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紧扣课标理念,立足学生实际,研究概念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在乌市第七十九小学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已迎来了第二天的赛程,近四百人参加活动,现场听课老师均表示收获颇丰。</h1><h1> </h1> <h1> 今天乌鲁木齐市第62小学的陆学芹老师、52小学的贾炳玉老师、新医附中的赵思波老师、113中学的林玉灵老师、26小学的付丽君老师、12小学的史丰老师、永合小学的张丹丹老师、78小学的刘洁琼老师、达坂城中学的马燕老师九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h1> <h1> 陆学芹老师的《周长和面积再认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和相等,两个数最接近,积最大;积相等,两个数差最小,和最小。”严谨的教学风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h1> <h1> 贾炳玉老师的《克与千克》,先让学生用1枚两分硬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对一克黄豆、一块橡皮、一根胶棒、一个苹果的估测和实测进一步去感知重量,一系列的活动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h1> <h1> 赵思波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用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三个活动,让学生自主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用动画带领学生们学习了帕斯卡的三角形内角和推理分析法。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浓厚。</h1> <h1> 林玉灵老师的《平均数》一课,通过比较哪个小队是环保卫士,从而娓娓道来平均数的概念。在不断的数据变化中,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一般水平、虚拟性、范围、敏感性。巧用视频里“山”的峰和谷的道理解释了平均数移多补少的原理,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了平均数。</h1> <h1> 付丽君《分数的意义》,让大家感受到数学老师的干练利落,带学生们感知单位1,又由学生折圆形纸片、摆小棒、对折绳子、圈糖果等,让学生对不同单位1所表示的四分之一加深体会,感受到单位1不同,每一份也不同的知识点。</h1> <h1> 史丰老师的《三角形的特性》,设计环环紧扣,不断地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又回归生活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验证、对比、得出结论,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热烈。</h1> <h1> 张丹丹老师的《认识三角形》,在不断提出的问题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三角形概念、特点,抓住学生生成,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多参与,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h1> <h1> 刘洁琼老师的《平均数》,师生投篮PK赛引入激发学生兴趣,自主讨论引发学生思考,老师极具亲和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得出“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的方法,从而总结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h1> <h1> 马燕老师的《三角形特性》从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用提问让学生完善自己的回答,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从平行四边形的高引到三角形的高,做了知识的衔接,让学生自然进行知识迁移。</h1> <h1> 一天九节课,满满的收获,满满的感动。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经验,展示了风采;感动于授课教师的辛苦和用心备课,感动于评委认真的聆听和细致的点评,感动于学生的精彩,教学大赛我们的试听盛宴!</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