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张岚

德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每年腊月,我都会想起大学同寝室已经离开我们的兄弟张岚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之所以这样,是张岚同学与大家相处很融洽,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与人相处很随和没有“坏心眼”。如果你与这种性情的人交往就很放心放松。</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自从微信大行其道以来,中国人有了一个新习俗,逢年过节都会通过微信互相祝福问候。</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2016年12月31日早上9点零7分,收到张岚同学的祝福:“新年到来之际,祝福你拥有快乐,拥有诗意的家园!”</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当时我远在羊城,能收到老同学的新年祝福,心里泛起一阵欣喜。</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当然,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这是张岚送给我的最后一个新年祝福。十三天后,张岚因病在海南去世。</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一个求知好学睿智勤思脱俗执着温情随和的同学离开了我们。</span></h1><h1><br></h1> <h1><font color="#ed2308">  </font></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张岚是一个求知好学的人,也不人云亦云,具有独立个性,独立思考,独立见解。他喜欢看书,旅行,并随时录下自己的观感。这些文字虽然短小,有时甚至是片言只语,但必定是自己的思想,不仅是肺腑之言而且小有文采,从这点来看,张岚也算是才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张岚说,思想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幸福的自由。</span></h1><h1><br></h1><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张岚喜欢驴行喜欢独处,一个人去天涯海角观涛,一个人去北极村守望第一絲晨光,一个人去棋子湾欣赏晚霞,一个人去皖南古徽道采风,一个人去琼中小山村访俗,一个人去沙漠探险,一个人去新疆体验异族风情,或者一个人去云贵高原猎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独处也不是什么缺点,独处可以躲避喧嚣,独处可以静心思考,独处可以细细回味人生,独处可以安静地独享大自然的美丽和温柔。</span></h1><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张岚喜欢看书看电影,什么哲学、诗歌、历史、回忆录、中外小说,涉猎的兴趣很广,有时也很僻,这一点常人不会如此,也难如此,这一点吻合他的性格。最重要的是每次观赏和阅读后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可以从他留下的文字中审视到一个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span></h1><h1><br></h1><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张岚是一个温情随和的男人,不嗜张扬,不以声夺人。回想同窗当年,同学年少,血气方刚,同学间免不了在一些问题上经常起争论。如果双方争执不休,互不相让之时,张岚总会首先休战,息事宁人,再给你一丝微笑,可能你会发现他的微笑中含有不经意的尴尬。张岚是一个懂得谦和辞让的人,一般来说,懂得谦和辞让的人一定有撑船的胸怀,一定知道吃亏是福。</span></h1><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那一年,张岚独自去赣粤边界驴行,来到梅岭。梅岭是中原去岭南的主要通道,古代官吏信使,文人墨客,贩夫走卒常年往返于此。所以,梅岭也是具有丰富人文历史遗存的古道古关,留下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佳作。但我喜欢张岚的小诗《过梅岭》: 一领布衣越此关,何曾有约花自妍。闲听岭上风声起,染成秋色到亭前。</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张岚同学意外病故,他的一生或许是短暂的,但是,谁的岁月能长久不衰?在浩瀚的时空面前,人生都是白驹过隙,艳花一现。关键是看你是不是活出了自信,活出了自明,少了一些彷徨和愚钝。</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现在,我们去回看张岚留下的照片和心声(黑字部分)吧。文字不多,但可以让我们窥探他的心路;言语直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细细品读,还真有点赖人寻味和富有启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以下是张岚留给我们的文字和照片。</span></h1> <p class="ql-block">巧合的是,设置了这个桌面没两天就是中秋。而找到这图片费了不少时间。喜欢月亮,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天体而已。</p><p class="ql-block">2013.9.18</p> <h3>重读蒋韵的《北方丽人》,十年前它让我落泪,此时依然。</h3><h3>2013.9.24</h3> <h3>法人总能拍出如此令人动容的片子:《最后的猎人》。</h3><div>2013.10.10</div> <h3>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恳切的告诫:“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这也就是给人生命深处以更多的生命。</h3><h3>2013.10.24</h3> <h3>这张照片给我的感受,难以言表。喜欢这种杂乱无章的想法涌现心头。自己咀嚼的滋味,远远胜过网络上充斥着的人生哲理。</h3><h3>2013.12.4</h3> <h3>读此书,明白了一元论的恶果。“”可怕的不是会犯错误,而是声称绝对正确“。俄罗斯的思想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那是一片群星璀璨的天空。</h3><h3>2013.12.10</h3> <h3>分好几次看完了《灿烂人生》,一部伟大的史诗巨片。胸中涌动的赞美之词,在观看的过程中已然汨汨有声。在对导演、演员崇拜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关注。那些人、那些事,虽然在千山万水之外,却不止一次扣动心弦。 影片结束,默默无语,片尾的音乐声中,我想起了不记得在哪里读到过的一句话,感伤之情顿时弥漫身心。那句话是,“曾经如此,以后不再,要记得。”</h3><h3>2013.12.13</h3> <h3>以前读英国作家艾伯特*西顿的《苏德战争》,对这段战争历史心向往之。现在读二战德国天才将领曼施坦因的传世之作《失去的胜利》,更觉战争烽烟扑面而来。而诸如西线进攻计划,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57装甲军,顿河集团军群这些词汇,在我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印象:音素于唇齿之间,铿锵而激昂,血腥而悲怆。 有时,禁不住生出“生不逢时”的感喟。</h3><h3>2014.1.15</h3> <h3>无法形容的美,难以释怀的悲哀,《家园》是一座丰碑,在生态、哲学、艺术等领域中岿然屹立。</h3><div>这是一部最令我目瞪口呆的电影。</div><div>那句faster and faster,最为震撼人心。在我看来,它既是描述,也是控诉,更是警示——地球用了40亿年建立的有序完美、生生不息的生态环境系统,人类只用了其二万分之一的时间就将其破坏殆尽,而且是以加速度的方式破坏。</div><div>“越来越快,越来越快!”</div><div>地球的恩赐和人类的贪婪,在这里形成鲜明的对比。大自然善意地接纳人类,而人类却在“越来越快”地背离。因为这个,我对影片在结尾处的“希望”持悲观的观点。</div><div>2014.2.23</div> <h3>穿越库布齐沙漠,是我送给自己六十大寿的生日礼物。沙漠和高山、草地、树林、高原完全不同,行走于此,有些类似品味不同的人生。 感谢上苍,过程很顺利,也很艰辛。</h3><h3>2014.5.8</h3> <h3>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读了《十大思想家》(二十世纪世界名人丛书)。书中所选的十大思想家是:弗洛伊德、杜威、马克斯?韦伯、胡塞尔、罗森茨维格、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萨特、汉娜?阿伦特、福柯。</h3><div>读此书,既大开眼界,又极其享受,更深为震撼。 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思想从来不诞生于掌声之中,而残喘于呵斥之下。”这十位思想家莫不如此。</div><div>思想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幸福的自由。人类璀璨的星空中,最耀眼的莫过于思想家。</div><div>2014.5.17</div> <h3>独行黔西南,六盘水是一个前奏。空闲时读沈从文的湘西散文,虽说写的是湖南,却有咫尺亲近之感。</h3><h3>2014.7.23</h3> <h3>妥乐村里五百年以上的银杏树随处可见。该村虽然是景区,民风却淳朴得紧,与村民交谈,感慨甚多。在何应钦将军故居小憩,热热的一杯咖啡,伴随着民国故事,又是另一种情怀。</h3><h3>2014.7.26</h3> <h3>独行黔西南,除丹霞山一张外,都是在兴义。那只虫子是第一次见到,惊奇不已。</h3><h3>2014.7.28</h3> <h3>来几张关于吃的图片。第一张是昨天清早坐六站公交到婆烧井村吃的狗肉粉,绝!第二张那盘绿色的狗肉粉调料,我敢打赌没人知道是什么,兴义的朋友除外哦。第三张,安龙的中餐,炒空心菜,本来很平常,但不同寻常的是__都是同一个方向!第四,五张是晚餐烧烤,第一次吃这个。最后一张也是在安龙,早餐,盒子粑,豆浆稀饭。稀饭加那三种调料,不摆了!</h3><h3>2014.7.30</h3> <h3>做义工给村民铺路的大学生们,不到现场,我怎么也想不出是这种场景。太让人感动。等会儿他们还要开例会。我觉得,黔西南走一趟能遇到这些年轻人,太值得!</h3><h3>2014.7.31</h3> <h3>从兴义经安龙到贞丰,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却花了两天时间,一天到一个地方。不注重景点,一路的过程才是关键。</h3><h3>2014.8.1</h3> <h3>贞丰是徒步的一个起点,原计划经岩鱼,必克到双乳峰。因为中途偶遇做义工的大学生们,在他们的一再挽留下,在必克住宿下来,所以第二天就将徒步的终点延长到者相。行走之间,风景和心情都很好。</h3><h3>2014.8.5</h3> <h3>《兰卡斯特的最后一次飞行》,又是法国电影,唯美而真情。画面,音乐,叙事风格,让我感受到了许多,却无从说起。影片最后的影像寓意深刻,在深深的静谧之中,惟有音乐叩破撒哈拉的沉寂。</h3><h3>2014.8.21</h3> <h3>读布赖恩 . 克罗泽的《戴高乐传》,不仅仅是获得历史知识,还有对文风,句法以及文理脉络的美感欣赏。这种感受以前也有,这次尤甚。让我既喜悦又悲哀的是,有一次在山上读书,一只蝉飞落书页。喜的是一个小生命的造访,悲的是秋蝉来日不多。</h3><h3>2014.9.3</h3> <h3>初到漠河,感受之深犹如被撞击。</h3><h3>2014.9.10</h3> <h3>独行黑龙江。一路行来,如在画廊,发现,黑龙江畔最适宜发呆。呼玛车站候车室,幽静得紧,以致一走进去我就忍不住笑了。</h3><h3>2014.9.14</h3> <h3>独行黑龙江,不止一次地赞叹:大东北!从黑河到嘉荫,五百多公里都是景。在绥芬河回头看已走过的地方,最喜欢北红村和嘉荫。</h3><h3>2014.9.20</h3> <h3>独行黑龙江,北红村除了农家乐之外,看不到商业开发的痕迹,很多人对这里很失望,我相反。</h3><h3>2014.9.25</h3> <h3>独行黑龙江,从漠河经塔河-呼玛到黑河,感觉不错。</h3><h3>2014.9.27</h3> <h3>独行黑龙江。嘉荫,一座非常袖珍的县城,但它的视野却非常开阔。在这里住了两个晚上,看见了上帝点亮的灯。</h3><h3>2014.10.2</h3> <h3>读英籍作家阿瑟·库斯勒的《中午的黑暗》,心灵之中掀起惊涛骇浪,艺术欣赏方面又耳目一新。这部小说不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方面渲染铺陈,精心雕琢,而是着力于人物的反思和推论,看上去很容易走向枯燥乏味,却不料悬念不断,动人心魄。尤其是某国码头工人对主人公鲁巴肖夫的不满和指责,导致了码头支部几个领导人被开除出党,支部负责人小洛埃被党报揭发为“奸细”,后来小洛埃上吊自杀一节,极为精简的叙述,却满纸风雨之声,令我赞叹不已。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执政党内的大规模清洗运动,大批老布尔什维克被揭露为叛徒、奸细、间谍,遭到逮捕、开除,乃至处决,而这些曾经英雄一时的钢铁战士,为什么在公开的法庭上竟成了任人诬蔑、摆弄的毫无自尊感的人,读罢《中午的黑暗》,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h3><h3>2014.10.6</h3><h3><br></h3> <h3>读英籍作家阿瑟·库斯勒的《中午的黑暗》,心灵之中掀起惊涛骇浪,艺术欣赏方面又耳目一新。这部小说不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方面渲染铺陈,精心雕琢,而是着力于人物的反思和推论,看上去很容易走向枯燥乏味,却不料悬念不断,动人心魄。尤其是某国码头工人对主人公鲁巴肖夫的不满和指责,导致了码头支部几个领导人被开除出党,支部负责人小洛埃被党报揭发为“奸细”,后来小洛埃上吊自杀一节,极为精简的叙述,却满纸风雨之声,令我赞叹不已。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执政党内的大规模清洗运动,大批老布尔什维克被揭露为叛徒、奸细、间谍,遭到逮捕、开除,乃至处决,而这些曾经英雄一时的钢铁战士,为什么在公开的法庭上竟成了任人诬蔑、摆弄的毫无自尊感的人,读罢《中午的黑暗》,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h3><h3>2014.10.8</h3> <h3>中东之乱,以前略有所闻,读了曾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安东尼. 纳丁所著的《纳赛尔》,方知程度之深。纳赛尔曾经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面战旗,他的悲剧在于无法将理想与现实做一个合理的安排。人民的欢呼成为他的陷阱,如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说的: 群众的赞美是令人陶醉的美酒。沙皇没能逃脱,纳赛尔也如此。著名的“六天战争”中,埃及被打得溃不成军,纳赛尔从此跌下神座。读至此,忍不住掩卷叹息: 人之命运,又岂能是自己所能把握!</h3><h3>2014.10.22</h3><h3><br></h3> <h3>法国电影《红》让我喜欢的原因不大容易说清楚,平缓,神秘的氛围,男主角的诡异、沉稳,女主角的单纯、悲悯,这些都应该算是吧,但显然不够。观看的过程中,想起几天前看《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几个貌似年轻的女大学生唯恐别人不知道自个儿内心的成熟乃至沧桑,不停地往外倒自己的那点事。那种做作之态,实在看不下去了,这哪里是“即将逝去”,分明是“早已逝去”。反观《红》,女主角的青春却在生活中一点点地自然显露,尤其是那清澈的眼神,那面对男主角行为的困惑、否定和思考,更令她的青春飞扬。有人说,青春的一大特征就是困惑。我觉得《红》极好地印证了这一点。</h3><h3>2014.10.29</h3> <h3>独行赣南 赣州有不少历史印记,譬如这横跨贡水的浮桥,军门楼、蒋经国旧居。</h3><h3>2014.10.24</h3> <h3>独行赣南,徒步丫山。遇”憩心亭”,喜欢这名字,于是沏茶小憩并午餐。一大群色彩斑斓的小鸟跳跃亭边树丛,霎时飞去,怕有四五十只</h3><h3>2014.11.25</h3> <h3>独行赣南、粤北,三帧照片,恰好构成一首小诗《过梅岭》: 一领布衣越此关,何曾有约花自妍。闲听岭上风声起,染成秋色到亭前。</h3><h3>2014.11.26</h3> <h3>独行粤北。坪田的银杏树于民居而言,不是风景,而是环境,在我看来,这让它们获得了更深刻的意义,高低不平之中,显现出银杏错落有致的金色风华。</h3><h3>2014.11.28</h3> <h3>还是银杏,跟坪田不同,帽子峰的银杏树齐整、集中,呈园林化,与坪田各擅胜场。阳光下,银杏更显绝代风华。</h3><h3>2014.12.1</h3> <h3>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很有画面感,那些碎片化的场景真实而深刻,仿佛光线、气味、色彩都清晰可触,一句话,读者是可以走进去的。 俄罗斯文学具有一种令人心醉的魅力,不是温情脉脉小资情调,也不是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而是挣扎、搏斗于其中的命运之曲,至少这几年我读过的《涅维尔·斯科依船长》、《静静的顿河》《第一骑兵军》、《克鲁泡特金自传》、《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日瓦戈医生》和《卡马拉佐夫兄弟》都是这样。</h3><div>2014.12.23</div> <h3>奥克兰、罗托鲁瓦,风景如画的新西兰北岛城市。</h3><h3>2015.2.10</h3> <h3>昨天从上海到奥克兰,时差五个小时,感觉还可以。上海陆家嘴掠影以及奥克兰holiday inn小景。</h3><h3>2015.2.10</h3> <h3>皇后镇太漂亮,不知道说什么好了。</h3><h3>2015.2.12</h3> <h3>今天去的牧场和电影《魔戒》里的小屋,都给人极深的印象,但最让人激动不已的是南太平洋的风光,还有成千上万的信天</h3><h3>2015.2.12</h3> <h3>米弗峡湾对我来说比较一般,沿途风光却让顿生徒步之心,真美!</h3><h3>2015.2.14</h3> <h3>皇后镇到基督城,一路风景让我彻底服了。小屋子是新西兰南岛“离上帝最近的教堂”,因为海拔500多,属于高原。 今天飞离新西兰,到了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海滩和建筑很是抢眼。 第一次与考拉面对面,老实说,很是兴奋,太可爱了。</h3><h3>2015.2.16</h3> <h3>从黄金海岸-凯恩斯-墨尔,澳大利亚正是盛夏。大堡礁之绿岛,尽显大洋风光。今天我们在墨尔本crown酒店吃的年夜饭,在这里祝各位朋友节日快乐,羊年大吉!</h3><h3>2015.2.20</h3> <h3>还是悉尼,晚上直飞上海。再见,澳大利亚,再见,南半球,see you!</h3><h3>2015.2.22</h3> <h3>利用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昨天11点从重庆出发,今天下午就到了怒江大峡谷的老姆敦村。该村以教堂和唱诗班闻名遐迩,高黎贡山近在咫尺,给我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而俯瞰怒江远远地蜿蜒而来,又令人产生深远的距离感,仿佛历史也参与了进来。</h3><h3>2015.3.26</h3> <h3>知子罗,一个太多废墟元素的旧城,一个有着深重历史痕迹的村落。行走于此,倒不觉得时光凝固,却是合了一句歌词:“风中化作唏嘘句。”最后一张照片是怒江独特的一个景观吧,反正在别的地方没见过。</h3><h3>2015.3.27</h3> <h3>今天开始徒步丙中洛-秋那桶,怒江风光显现出它特有的魅力。今天最令我振奋的还不是风景,而是当地生民的劳作。第六张照片反映了这个场景。</h3><h3>201503.28</h3> <h3>徒步秋那桶-那恰洛峡谷-丙中洛。秋那桶的民居很有特点。但从村落布局看,我首选它上面的那个村子。怒江其实不怒,温柔得真想融化进去。</h3><h3>2015.3.29</h3> <h3>今天的徒步以丙中洛为圆心,以第一湾为重点,以贡当神山和桃花岛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审视怒江之美,就跟第二张照片颠覆平常视角一样,来了个自拍。</h3><h3>2015.3.30</h3> <h3>昨天从丙中洛经贡山到独龙江的钦郎当村,今天从该村徒步到中缅界碑,然后越过边境到缅甸的木肯嘎。下雨,起雾,美景,艰苦并快乐着。</h3><h3>2015.4.1</h3> <h3>从独龙江下游钦郎当到上游熊当,看见了纹面女,据说现在仅存17位了。然后开始了回程。</h3><h3>2015.4.2</h3> <h3>离开怒江大峡谷,过保山,驻沧源,到翁丁佤族村。然后借表弟的自驾之利,越无量山,度澜沧江,抵元谋土林。云南之美,感触更深。</h3><h3>2015.4.6</h3> <h3>依然滇池大观楼,卅二年前旧地游。盈盈笑意犹自在,未必春风又回首?</h3><h3>2015.4.27</h3> <h3>读《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1-1947年)》,第一次发觉,阅读历史如同一次深度旅行,和山水旅游一样,得到不同空间的视觉感受;不同的是,多了时间 事件的维度。 1941-1947年,正是确立战后世界格局的时期,读这个时期的伊朗,许多重大事件被一一打开,波谲云诡 ,扑朔迷离,它们既丰饶又沉重,惊心动魄又耐人寻味。很多事件的结局尤其是过程,常常让我兴趣盎然,又扼腕叹息。</h3><h3>2015.4.29</h3> <h3>南太行山双岭穿越,从清水庄经龙水梯,白云龛到十字岭,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徒步线。其中“鸡冠梯”顾名思义:孤立,狭窄,尤其刺激。</h3><h3>2015.5.27</h3> <h3><font color="#010101">从十字岭到王莽岭,经典的双岭穿越路线,全程无人家无水源,有的只是茫茫太行山以及它的美景。借用《中国国家地理》的评价: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南太行。王莽岭到锡崖沟,下山路陡峭难行。下午进入红岩大峡谷,惊扰了那群悠闲吃草的山羊,于心有些不安。太行山大峡谷,令人惊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015.5.28</font></h3> <h3>锡崖沟挂壁公路,历经30年修成。走进它,“挂壁公路”由文字概念变成了激荡灵魂的冲击物。目前这里还没有开发,通常不准行人步行。可以相信,要不了多久,也会像郭亮那边游人如织的。</h3><div>锡崖沟-西莲-抱犊村,徒步20余公里,好在路况好,起伏不大。途中,一个词跳入脑海:“千沟万壑”。太行山呀太行山,名不虚传啊!</div><div>2015.5.30</div> <h3>锡崖沟-西莲-抱犊村,徒步20余公里,好在路况好,起伏不大。途中,一个词跳入脑海:“千沟万壑”。太行山呀太行山,名不虚传啊!</h3><h3>2015.5.31</h3> <h3>一如既往,到一个省城喜欢去一趟博物馆。乌鲁木齐馆,楼兰遗梦,千年干尸,让人倍生感叹</h3><h3>2015.9.14</h3> <h3>可可托海,实在乏善可陈。所幸途中遇到牧场迁移,风烟滚滚,天地为之色变,一时壮观,也算西域一大特色。</h3><h3>2015.9.15</h3> <h3>从布尔津到白哈巴,新疆风貌依次展开。前两天的晴空丽日,已然变成风霜雨雪。好在老天有眼,只是在行车时如此。</h3><h3>2015.9.16</h3> <h3>从白哈巴到哈纳斯,徒步18公里,经历了晴天,下雪,冰雹和雪子几种天气。造物主在将液态水变成固态水这一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威权和仁慈。对此,是做故事式的讲述、艺术性的描写,还是形而上的沉思呢?</h3><h3>2015.9.17</h3> <h3>“一切景语都是情语”,喀纳斯亦然。当眼前的景致打开心中层层的壁垒,色彩、光影、形状、线条都内化为心理情绪:。无以表达,只有一句:”真美啊!”</h3><h3>2015.9.18</h3> <h3>一直对韩国电影不怎么看好,《八月照相馆》和《春逝》是例外,而这部《牛铃之声》彻底征服了我。该纪录片完全没有解释性的旁白,有的只是简单的对话以及老太太絮絮叨叨的埋怨,让人感到贴切而亲近;乡野的细节生活之处,透露出命运的强大力量,人与牛在画面中处处显示出与现世背离的唯美以及悲凉。那些场景我曾经在驴行途中见过,但电影将之艺术化,更加直透人心。《牛铃之声》还有一个让我喜欢的因素,它的画面很干净,像英国电影。影片结束,我却不愿起座,万语千言集结心中,化作诗句: ”牛铃声声摇山野,不禁情绪到心扉。”于是唏嘘无声。</h3><h3>2015.10.28</h3> <h3>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事实上应该说是茅塞顿开。在认识与看待有关“群体”的许多事情上,明白了不少缘由,去掉了不少光环。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历史和现在。读这样的书,与其说是心灵的洗涤,不如说是思想的解放。</h3><h3>2016.1.13</h3> <h3>电影《无境之兽》模糊了以往观看战争片的视角,换句话说,谁是正义谁是邪恶,给我们这类适应了二元模式的人出了一个大难题。别说黑白难辨,就连灰色地带也荡然无存。敌对双方都杀人不眨眼,如果少年阿古第一次杀人还含有为父兄复仇的意义的话,那么他枪杀那个无辜妇女的举动就只能用“残忍”来解释了。该片之好看,不在于场面,特技如何如何,而在于人物能够立得起来,不被故事所淹没;还在于前面所提到的“颠覆”和“混淆”。想起了克劳塞维茨所说: 战争有它自己的语法和逻辑。如是,战争中的人又岂能是“好与坏”可以分开的呢。</h3><div>2016.2.1</div> <h3>土耳其电影《安纳托利亚往事》 令我惊诧不已的是: 电影还能这样拍。很多画面跟整部影片并不关联,看上去完全是无用的赘笔,却让我大叹过瘾。现实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每天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其实与自己无关紧要。电影还原了生活,比好多故事片精彩得多。尤其是影片中的镜头语言,长长的,将人的情绪调动,悠长而迷人。比如一开篇,空旷的远方三辆汽车互相交错投射的灯光,蜿蜒转承,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感;比如一个落地的苹果,镜头完整地展示它从坠落、滚动、跌入溪流、顺水而下直至被淤泥阻挡的全过程,场面很小,却气韵盎然,使得我虽然说不出原因,却平添一份宿命感。还有那些特写,那些空白的空间以及远方的背景,既冷静生动。又静止精致,不仅令电影画面呈现独特的美,而且还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情感。</h3><div>《安纳托利亚往事》只有简单的故事,没有情节的悬念,但人物相当丰满,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导演的镜头语言和情绪张力吧。</div><div>2016.2.5</div> <h3>安徽是一个旅游大省,当然不会只来一次。此次重点皖南,第一站宏村。</h3><h3>2016.3.23</h3> <h3>清晨阳光初现,再度徜徉宏村,“小巷深深深几许”。午后开始徒步,溪口镇-祖源村。</h3><h3>2016.3.24</h3> <h3>徒步祖源-木梨硔-呈村,犹以木梨硔最有特色: 村子极小,收束紧,高而峻。</h3><h3>白际,徽开古道的必经之地,走进它,既有历史的沧桑,也有现实的感喟。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品读都是不同的。而这,恰恰正是“过往”和“当下”碰撞的结果,不是吗?</h3><h3>2016.3.25</h3> <h3>从白际出发,做反时针方向徒步,经严池,项家山,徽开古道古洞门,由安徽抵达浙江的泰厦村。皖南民风 山水给我留下的印象真不错。</h3><h3>2016.3.28</h3> <h3>从泰厦村出发,继续反时针方向行走,完成了徽开古道小环线徒步,回到白际。衰草黄花,互成陪衬,不知明清时代之商旅,眼中有无此景。</h3><div>2016.3.29</div> <h3>读《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有别开生面之感。该书从李鸿章的奏折和书函切入,虽然书的作者对这些原文有分析有评论,但更重要的是打开了读者自我阅读,自我评价的开阔视野,比起那些断章摘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能更加全面的了解李鸿章对人与事的看法,处置和洞见,还有就是他运笔之美,行文之妙以及情感心理。读到他在曾国藩去世后写给其子的唁文,不禁深为感动,犹以“无翼可飞”为最。</h3><h3>2016.5.20</h3> <h3>《风景与认同》以不少新锐的话语和观念让我瞥见人类学风景研究的前沿,老实说,一开始阅读我就被吸引住了,尽管对一些概念以及英国历史缺乏了解,但我却体悟到,自己这几年的徒步经历得到了“风景理论的追认、解释乃至放大到意味深长的程度”。</h3><div>不止一次地,以驴行的方式行走于大自然之中,面对不变的“他者”,“阅读脚下的土地”的行为引发了我的情感和想象的回应,《风景与认同》称这种方式为“世俗性朝圣”,其礼仪莫大于背负行囊,躬身前行。这一点在我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div><div>读到“后工业时代的英国,政治党派、宗教派别或阶级成分这类强势的身份认同已被个人主义和通过生活方式进行的‘自我发明’所取代:人们的休闲时间,实际上是他们生活中可以自由支配的关键资源之一,它关涉到人们在自己生活中赋予或发现的意义“的句子时,我停了下来,思考并领悟:是啊,是啊,一点没错!</div><div>也有这样的体会,面对美景,我会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在内心深处指向一个潜台词:“神性内在”。不是吗, 高山深谷、断崖飞云、落日晓月……都是具有神性的。记得在贡嘎寺仰头看见贡嘎主峰,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这其实就是对神性的崇拜与敬畏。 对于风景的凝视,使我获得心灵的认知地图;而徒步则赋予生活另一层意义,正如书中所说:“人天生就需要离开他的洞穴,徒步才是本来需要的、使你接近最本质的东西——你就是你,你的身体和自然环境。”</div><div>有一次听到一段旋律,一开始没有想起这是哪首歌,后来听出来了,是《我只在乎你》。那一刻,我默然而伤感。我想,如果今后编辑户外视频的话,我一定用它做一段背景音乐: 它传递了我对徒步穿越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再也不能背包驴行的悲哀。</div><div>2016.7.7</div> <h3>南靖土楼、云水谣村。重庆已经是阴冷之季,而这里却正秋阳款款,于是,收得一份满足于心。</h3><h3>土楼文化,对我来说除了建筑样式,还包括居民生活,对此感慨良多。南靖与永定两线,以我的审美,前者好。</h3><h3>2016.11.15</h3> <h3>“流水莫非迁客意,夕阳都是美人魂。”镜头中的福州金山寺,不正是古诗句的现实写照吗?</h3><h3>2016.11.18</h3> <h3>这是一本以五胡十六国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的书,结论是导出隋唐帝国形成的缘由。</h3><div> 在谷川道雄那里,隋唐帝国形成之前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民众的精神诉求显得非常重要和突出,因而血肉之躯也呈现得丰满而立体。这不仅因为谷川先生的立论和方法的独特,还得益于思路的清晰、行文的优美。</div><div> 阅读之际,不禁疑问:中国学者对于我国历史的研究有这样的眼界和深度吗?</div><div> 读此书,字里行间领略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中不失辉煌与灵动,一种怦然心动的愉悦,实在不可言说。</div><div>2016.11.30</div> <h3>琼岛分别已久,海天相忆多年。</h3><h3>2016.12.19</h3> <h3>冬天,北纬19°以南。</h3><h3>2016.12.23</h3> <h3>海南西海岸 棋子湾。目睹棋子湾大角日落的过程中,由于现场个人的经历,我体悟到: 1、所有文学的描写都是苍白无力的,惟有宗教可以统摄; 2、一切相遇都是必然性的体现; 3、必须敬畏必须敬畏的东西。</h3><h3>2017.1.5</h3> <h3>棋子湾漫步。喜欢这里的冷清,喜欢这种“潮打礁石寂寞回”的闲适。</h3><div>2017.1.6</div> <h3>海南西海岸 鱼鳞洲。</h3><h3>2017.1.12</h3>