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言:要说做个运动会美篇,我虽没文采但至少爱好体育,这次受教育局马丽新委托给读书节做个美篇真有点为难!理科出身的一般善于平铺直叙可读性不强,不如先看看北京植物园的郁金香赏心悦目吧</h3> <h3>北一小学许治国校长与学区李俊岭校长一起举办读书节</h3> <h3>我亲爱的甜橙树</h3><div>——写在阅读节前夜</div><div> 出岸学区 李俊岭</div><div> 为期一天的运动会汇聚了整个学区的力量,看上去如牛刀杀鸡游刃有余,但是北一小学的读书节看上去却与运动会大相径庭,怎么看都是小马拉大车。377名学生,19名教职工连续五天的活动,怎么吃得消?老天爷也来凑热闹,不停地下雨,似乎要跟明天的读书节开幕式开个玩笑。我问治国,要不要把开幕式延迟一天?治国回答的很简单:不行。注意,是不行,不是不用。是的,如果我们举行一个活动当然可以延期,但我们是过的一个节,节一旦确定怎么能够延期?就像没有人敢因为下雪的原因而把春节改在大年初二再过。于是我想到了《小王子》中小王子与狐狸的对话。</div><div>“最好每天能同一个时间来。”狐狸说,“比如,你可以下午四点来,这样我三点的时候就会感到开心。时间越近,我越开心。到了四点要是你还没来,我就会感到焦虑心慌。我真不知道如何跟你形容我的开心!可你在一天里随意的时候来,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感到开心,什么时候在心里迎接你。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div><div>“仪式感是什么?”小王子问。</div><div>“仪式感也是被忽视的东西,”狐狸说,“仪式感让每天都变得不同,每时每刻都变得独特。”</div><div>是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仪式感。还是说春节,尽管人们过得越来越没劲,但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了春节,没有了任何时间节点,那种无聊会更可怕,因为所有人将会丧失期待。有了节,我们才有了阶段性的期待,这也是人们设立节日的意义。所有的节假日都是时间上的节,正是这些节,才让日子有了仪式感。</div><div>我从没有鼓动过北一小学过什么读书节,读书节的设置完全是出于他们自己自觉的行为,这大概就是瓜熟蒂落的一种选择吧,毕竟北一小学把课外阅读引向课内已经有八年了。前两天李镇西老师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学校本来就是读书的地方,为什么还要营造书香校园?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要么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价值,要么就是我们的学校根本是不读书的。我倒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费很多口舌,但这个问题无论是什么答案,结果都会得出同一个结果——读书很重要。因为目前为止,那些伟大的智慧依然存在与书籍中。读书就是与这些伟大的人伟大的智慧相遇,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因此北一小学今年读书节的主题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div><div>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读书是一件好事情,但很少有人真的能够安静地打开一本书,即便是有着知识分子光环的我们,即便是本应该读书的校园。也许你看到过很多轰轰烈烈的学生读书的场面,看到过很多书香校园的荣耀,但是真正读书的校园却不在于学生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而在于教师是否读书。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老师会带出一个读书的班级。所以检验一个学校是否是书香校园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这个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读不读书。按照这个标准,北一小学做到了,因为北一小学的老师们几乎都在坚持读书。那么北一小学的老师们都在读什么书呢?我只能说我所知道的,他们首先读过彭懿的两大厚本《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我想这就是他们学校开展童书阅读的基础,那些让孩子们看的书,老师们都在看。其次他们还读了很多诗歌,因为分年级六册的《日有所诵》他们已经不能再满足自己的胃口,于是换成了十二册的《新教育晨诵》。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在不断地啃读教育专著,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到温斯坦的《做最好的小学老师》,从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再到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而且我还知道,这些书他们不只读了一遍,而是两遍三遍……因为这里蕴藏的智慧一经发现便会爱不释手,便会留恋不舍,同时也会让自己对下一本书有更多的期待。至于他们还读过什么书,那只有问他们了。</div><div>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我亲爱的甜橙树》,因为他们爱自己,也爱着自己的家人。</div> <h3><font color="#010101">读书节日程安排</font></h3> <h3>对此次活动,局领导高度重视,刘国胜局长亲自带队,教育精英齐聚北一,首先参观了校园文化</h3> <h3><font color="#010101">北一校园文化让人想起一句诗,润物细无声</font></h3> <h3>美化校园,从我做起</h3> <h3>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北一小学读书节活动拉开序幕</h3> <h3>一、放歌</h3><h3>在老师带领下同学们唱起了北一小学校歌《向着明亮那方》</h3> <h3>刘局长跟李校长都是自己亲自写的发言稿,语言凝炼,脍炙人口</h3> <h3>二、鹿鸣</h3><h3>北一小学许校长吟诵了诗经里的迎宾曲《鹿鸣》。</h3><h3>一喝酒就脸红一说话就咳嗽的他竟然脸不变色,声音洪亮,咽炎也好了</h3> <h3>三、晨诵</h3><h3>阅读真正的走进了课堂,融入了常规教学,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收获了快乐!</h3> <h3>晨诵并不是一个虚化的故事,不是表演,他真实的存在,这是一次偶尔到北一的随拍做成的美篇</h3> <h3>上边照片里发现了这次拍摄的两位同学,长大了</h3> <h3>四、寻梦——走进学校故事</h3><h3>北一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就是发现童年的故事,通过三个绘本小故事诠释了北一的校训、教风和学风</h3> 绿笛班表演的绘本小故事《小步走路》<div>学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迈开一小步,坚持走下去。</div> <h3>毛毛虫班表演的绘本小故事《看世界》。</h3><h3>校训:我们要用阅读的方式看这个世界,寻找自己的七彩人生。</h3> <h3>蒲公英班表演的绘本小故事《你很特别》。</h3><h3>教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与长处,倡导多元智能,个性教育与人本教育。</h3> 五、齐归——诉说我们的故事<div>校风: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北一小学老师们相信教育就在故事之中。</div><div>你有故事我不仅有江小白,更有相机来记录这些点滴。</div> <h3>六、改变——走过不一样的时间。</h3><div>《商鞅变法》与《晏子使楚》两个历史小故事带我们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汲取了智慧,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div> <h3>商鞅变法</h3> <h3>晏子使楚</h3> <h3>精彩的节目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h3> <h3>台下的小可爱们表情也是丰富多彩,脸上的生动无需语言去描述</h3> <h3><font color="#010101">辛苦了很多天的师生们合影留念。学生们高喊着学习快乐!我问老师们许校长帅不帅?</font></h3> <h3>七、出发——发现童年的故事(发布寻宝规则)</h3><h3>开幕式后的寻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孩子们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h3> <h3>向着明亮那方</h3><div>——阅读节第一天小结</div><div> 出岸学区李俊岭</div><div>阅读节的开幕式招来了很多客人,不少学校附近的村民也闻风而动凑个热闹,看节目。有认识我的乡亲问我:都有什么节目?我停了一下说:不是演节目,而是讲故事。</div><div>如果仔细观察我们阅读节的开幕式就会发现,其实是有音响没有音乐的,除了《向着明亮那方》的校歌。是的,阅读节不需要一场联欢会式的开启,不需要鼓乐喧天,需要的是书声琅琅,需要的是娓娓道来的故事,需要的是安静地打开一本书。</div><div>时下,有感情的朗读让老师和孩子的朗读变得过于重感情,而轻视了朗读量的积累。作为大众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学播音,但每个人都要说话。读能让自己更会说话,读就是出声的大声的读,所以中国古代都叫读书而不叫看书,是指的摇头晃脑的书声琅琅。外国也是如此,吉姆崔丽斯的《朗读手册》是倡导大声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自动化读写也是十分重视朗读量的积累。也就是说,所谓的语感,一定要达到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把一篇课文读得像播音员那样有感情就可以了。因此,大声的诵读是多麽的重要,坚持大声诵读更是非常的必要,哪怕扯着嗓子喊,哪怕拉着长声唱洋歌。所以新教育提倡晨诵,每天扯着嗓子喊一喊,有益健康,也能训练自己的语感。我想再也没有比诵读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且有效的了吧!</div><div>晨诵之后,所有的学生“节目”都是在讲故事,三个绘本故事都是北一学校的故事。“小步走路”作为学风第一个出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迈出一小步,才会有一大步,走自己的小步,不必看别人的大步,走好自己的路才能成就自己。走路干什么?去“看世界”。我们用什么去看世界呢?飞机还是火车,都不是,是乘坐那展翅欲飞的校徽里的书,寻找自己的七彩人生,看书就是看世界。</div><div>媛媛老师台下很好奇地问我,《你很特别》是怎么找到的?说这不是一个常见的绘本,这个绘本不仅孩子要读,更适合大人读。没错,绘本总能够把深刻的道理用很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活在别人的评论中,还是活在自身认同里;爱自己就不会有小星星和灰点点;爱你的人也不会看到你身上的星星点点。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div><div>刚看到一则新闻,说五一以后那些不讲信用的人的将不能坐高铁。我脱口而出,旁边的乾哥回应“早就该!”。这也许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但我觉得这个事情远不如我们北一孩子表演的历史剧《移木立信》。信任危机的源头是强者对弱者的失信,如果都像曾子杀猪那样尊重弱者,又怎么能够出现信任危机。曾子只要有这一次不杀猪,便会失去信任,重新立信则需要很多次的移木才行。有信才能有威,北一小学能把这个故事展示出来,寓意深远。这个故事不仅是讲给孩子,更是讲给家长、老师和校长。</div><div>我们的许校长太给力了,竟敢关公门前耍大刀,跟谁学的?亚茹?大丽?萌萌?刘娜还是春凤?反正不是我教的。这个许校长除了买书大方,其它都很小气,舍不得印刷一个学校的学习手册,但又觉得批发来的本子没有特色,于是只印了一个封面然后贴在廉价批发的本子上,结果让立新女士忍俊不禁。学生的寻宝卡在一张A4纸印了四张,还反正面,共8张,得亏没让大校长看到,如果看到挨批是逃不掉的。你知道李校长是多么的要好吗?和刘局长一样,总是自己写发言稿,而且打印出来的文稿是那么的端正,你反正面打印,太栽面了。昨天下午他老人家临走时坚定地下令停止挂风铃,英明的决策才有了今天没有淋浴的纸风铃。</div><div>我很想去台上跟老师们去朗诵《我们的故事》,可惜这个我们里没有我,虽然自作多情地多次暗示,但一直没人理我这茬,只能孤独地在我的母校转来转去小步走路。</div><div>有人问,你们这个学校怎么展示的都是绘本呢?那高年级读什么呢?这个人问得很有趣,好像高年级就不能读绘本了。但是我们的确厚此薄彼了,你看,树上挂的都是绘本,井盖上画的是绘本,学科墙也都是绘本,校训教风学风校风也都是3:1的绘本,为数不多的文字书《请到我的家乡来》学生还口误读成绘本。怎么办呢?</div> <h3>周二开展了晓窗分灯一教师阅读分享活动</h3> <h3>我们要用微笑面对这个世界</h3> <h3>杜甫的诗写得好,做人同样值得我们学习</h3> <h3>半天的阅读分享收获良多,真正感受到了书中那精彩的世界。李校长的串词更是幽默诙谐,发人深省,谈笑中蕴含了处世之道。可惜只顾拍照没记住</h3> <h3>这个孩子不简单!韩子鱼,初中刚毕业,精通三国语言,目前在北一小学社会实践。</h3> <h3><font color="#010101">我还是喜欢拍孩子们课间的寻宝活动</font></h3> <h3>喜获赠书</h3> <h3>晓窗分灯</h3><div>——阅读节第二天小结</div><div> 出岸学区李俊岭</div><div>昨夜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书就是要一本一本的来读,每一本书都会打开一个世界。中小学幼儿园老师,作为一个相同职业的阅读群体应该选择那些书去读?我们得承认,我们是先天不良的一代,阅读基础很差。只有一个相当于高中的初始学历,上学时除了读过几本武侠小说和一些朦胧诗,剩下的书都只能算是练习册了。整个九十年代又是一个非常浮躁的年代,不知道别人阅读状况如何,反正我没有读过什么。直到三十多岁的时候,没读过教育学,没读过心理学,儿童文学也止步于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之类;古诗文也仅限于中学时代的很少的一些积累。</div><div>老伴经韩子鱼推荐买了一本《三体》,但今天吃饭时韩老师给了她一个沉重的打击。他问老伴大学读得什么专业,我抢话说我们都只是中专生,没什么专业。韩老师笑出了声说:《三体》是硬科幻,需要一定的物理学基础才能读懂。《神们自己》是软科幻,凑合着读还可以。这简直就是对我们自尊心的伤害,读书都没了出头之日。</div><div>我很特别,小步走路,我很特别,小步走了。这是我们的教风学风啊,我的存在就是世界的奇迹啊,我是有价值的,我要努力遇见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跟韩老师比什么眼界和知识储备。于是我思考我的阅读历程。</div><div>我很羡慕爱茹这样的老师,刚刚登上讲台就能读懂阿德勒。我却不能,只能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从哪些通俗易懂的书籍入手。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是《窗边的小豆豆》,这只是一个故事,很好懂,却蕴藏着深刻的教育真谛。于是我很喜欢这种微言大义的小书,平时也留意这些我称作“教育小说”的书。小豆豆之后我发现了《兔之眼》,然后是《夏山学校》《特别女生撒哈拉》《成人之美兮》;过了好几年之后又发现两本,一本是《35公斤希望》,一本是《疯狂学校》,前两年还发现了一本中国的,叶圣陶夏丏尊写的《文心》。我还想再发现一些,可是目力所及,一直没有找到。其实用小说的形式来写教育道理的书还有,时间上溯卢梭的《爱弥儿》,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也都算是小说,但这两部小说太长了,没点耐心是读不完的。我只勉强读了《爱弥儿》,而《教育诗》三分之一便没再翻开。</div><div>我是读过几本小说之后,才开始读那些直接讲道理的教育书的,而且是从中小学老师写的书开始读的,因为那些伟大的教育家的书依然存在着阅读难度。《给教师的建议》《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便是代表,算是接地气的书了。有些大学教授也喜欢给中小学教师写书,比如《正面管教》《做最好的小学老师》《教学勇气》等。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读了这些书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就差不多了。再深入就只能是教育思想教育哲学的书了,这些书于我是需要啃读的。</div><div>对于先天不良的我们还有一条阅读小径,就是从童书开始。从童书开始自然是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孩子们能读懂的书,老师应该更轻松,而且我们还可以应用于教学。更重要的是童书理所设计的问题包罗万象,成人书世界里有的,童书世界里也都有。正像陈赛写的一本书《关于生命,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这就是说,一切都可以从童书里得来,我们只读童书就可以完成整个生命的阅读。日本儿童文学家柳田邦男说:“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地从童书中读到许多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div><div>以前我很注重童书阅读量的积累,每本书都花不了很长时间,多读一定就好。可是我发现,我已经错过了阅读童书的年龄,要想遍览童书太难了,看的速度根本追不上出版的速度。转了一下北一小学的院子,这些设置的童书很多都是陌生的。人到中年,比不了儿童,我的阅读速度没有孩子们快。但是中年人是思考的年龄,因此我更喜欢反复读一本书,哪怕是一个绘本。比如我经常看着《失落的一角》发呆;《活了壹佰万次的猫》读了一遍又一遍;《安的种子》《石头汤》也经常回味。我还买了三个版本的《小王子》,读了一遍又一遍。读懂一本书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所以我现在读书不再贪多,而是尽量读懂。</div><div>我把今天的阅读分享分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了陈赛半个书名——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第二乐章用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第三乐章《叩响命运的门》却不是一个人的书,而是马小平编著的人文素养读本,收录102篇文章。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这书不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而是很多扇窗。我有一种算是自身认同的固执,小学老师不能跟大学老师比精专,那样永远低人一等。我们的特质是博杂,什么都会一点才是小学老师的特色。二十一个人分享的书五花八门,这样最好,读自己的书,遇见更好的自己,聚在一起相互取暖。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div> <h3>周三晓窗分灯(二)学生组阅读分享</h3><h3>忽然感觉相机变得沉重,手腕子有点酸,可面对可爱的孩子们还是很兴奋!</h3> <h3>台上的演讲</h3> <h3>台下的故事</h3> <h3>百尺小学德鑫老师在给孩子录视频</h3> <h3>这个小朋友讲了几句就下台去拽他当老师的妈妈,像是让妈妈陪着演讲</h3> <h3>一中心小学田老师一脸慈爱的抱着这个小同学</h3> <h3>辛勤工作在幕后的评委老师们</h3> <h3>评委算分,写奖状,孩子们的天性显露出来</h3> <h3>教给北一小主持学摄影,给我拍了一张照片,还真不错</h3> <h3>发现了俩小可爱</h3> <h3><font color="#010101">圆满结束,孩子们收获颇多</font></h3> <h3>后语:我从出生还未离开过学校,可小时候读书的好习惯却被现在的浮躁代替……不说了我要去读书了</h3><h3><br></h3><h3>未完待续</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