弟学校选了几个学生到会理县去参加学生游泳比赛,在会理武装部后的一个水池里,只有齐腰深的水。有一天来了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子,老师介绍说是前几百米省冠军,她给我们表演了一下,哇塞!像浪里白条一样,游得好快,傻眼了,我们游泳的速度差她太远了,呵呵。据说当年她获得省冠军时,人们以为会理是水乡呢,谁知是在小河里扑腾岀来的,经教练训练后成了冠军,我认为还是天赋的原因。</h3> <h3>靠山的三栋房子就是拉拉职工医院。左边那栋平房是老医院,对面两栋平房就是职工宿舍,这两排房子是当年比较好的房子了,基本上住着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而且家家都是好几个娃娃。</h3><h3> 老医院门口的大坝子也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地方,天天晚饭后都有很多小伙伴玩各种游戏,非常开心。</h3><h3> 每当医院有什么大凡小事,小伙伴们都要去看热闹,一点都不害怕。四零三地质队文革时期自制手榴弹被炸得血肉模糊的,还有矿井上摔下来的,放炮炸伤的等等,我们这一群女汉纸都要爬在医院窗子上看。记得医院第一次要给一个老工人做阑尾切除术,我们就爬在手术室后面的大玻璃窗上看,肚子划开了,医生在肚子里找阑尾,病人就哇啦哇啦叫开了,几个人都按不住,我们吓得冒冷汗,后来手术做完了,我们为这事笑了好多年。</h3><h3> 后来又修了一栋二层小楼房,医护人员的队伍也扩大了,技术力量也强了不少。医院永远都是最热闹的地方,职工看病只需五分钱挂号费就行了,只要有一点点小毛病都会去医院看看。</h3> <h3>多年以后医院对面老房子邻居在成都相见,亲切问候,热情握手拥抱,远亲不如近邻,见面格外亲!</h3><h3>卫壮、李代模、徐茂、廖英、柳安培、柳安俊、柳安庆、荣光、黄青柏、方小敏、张晋属、李昭群。</h3> <h3>这是七十年代的包家村和后面的2080高山。小时候这些高山上都留下了我们小伙伴的足迹。那些年家家都是烧柴煮饭,每年学校一放假,大小伙伴都要约起来去砍柴,我们这一群女汉纸特别厉害,爬树高手,十二三岁的娃娃挑七八十斤柴快步如飞,一天要上两次山,挑回两担柴,后来十五六岁时还一天挑回三担柴。一个假期挑回的柴火够烧一年了。记得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还挑柴卖给四零三地质队的食堂,好像是五角钱一百斤。有个假期除了给家里挑的柴外,卖了好多挑柴得到三元多钱后去商店买了一双尼龙祙子,平时还舍不得穿。</h3> <h3>  小时候最喜欢的是山上农民种的包谷杆。那些年农民在山上垦荒种地,好些土地完全是靠天吃饭,由于没有上肥料,好多玉米杆上都只有很小的包谷,玉米杆很细,被太阳晒得发红。秋天农民收庄稼时,我们小伙伴也忙开了,将割下那些细的、发红的玉米杆选出,每人捆上一大堆回家,印象中玉米杆甜似甘蔗,大人小孩都喜欢吃。</h3> <h3>  那时农民将包谷杆收割后堆在地边,留着慢慢喂牲口。我们上山砍柴口渴了就去翻包谷垛,里面还没有干的包谷杆很甜,还带有太阳晒过的味道。</h3> <h3>小时候我们经常约起到金沙江边的糯蚱乡去扛甘蔗。一大早背上军用水壶,有条件的带点干粮,从拉拉到江边要走两个多小时,下去还好,全是下坡,一路小跑,很快就到了,到农民地里边选甘蔗边吃,基本上都吃饱了,在山泉中灌满水壶就该往回走了,那时我们就十二三岁吧,要杠三十斤左右的甘蔗,而且全是上坡,边爬边休息玩耍,回来要六七个小时,到家基本上天黑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太累、太可怕了!看一下我的骨架那么大,一定是小时候劳动锻练得太多了累的。呵呵!</h3><h3><br /></h3> <h3>  小时候最喜欢山上的野果子,最多的是老鸦果,据说是乌鸦喜欢吃的果子,味道和模样很像现在的蓝梅果子,我们大把大把的吃,嘴巴都染成紫色的了。那时候空气清新又无污染,山上的野果子摘下来就吃,也许是劳动锻练身体好,也没有人闹肚子。</h3> <h3>这是六七十年代的李家湾。小时候毎年五、六月份山坡边有一大垅玫瑰花,我们这些爱花的小伙伴就会约起来去摘玫瑰花。花开的时候很远就闻到花香,但是只能摘到边上的,刺太多了,经常扎得流血,印象中野生的玫瑰特别香。</h3> <h3>山茶花也是我们小伙伴的最爱,花开的季节,红的、粉的、白色的开满山坡,我们经常约起去山上,每人摘一大堆茶花回来用水盆养起。</h3> <h3>九四年五月是我们这批知青下乡二十年,回到曾劳动锻练三年的农村,看到乡亲们依然热情的笑脸,看到乡村的变化,百感交集!现在一看又少了几人,唉!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h3> <h3>  在下乡时住的房子前几个知青和新老队长书记合影。多年后相见,乡亲们依然热情不减,在老队长家里,老队长把铁锅洗了又洗,用红糖给我们煮上荷包蛋,朴实热情的笑脸,亲切的问候,让我们很感动,似乎回到了久别的家中。</h3><h3> 回想起七四年五月下乡时,村民们早早等候在村口,我们到时帮着我们拿行李,大娘们拉着我们的手嘘寒问暖 ,院坝里饭菜早巳经准备好,摆了很多桌,村民们像过节一样高兴。</h3><h3> 当时队上大部分地都是种玉米,靠近水塘的地方种了水稻。队长和书记考虑到我们知青煮饭不方便,就给我们知青全部发大米,当时队上还有些人不高兴。</h3><h3> 我们队上有八个知青,五个女的就有四个共青团员。当时公社熊书记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这个队阶级斗争复杂,所以分我们几个团员去劳动锻练。"我们去后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事。呵呵只是我们几个女汉纸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是李昭群简直是无敌了。</h3><h3> 七五年攀枝花有个单位来招工,成份高的又遭秧了,好多生产队留下一两个知青。队上将我调去教队上的小学,记得一个教室里有二十多个学生分为一至三年级,黑板分成三个部分,从一年级开始讲到三年级,说得口干舌燥。当时高年级的娃娃只有到大队小学上课,所以村里小学都是只教低年级的孩子,还有些学龄前儿童也到教室里坐着玩,我帮着照看一下下。</h3><h3> 在那痛苦的日子里,村民给了我很多帮助,我成了吃"百家饭"的人,毎家只要是煮肉都会叫我去吃饭,我也不种菜了,乡亲们送的菜都吃不完。后来到乡上学校教了一年书就回矿了。</h3><h3> 左起:荣凡、方小敏、(中间是老队长书记等)余正泉、柳安俊、李昭群。</h3> <h3>九四年五月攀枝花工作的同学和矿上的同学一起到露天开采的矿山上参观。</h3> <h3>小时候我们小伙伴最喜欢的季节就是六月至十月,雨季到来后,高山上的各种野生蘑菇就多起来了,最好吃的是:见水青、荞巴菌、早谷黄、一群羊、皮挑菌、包谷菌等等。每次上山都不会空手而归,小背篓都会装满各种菌子。山上有各种好吃的野果子,口渴了就到山沟里捧一些山泉水来喝。后来拉拉上马后人多了,加上农民去山上割草喂牛羊做肥料等,山上的菌子也渐渐少了。</h3> <h3>鸡枞是最香的菌子,因其茎部撕开后似鸡肉丝,所以叫鸡枞。检鸡枞一般都是男同伴的强项,要爬很多座大山。鸡枞的根很深,有年矿区变电所下面的那个山坡上长满了鸡枞,大家拿上工具去挖,发觉根部有白蚂蚁窝,原来传说的鸡枞是白蚂蚁窝上长的是真的。自从人们挖了白蚂蚁窝后,那个小山坡就再也没长过鸡枞了。</h3><h3> 鸡枞最香的吃法是炸鸡枞油,可以保存好几个月。</h3> <h3>火腿蒸鸡枞特别美味</h3> <h3>大脚菇,据说这个东东可以预防癌症哦!</h3> <h3>见水青蘑菇</h3> <h3>拉拉人最喜欢的是山上放养的黑山羊。闲置的水泵站八号站就成了各单位聚餐的地方,买上一两条黑山羊,一口大锅熬上全羊汤,很远都闻到羊肉汤香。经过二个多小时的熬煮,再将大块的羊肉捞出,切片后倒入浓汤中,就可以开吃了。每桌一大盆羊肉汤,配上胡辣子、会理豆辨酱、花椒、葱花、盐须打的沾水,哇塞,第一口那叫一个香!浓郁的羊肉汤再烫上一碗会理特有的粗米线,真的非常好吃。</h3><h3> 每次聚会都非常热闹,大家都特别开心,即饱了口福,也加深了大家的感情,非常怀念那些日子!</h3> <h3>羊肉米线、耳筷、鸡火丝,还有会理人特有的胡辣子、豆瓣酱等等。</h3> <h3>烧烤用的嘎嘎!</h3> <h3>会理最出名的铜火锅,当年几乎家家都有一个。</h3> <h3>黎溪河口乡的踩缸菜特别好吃,切上一小碗,放上生姜、葱花、胡辣子、盐,用开水冲泡,香气扑鼻,非常下饭。</h3> <h3>08年8、30地震后,绝大部分房屋都己拆除,旧貌换新颜!魂牵梦绕的还是那儿时住过的地方,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七八十年代虽然工资少待遇差但工人们依然热火朝天的革命干劲;每年的篮球联赛、三八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工会组织的各种活动,灯光球场永远都是最热闹的地方。</h3><h3>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拉拉人,永远留在我们心中!</h3> <h3>编了八期相册,看着老照片中有好些拉拉人因工、因病等离开了我们,心情格外沉重。青山巍巍、松涛阵阵,我们永远缅怀他(她)们,记住那些为拉拉铜矿建设奉献青春、生命的拉拉人。</h3><h3>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祝拉拉人永远健康快乐幸福平安!</h3>

拉拉

小伙伴

我们

娃娃

黎溪

小时候

山上

会理

矿上

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