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故乡-水塘寨 难忘的知青岁月

百年香槐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贵州省安顺市水塘寨,是一个一百多户的布依族村寨,全村都是伍姓,相传在明代由伍氏四个兄弟随明军远征,从江西吉安府迁入。</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村寨四面环山,仅一条盘山小路进寨子,为躲避战乱,伍氏四个兄弟才选择了易守难攻,封闭安全的山谷中落寨,号称九冲十八凹,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寨中一条小河川流而过,河的两岸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村民朴实勤劳。</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1975年7月,17岁的我和姐姐高中毕业,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自选当时比较贫穷落后的贵州山区,从重庆插队落户,来到了我的第二故乡-水塘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五个年头的知青生活,在我的人生旅途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一到寨子,大队支书就把我安排到寨里最穷的一户人家(因插队知青有400元的安家费,第一年每月有10元生活费,可以补济这户人家)同吃同住。</span></p><p> 记得第一年秋收,第一次参加送缴公粮,17岁瘦小的我,体重才90多斤,挑了50多斤谷子,走8公里的山路,用了三个多小时还没有到,望着蜿蜒连绵的崎岖山涧小道,汗水与泪水相伴。最后还是善良的生产队小队长回来帮我挑,而工分却记给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当年居住在农家的石头房木屋</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三根木桩在火坑边上支起一口砂锅,清水煮青菜无油,火坑烧的辣椒搓碎舀瓢凉水放点盐,便是蘸水。吃的是包谷饭,住的是一个无窗不到十平方的石头房小粮仓,睡的是自己上山砍来的树桩,搭建的高低不平的床,铺上稻草。还真有点生活在部落中的感觉。</span></p> <p>  曾记得,由于长期缺油水的饮食生活,人饿得快,四肢乏力。无奈之下,与我要好的同龄村民伍亮启提示我:"你会画画,你画,我去卖"。就这样买来颜料纸张画笔,用我不成熟的绘画技艺,开始尝试"卖画解馋"的生活。第一次画了五张花鸟山水画,赶场天到安顺原老大十字邮电大楼门前摆上,每张画5角钱。几小时后,还真卖出去了,卖的2.5元钱,高兴的我俩来到馆子(现在叫饭店或酒店),一个红烧肉、一个回锅肉,打一斤散酒,花了1.5元钱饱餐一顿,以解肚荒之时……,剩下的收入继续添置颜料纸张。</p> <p>  记得打田栽秧时,一上来,腿上吸有十多条蚂蝗,惊恐万状,大喊大叫。分给我们姐弟俩的责任田有近两亩多田,除杂草镐秧,手臂、脸、脖颈被秧禾划得到处都是伤口,望着茫茫秧田和冒血珠的伤口,眼泪汪汪……。此时,善良的村民在小队长的号召下,义务帮助我们姐弟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善解人意的民族。一年后,每月10元的生活费没有了,姐弟俩就自立门户,自己挣工分,自己生活。插队落户比那些知青点、知青农场的群居生活更艰苦、更艰难。真正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中,同劳动,同生活,同在田地里挣工分,同在星空下打谷场坝分口粮。</span></p> <p>  这是当年与村民们围聚在一起算工分分口粮的石头房,分口粮计算按“人七劳三”,即“七成为人口,三成按工分”的分配法则,不用称而用斗量,方便又快捷。</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记得当年,有一户叫伍亮启(小名杨柸),年长我一岁,对我们姐俩很好,很同情关心我们,经常给我们送点糟辣椒、面条、血豆腐、蔬菜、腊肉等,还把他家的钥匙给我们一把,想吃什么就上家去做。</span>有一天收工后,太阳刚下山,杨柸的母亲端着一碗刚剁好的糟辣椒和面条,来到我们姐弟俩的石头房前,深情地说道“孩子,你们不容易啊,从城市来到这穷山沟里,太苦了……”。望着眼前慈祥的布依族老人,流下了感激的泪水。</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四十多年了,联系没有断,杨柸的父亲去世、小孩结婚我都前往,患难中结交的朋友呀,不能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在寨子里,我们知青算是有文化的人,村民也很信任我,让我当上了小队记分员、小队会计,还帮村民们看看小病(赤脚医生,在学校学了一点点)。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每年还能挣3000多工分,一年下来也有几十元的收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入乡随俗,年少的我,也跟着寨子里的小青年,按照布依族的习俗日子(三月三、六月六),到别的村寨或山坡上对对山歌、赶赶表(赶表就是指找姑娘唱山歌会女朋友),还收到 不少布依族姑娘们亲手绣的鞋垫,手帕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虽然艰苦,苦中有乐。</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1978年春,大队书记找我,到王庄公社的一个乡村学校去代课(共两名老师,我负责初中的数理化,另一名老师负责政治文史地理),没有代课费(代课费归大队),自己只有一天10个工分。好在代课期间,用自己的特长,为村民们写写墓碑,还能挣点盐巴钱。直到1979年3月,招工进厂,当上了一名航空工人。才结束了我的知青生活,开始了人生中的另一段旅途。</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这是我的第二故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五个年头的知青生活,留下了许多值得珍惜的故事,填充在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段追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那年那月那时光,那山那水那村庄,那是我青春的乐章,有点青涩,有点苍凉。<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夜空中的星河,那无数发光的音符,就是一首动情的歌,几十年人生坎坷,几十年岁月如梭。</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遥望星空 ,重回水塘寨,追寻知青那段难以忘怀的记忆。杨柸告诉我:你离开的四十三多年了,村里已有110多位村民离开了人世。是呀,那些年熟悉而慈祥的老人,同龄一道嘻嘻打闹,夜间坐在油灯下讲故事的青年,不少的已与我离世而去。感叹流逝的岁月,无情地更替着人类。</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蹉跎的岁月,我把如火的青春,留在了广阔的天地。</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艰难的年代,我把沸腾的满腔热血,献给了这片土地。</font></h3> <p>  2018年5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带着我的家人再次走进了我的第二故乡-水塘寨……</p> <p>  如今,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在布依族村民的奋斗下,水塘寨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p><p> 祝愿我第二故乡水塘寨越来越美丽,布依族村民越来越富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